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铭公文网 - www.sddayugaoke.com 2024年05月19日 08:11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10篇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09-10 19:25:04

    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10篇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区文广新局2021年乡村振兴文化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认真落实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讲话精神,xxxx年,区文广新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10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10篇

    篇一: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广新局 2021 年乡村振兴文化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认真落实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讲话精神,xxxx 年,区文广新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设施建设,挖掘文化资源,培育乡贤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围绕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在建阵地、塑形象、强队伍上取得有效进展。

      (一)持续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制定印发《xx 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方案》,拨付资金 xxx 余万元用于全区文化设施建设,对 xx 个镇街文化站、xx 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改造提升。xxxx 年,搬迁提升汪沟镇、方城镇、半程镇文化站三个,新建村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 xx 处,新建乡村大舞台 xx 个、文化长廊 xx处。目前,全区累计建成镇级历史文化展示 xx 处,新建及改扩建提升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xxx 个,达标率 xx%。xx 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基本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文化小广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并向自然村延伸。

      持续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一方面,常态活动圆满完成任务。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 xxx 余场次,公益电影放映 xxxx余场次。举办第三届“乐在基层”庄户剧团展演,来自 xx 个镇街的xx 个剧团 xxx 个节目参加展演;举办第五届“舞动金秋”广场舞大赛, xx 支队伍 xxx 多人参与活动。举办“歌唱新时代”xx 区乡村歌手大赛,选拔出优秀歌手代表 x 人参加全市歌手大赛;举办首届乡村文化艺术

     节“乡村墨香”书画展,征集作品 xxx 幅。继续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层层选出 xx 家庄户剧团,完成 xxx 场演出,使“一村一年一场戏”从行政村延伸到自然村。主题活动传播正能量。以“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节日”、“改革开放 xx 周年”为主题组织大型活动。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五一等重要节日,先后组织举办“迎新春经典诗文朗诵会”、元宵猜灯谜、清明主题展览、端午《那些飘着棕香的诗词歌赋》讲座、国学公益讲堂、书画创作活动,参与读者万余人次。以“我们的中国梦”为核心,举办“我们的中国梦-迎新春经典诗文朗诵会”,xxx 余名诵读爱好者参加;举办“我们的中国梦-xx 区xxxx 年美术作品展览”,展出美术作品 xxx 幅;举办“我们的中国梦-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凝固的耕耘油画展,展出作品 xx 余幅,在全社会形成传承优良传统,全面参与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特色活动成效凸显。参与协办 xx 区庆“七一”暨纪念纪检监察机关恢复重建xx 周年文艺晚会,承办由区纪委监委主办的“送廉戏下乡 扬清风正气” 演出活动 xx 场,惠及观众万余人,组织开展“移风易俗”专题巡回演出 xx 场。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让企业文化美丽绽放。区艺术团先后为 x 新港集团有限公司、x 华业集团有限公司、孟氏宗亲联谊会 x 分会等企业和协会策划编导了三场大型文艺晚会并获得了圆满成功。重视文艺创作,实施精品工程。编辑出版三期《洗砚池》杂志,六期《xx 文化》微信信息,展示我区文化新成果。出版长篇文学《大鹏展翅千万里》,美术理论《结构素描》、《大匠之道》,

     筹备出版散文集《和时光对话》。组织举办“华强杯”第五届《洗砚池》文学奖颁奖晚会典礼,颁发 xx 个奖项。

      持续培育提升文化人才队伍。区图书馆建立 xx 区图书馆数据服务平台、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年接待服务读者近 xx 万人次,新办借书证 xxxx 多张,借阅总量 xx 万册次,电子阅读机浏览点击量达 xxxx余次,下载图书 x 万册次。为 x 监狱、x 武警支队、x 交警支队等建立图书馆服务点,配送图书总计 xxxx 册,为全区家农家书屋配送图书 x 万余册。二是加强业务专项辅导。全年先后举办基层文化人才培训班 xx 期,培训业务骨干 xxxx 人次。三是挖掘优秀文化人才。组织评选 xx 区乡土文化人才,推荐参加两届 x 市乡土文化人才,目前,我区共有五个市级乡土文化人才,xx 个区级乡土文化人才。

