清铭公文网 - www.sddayugaoke.com 2024年05月01日 22:51 星期三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策划方案 >

    国家管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7篇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10-19 09:40:09

    国家管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7篇国家管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 第一个突破:再顶层设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是行动方案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管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7篇,供大家参考。

    国家管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7篇

    篇一:国家管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 年)》

     第一个突破:再顶层设计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是行动方案的中心,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其核心目标。

     方案有四个核心集成:

     第一个集成,要把党的十九大对国有资本的担当,对国资国企改革的相关要求针对性,靶向,高强度落实到未来三年行动当中去。

     第二个集成,是把 2015 年的 22 号文出台以来,“1+N”的改革政策系统整合,结构化梳理,拾遗补缺,变若干单项改革为综合改革、系统改革,对国资国企改革明现状,找问题,确症结,定任务,定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在未来的三年行动中加快落实,促进见效,滚动推进,定点攻坚。

     第三个集成,是把这几年在“十项改革试点”、“双百行动”、三去一降一补、新旧动能转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董事会试点、党建嵌入公司治理等改革试点示范工程和重大改革行动推进过程中,国资国企界所探索的理论,创造的一些经验,模式,路径,综合,融合,跨界,推广更广阔,更深度的国改中去。

     第四个集成,是之前的四批 210 户混改试点、“双百行动”、区域综改试验”、“科改示范行动”,从中央企业到省市国企有近千家试点企业将会作为吃过螃蟹的改革样板进一步推动更为全

     面的综合改革,以期巩固改革成果,推进改革成效,引领改革信心。

     02 第二个突破:聚焦七个关键抓手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2020- -2 2022 年)》聚焦七个关键抓手,这七个抓手的改革不仅要有路线图,时间表,还要可考核,可评价,可倒逼!

     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理清党委(党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推动章程和议事规则的个性化设计,落实不同于公司法公司章程范例的个性化设计,探索黄金股,AB 股,同股不同表决权,同股不同分配权,落实董事会职权,建立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二、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制度,推进制定各类科学的市场化目标,探索将五位一体建设任务合理的折算为市场化目标,推动各类中长期激励政策,着力提高企业活力和效率。

     三、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基于混改的企业制度重构,深度转化经营机制,积极推动深度发挥非国有股东的积极作用,探索在公司章程和实际治理过程中保护国有出资人利益的相关制度安排。

     四、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围绕国有资本在形态布局、空间(国家战略)、产业(领域)、时间、角色与担当等方面的布局,力推

     战略性重组、突破性重构、大格局创构、专业化整合,引导聚焦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做强做精主业,发挥国有企业在“六稳”、“六保”、优化结构,畅通国际、国内两个循环方面的引领作用,对冲疫情负面影响,科学合理探索中国在新时期的国际化,适应和引领新型全球化探索,发挥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五、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大授权放权力度,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两类公司)功能作用。

     六、推进“双百行动”、“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科改示范行动”等专项工程的深化、模式化、综合化,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七、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探索党组织在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党建,充分发挥企业家价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03 第三个突破:加快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 加快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是发挥国资系统作用,形成国资系统战斗力和牵引作用的关键。

     目前,全国已有 27 个地方出台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方案,35个地方出台权责清单,政府与市场、监管与企业的边界更加清晰。2019 年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要凝聚全系统之力,争取用 2至 3 年时间,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形成国资监管一盘棋。

     河北、黑龙江、甘肃等地国资委在统一监管上强化负债率监测管控,推动高负债地方国企落实降杠杆任务。全国国资监管系统企业资产负债率继续下降。

     未来国资系统的智能化监管将是国企改革领导小组更为关注的战略性工程。在增强研发创新能力、强化财务硬约束、削减和规范补贴、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回报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基于大数据分析和动态实时监控,引导国资系统形成更为明确的任务举措,制定科学的量化、可考核的具体指标。形成针对各类风险的发现乃至预警机制。

     04 第四个突破:综合改革一揽子政策 十月底前出具推进综合改革的一揽子政策。

     6 月 11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其中,“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10 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 5 月 22 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基本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国企要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所以,10 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就是针对这些目标,一揽子出台系列政策,不让国资委在改革上喊得响却动得少,不

     让国企在改革上犹犹豫豫,把政策供给到位,让国资国企清爽干脆地迈入“十四五”。

     05 第五个突破:剥离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剥离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

     6 月 11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中,“基本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一项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12 月底前完成。

     2016 年,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提出要在 2018 年底基本完成剥离任务。由于工作遇到太多阻碍因素,导致推进难度大、进度慢。现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需要出大招,出真招,一企一策,多策齐下,采取整体移交,自治运营,托管运行,企业兜底加市场运作,分离移交、重组改制、关闭撤销、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化运营管理等不同方式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国务院国资委主任郝鹏早先也曾强调,今年将全面完成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东北国企,你们身上最沉重的包袱,最难解决的那些问题,可以突破了!——这和中央领导要求今年年底前确保消除绝对贫困都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夯实地基之举,意味深长,作用关键,民心所向,信心所系!

     06

     第六个突破:加快推进“两类公司”试点 1 31 个地方改组组建超过 0 100 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从中央到地方加快推进“两类公司”试点,加大“两类公司”试点力度,加强“两类公司”在国有资本布局调节上的功能发挥。

     国资委明确指出,今年将加大对“两类公司”试点企业授权力度,适时改组或组建新的“两类公司”。两类公司要在推动国有资本功能创新,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国有资本形态转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上更好发挥作用,尤其在试体制、试机制、试模式方面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

     围绕落实授权经营体制改革要求,对两类公司进一步优化授权结构,并通过两类公司作用的发挥,进一步优化其所出资企业的股权构成、治理结构,组织形态,产业与领域分布,促进混改,市场化,职业经理人,股权激励制度等改革, 07 第七个突破:重点领域混改将扩围升级 在此指导下,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扩围升级,注重“改机制”。

     众所周知,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改的关键领域,在深化国企“混改”实施意见即将推出的当下,业内预测,未来国企“混改”将进一步扩围升级精准化。

     扩围上会把之前几期“双百行动”扩容到足够大,乃至按照深圳的做法就是不设家数指标,应混尽混。

     升级上会在少数央企上市公司进一步推进“混改”的基础上(如中国联通),有可能推出更多整体上市公司层面此类“混改”,不排除对少数央企集团总部进行由多元股东共同推进的“混改”。

     精准化上下一步分层分类推进“混改”,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深化与民营企业合作,着力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科学合理设置股权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并强调充分保障企业职工知情权、参与权。

     地方上,2020 年,吉林省日前公布了国企“混改”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国资系统明确了 47 个国企“混改”项目,天津市国资系统推出 60 户精品国企“混改”项目。

     08 第八个突破:煤电等多领域重组整合力度加大 大方向是坚持出资人主导,对重复投资、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的领域开展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积极探索跨区域整合,加快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剥离。

     继统一负责全国油气干线管网的建设和运行调度国家管网公司,以及经营管理解放军移交的全国范围内所有经营性资产及物业和农场的中国融通集团外,呼之欲出的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整合的消息时不时跳出来,包括中石油与中石化、中国移动与广电网、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等也是数度被猜测。

     包括坊间一直在说的几大施工集团,航空类的几大企业(中航油,中航信,中航材),以及芯片领域的国家队,新能源汽车领域的

     国家队,包括业内一直在探索的校企,校办资产管理将往何处去,都有可能是此轮改革会触及的点。

     09 第九个突破:科技创新和激励再加码 卡脖子科技的靶向攻坚,成为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子课题。

