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铭公文网 - www.sddayugaoke.com 2024年05月02日 12:39 星期四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家风观后感6篇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08-22 11:25:16

    家风观后感6篇家风观后感 《家风家训展览馆》观后感 参加河北省黄河国学研究院举办的“中华好家风”师资培训过程中,我于2019年12月9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风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家风观后感6篇

    篇一:家风观后感

    风家训展览馆》观后感

     参加河北省黄河国学研究院举办的“中华好家风”师资培训过程中,我于2019 年 12 月 9 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儿童公园参观了《家风家训展览馆》的主题展,今年夏天也曾带着爱人和孩子参观过一次,没有太多的感触。这次不同,因为我参加了“中华好家风”学习班,是带着问题来的,所以感悟也就格外深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古至今,良好的家风、家训是家庭平安幸福的传家宝、是社会进步的基石。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精心打造的家风、家训主题公园,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是目前全国以家风、家训主题的唯一文化公园。其中,展览馆有古代馆、当代馆和巾帼馆组成,分别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家风、家训。启迪后人。

     历代家庭教育中,家风、家训占有重要地位,以口头、书信、家书等形式存在。在规范道德品行、传承家风上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人们从优良家风、家训中感悟道德智慧,获得人生密码,让家庭更幸福。

     革命建设年代,毛泽东主席始终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不搞特殊的平民生活家风。1950 年 10 月毛泽东同志支持毛岸英带头参军抗美援朝,毛岸英壮烈牺牲在朝鲜战场,毛泽东同志说“要作战,就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作为家庭中的父亲,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这反映了,一代伟人的崇高风范和家国情怀。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新时代家庭教育,家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通过上午的参观学习,我深受教育,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传承好家训,倡导好家风,推进家庭教育,促进家庭和睦,为建设幸福美好的家庭贡献力量。

     从政多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退休的日子里能够走进“中华好家风”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通过参观《家风家训展览馆》之后,我有个大胆的想法跟河北省黄河国学研究院陈昱含院长沟通,在有生之年想做一件事,回家乡建一座家风、家训文化展览馆,您看可以吗?陈院长欣然答应,共同努力建设好家风文化展览馆,影响更多的人,实现美好愿望。

     传承好家风从我做起、树村风、利民风、培养优良的社风。从而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安定,国家繁荣,为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篇二:家风观后感

    风家训》观后感 0 500 字

      金茵小学三年级三班田铭泽

      看完了《家风家训》,我感触很深。

      首先讲的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曾氏家训》。当时曾国藩和左宗棠同时在朝为官,被称为湖南双雄,都是一代明臣。《曾氏家训》主要讲的是以诚为本,以孝为先,修身齐家,心系天下。曾国藩晚年都在坚持每天读书。他教育子孙:人之气质唯有读书可以改变。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曾国藩的谆谆教诲和家风传承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然后讲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它一共十二篇,四万多字,加的主要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读书做人是颜氏家训的根本。

      最后讲的是李世民的《帝范》。讲述的是从个人修养到治国根本,还讲到了钱镠的《钱氏家训》,说到钱氏后人在宋朝就出现了三百五十多位进士。上世纪八十年代,现代伟大的爱国科学家钱伟长就是钱氏后人。他放下美国的八万美元的年薪,毅然回国。

      家风是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无形的家风必须依赖有形的家教。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所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教和家风直接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每个家庭能做得就是树立纯正严明的家风家训,并以此来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人。而我们个人

     能做得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从名人家训中学习适合自己学习的道理,勤奋学习,诚为本,孝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指导教师:刘华杰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1.周公的《诚伯离书》

      周公旦(约公元前 1100 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

     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2.司马谈的《命子迁》

      司马谈(?—前 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

     心十分惶惧不安。所以他热切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此话信然。

      3.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诸葛亮(181-234),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 46 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诫子书》和《诫外甥

     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4.《颜氏家训》

      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等等。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5.唐太宗的《诫皇属》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

      "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太宗非常注重对皇子们的教育,经常告诫后代,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治国之道。在《诫皇属》中,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久富贵,贞正吉祥。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

      6.包拯家训

      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

     为世人风范。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

      7.欧阳修的《诲学说》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玉不琢,不成器"

      欧阳修 4 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8.《袁氏世范》

      袁采,生年不详,卒于 1195 年,1163 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院,类似负责信访接待,为官刚正。

      "小人为恶不必谏"