      二、围绕繁荣发展历史文化,在文物保护、非遗申报、历史文化展室建设上取得有效进展。

      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筹备鄅古城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做好 xx 区文物古迹分布图制作工作。召开琅琊王阁建设研讨会,对琅琊王墓抢救性保护及建设 x 地标性建筑琅琊阁进行专题探讨。对全区 xxx 个文物点进行全面巡查。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组织卧冰求鲤传说代表性传承人王家廷等 x 名非遗传承人成功申报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公开课“呵护文化遗产 讲好中国故事”走进 x 三小;举办 xx 区“妙手生画”乡村剪纸大赛暨庆祝改革开放 xx周年剪纸艺术作品展,征集作品 xxx 件,让广大群众关注、学习传承

     优秀传统技艺。做好历史文化展室工作。推荐 xx 镇 x 个镇街申报历史文化展示“十百千”工程示范点。

      三、围绕解民忧惠民生,在文化精准扶贫、文化志愿者活动上取得有效进展。

      深入推进文化精准扶贫。拨付 xx 村三个村社区 xx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软硬件设施建设提升。配合区委“第一书记任职村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活动,积极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新时代·新征程”文化精准扶贫专场文艺演出。抓实抓细文化志愿活动。区文化馆举办暑假少儿书法公益培训班,区图书馆依托尼山书院,弘扬传统文化,开展了十二期青少年卡通国学课程,带领青少年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区艺术团举行“关爱老人、温暖社会”主题慰问演出活动,沂蒙影剧院开展“送电影进福利机构”xx 余场次,让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们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社会的关爱。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一是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和文化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个别干部在思想观念、自身素质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二是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个别镇街道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的现象。三是基层文化建设发展不均衡,吸引力不强,缺乏应有的影响力。

      xxxx 年工作计划

      一是全面落实从严治党,重点做好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党委书记抓党建等核心项目。

      二是全面推进落实县级文化部门体制机制改革。

     三是继续做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服务工作。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提升改造好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落实省市实施“百乡千村”基层文化建设示范工程,打造文化建设示范点;深入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化惠民工程;强力推动文物保护和非遗保护工作,继续做好王庄墓地抢救性保护、鄅古城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申报、琅琊阁建设推进等工作;挖掘整理辖区内非遗资源,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国家、省市区申报工作,继续并予以保护利用。

      四是加强文化宣传,让老百姓知晓设施、知晓活动,参与进来,增强影响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篇二: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文化产业 促进乡村振兴 ー一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理念,这是今后一段时期统领我国农村发展的总纲领。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要求,对如何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新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带头振兴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以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发展文化产业,要注重基础,筑牢文化产业的根基;注重传承,提升文化产业的内涵;注重引领,用文化产业培育乡风文明;注重人才,充实发展文化产业的力量。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振兴乡村文化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总体要求,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产业,本次调研通过本地史料收集、实地走访与外出考察等相结合的调研方式,深人细致开展研究。

     一、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 ***镇综合文化站成立于 1979 年。***镇文化站站舍面积 500 平米,室外活动场所 400 平米。其中:电子阅览室 40 平米,图书室 80 平米,多功能厅 80 平米,培训室 40 平米,办公室 4 间 80 平米,其他 80 平米。剧院 1 座 1500 平米,设有宣传橱窗、板报栏,电子显示屏。文化站(农民文化官)建筑颇具气势,美观大方。106 国道穿镇而过,交通便利,文化氛围浓厚,环境优美。文化站“三室一厅”建设,各项培训、展览、体育建设设备齐全。站办图书室藏书 8500 册,报刊 10 种,书柜 12 个,大阅览桌 1 台,座椅 30 个。文化官设有排练室大厅 120 平方米,备有使各设施。诗联书画字会、民间音乐协会建有书画室和音乐室。镇区近年

     改造完成,路面十净整洁,绿化覆盖率高,设有法制宣传一条街。由文化站出版的刊物《大其育闻》获得全市优秀诗集(已出版第 10 集),步“湖北省诗肤文化镇称号。2015 年荣获“中国楹联文化镇”称号。17 年大被评为大冶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镇文化站评为全镇服城市创建先进单位,2018 年获得“湖北省最美文化站”称号,在全省乡镇文化站综合排名第 12 位。