     “十四五”规划中,若干国企将设立专项的卡脖子攻坚专题战略。由此带出的科技创新和激励创新必将成为三年行动方案的关键命题。

     合肥几次重大项目的重仓布局引发广泛热议背后,是大家痛定思痛,开始从制度和系统设计上开始反思科技创新的环境和动力机制。

     上海推进的容错机制和三个“视同于”,早就被青岛等地学习和融合,广东甚至可以允许母公司的管理层跨层次在子孙公司内跟投项目(前提是新项目与集团没有内部交易),四川允许科技人员拥有职务发明的部分产权,江苏的科技贷方兴未艾,深圳、重庆的科技金融走出了新路子。

     深圳甚至探索在鼓励创新方面,健全市国资委直管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抵扣上缴利润、创新投入视同利润工作机制。健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研发团队及重要贡献人员分享科技成果转化转让净收益比例至 50%以上。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上,深圳也伏线千里,汇聚了 175 家金融机构总

     部,打造了全球科技情报交易中心,仅深创投一家就累计投资162 家上市公司。

     10 第十个突破:省部合作,省界进入新境界 继八个国家大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粤港澳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黄河生态带、东北二次振兴、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二个准 国家战略(大运河文化带、海西经济区)之后,中央又推出海南自贸港建设、成渝双城都市圈战略。

     如此多而重大的国家命脉型战略叠加而来,给这些战略所涉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出一个问题,地区财力扛不扛得动?所以去年底国务院国资委郝鹏书记所推动的三级国资规划, 其核心就是要从全局上、制度上、规划上、国资布局上解决中央企业与各地深化合作,各地用好全国范围内国有资本的带头引领作用,带动好全球范围内的社会资本,运作好国际国内两个循环。当前国务院国资委正牵头编制“十四五”全国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调整规划,组织编制央企总体规划和央企自身规划, 并首次将地方国资规划和地方国企自身规划纳入体系,推动各地国资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加强与全国国资规划的对接。

     同时各地也加大协同力度。例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建立一体化联合工作机制,共同打造重大问题协调与重大项目对接等

     平台,探索国资监管跨区域合作。成渝双城一体化有一个基础就是四川与重庆两地国资委建立了联席工作机制。

     总结 改革,永远在路上,每当我们彷徨和犹豫的时候,还是要相信改革巨大的动能已经不是个别事件,因素可以影响和阻挠的,改革已经把中国国运,民众所盼,命运共同体国度所系,全球发展的正能量融合,共振到了一起。这场旨在千年大计,旨在推动中国再出发的改革,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国资国企改革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更是其中的关键和主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是理解中国发展的一把钥匙,一本密码本,一个昭示着全局的关键局部。

    篇二:国家管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第一篇

     发展方位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宜兴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围绕“强富美高”新宜兴建设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产业强市、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城乡一体化、绿色发展、共建共享战略,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立的主要目标任务,区域性中心节点城市初具形态,“强富美高”新宜兴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32.2 亿元,比“十二五”期末增长 42.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4.4 万元,比“十二五”期末增长 39.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 127.6 亿元,比“十二五”期末增长 24.5%。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产值分别突破 4000 亿元和 3000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 493.6 亿元,“十三五”时期引进重大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稳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县、工业百强县、科技创新百强县前十位。

     产业强市成效显著。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成功引进中环领先集成电路用大直径硅片、国际旅游度假区、大拈花湾文化旅游康养等一批投资超 200 亿元重大产业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先进制造业崛起成势。2020 年,电线电缆实现规上产值达 940亿元,环保水处理装备占国内市场份额超 30%,远东控股集团入围中国企业 500 强,5 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强,4 家企业入选民营企业制造业 500 强。博砚电子光刻胶、先科半导体新材料等优质项目全力推进,协同打造无锡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环晟新能源、中建材太阳能涂膜玻璃等项目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省同类城市第四,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现代物流快速增长,成交额突破百亿元专业市场达 2 家,获评省农村物流示范县。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湖㳇镇洑西村、西渚镇白塔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张渚镇省庄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安全保障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10.19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 89.3%,成功创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评价先进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速推进,被列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二五”末的 3.97:51.89:44.14调整为“十三五”末的 2.9:51:46.1,初步形成以现代农业

     为基础、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创新能力稳步提高。落实“科技创新 30 条”“科技创新新 6 条”,到“十三五”期末,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638 家、是“十二五”期末的 2.3 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 1319 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 2.9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23.2 件。累计新增入库无锡雏鹰企业 357 家、瞪羚企业 173 家、准独角兽企业 17 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9项,获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 2016-2020 科普示范市。发挥科技镇长团、在外乡贤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累计与 34 所高校院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开工建设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省院士工作站累计达 4 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 129 家。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水环境技术与装备)启动建设,环保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国家级验收。完善“陶都英才”人才引育政策,全方位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生态链,集聚各类人才超 38 万人,人才综合竞争力位居江苏省县级市第六。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顺利完成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丁蜀、官林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顺利通过省改革评估验收,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稳步实施。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升格国家级。国企改革顺利推进,成功组建交通产业、公用产业、金融发展、城建文旅、城投公司等五大国企集团,形成有利于提高国资经营效益、支持城市建设发展的

     整体架构。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编制完成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为全国典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模式成为全国示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无锡率先入市。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主动融入国家开发开放大格局,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对外贸易保持平稳,成功引进西门子、普睿司曼、碧迪医疗等国际知名跨国企业。组织开展“深耕上海”、日韩招商、“秋洽会”等专题经贸活动,“十三五”期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 19.2 亿美元。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机械等行业重点企业赴境外投资,雅克科技、博砚电子成功实现境外并购。发挥环科园、经开区、陶瓷产业园区等重点园区带动引领作用,“一园两区”实际使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分别达 86.5%、60%。企业上市走在无锡前列,利通电子、鹏鹞环保、卓易科技、帝科电子等企业成功上市,上市企业累计达 31 家。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金融生态不断改善,连续三年获评省金融生态达标市,在全省金融生态评估中位居前列。不良贷款率实现五连降,“十三五”期末降至 1.6%以下。开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专项行动,有效化解民间金融风险。持续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市级守信示范企业评选。招投标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实行建设工程“不见面”开标和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效率显著提升。组建宜兴市行政审批局,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模拟审批”“全程

     代办”等服务,获评“全省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先进地区”。

     城乡品质加快提升。打造更高水平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获评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位居全国县级市前列。城市建设开启新篇,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通过省政府审批,率先完成省级规划改革试点工作,绘就城市未来建设发展蓝图。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宁杭生态经济带、锡宜一体化发展,丁蜀通用机场、宜马快速通道相继开工建设,宜长高速、常宜高速建成通车。主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建成一批标志性建筑,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五大主题场馆正式启用。新城打造和老城提升同步推进,79 个老旧小区、38 条城区道路完成综合改造。新增污水、供水、燃气管网 2140 公里。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率先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达标率达 100%。高标准推动精准脱贫,设立脱困转化综合奖补等专项资金,全市经济薄弱村均实现脱困转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国省干线里程增至 399公里,路网密度达 1.57 公里/平方千米,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高水平建设省生态保护引领区,构建齐抓共管大环保格局,顺利通过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长江经济带生态责任审计、全国森林资源督查,全力谱写“两山理论”的“宜兴篇章”。深入实施治太保源,以入湖河道整治为重点,实现各类水域“河长制”管理全覆盖,9 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均达到Ⅲ类及以上,连续 13 年实现太湖安