      袁采为人才德并佳,时人赞称"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袁氏世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书中有许多句子十

     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袁氏世范》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该书,奉为至宝。《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

      9.《朱子家训》

      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毋临渴而掘井"

      朱柏庐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柏庐侍奉老母,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他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 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

      10.李毓秀《弟子规》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凡是人皆须爱"

      李毓秀科举不中后,就致力于治学。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内容仅供参考

    篇三:家风观后感

    联动画》观后感 爱党,爱国,爱中华。爷爷教了奇奇一个成语——国泰民安。意思是国家太平,人民安乐。华夏民族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身为中华儿女,在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还得把我们的中华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弟子出于孝,出于弟”意思是我们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友爱兄弟姐妹。孝敬父母, 可以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奋斗,好学,自立。我们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能依赖别人。我们要养成独立自主的好品格,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学习的好习惯。如果学习学到中途放弃了,就永远体会不到其中的快乐了。

      诚实做人。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要诚实。

      友善助人,孝亲敬老。坐车时,不要往前挤,要理解别人的不便。有人给女让座时要感谢人家。坐车时要坐好,以免给别人造成麻烦。遇到老人或孕妇小孩要礼貌让座。我们要学会尊老爱幼,孝亲敬老。

      乐观向上,乐群合作。我们要学会团结合作。

      守规则,讲文明。在公共场所时,要安静,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过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做错事就应该勇敢向他人道歉。在家要尊敬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要爱护同学,不能给同学起外号,不跟同学起冲突,在别人讲话的时候,要认真倾听,不要打断别人讲话;也要尊重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

     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专家说,孩子超前学习,会导致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差。面对重复学习就会走神,不注意听讲 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尊重和保护儿童的权利。在外面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家长要做儿童的好榜样.打造健康生活方式培养良好家风。

      “家风家教系类故事”第一集观后感 第一集的主题是“爱党 爱国 爱中华”,动画中爷爷写的成语“国泰民安”, 充分体现

     了老辈们的爱国精神,而“国泰民安”的意思是:国家太平,人民安乐。这句成语表达的是爷爷对以前和现在时光的一种期望,在他和老一辈的时代里,战争并没有完全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而乱世之中,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吞噬,在以前的社会国泰民安是要种对生活极高的奢求,而现在国泰民安是国家的形式。但为了让祖国更加安定,我们仍要振兴民族。正如动画中爷爷所说:“我们华夏民族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华夏民族拥有的最古老的文明是书法,书法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了,如今书法也演变成了各种形式。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更应该将这种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更体会了应孝亲敬长。

     新闻联播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也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一些事,使我们对国家,历史,世界相关的情况。

     爱党、爱国爱中华,没有国哪来的党,没有党哪来的中华。其实,国、党、和中华是生生不息,不可缺一的。“三爱”也记录这我们中华人民的风霜雨雪、苦难坎坷,记录岁月流淌的历史,记录着中国的步步高升,中国人民骄傲脊梁抬升。

     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她的一血一泪都代表着曾经辛酸的不堪历史。我们们的国家是顽强的,是不可战胜的。

     爱国,爱党,爱中华,是每个人民必须履行的职责,也是每个人希望的和谐社会,我们应当更了解祖国、了解党、了解中华!

      135 刘孜琪 2021.3.4

    篇四:家风观后感

    好家风观后感作文 0 450 字

      “爱国如爱家,爱家如爱国,人讲精气神,国讲正清和;家风连国风,国风兴家风……”每当听到这首《中华好家风》,我就想到了那一次,妈妈对我的教导。

     以前,我每次吃完了东西都会随手一扔,不一会儿家里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垃圾,让人看了很是不舒服。这时,我那勤劳的妈妈二话不说,拿起扫把就开始打扫起来,不一会儿她的头上就爬满了汗水,但是从来不喊一声苦,叫一声累。

     这天,家里来了许多客人。客人走后,客厅,房间都乱糟糟的,我还在沙发上吃着零食。妈妈又准备打扫了,看到沙发上的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长大了,也是家里的一份子,你可以一起来打扫卫生了,而且一个干净的家会让我们的心情也变得舒服,不是吗?”听了妈妈的话,我心想:是啊,我已经不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朋友了,该做些事情了,该懂事了。我冲着妈妈笑着说:“好的,我马上就来。” 我先打扫客厅,地上的垃圾真是多,桌子上的也数不胜数,一开始有些手忙脚乱。妈妈看了,指导我:“先拿空的垃圾袋,把大的垃圾捡到垃圾袋里,小的抹到地上再扫。”我一直弯腰捡垃圾,时间长了,腰酸了,腿麻了,说不出的难受。想着妈妈说的话,想到平时自己总是随手扔垃圾,真的难为情。捡好垃圾,扫好地,我又认认真真