     (二)文化资源现状 ***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光秀丽,素有“鼓书之乡”和“山水园林城镇”之美誉。这里是鄂东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是辛亥革命元勋曹亚伯的出生地,也是著名的大冶兵暴策源地,拥有湖北省较大的 3 亿年地质史的富家山天然溶洞群、五里界东周古城遗址、原生态水南湾古民居群、柯大兴古民居群和八流古民居群。主要文化体育资原如下:

     1、红色文化。大革命时期,***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积极组织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壮怀激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为国捐躯的烈士达 1000多人,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辛亥革命元勋曹亚伯、鄂东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一曹家堍党支部,也造就了曹样仁高级将领及曹玉阶等众多革命英雄,烈士们以凡心碧血谱写了一曲曲壮美动人的赞歌。***镇有主要革命遗址 7 处,著名革命烈士故居 10 余处。其中:革命遗址主要有辛亥革命元勋曹亚伯故居、曹家塊村鄂东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曹家堍村“大冶兵暴”策划地旧址、曹家塊村中心县委联席会议旧址、湾龙山文化促进社遗址、富家山革命根据地、小箕山(石应高村、小箕铺村)革命烈士墓群、小箕铺村邹子言湾革命烈土墓群;著名革命花烈有:曹家堍村“辛亥革命元勋”曹亚伯以及曹壮父、曹玉阶,三角付寅公湾曹祥仁,新屋下村对梅堍湾曹稀,后畈村良才湾侯政、侯中英,用湾村

     曹振亚,叶家庄村曹大骏,八流村下徐湾徐策,石应高村石海山等。

     2、历史文化资源。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4 处(五里界东周古城遗址、老猪林新石器遗址、大谷垴旧石器遗址、水南湾明清古民居),黄石市市保单位 11 家,大冶市市保单位 4 家,是我市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乡镇。一是省保单位五里界古城遗址。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早在西周时期就存在大规模的铜矿开采和冶炼,距今已有 3000 多年,总面积近 15 万平方米,是当时鄂东南地区的第一座古城,也是春秋时期铜矿开采、冶炼、仓储转运、管理的重要场所,五里界城作为一个具有专门功能的古城,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冶地区是古代重要的产铜基地,在我国的矿治文化的研究中,与铜绿山古矿遗址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水南湾古民居和柯大兴、八流古民居村落,境内的水南湾古民居位于***镇东山山麓,水南湾古民居的“三雕”艺术精湛,木雕、砖雕、石雕,题材广泛,构图别致,寓意深刻,无不体现了先祖对子孙的教化思想,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水南湾古民居在建造中留下的动人传说,数百年来广为流传。水南湾古民居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全村五百余户,两千余人,依山傍水,方圆百里,闻名遐迩。

     3、民间传统文化。近年来,全镇 24 个村、2 个社区建立了 80 多支民间文艺队伍,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群众文化生活十分丰富。目前,全镇有文艺人才 160 多人,诗联学会会员 200 多人,有国家级作家曹建勋、邹晓芳,其中曹茂海的《大冶兵暴》、《曹亚伯传》,石大家的《水游英雄赞》享誉省内外。全镇村村有腰鼓、秧歌和舞蹈、舞龙舞狮等文艺表演团队,村村有文艺志愿者。上世纪 80 年代,***镇曾被誉为湖北省“鼓书艺术之乡”。