     全度夏。大力推进“263”专项行动,实施控源截污、燃煤工业窑炉整治、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等行动计划,超额完成“减煤”“减化”任务,华润热电实现停运。开展民生环保专项行动,强化重点区域气味、噪声、烟尘粉尘污染治理。启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光大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建成投运,厨余垃圾、建筑垃圾处置项目扎实推进。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 82.5%、PM 2.5 平均浓度降至30 微克/立方米。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复评。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制订实施聚焦富民 30 条政策,大力扶持自主创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 GDP 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 5 万元。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省四星级高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实现全覆盖,新建、改建学校39 所,积极引进无锡外国语学校、苏州外国语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健康宜兴建设顺利推进,公立医院运行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医疗联合体建设实现市域全覆盖,市医疗中心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新建、改建医疗机构 43 家,创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 82.98 岁。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新增养老床位 5270 张。健全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建成食品安全快检网络体系,获评首批“江苏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城乡医保参保率分别达 98.3%、99%,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 2015 年的 1.6 倍、1.7倍。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国文明城市首创即成、实

     现蝉联,成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注册志愿者达 36.6 万人。文化建设站上新起点,完善文化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促进紫砂行业高质量发展,建成韩美林紫砂艺术馆、姜昆笑剧场。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宜兴国际马拉松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太湖国际风筝节系列风筝赛、斯诺克邀请赛等高水平赛事,在全省率先建成城乡社区“10 分钟体育健身圈”,群众体育工作获评全国先进。军民共建活动深入开展,首次跻身“全国双拥模范城”行列。

     安全发展全面落实。统筹发展与安全,深入践行安全发展理念,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要求贯彻到发展各个领域。切实做好国务院江苏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督导和无锡巡查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顺利通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回头看”督导。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三管三必须”要求,调整优化市安委会、专委会架构,市安委办实现实体化运作。不断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组建森林消防大队,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工作体系。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不断提高重大隐患整改率。社会治理稳步提效,深化法治宜兴建设,获评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宜兴法院被评为全国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先进单位。深化平安宜兴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显著成效,群众安全感居全省前列。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张渚镇善卷村、西渚镇白塔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三化解一规范”专项行动扎实推进,信访工作绩效处于全省前列。

     在全面科学总结“十三五”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

     清醒地看到,由于受到国际大变局、国内主要矛盾变化、自身所处发展阶段、环境资源制约等因素综合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产业转型升级还没有实现质变,尚未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动能还没有大量催生,尚未步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重点领域改革、融入区域一体发展任务仍然艰巨;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生态环保、农业农村、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等领域仍存在薄弱环节。面对“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开创宜兴“十四五”发展新局面。

     表 1

     宜兴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三五” 目标 2020年 实际值 经济强 1 地区生产总值增幅* % 年均 7.5%左右 年均增长 7.3%(现价)

     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40 127.6 3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 493.6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 512.3 5 城市化水平 % 67 69.2 6 R&D 支出占 GDP 比例 % 3.2 2.94 7 每万劳动力中 R﹠D 人员数 人 125 该指标已不作统计 8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22 23.2 9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 36 38 10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47 46.1 11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5.1 4.1 12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 90 该指标已不作统计 百姓富

     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61000 61090 1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31000 32430 15 人均预期寿命 岁 82 82.98 16 新增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5 15.29 17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5 1.75 18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万人 [6] [8.8] 19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 人 2.5 3.26 20 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 25 该指标已不作统计 21 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99.5 99.5 22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张 45 45 环境美 23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5.36 5.3 24 单位 GDP 能耗降低 % [16] [19] 25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 [10] >13.65 26 二氧化硫 [10] >24.9 27 氨氮 [10] >13.93 28 氮氧化物 [10] >21.7 29 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比例 % 72 82.5 30 细颗粒物(PM2.5)浓度 微克/立方米 50 30 31 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 % 70 88.9 32 城区污水达标处理率 % 98 98.23 33 林木覆盖率 % 30 31.3 社会文明程度高 34 法治建设满意度 % >90 >90 35 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 % 99 99 36 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 个 9 9 37 城乡居民 依法自治 城镇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 99.8 99.8 38...

    篇三:国家管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杭州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以及视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决策部署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任务,开展浙江杭州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积极落实数字化改革要求,一体化、全方位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实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国有企业机制转换,做到改革突破争先、服务提质争先、风险防控争先。通过先行先试、创新集成、迭代提升、高效协同,加快解决国资国企改革焦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持续提升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和服务大局功能,不断优化区域内改革创新发展环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

     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高水平引领、协同、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融合发展,为杭州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浙江省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作出积极贡献。(二)主要目标。到 2022 年,浙江杭州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实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率先完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基本建立,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更加融合,混合所有制改革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健全,国有企业活力效率全面提升,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在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中进一步擦亮国有经济金名片、发挥杭州头雁作用。力争区域内省市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净资产分别超过 5.6 万亿元、1.8 万亿元,平均年度投资总额超过 2500 亿元,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千亿级企业达到 10 家,新增 10 家左右国有控股上市公司、1-2家世界 500 强企业,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二、工作举措(一)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发挥国资国企战略支撑作用。

     1.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功能,高质量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浙江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和杭州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杭州片区等重大战略部署,推动省市国有企业加大对智能交通集疏运体系、能源安全保供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和油品全产业链等关键领域的投资,支持区域内国有企业“抱团出海”,带动“浙江制造”走出去,推动引进高质量国际资源要素,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2.服务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制定围绕全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推进国企未来产业布局和新兴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主动服务浙江省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杭州市建设全球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21 年组建省级国有企业创新联盟,推动设立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科创母基金、省级国有企业创新投资基金,鼓励省市国有企业深度参与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的科创平台建设。2021 年,开展省级“科改示范行动”,在区域范围内选择 20 家左右国有科技型企业,综合集成运用国资国企改革政策,打造一批

     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积极推动具有条件的省市国有企业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符合条件的省市国有企业主动谋划,积极承接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省级科技项目,争设更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争创高能级创新平台。3.推进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2021 年,杭州市组建产业投资公司并设立千亿元规模的产业投资母基金,加强国有企业与社会资本合作。制定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支持省市国有企业以云计算中心、数字智造产业园、航空大部件制造、含氟新材料提升、生命科学产业园、新能源发展等重大项目为重要抓手,加大对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智能物流、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未来产业的投入和培育力度。制定传统行业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方案,鼓励省市各类产业龙头企业聚焦主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改造提升,支持省市国有企业主动谋划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带动性的产业平台项目和精准合作项目,以市场化方式加强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合作,服务促进区域内产业集群提升发展。4.加强区域建设和城市能级提升。推动省市龙头企业围绕打造杭州都市圈、钱塘江金融港湾、国际消

     费中心城市等主动作为,在“城市大脑”、杭州空港、杭州云城、会展新城、都市圈城际轨道、大运河文化带等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国有资本主力军作用。推进市地铁集团组织架构重组及轨道交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推进市、县(市、区)国有企业在水务、燃气等公共服务领域,按照协同高效和一体化原则实现跨层级重组。5.推进市场化专业化整合。以省市行业头部企业和上市公司为主体,推动国有资本产业向专业化集中、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重点研究推进科创服务、要素保障、产权交易等领域和若干特色优势产业重组整合,适时探索组建科创集团、人才集团,加强与国家管网公司合作推进省级天然气管网公司改革重组。适当简化低效无效资产退出程序,探索经履行必要决策程序后,可根据实际采取公开转让、打包处置、市场询价等方式灵活处置,有效盘活存量国有资产。(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水平。6.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坚持“两个一以贯之”要求,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贯彻落实《关于中央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意见》精神,明确党委在决策、执