     地把地拖了一遍。

     在家里变得勤劳的我,在外面就更不用说了,再也不会乱扔垃圾了。勤劳的家风,我传承下来了。

     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其五千年进化过程中孕育出无数的优秀传统美德延续至今。而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作为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更应该弘扬中华美德,传承好家风!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说的是要把孝顺父母放在的各种美好品德的首位。这也是每个家庭首先要传承的家风。“冬则温,夏则凊”,为人子女,冬天要设法让父母穿得暖和,住得温暖;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可如今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了呢? 除了孝敬长辈,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品德,那就是诚实守信。鲁迅先生曾说过:“诚信为人之本! ”诚信,是自古以来被人们所公认的美德,是做人起码的底线。诚实是金子,只有诚实的人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我认为所谓的家风就是自己家的风气,家里的风气好不好就会影响到子孙后代,我们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我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风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孝敬长辈、节俭朴素。父母一直告诫我: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能让自己看得更远、走得更广!

     好家风是一束阳光,温暖人的心灵;好家风是一滴水,滋润万物的生长;好家风是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人生的道路…… 如果家是一处草地,家风就犹如滋润幼苗的雨丝;如果家是一座花园,家风就犹如吹开小花的微风;如果家是一片天空,家风就犹如点缀蓝天的云朵。好的家风,是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风虽是无言的,但对孩子的成长既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有无言化春雨之效能。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中国古代出现不少有名的家训,如《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涌现了不少好的家教典型,比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家风家训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逐渐形成家家之风,家家之礼,家家之福。好的家规、家训能起到导航和引领作用,让家长少操心、少费心、少担心。有了好的“家训”家风,家中万事才能更兴顺。

     制定家训或家规是我国自古以来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可以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家训内容丰富,概括精辟,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又随着时代变迁,形成了今天的一种文化体系和组成部分。比如,崇尚道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处世文明,礼貌待人,敦里

     睦邻,等等,这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已经融入今天新的道德领域建设中,成为今天社会传统文化和精神食粮。此类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逐渐形成家家之风,家家之礼。我们大力弘扬优良家风家训,推动家庭美德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里生根、在亲情中升华。

     每个家庭的孩子犹如一颗小树苗,他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取决于有没有良好的家庭教养。良好家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应该加强教育,反复训练,注重养成,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首先要有意识的去培育养成。要明白代代相传的不仅是家财和地位,更应该有内涵和精神。把老一辈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风接续下来、传递下去,是造福当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责任,让良好家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其次要在家庭中营造崇尚学习的气氛。古人讲, “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知书才能明礼,学习就能升华。要让家里多一分书香气,茶余饭后,看看书,读读报,谈天论事,让家人从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启迪。当然,培养家人的读书情趣,在悠静的家庭环境里畅游书海,总能给人心情恬淡的意境,使人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同时要创造和谐文明的家庭环境。居家里外,干净、明亮、整洁、有序。去朋友家串门,有的家庭还很注意家风家教文化,悬挂着激励感人的

     家训格言,如“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天宽地莫若宽以待人”、“敦行致远,吃亏是福”、“家和万事兴”等等,让人置身其中,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一种清新雅致的感受油然而生。凡此等等,都是家风无言化春雨的鲜明体现。

     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触里,谆谆诱导,亲切教诲,热情鼓励,严格要求,无不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并且影响到邻里和社会。只要大家都来关注家庭文明建设,社会必定会留下一片和谐、一片温馨。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传承持家养家的精华,建设培育新时代下的现代文明!让积极健康的思想氛围,勤劳的立家之本,节俭的生活氛围,和文明的习惯,处处在生活中闪耀。在家风家训的指引下,展望未来,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十九大的胜利召开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与时代同发展,与祖国共奋进;习总书记记的讲话温暖着每一个中国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传承千年文明,共享国泰民安。如今,践行家风好家训,就是为祖国这一个美丽的大厦,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孝——我们的坚持家风,是一种由家中长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体力行的对家中的其他人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股具有家庭特色的作风。家风在家庭中经过了长期的培养,有着一股强大的感染力量。