     4、体育资源。***镇按照“八个一"的要求,在建设文化堂的基础上高标准建设体育广场,2015 年建成 15 家,2016 年建成 15 家,2017

     年建成 13 家,合计建成 43 家文化礼堂和体育广场。近年来全镇已建成文体广场 150 余家,成立篮球队等各类体育组织 50 多个,积极举办体育賽事活动。充分利用假日召集四邻八乡举办农民篮球友谊赛、舞龙舞狮活动和爱心接力行动等等。每達节日,热闹非凡,聚集人气,群众远离牌桌,呈现出良好的新农村新风尚。为贯彻执行《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发展生态休闲产业,湖北省鑫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已投贸 4000 余万建成了 8000 多米标准健身登山步道,步道周边景点众多,环境优美,已吸引了众多登山爱好者体育锻炼、体闲旅游。鑫东登山步道与国家级登山步道父子山相连接,正在建设环父子山 8800 米绿色自行车车道,建成后将是我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广泛的为全市人民服务。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一是乡镇文化站建设带动力不强,镇域文化设施单一;二是缺乏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老百姓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規划不系统、不完整。虽然我镇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优秀文化所赖以生存的优良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文化产业的定位、发展规划尚未形成。对我镇的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人的探索。没有围绕文化产业进一步充分挖掘文化旅游内涵,也没有打造出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品牌来充分发挥我镇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作用,更别说引人企业投人来发展文化产。

     (三)文化产业培育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市场活カ不明显。从目前的体制和情况来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紧紧依靠镇财政的支持,而没有上级财政的支持,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不齐全缺乏人力、物力、财力和场所等。对文化产业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

     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传承、深人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产业挖掘开发不够。我镇对文化产业虽有一定的重视,但是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还远远不够,并未充分的挖掘到我镇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导致营造的文化氛围不浓,没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意识,缺少思考,缺乏创新,未能大规模开发壮大经营性文化产业,商业效益没有完全显现。

     三、文化产业发展建议与对策 弘扬优秀文化资源,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激发创业创新热情,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一)注重基础,筑牢文化产业根基。一是提高对文化资源保护的认识。在乡村振兴中,要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公众和全社会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和传承保护意识,培养公众对文化的认同,增强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更好地发挥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二是建立并完善文化资源保护机制。对当地的自然生态保护进行长远规划,对古建筑实行保护并且完善配套设施,组织专家对当地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论证。加强管理保护,严惩破坏文化资源的行为。同时设置合理有效的专项资金,保证文化传承和保护中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三是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创建多元化投资机制,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市场建设”等要求,认真分析我镇的文化资源优势,理清我镇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指导和引领全镇文化产业发股。

     (二)注重传承,提升文化产业内涵。一是发挥民俗文化作用。积极利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正能量,把传统道德束与村民自律、村组织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和谐稳定;使优秀民俗成为乡村公共活动的平

     台资源,在文化上有传承,在发展中有凝聚和认同;在自觉传承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发展产业,使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使乡村成为宜业 T 居的新家园。二是传承各种传统技艺。国家规定小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必须掌握一门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技能,目的就在于让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要联合教育部、共青团组织规划建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文化基地,组织开展传统技艺等相关实践活动,让中小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

     三是打造文化产业品牌。依托我镇特色文化产业园,在引进相关文化项目、文旅企业的同时,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骨干项目,联系相关机构为我镇进行文旅景点路线规划设计,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做好各类资源的展演、展示活动。保护好文化遗产,加大对水南湾、柯大兴、八流三大古民居修复管理和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利用湖北师范大学鄂东古村落研究所水南湾工作站,发挥高校资源和平台推介水南湾古民居旅游资源。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产业品牌,把文化产业融人乡村旅游之中,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三)注重引领,用文化产业培育乡风文明 一是用好农村文化礼堂。充分发挥现有农村文化礼堂作用,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地方实践。围绕移风易俗、诚信建设,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融人乡村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二是发挥党员引领作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带头培育和树立良好的家风,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带头移风易俗,反对铺张浪费,争当家庭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发挥旗帜引领作用,从而促进乡风更文明。

     三是发挥新乡贤作用。培育新乡贤文化,以德高望重的退休还乡官

     员、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农村的优秀基层干部、家乡的道德模范和热爱家乡、反哺桑梓的企业家等“新乡贤”为楷模,加强学习和立传,形成良好氛围。要积极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搭建乡贤议事平台,建立乡贤联络机制,畅通乡贤与乡村信息的互联互通,激发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内驱力。