     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国有企业集团本级和重要子企业制定本单位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厘清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实现党的领导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落实到公司治理各环节。7.加强董事会建设。省市国有企业配齐配强董事会班子,全面落实董事会行使重大决策、选人用人、考核评价、薪酬分配等职权,2021 年全面建立董事会决策事项跟踪落实机制。建立外部董事专家库,拓宽外部董事选聘渠道,探索国有企业在职领导班子成员转任专职外部董事。建立董事会决策效能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针对不同类型董事实行差异化考核评价。8.加强监事会建设。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健全完善监事会体制机制,2021 年依照法律法规全面规范健全省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和集团公司加大对监事会工作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监事会全过程监督作用,强化监事会监督成果运用。集团公司监事会加强对成员企业监事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9.保障经理层履职行权。2021 年,探索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二级、三级竞争类省市国有企业中由董事会选聘经理层。选择部分企业探索建立董事会向经

     理层授权的管理制度,明确董事会对经理层授权原则、管理机制、事项范围、权限条件等主要内容。严格落实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报告工作机制。(三)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国有企业内生动力。10.有效发挥上市公司作用。把上市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和内容,2021 年开始组织实施浙江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行动,进一步提升省市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水平和上市公司质量。推动具备条件的竞争类企业集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整体上市。支持省市国有企业围绕做强做优主业和提升专业化程度,并购上市公司。支持省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围绕企业战略和产业链,开展并购重组,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上市公司回归 A 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B 股转 A 股,增强上市公司融资功能。11.探索优化员工持股机制。着眼于发挥员工持股的激励约束作用,重点选择一批国有控股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推广员工持股试点经验,探索适度放宽员工持股企业与集团内部交易比例限制,适度放宽企业单一员工持股比例,鼓励建立将员工持股份额与个人业绩考核挂钩的股权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探索以科技成果出资入股。员工持股坚持以人为本、增量激励,

     依法依规操作,严格履行程序,明确定价机制,确保公开透明,防止利益输送。12.探索实施国有优先股制度。对部分国有资本体量较大或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充分竞争类子企业,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同步实施员工持股时,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在保持国有绝对控股的条件下,探索将部分国有股权转化为优先股,优先享有固定回报并可积累、可转换,有关优先股的约定应通过公司章程予以明确,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021 年,省市可结合实际各选择若干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试点。13.实施混合所有制企业差异化管控。对于国有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含上市公司),支持省市集团公司以股权关系为基础、以派出股权董事为依托,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作用,在重大事项决策、选人用人、薪酬分配、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等方面,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探索实施有别于国有全资和绝对控股企业的差异化管控。14.加强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监督。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见,准确把握改革方向,分层分类、“一企一策”制定改革方案。充分发挥企业内外部监督力量作用,加强对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环节和全过程的监督,保障职工知情权和参与

     权,严格做好社会风险评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021年,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跟踪和后评价制度,强化对改革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改革成效的评估。规范国有企业参股投资,加强参股股权管理,切实防止“只投不管”。(四)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15.深化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鼓励省市国有企业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发挥服务机构市场化引才作用,对引才成效较好的服务机构可予以一定奖补。省市国有企业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按照约定严格考核、实施聘任或解聘、兑现薪酬,2021 年底前子企业层面基本实现全覆盖。重点支持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二级、三级竞争类企业加快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构建公开招聘、外部寻聘、内部选聘、现有人员转聘等多种聘用渠道,严格实行不合格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退出机制,2021 年底前完成 100 名职业经理人选聘。16.完善市场化考核分配机制。优化工资总额管理方式,对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收入分配管理规范的企业,由省市集团公司董事会依法合规决定工资总额。对创新型初创期企业和实施重大创新

     项目的企业,在工资总额上予以支持,建立与行业特点、发展阶段相适应,更具灵活性和市场竞争力的工资总额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考核机制,提升国有企业创新指标考核占比,支持省市国有企业以关键性技术创新为抓手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分层分类分阶段差异化考核机制。17.构建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动省市国有企业加快构建与发展战略相协调、与创新转型相匹配、与市场规则相适应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适度放宽适用范围、激励额度及激励对象在岗年限限制。从事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或投资周期较长、具有较高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和创新业务领域的企业,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实施跟投机制。对暂不具备股权激励条件的企业,探索超额利润分享等现金激励。(五)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提升国资国企智治能力。18.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贯彻落实浙江省委关于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决策部署,主动参与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建设。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能级提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2021 年出台全省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全面实施“1

     +3+3+N”国企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按照统筹规划、业务引领、场景驱动、迭代升级的原则,全面推动 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国资国企业务深度融合,以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领,深入实施产业数字化标杆、数字产业化培育、数字化管控提升等三大重点工程,着力推进全省国有资产交易数字化平台、国企科技创新服务数字化平台、供应链数字化集成服务平台等三大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前瞻性、影响力、竞争力的项目。19.构建智慧国资监管体系。制定数字化“国资监管大脑”建设方案,以省属企业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加快省市智慧国资监管系统建设,2021 年底前打通国资监管数据与企业内部业务数据交换通道,推进国资信息子系统之间集成管理和数据交互共享,实现出资人对监管国有企业覆盖财务、投资、产权、布局结构、科创、人才、党建、考核、追责等全监管链条的实时监测。聚焦防范企业债务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运营风险、安全风险等,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做好重要数据收集与研判,为重大决策运行监管、大额资金动态监管等重点业务监管提供应用支持,增强国资监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20.建立数据共享合作机制。依托浙江省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加快建立智慧国资监管系统与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商务、税务、市场监管等政府部门,以及产权交易(浙交汇)、企业采购(政采云)、资产管理(资产云)等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通过系统集成...

    篇四:国家管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授课人:您的名字 时间:20XX年X月

     前言“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19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

     目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间及背景总结2019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 CONTENTE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

     第一部分 PART

     01

     2019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时间12月 10日12月 12日2019201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背景1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2月10日至 12日在北京举行2 2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 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 4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01 总结2019年经济工作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精准脱贫成效显著,金融风险有效防控,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02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03 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第二部分 PART

     02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一个总基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精准脱贫成效显著,金融风险有效防控,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深化改革开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会议指出在工作中,形成一些重要认识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必须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加强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必须善于通过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让各类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和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第一线奋勇拼搏必须强化风险意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必须四个必须

     中央经济工作 … …经济工作第一个“ “必须” ”是战略思维在经济领域的应用,这要求我们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善于从宏观和战略层面把握经济规律。第二个“ “必须” ”是系统思维或者辩证思维在经济工作领域的实践,这一思维要求我们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进行经济决策、处理经济工作。第三个“ “必须” ”要求在经济实践中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勇于破除因循守旧和思想僵化的老路子,以勇于拓新的方法对经济工作进行变革,以此挖潜发展潜能第四个“ “必须” ”要求我们在抓经济工作时,要树立底线思维,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部分 PART

     03

     当前形势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 1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 2 2“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3 3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我们要做好工作预案。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1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2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3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4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四个“ “有” ”

     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当前形势1要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2要积极进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3 要继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央经济工作 … …经济工作明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必须保持经济运行在“稳”的合理区间。01 这么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是大局、稳是前提,只有保持“稳”才有利于平稳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应对好各种风险挑战;02 只有把握好“稳”的经济治理节奏、“稳”的政策框架、“稳”的政策目标,才能保持战略定力,稳定市场预期、稳定人心、稳定经济发展的信心。03