     近日看了先儒王船山的忠孝家风纪录片,通过先贤的一举一动,让我对家风有了更深层次的一个认识,受益匪浅。记录片中提到王船山为了救自己的父亲,竟然做出了一个自残的壮举,机智的救出了自己的父亲。可以看出王船山的重要品德——孝。孝不止是王夫之的家风传承,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美好品德,百善孝为先。哪怕在自然界中,也有着孝的存在。如:乌鸦反哺、羊羔跪乳。通过王夫之的事例,对于孝这个字,我的感受更加深刻。这从来不是嘴上夸夸其谈,是需要自身用实际行动让长辈感觉到自己对他们的用心,对他们的真诚。孝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品德,不伟大也不难达成。美好的品德既廉价也无价。但王夫之却让孝这个字,更加的伟大,更加熠熠生辉。他敢于奉献,懂得报恩。

     王夫之用自己给后世人做出了一个榜样,一个典范,更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融合在孝字里面的文化。其实王船山先生这样也是深受其父亲的耳濡目染,他的父亲王朝聘也是一位品行高洁的人,母亲卧病在床,尽管他事务繁忙,但他依然侍奉汤药寸步不离陪伴左右。不仅仅是孝,更有忠,忠于自己的信仰,忠于人品,忠于孝悌。父子两人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想要形成这样高尚的家风,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他们无时无刻以身作则,甚至是几代人,这般一丝不苟的坚守,将忠孝贯彻到底。当今社会文明高速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在

     发展中受到了冲击,“孝”更多的只是停留于表面。为人父母,都不愿意拖累自己的儿女,惟愿他们幸福安康。父母心,我们只有感恩。不过却有着许多人通过满足父母基本生活需求,经济需求,便自以为是做到了忠孝。殊不知可笑可恨。孝,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去感恩,而不是不情愿的履行职责一般。

     王夫之父子如此,我们亦是如此,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更是中华文化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忠孝两难全是一种自私的说法,只要自己坚定不移,守住孝,忠自然不难达成,汉文帝亲尝汤药,董永卖身葬父,丁兰刻木求亲......。这些孝的故事感染着千秋万世的人。而王夫之的精神也正是通过忠孝两全来感染着当时的人,奉献自己所有的智慧和热情,最终形成了真知灼见的船山文化,忠孝两字贯穿其中,通过这短短的记录片我所了解的还只是冰山一角,沧海一粟。还有更深的精神文化等待我去挖掘,我也希望通过自己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感染着身边的人,让自己的“个人风”更美好!

    篇五:家风观后感

    读本观后感 崔鹏飞 什么是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思想道德、传统习惯、为人之道和生活方法的总和。家族有自己的家风,京博作为企业也有自己的家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也有属于自己的家风。

     《清风传家》立足正面引导,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获得国家级荣誉的于敏、孙家栋、张富清、黄旭华、钟南山等 25 位英模党员,首次集中挖掘他们在家风建设方面的感人事迹。《严以治家》立足反面警示,通过对近年来查处的 24 个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家风问题的深刻剖析,教育党员以案为鉴,谨防不良风气对家风的侵蚀,做到清廉自守,过好家庭关、亲情关。再认真学习《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两本书后有了以下感悟:

     一、家庭条件在其次,家教更重要,家教上的欠账,必定用更大的代价来偿还!

     顾名思义,家教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之所以很重要,首先在于它的无可替代性,父母是第一老师的角色任谁也代替不了。“人终其一生都走不出自己的童年”。在步入学校之前,我们主要接受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包括言传和身教。可以说,家教是牢牢扎根于每个人的记忆最深处,深刻影响每个人思维习惯、性格特点、处世原则的基石。

     历史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曾子杀猪”……太多的典故反映了家教作为第一教育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导致许多人拜金崇权,不自觉的也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教育。《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本中的 25 位英模党员、24 个违纪违法案例,在家庭教育上可谓表现迥异、高下立判。

     严以治家中的案例大多是随着职务的升高、权力的加大, “三观”被一点一滴地扭曲,逐渐把家庭的教诲、父母的面命置之脑后,同时也因自身不正,对家人或者疏于教育,或者往邪路上带,直至身陷囹圄而致悲不自胜。这也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忘了什么也不能忘本,在家教上欠账是必然要用更大的代价来偿还的。