     (四)注重人才,充实发展文化产业力量一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加快实施文化产业重点工程,推进城镇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建设项目,并不断完善文化功能配套设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引进和培育文化人才。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是关键。目前,农村文化专业人才不足,文化创新、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树立人才是文化资源第一要素的观念,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推荐选拔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一是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建设;二是加强村级文化协管员(文物保护员)队伍建设;三是加强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建设;四是加强乡村文化旅游队伍建设。同时,创新开展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培训,将其纳人各级文化队伍培训计划,加强考核和管理,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五)注重特色,发展文化产业一是整合文化资源。利用文化站、文联协会、文明创建等优势和平台,充分挖掘大箕诗词、木雕石雕砖雕、水南湾石应高楚剧、湖北省重点老苏区等特色文化资源,整合鄂东南第一农村支部等红色资源、水南湾和柯大兴古民居青色资源、***鼓书等传统文化资源。对特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青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综合设计,构建全方位、多媒体、立体化的大宣传格局,打造本土特色文化品牌。二是壮大文化产业。立足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对接我市“一区多园”发展规划,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依托象有形艺术品雕塑等项目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打造农旅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示范

     点,促进工业园向特色文化产业园转变,与生态文化旅游业形成联动效应,逐步打造现代化文化魅力小镇。

    篇三: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XX 县文化和旅游局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XX 县文化和旅游局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以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争取的政策和主要成效 1.筑牢乡村文化基础。积极推动全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加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的力度。争取上级资金 200 多万元为全县 140个省定贫困村建设文化活动室,配备了电脑、图书等器材均已到位。目前,全县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达到到 95%以上,140 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全部达标建设。依托建成的文化阵地,持续开展儒学讲堂、阅读推广等文化引领活动,激发群众干事创业、脱贫攻坚的积极性。

     2、培养乡村文化人才。挖掘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加大乡村文化人才培训,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发展。目前,依托已建成 16 个基层文艺培训基地、12 个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非遗研培工作站等人才培养载体,定期邀请 XX 大学、中国民俗学会等专家学者,举办戏曲、非遗等专题培训班,大力培养基层文化骨干人才,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3.丰富乡村文化活动。不断发掘并整合具有 XX 地方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以举办中国 XX 七夕情侣节、XX 文化节、XX

     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的形式,推动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目前,我县已连续举办 X 届中国(XX)七夕情侣节,打响了XX 爱情文化品牌。

     4.旅游开发带动增收。编制了《XX 县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在做好现有景区改造提升的同时,重点实施了 XX、XX 村、XX村、XX 村、XX,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其中 XX 村、XX作为乡村旅游示范点成功创成国家 A 级景区,XX 通过开展民俗体验、农事采摘等可实现年增收 600 余万元,XX 通过开展民宿、旅游等可实现年增收 60 余万元。目前全县拥有国家 A级景区 15 处,省级森林公园 2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2 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XX 个,省级旅游强镇 X 个、旅游特色村 XX个。

     5.旅游扶贫促进增收。依托乡镇企业或合作社实施旅游扶贫项目建设,通过土地流转,提供保洁、安保等工作岗位的方式推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十三五以来,先后投入资金 1115万元实施了 12 处旅游扶贫项目,累计有 944 户、1593 名贫困群众通过按年分红或到扶贫项目务工等途径,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6.农事体验助力增收。根据县内不同区域的作物种植习惯,分别开发了 XX、大樱桃、草莓、猕猴桃等农事体验和采摘活动,通过发展旅游采摘,不仅仅为农户畅通了销售渠道,并且可以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目前全县精

     品摘园 200 余处,实现年增收 300 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基层文化人才短缺。文化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县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全县 12 个镇(街道)文化站内仅有站长一人,且多数都兼任其他工作,村(社区)更没有专兼职文化工作干部。文化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基层文化工作难以开展。

     2.资金投入力度不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省、市级财政投入,我县多数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运行经费捉襟见肘。基层文化站的活动经费每年不足 2 万元,一村一年一场戏,县配套补助资金仅 10 万元,经费远远不够,活动开展受限,想抽出资金搞文化建设更是力不从心。

     3.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全县 629 个行政村的文化小广场、农家书屋、儒学讲堂等村文化服务中心虽已实现全覆盖,但配套设施设备不够完善,离达标还有一定差距,而很多村(社区)的基层文化设施由于乡村“管理者”身份缺失,难以实现农村活动场所的可持续服务。有的村场所设施老化,损坏严重;有些村连配备的桌椅等设施都逐渐流失、或长期闲置、或被挪作它用。