     第四部分 PART

     03

     1234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明年要抓好六大重点工作5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6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1以上四点1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2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适应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必然要求,紧紧扭住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3要树立全面、整体的观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要进行综合影响评估,切实抓好政策落实,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3要把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尺度。

     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2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要建立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要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相关治理机制,抓好源头防控。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具备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压实各方责任。要

     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3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做好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要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要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

     要兜住基本生活底线,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要发挥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深化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多层次多样化供给能力,更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4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5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要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有序推进“僵尸企业”处置。要健全体制机制,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要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要重视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化发展。要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通信网络建设,加快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实施,加强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等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设施建设。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要扎实推进雄安新区建设,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措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6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出机制,稳步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功能。对外开放要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要降低关税总水平。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推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健全“一带一路”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加快多双边自贸协议谈判。

     中央经济工作 … …经济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六项“重点任务”,既强调发展理念又明确了经济工作思路; 既把握宏观政策取向又指明经济改革的主要方向; 既着力于经济发展短板又明确了经济工作着重点,体现了政策布局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突出了改革布局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着力于发展布局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按照这一清晰的经济工作思路逐条推进、逐项落实,我们就能够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能够更加凝神聚力、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会议强调》完善和强化“六稳”举措,健全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多措并举保持就业形势稳定。要依靠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要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成效,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要强化民生导向,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切实增加有效投资,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

     要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巩固脱贫成果,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要

     在这里输入党支部的名称

    篇五:国家管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市 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022 年 1 月 7 日在厦门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厦门市 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十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 40 周年。我们隆重举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 40 周年庆祝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厦门经济特区实现的历史性跨越、做出的重要贡献、发挥的独特作用,对办好厦门经济特区寄予了殷切希望、提出了重要要求。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

     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在福建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牢固树立抓经济促全局理念,积极推动落实“七以七为”要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全力推进“五中心一基地”建设,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速排名全省前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预期目标范围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可以完成国家、省下达目标。

     (一)统筹疫情防控 和经济发展,经济规模质量同步提高 1.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效快速有力处置两轮输入性关联疫情,3.5 万多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迅速形成 24 小时内全市超 500 万人口全员核酸检测能力。全力做好医疗救治、院感防控、社区防控、社会管控和城市运转保障等工作,境外输入关联疫情未扩散,本土疫情 12 天内社区传播清零、47 天内所有患者治愈出院,取得了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的胜利。出台“三不三访”工

     作措施,保障春节期间全市生产建设平稳运行;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第一时间制定“1+N”助企纾困政策,实施 40 余项200 多条政策措施,“减、免、缓、补”惠企资金超 170 亿元。

     2.。

     经济运行韧性增强。克服疫情和外部复杂形势等影响,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七千亿元,增长 8.1%。主要经济指标支撑稳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 8000 亿元,规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42.6%,比上年提高 2.8 个百分点;批发零售销售额、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 43%、13.5%、11.3%、12.7%。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 13.2%和 12.4%,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 45.1%,增值税发票开票金额增长 38.2%,全年新设企业户数增长 13%。

     3. 项目攻坚强力推进。111 个省重点在建项目、27 个省“重中之重”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126.3%、118.4%,投资完成率均居全省首位。435 个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任务 169%。全年“五个一批”项目正向激励综合考评连续 2个季度进入全省设区市前三,新增项目 659 个,计划总投资5384 亿元。厦门时代锂离子电池、字节跳动区域总部等项目开工;京东物流园、第二西通道等项目竣工;天马 6 代、新体育会展中心、第二东通道等项目快速推进。

     (二)加快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1.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自创区厦门片区全省考核评估连续四年获评第一,启动建设厦门科学城。嘉庚创新实验室形成锂电池铝塑膜等 60 余项科技创新成果,生物制品省创新实验室获批建设,引进落地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厦门分中心、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0 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4 家、国家工业设计中心 12 家,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 500家,万泰沧海二价宫颈癌疫苗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增至 4 家,火炬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第 3 次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新增 2 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全面实施人才留厦六条措施,超额完成“三个七”引才目标。

     2. 产业能级持续提升。新材料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规模突破千亿的产业链(群)增至 10 条。生物医药与健康、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 17.9%、16.3%。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集成电路、信息技术服务、新型显示器件获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航锂电一期、海辰新能源等投产,厦钨新能源、玉晶光电等企业增资扩产,277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竣工 44 个、开工 62 个。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推进,集装箱吞吐量突破千万标箱,入选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增长 7%,新增 12 家

     境内外上市企业,获批国家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智能视听产业基地和海丝艺术品中心加快建设,中国电影金鸡奖等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美图、美柚、点触科技等 5 家企业入选中国互联网百强,数字经济规模超 4000 亿元。规划建设海洋高新产业园,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超23%。

     3. 企业服务成效明显。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减税降费各项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负约 360 亿元。深入实施增产增效行动,推动 165 家省级增产增效企业和 23 个省级新增长点项目多产稳产满产。发布 37 个“免申即享”惠企政策,全年累计兑现资金超 1.5 亿元。设立厦门市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和企业上市培育中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 22.7%。全面推进涉企经营许可制度改革。

     4. 招商引资持续推进。全年新增落地高能级项目 462个,总投资 3641 亿元;实际使用外资增长 12.2%,总量占全省比重 50.5%,较上年提高 2.8 个百分点。加快提升专业招商水平,完善专业化招商机制,成功举办“9·8”投洽会、厦大百年校庆全球校友招商大会等大型活动。华润集团、兵器工业集团、京东集团、恒瑞医药等高能级项目签约落地。

     (三)推动跨岛发展和区域协同,城市承载力显著增强 1. 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协同推进。岛内城市有机更新加速推进,实施湖里东部、湖滨一到四里、何厝岭兜、泥窟

     石村等重点片区整体更新,全年完成房屋征收 188 万平方米;滨北超级总部基地、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等加快建设;弘爱妇产医院、金融人才公寓等项目完工。岛外新城片区加快环湾成势,新机场片区快速路网框架基本形成;马銮湾新城“两湾+四岛”水陆新界域初具形态,橙联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建成投用;环东海域新城双十中学翔安校区初中部等建成投用;集美新城川大华西厦门医院主体工程完工,外国语学校集美校区、软件园三期西片区首批研发楼等建成投用;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白鹭体育场、凤凰体育馆、白海豚游泳馆主体结构封顶;同翔高新城加快打造城市新区和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标准化园区。

     2.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机场工可、用海、环评、初设获批,航站楼主体工程等 15 个项目开工。福厦高铁厦门段进展顺利。海沧隧道建成通车,同安进出岛通道、第三东通道完成预可研编制。轨道交通 3 号线(火车站-蔡厝)开通运营,4 号、6 号线(林埭西-华侨大学)建设和 3号线南延段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原水低线连通工程全线贯通,新建及改造供水管网 78.7 公里、雨水管网 64 公里、天然气管道 95 公里。

     3. 乡村振兴持续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产值达 1170 亿元,增长 7.8%。实施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项目 197 个,总投资 3.86亿元。全年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2 个,完成投资 7.8

     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 1600 亩。创建市级以上绿盈乡村 18 个、美丽庭院示范户 1240 户,实现无害化农村卫生户厕全覆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894元,增长12.3%。同安区莲花镇获评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镇,集美汽车小镇、动漫小镇纳入省级特色小镇清单管理。