     二、家风不能一朝一夕形成,但能一日之内崩塌。

     论语有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家风者,家庭之风气也,它非一朝一夕形成,却能够破坏在“一朝一夕”。说它非一朝一夕形成,是因为凡一种风气必然有一个行为—习惯—风气的发展过程,某种倾向性行为在一个家庭被千百次重复,慢慢就会变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家风家训,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许多都是经过数十年乃至上百年丰富完善。说它能够破坏在“一朝一夕”,是因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不容易形成的好习惯、好家风,坚持下去需要恒心和毅力,而一旦崩塌却是几年甚至更短时间的事情,不能不引起时刻注意、谨慎对待。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本中的 25 位英模党员、24 个违纪违法案例,都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改变着自己的家风。不同的是,他

     们有的是在继续向上,有的却是幡然向下。阅览全书,我们既感动于于敏家“爱国是不变的主题”、孙家栋家更有力量的“不言之教”、张富清家“前人不搭‘捷径’后人莫求‘沾光’”、黄旭华“对国家最大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也为海南省委原常委、海口市委原书记张琦“追求物欲带坏家人”,山西省水利厅原党组书记、厅长潘军峰夫妻联手把家变成“权钱交易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原常委、呼和浩特市委原书记云光中“养儿不教毁子害家”,重庆能投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冯跃“放松自我放纵家人”,带来无可挽回的家庭悲剧而慨叹。“风”似无形,其实有迹可循。家只有用心来经营,家风只有身体力行来涵养,才能让整个家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近期工作计划:

     1.立足现有岗位,做好学校党团工作,扎实开展组织“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党史学习系列活动,主导党组织、团组织建设,发展入党积极分子 4 名,共青团员 4 名,开展团课 10 节。

     2.深化教研改革,每月进行 2 次课程改革,上交教研改革报告。

     3.用心服务学生,做好班主任工作,积极开展家校沟通,每月不低于 15 次,家访不少于 2 次。

     4.开展志愿帮扶,做好义工引导,每月开展一次对吕艺、纯化、陈户三个乡镇 26 名建档立卡受助儿童走访,形成走访记录。

      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家国同构,把“齐家”作为“修身”和“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一环,正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再次清晰地证明,“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篇六:家风观后感

    齐鲁家风》收看及观后感

     根据市纪委通知要求,亭口镇第一时间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农村党员干部收看《齐鲁家风》,大家看后纷纷表示,纪录片令人感动之深,教育意义之大。对我个人而言,观看过后,在灵魂上有了一次很大的触动,精神上接受了一次很大的洗礼,思想上受到了一次很大触动。其中体会最深的是:家风给人生的德行操守系上“第一粒扣子”,诚信是良好家风的“第一张名片”。

     《齐鲁家风》纪录片共 6 集,通过讲古代圣贤,将时代楷模,给我们上一堂思想教育课、一堂精神洗礼课、一堂启发鼓舞课、一堂力量激发课。在纪录片中既有孔、孟、曾、颜等齐鲁哲人先贤的历史事迹,又有王伯祥、焦裕禄、张楠等新时代涌现出先模人物的真实事件,通过时空的交错和交叉讲述,全景展现齐鲁优秀传统家风各个核心元素,充分证明良好家风自古至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信品格是做人最起码的守则。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殷实的家底,也是无形的财富。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正,

      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领导干部作为“一家之主”,作为涵养家风的“关键少数”,当自觉摆正党性与亲情、家风与党风的关系,管好自己,管住配偶、子女,不以权谋私、不以权谋利,涵养好家风、滋养好作风、培育好党风,带头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私事,而是关系到能否端正工作作风,能否守住廉洁底线的大事。涵养良好的家风应该成为每一名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生前为其亲属制定了“十条家规”;彭德怀教育侄子,“近水楼台不得月”;李先念告诫子女:“你们谁要经商,打断你们的腿”。这些严格的家规家训,不仅彰显出共产党人特有的风范风骨,更为我们如今的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诚信,一个人高贵的人生品质,也是良好家风的重要体现。“诚实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这是《诚信天下》导演张立婷写在《诚信天下》这一分集手记中的一句话。诚然,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古时范蠡借杆秤上的定盘星告诫商人,“君子生财,取之有道”,经商必须光明正大,诚信而为,买卖公正。一把看似平淡无奇的小小杆秤,蕴含的却是一种儒商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同样,未来的社会是

      诚信的社会,没有诚信的国家将不会安稳,没有诚信的个人将最终为社会所抛弃。今后,我把诚信作为人生中的一个坐标,多一份真诚,多一点信任,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推荐访问:家风观后感 家风 观后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