     4.旅游带富普惠性不足。虽然通过乡村游等方式为贫困户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贫困群众的收益覆盖面相对较为狭窄,旅游带动的普惠性发挥不足。比如,全县有 140 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并不是每个村都有适合开发的旅游资源,

     相对零散的旅游开发还会引起一定的资源浪费,导致资金投入撒芝麻盐,效果不够明显。

     5.旅游带富能力发挥不足。县内的大型旅游景点管理模式有待创新,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县内的一些景区存在有规模的没有活力,有活力的缺乏资金的窘境,比如县内的 XX 景区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有号称“江北第一石花洞”的九天洞,但是在旅游开发上仍然停留在旅游观光,旅游产品开发等上下游产业链没有激活,没有有效的带动 XX 景区周边群众受益,并没有形成 XX 游人如织、山脚经济繁荣的现象。

     6.个人旅游开发缺乏规划。XX 县有较多个人投资开发的旅游项目,比如 XX、XX 村、XX、XX 等,很多项目缺乏中长期规划,存在想到了就投一点、没有好点子就吃老本的现象,同时因为旅游开发项目资金回笼周期较长,没有强力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也存在不敢过大投资的现象,在发展空间上仍然受到较大限制。

     7.区位道路交通不便。XX 县受到区位影响导致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不足,XX 县距离 XX 主城区有接近 100 公里的距离,并且没有直连城区的高速路,通过莱芜走高速需要绕远 40 公里,不走高速耗时接近 2 个小时,所以没有能够享受到主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 XX 县位于 XX、XX 的结合部,距离其他地市主城区的距离都较远,很难成为主动旅游的旅游目的地,来游玩的大部分是过路游客。

     三、意见建议和下一步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议国家、省、市、县相关部门加大对文化的资金投入,支持乡村文化的振兴发展,建议拓宽投资渠道,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到文化建设上来,以促进文化繁荣发展。要不断加大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扶持力度,进行“精准扶持”,简化文化设施资金申请流程,对在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工作热情。

     2.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杜绝“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坚持着眼长远,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村民人数、经济状况、未来发展等因素,确保符合农村实际。要广泛征求基层和群众的意见,提高农村活动场所建设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结合实际情况,稳扎稳打,不劳民伤财、不盲目攀比、不强求一律。逐步建立乡村文化管理员长效机制,做到文化设施有人管理,文化器材有人维护。

     3.统筹公共设施建设。我县属山区县,位置偏远,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全市设施建设规划难以覆盖、中心城区带动效应难以辐射,建议加大对山区县的扶持力度,统筹考虑山区县设施建设。在公共设施建设标准方面,建议充分考虑山区县实际,符合山区县特点,最好分类设置标准和考核指标,以减轻山区县负担。

     4、增加政策扶持力度。从县级的层面来说,能够为投资

     者提供的扶持力度是有限的,相较于其他地区能够给与投资者的政策往往缺乏吸引力。比如我县的牛郎织女景区,之前已经与很多投资公司洽谈,对于牛郎织女的资源优势都非常的感兴趣,但是最终没有谈成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提供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希望市里在旅游扶贫政策制定、旅游扶贫资金审批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对于 XX 县这样的偏远区县给与适当的政策倾斜,能够真正的帮助我们实现“招大商”的目的,真正的将 XX 县的旅游资源引爆,可以真正的发挥出大景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实现景区周边的全面振兴。

     5.统筹市级文旅资源。我县区位相对独立,很难与市里的其他景区实现连点成面,常年来往往是单打独斗。希望市里在制定一些旅游扶贫政策或者是旅游项目开发的时候能够将 XX 的旅游资源与其他区县的进行深度融合,真正的将 XX的旅游资源作为全市的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开发,真正的将全市的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合力。6.打造旅游引爆点。我县最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就是牛郎织女景区,并且在全国也是唯一一处“在天成像、在地成型”牛郎织女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牛郎织女传说受众广,吸引力强。但是前期因为旅游开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现在暂停营业,如果是能够真正的将牛郎织女景区盘活,建设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爱情文化旅游主题乐园,实现一年四季有的看、有的玩,能够让游客住得下、留得住,是不仅可以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好项目,更是能够推