     4. 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深入推进。编制《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组织实施 14 个专项规划,完善毗邻区协同发展机制。加大项目推进力度,28 个重大协作项目完成投资192.7 亿元,城际铁路 R1 线进展顺利;闽西南集团和基金深度运作,智慧城市等 4 个项目落地建设。4 个经济合作区新签约项目 69 个、总投资超 500 亿元。闽西南智能制造等 7个共建共享平台正式运作,“结婚登记”“政务服务”等事项实现跨区域通办。

     (四)深化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更加强劲 1. 金砖创新基地加快建设。成功举办金砖国家智库国际研讨会、投融资论坛、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等活动,28 个金砖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 134 亿元。实施“八个一”工程,出台《关于加快金砖创新基地建设的若干措施》,发布 60 项重点任务清单。挂牌成立金砖创新园,建设金砖工业能力共享平台等 7 个赋能平台,成立中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推出首批 39 个示范标杆项目。组建厦门金砖新工业

     能力提升培训基地联盟,参训学员覆盖十多个国家 2 万多人次。

     2. 自贸试验区建设 持续突破。获批新型离岸国际贸易、飞机经营性租赁外币计价结算等 4 项试点政策。推出 52 项创新举措,新增 11 项全国首创经验。挂牌成立厦门自贸数字化促进中心,建成国际酒平台等一批重点数字化项目。获批建设象屿、海沧港综合保税区,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出台全国首个自贸区供应链扶持政策。

     3.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出台《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方案》和《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实施方案》。深化“放管服”改革,98%的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90%的事项全程网办,117 项跨省通办,113项“秒批秒办”,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实现一日办结。零基预算和财政事权划分改革持续深化。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 66 项改革任务,市属国企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5.2%和 40.7%。全国率先推出医保“智能适老”服务,试行推广公立医疗机构“信用就医”和诊间结算。价格改革纵深推进,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由即停即收调整为首次 15 分钟免费。

     4.。

     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实施 225 项营商环境提升重点任务,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 18 个指标全部获评“全国标杆”。出台实施《厦门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厦门海丝中央法务区正式运营。持续推进信用示范城市建设,出台 6 项社会信用条例配套办法,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大力推广信用承诺制。市“信易贷”平台获全国评比第二,个人信用“白鹭分”覆盖近 200 万市民。

     5. 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建设持续加力。新增“丝路海运”命名航线 16 条,命名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增长 15.6%,成功举办“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中欧班列开行 197 列,累计货值 10.9 亿美元,增长 11%。航空货运加快发展,成立商舟航空物流有限公司,厦门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长 9.7%。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 28.7%和54.9%。

     6. 两岸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50 项重点任务。新批台资项目 688 个,合同使用台资 11.1 亿美元,在大陆率先实现台胞按内资企业注册公司,在大陆设立首只全国性台商基金。厦门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厦金通电、通气、通桥项目厦门侧相关工作进展顺利。12345 便民服务平台开通涉台服务热线,11 个市级行政审批窗口设立台胞台企服务专窗。

     ( 五)加强民生保障和治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1. 社会保障不断夯实。城镇新增就业 33.1 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 11.7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3.4%,控制在年度目

     标以内。全市登记用工企业、在岗职工数同比增长 13%、6.7%。基本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五险参保人数进一步增长。平稳上线全国医保信息平台,在国家医保智能监控示范点建设终期评估中名列第二。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标准居全省第一。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全年建成保障性住房 1.28 万套,配租配售 1.9 万余套(间)。开展扩大房源稳定市场专项行动,筹集投放租赁住房 3.2 万套。切实做好粮油肉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2. 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出台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促进公共资源供给均衡。教育补短扩容、名校跨岛行动加快推进,建成 48 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5 万个。成为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首批试点城市,复旦儿科厦门医院、川大华西厦门医院获批第二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成 2 个镇(街)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9 个农村幸福院,新增养老床位 1472 张。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厦门珠绣等 4 个项目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抗疫题材舞蹈作品《春会来》获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第一名。厦门国际马拉松跻身世界田联最高级别赛事。

     3.。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六;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小流域省考断面实现“四个 100%达标”。新建、改造污水管网 126 公里,大型

     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达 179 万...

    篇六:国家管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平定县人民政府1 2021 年 年 2 12 月

     平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1 -目 录第一章 锚定“转型出雏形” 绘制美丽平定发展新蓝图………1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1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环境………………………………………9第三节 指导思想…………………………………………………11第四节 发展定位…………………………………………………13第五节 发展目标…………………………………………………14第二章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全面催生发展新动能……………19第一节 完善区域创新生态………………………………………19第二节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20第三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22第四节 完善创新支持体系………………………………………24第五节 厚植一流创新文化………………………………………26第三章 实施转型发展战略 构建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新格局…26第一节 打造全国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27第二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8第三节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30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33第四章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35第一节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35第二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36第三节 健全城乡融合体制………………………………………38

     平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2 -第五章 实施农业“特”“优”战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9第一节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40第二节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42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45第四节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47第五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48第六章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城…………50第一节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50第二节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52第三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53第四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55第七章 实施文旅兴县战略 实现文化旅游繁荣发展…………56第一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57第二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59第三节 实施全域旅游战略………………………………………60第四节 重塑乡村文化生态………………………………………62第五节 健全文化旅游产业体系…………………………………64第八章 聚焦高质量转型发展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66第一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66第二节 深化能源革命改革………………………………………67第三节 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68第九章 聚焦融入新发展格局 打造阳泉向东开放先行区……70第一节 打造阳泉向东开放先行区………………………………70第二节 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71

     平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3 -第三节 增强消费主引擎作用……………………………………74第四节 提高开放水平…………………………………………75第十章 聚焦民生短板弱项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78第一节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79第二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79第三节 提高教育发展水平………………………………………80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82第五节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83第六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86第十一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聚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87第一节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87第二节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89第三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89第四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91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92第一节 加强组织保障……………………………………………92第二节 夯实项目支撑……………………………………………93第三节 建立监测机制……………………………………………94第四节 完善考评体系……………………………………………94

     平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1 -平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平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 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平定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0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我县未来五年转型出雏形的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展望 2035 年远景目标,是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引导市场主体的行动指南。第一章 锚定“转型出雏形”绘制美丽平定发展新蓝图“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县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人人谋转型、百业蹚新路”的发展思路,全力创建“三县两基地”,实现“三化三提升”建设目标,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第一节 “ 十三五 ” 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

     平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2 -情严重冲击,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市委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高质量高速度发展要求,砥砺前行、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县经济增长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从 84.7 亿元增长到 114.7 亿元,年均增速为6.25%。累计实施重点项目 310 个,完成投资 400 多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 4.83 亿元增长到 5.1 亿元,年均增长 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 26.7 亿元增长到 31.75 亿元,年均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32.78 亿元增长到 53.1 亿元,年均增长 10.1%。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 1599 万美元增长到 3089万美元,年均增长 14.08%。粮食生产稳定增长,2020 年粮食总产量突破一亿公斤。转型发展步伐加快。

     。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趋向集群化、链条化、绿色化发展。“十三五”末,煤炭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39.5%,比“十二五”末下降 20.4 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26.6%,比“十二五”末增加 15 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11.4%,比“十二五”末增加 8.55 个百分点,阳中新材气凝胶、益智透水砖、星火恒源氧化钙等一批具有转型带动作用的工业项目落地投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

     平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3 -重为 28.5%,比“十二五”末增加 15.6 个百分点。新材料产业链延伸发展,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风光储能互补工程有序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加快推进,商贸物流港开工建设、蒙牛双业融合物流园被省发改委授予省级现代化服务业集聚区,为打造晋东商贸物流引领区奠定坚实基础。康养休闲、文化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城乡融合稳步推进。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新建路、北大街、自强路、嘉美路等道路相继建成。义平路游园景观集群、宪法广场、双拥公园等游园投入使用。供热、燃气、污水、自来水等各类基础设施管网改造173 公里。县城燃气覆盖率达到 98%,县城供热覆盖率达到 92%,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 90%,县域空间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县城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率从 40%提高到 46%。集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完成“七道七治”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等重大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交通、水利、电力以及供气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国家 5A 级标准。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推开,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实施乡村振兴行动,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905 家,家庭农场 91 家,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村。“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达到 83 个。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污染问题,先后完成了前社、中社、鹊山等 7 个村的生活污水管网

     平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4 -建设工程,四家煤矿矿井水扩容提标改造工程,10 家社会加油站防渗池、油罐改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显著减少,总量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64.5%。新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实现全覆盖。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完成了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累计营林造林 14.18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27.1%。完成水土流失治理 23.6 万亩。严控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依法依规取缔违法“散乱污”企业。建设中国传统村落 34 个、省级美丽乡村 15 个。实施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工程,“煤改气”“煤改电”“煤改醇”共完成 89906 户,均超额完成任务。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持续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切实抓好推进、服务、争取、储备等关键环节的工作,实施各类转型项目 305 个,阳中新材气凝胶、贝特瑞高端人造石墨、星火恒源活性氧化钙、中能建投 100 兆瓦风电等一大批工业新项目、好项目建成投产。娘子关全域旅游开发建设、国道 307、207 线阳泉市绕城改线工程、“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平定县人民医院新建门诊大楼、第二中学校新建教学楼、宿舍楼等等一批民生项目建成竣工。开发区承载能力持续提升,2020 年开发区综合排名全省第 27 名。开发区特色产业集聚区获得省发改委评审通过,列入全省第二批特色产业集聚区。要素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放管服效改革持续推进,“承诺制+标准地”改革效果明显,全县建成标准厂房 18.82 万平米、打造平台 5000 亩,一批重点项目做到“拿地即可开工”,一批项目实现“拎包入住”。

     平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5 -改革创新全面深化。

     。充分发挥开发区主阵地主引擎作用, “削峰填谷”、“三化三制”、“管运分离”以及“承诺制+标准地”等改革成效明显,优质生产要素进一步聚集。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26 家县属国有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革,“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全面完成。县乡医疗改革扎实推进,实现了行政、人员、财务、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管理。大力培育创新生态,全县经上级认定的众创空间达到 6 个,其中国家级 1 个,省级 2个,市级 3 个。现有创业孵化基地 2 个,创业园 1 个。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共 5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1 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走在全省前列,“3+N”协同双创模式受到高度评价,被列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 6 个示范基地之首。深化“放管服效”改革,近万平米的新政务大厅投入使用,政务服务信息化、“一站式”比率等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面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全力推动“容缺受理”等一批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效。党政机构改革、财税金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取得新成效。民生事业不断进步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八成公共财政预算用于民生支出,五年来办成了 21 件重大惠民实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5.65%和 7.46%。脱平攻坚决战完胜,全县 11532 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高质量脱贫,42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扶贫系统数据质量在全省 45 个非贫困县中位居前列。低保、医保、养老、救助等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标准持续提高,“互联网+社保”服务平台运行良好,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了互联网 APP 认证全覆盖。城镇新增就业超过 2 万

     平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6 -人,1.68 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城镇失业率控制在 4.2%以下。住房保障体系...

    篇七:国家管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和股份公司关于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重要部署,加强 X 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打造国内领先、行业一流的集投建营于一体的绿色建筑工程总承包企业,根据集团公司《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源,以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为切入点,以大力提升管理水平为总任务,统筹“高质量发展、三个转变、三级工程公司建设”等工作,聚焦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借鉴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经验,充分发挥管理实验室工作的融合转化作用,加快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力打造国内领先、行业一流企业工作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解放思想。主动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趋势,自觉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积极

     正视矛盾,敢于自我否定,不断革故鼎新,以更高的站位、更新的理念和更实的作风探索企业持续管理提升的路径和方法。

     (二)坚持国际视野。科学研判国际市场秩序和地缘经济规律,切实掌握国际市场需求,准确把握国内行业发展以及企业自身所处位置,以国内一流企业和行业冠军为标杆,引入吸收再创造,逐步建立既符合企业实际又适应全球化发展战略的管理体系。

     (三)坚持问题导向。充分总结疫情之下国家“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基础薄弱、优势不足、特点不突出,以及与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管理机制和执行梗阻,做到有的放矢的对标对表对因,切实焕发企业发展活力。

     (四)坚持统筹兼顾。紧密结合高质量发展、三个转变、三级工程公司建设、中央企业三年改革专项行动、“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等重点改革发展任务,统筹建立目标体系,合并同类任务事项,动态调整工作举措,杜绝形式主义,务求对标提升行动取得实效。

     三、总体目标 到 2022 年,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文化更加清晰先进,管理制度、管理流程更加成熟全面,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更加科学有效,管理基础得到全面夯实,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管理体系,企业总体管理能力明显增强,企业管理达到国内领先、行业一流水平。

     四、重点任务 根据中国 X 对标提升重点任务,结合企业实际,聚焦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系统梳理确定了 X 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重点任务,包括但不限于战略管理、组织管理、经营管理、海外经营管理、生产管理、安全质量环保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科技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文化管理和党群管理等十四个领域。

     (一)加强和完善战略管理体系,提升发展引领能力。强化战略研判。立足国企改革政策要求和集团公司整体发展定位,不断健全企业战略研究决策机制,持续强化企业应对宏观环境、经济形势、行业政策以及自身资源能力等战略要素前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有效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规划水平,增强战略定力。提高执行效率。持续完善战略规划管理

     体系,明确各层级战略规划目标及保障措施,通过强化战略执行情况动态监管与考核,构建战略指引全覆盖、规划目标全落实、执行保障全方位的战略规划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企业战略引领和执行效率。确保战略协同。以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统领,在中国 X“十四五”规划指引下,突出企业总体规划的纲领性和全面性、业务规划的前瞻性和竞争性、职能规划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子企业规划的系统性和独立性,围绕“高质量发展”规划主线谋篇布局,确保各级规划立体协同、互补互进。聚焦主营业务。立足集团公司建筑施工主业,坚持做大做强铁路、公路、城轨、市政、房建五大板块,努力扩大水利水电、新基建等业务;加强三级工程公司建设,持续推进企业压减,严控新设企业,清理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提升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率。汇聚战略资源。根据企业战略部署,积极拓展投资、设计、运营、维保等上下游相关领域战略合作,创新战略合作模式,提高整合社会资本、资源能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为抓手,尝试试点推行企业混合所有制、股权多元化改革,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为达成企业战略目标,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加强和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提升集团管控能力。规范法人治理。持续加强公司治理制度体系建设,以规范“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提高董事会运作效率、充分发挥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职能作用、科学搭建合规管理体系、完善内控体系建设、重点防范投融资风险、强化专职监事履职监督等重点工作为抓手,进一步明确党委、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职工代表大会等各治理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努力实现各负其责、规范运作、相互衔接、有效制衡,不断提升法人治理水平,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优化组织架构。按照集团公司(地区指挥部/海外事业部)主揽、三级公司主干的管理体制,理顺管理接口、明晰责权边界、完善组织运行机制,结合不同业务板块和专业领域特点,构建规模效益与组织模式管理矩阵,合理压缩管理链条,优化工作流程,确保组织高效运转、快速响应。推进三级工程公司内部专业化分公司建设,明确专业化分公司的职能定位,明晰专业化分公司与工程公司及项目部的经济关系,提高项目组织效率。加强规章制度管理。针对制度“打架”、制度“盲区”及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结合“一体化”内控体系建设工作,以管理实验室为平台,通过实践检验查找制度冗余和梗阻,通过实践创新完善制度空白领域、通过实践归纳推进制度体系迭代升级,通过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保障制度有效落地。强化机

     构管理。按照股份公司《关于公布二级企业机关机构定员标准的通知》《关于加强三级工程公司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核定集团本部及所属单位本部机构数量,同时,结合企业战略及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内设机构;进一步推进区域经营改革,逐步构建立体经营格局。科学定员定编。根据集团本部及所属单位本部部门、科室职责及业务量大小,合理设置岗位及数量,逐步配置人员,最终达到人岗匹配。建立项目定员与生产峰值相匹配的动态调整机制,合理确定项目定员。分类授权放权。根据成员企业发展阶段、行业特点、治理能力、管理基础等因素,给予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授权放权,定期评估效果,实施动态调整。遵循“依法合规、程序规范、权责明确、分级审批、统一授权”的原则,规范各类业务授权委托的办理、审核及监督等管理工作,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三)加强和完善经营管理体系,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经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完善区域经营布局,延伸经营工作触角,在市场规模较大,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逐步加密经营网点,拓展经营阵地。针对区域市场经营深度不够、市场集中度不高、大合同占比小、高附加值项目少,不能满足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等问题,优化完善地区指挥部业绩考核指标,提升企业营销能力和盈利水平。加强子分公司市场支撑

     力,对子分公司主营业务及区域划分进行优化调整,督导各工程公司着力培育 3-5 个重点区域市场。建立滚动经营、属地经营、专业经营指导意见,督促工程公司制定相应的激励考核措施。优化投资经营。加强投融资政策变化的研究分析,准确把握投资经营方向和重点。以股份公司金融机构为主,加强与外部金融机构合作,强强联合,提升集团公司的产融结合能力。提高投资决策能力,规范投资经营活动,防范投资风险。高度重视项目运营管理,保障运营收益。开展资产证券化方面的研究筹划。增强创新经营。顺应市场发展形势,以新交通网、新能源网和新信息网等新基建市场为重点领域,全面推进新基建市场开发,实现传统基建的转型升级。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城市建设、生态环保、水利水电和油气管网、JM 融合、大企业等新兴市场开发,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推进经营模式创新,统筹应用 EPC+投资、BOT、股权投资、延期支付等多种商业模式,扩大市场营销份额。加强资本运营。通过生产经营加大原始积累,通过资本手段快速进入潜力领域,通过股权收购、出让,进入或退出相关产业,以资本运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构筑生产经营、资本运营双轮驱动发展格局。

     (四)加强和完善海外经营管理体系,提升全球化发展能力。坚持海外“双优”发展。以海外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认

     真落实股份公司关于加快海外业务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推动集团公司全系统自觉、彻底地扭转观念,以海外为先、以国际为重。大力推行国际化人才发展优先、资源配置优先、制度保障优先、薪酬待遇优先,以海外优先发展驱动优质发展。构建大海外格局。针对海外整体经营能力不强、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优化境外经营管理布局,深耕境外优势区域市场,充分发挥境内外营销机构的地域和优质资源,统筹推进海外市场经营,在集团公司整体考核体系下,加大对境内子分公司参与国际化经营指标的考核力度,逐步提升境内子分公司国际化经营指数,全面提升集团公司国际化经营指数。推动“系统联控”。针对海外事业部与参建子分公司联动不深等问题,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的统筹协调和管理职能,加强集团公司、境内子分公司与境外区域公司的主动管理联动,厘清各自管理边界,理顺相关管理关系,充分发挥各方责任主体优势能力,确保海外业务管理受控。强化后台管控。针对项目管控能力不强、盈利能力低等问题,持续加强境外项目监管和物资设备筹划,强化资金管控,外事管理、境外风险防控,形成管理合力,提升海外项目履约能力和盈利能力,为海外经营优质发展提供管理保障。

     (五)加强和完善生产管理体系,强化施工技术保障。提升精益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加强专业化建设,合理选择承建单位和社会专业化资源,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推行项目集群管理模式,发挥协同优势;提高自有设备利用率,有效释放施工产能。针对重难点项目,梳理业主节点,确定施组工期,组织均衡生产,避免窝工抢工;抢抓控制性工程开工和节点,确保成本受控;重点卡控铺轨、架梁、隧道贯通、盾构始发、出井等重大节点,对工期紧张的重点项目开展专项节点兑现考核和奖惩。强化施工技术保障工作。通过科学分析和论证,做好项目前期策划,实现全过程预控管理,促进项目科学、有序推进,有效规避施工风险;加强施工技术方案管理,通过明确责任、分级审批,层层把关,确保施工方案技术可行,措施合理,同时加强方案经济比选,以方案降成本,实现技术方案最优化;做好施工设计图现场核对和确认,按程序及时办理变更设计,未正式批准前不得随意施工,并施工过程中严格按图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加强临时工程建设方案评审制度,严格审批程序,实现临时工程标准化设计和管理。持续推进项目标准化建设。强力打造项目管理标杆,开展标准化观摩,推进标准化建设进程;积极开展“四新技术”推广应用,根据集团公司工程项目专业特点,系统收集、筛选整理一批路基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铁房建工程、信息化技

     术等“四新”技术,提高项目标准化施工作业水平;助力企业创效创誉。

     (六)加强和完善安全质量环保管控体系,提升自控纠偏能力。落实管监责任。明晰各层级安全质量组织指挥、资源配置、技术保障、检查纠偏和助力五大系统责任,清晰界定各部门之间责任,突出“管理”职能,强化“监督”职责,切实提升企业和项目的安全质量自控能力,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主体责任。落实“2468”管理要点。落实管理系统主动履行责任、监督系统能力不断提升“两个”责任;推进专业化组织、标准化作业、机械化施工、信息化应用“四化”建设;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风控保障体系、科技保障体系、教培保障体系、应急保障体系“六大”体系;强化安全意识到位、队伍建设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刚性交底到位、红线卡控到位、隐患排查到位、安全奖惩到位、文化引领到位“八个”到位方面。落实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各级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切实解决思想认知不足、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和抓落实存在很大差距等突出问题;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健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

     制体系,推进安全生产由被动接受监管向企业主动加强管理转变、安全风险管控由上级推动为主向企业自主开展转变、隐患排查治理由监督检查为主向企业日常自查自纠转变;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加强基础管理,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强化环水保管控。完善工程项目环水保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突发环水保事件预防机制;加强环水保事项事中控制,做好固体废弃物、废液、废气、扬尘、噪音的预防和处置;做好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区工后恢复和移交;加强环水保工程设施质量验收管理;及时处置突发环水保事件,尽力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七)加强和完善成本管控体系,提升降本增效能力。落实宏微观成本管理。推进经济指标监控分析,加强全要素成本管控;开展责任成本预算编制质量评比,增强责任成本预算预控能力;狠抓责任成本分析短板,制定责任成本分析模板;定期开展成本管理监控及预警,及时预警响应及分类处置;强化经营效绩考核管理,提高项目绩效考核兑现率。聚焦项目收尾管理,加快推进销号进程,释放企业管理资源。狠抓二次经营收入管理。完善变更设计手续,及时进行对外...

    推荐访问:国家管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管网 国企改革 方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