     动 XX 县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我们现在一直在积极的与投资商进行洽谈,希望在需要市里支持的时候能够给与相应帮助。

     7.宣传推介 XX。县级层面影响力较弱,并且我们可以进行的宣传推介范围较小,希望市里可以从市级的层面帮助宣传和推介 XX,比如可以对我们对外投放广告方面给与适当的补贴,同时希望市里可以在更高的平台帮助推介宣传 XX 的旅游资源。

    篇四: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总结

     2021 年,我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重点,建设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现归纳总结如下:

     一、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举措及取得成效 1.持续开展宣传教育 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开展“话脱贫、感党恩、奋进新时代”主题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深入领会伟大建党精神。大力宣传伟大抗疫精神、扶贫攻坚精神,引导教育人民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紧跟共产党、奋进新时代的自觉性、坚定性。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万场宣讲进基层”活动,以“百姓宣讲团”为主体加强基层群众教育引导,利用区广播电视台、官方网络、微信、微博、百家号等新媒体作用,开设特色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教育报道党的方针政策和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展示我区干部群众新风貌,进一步鼓舞干劲,坚定信心。2021

     年,区广播电视台播报乡村振兴新闻稿件 73 篇,制作播出专题三期,脱贫公益广告 10 部,区微信公众号发布乡村振兴信息 86 篇,微博 115 篇,区官方网站 81 篇,市级以上媒体发布示范区乡村振兴信息 220 篇。

     2.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工作 深入各乡(场)、办事处对基层文艺骨干进行业务集中培训,提高基层文艺骨干的业务创新能力。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开展示范区 2021 年“大宋中国年”群众文化演出活动;清明节期间以“清明中国、文化开封”为主题开展第八届盘鼓大赛和第七届广场舞大赛,来自全区 12 支盘鼓队和 42 支舞蹈队伍参加比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秋节开展以“明月寄相思、家国共团圆”为主题的迎中秋庆国庆文艺演出活动。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焦裕禄精神小分队文艺宣传活动 16 场,观看人数达 1000 余人,深入到全区范围内的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组织各乡(场)、办事处开展以“我的家乡、我的情怀”为主题的演出活动 10 余场,向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献礼。开展“中国梦• 劳动美• 唱支山歌给党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合唱展演活动。开展“学党史·感党恩”欢乐周末广场文化活动 60 场。举办 2021 年第四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展示活动,来自示范区的 16 个项目及传承人通过静态和动态的节目展演的形式,向观众展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在集英小学、二师附

     小西校区授课 30 次,引导学生完成作品 100 余件。组织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到我区 8 个乡(场)办事处社区开展“非遗兴趣课堂”、“让非遗走进生活”系列活动 10 次,非遗知识讲座 5 次。“双节”期间开展“让非遗走进生活”系列活动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报道。截至目前,共服务群众 10000 余人。

     3.强化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根据市文广旅局(汴古城委办【2020】6 号)文件要求,现已建成城市书房 3 个,为群众提供免费的阅读场所,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使城市书房成为文化惠民的主阵地。二是强化农家书屋管理工作。各村、社区对农家书屋每天按时免费开放,对借阅书籍进行登记造册。三是文化站、社区(村)按照开封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全区 93 个村(社区),截至目前已达标村(社区)69 个、已建成未达标 17 个、未建成 8 个,达标率 74.1%。四是积极培育“乡村文化合作社”,加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五是积极争取上级各项专项经费共计 119 万元,其中:文化馆(站)免费开放补助资金 80 万元,文化活动及非遗展演展示16.5万元,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20.5万元,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图书更新 2 万元。

     4.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为全面贯彻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和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发展,强化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培育引导,

     示范区管委会召集文化旅游局、发改委、水稻乡、河务局、城投公司、新惠公司、经开数字文化公司召开 2021 年乡村旅游特色村、休闲光园区、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和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推进会。会议讨论分析我区乡村旅游的现状,优势,制定了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方向。选取南北堤村为沿黄乡村振兴示范村,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切实发挥“文化传承示范、生态示范、村庄治理改革示范、产业示范”的“四个示范”作用,着力打造样板、探索经验。实施乡村振兴新举措,充分发挥水稻乡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高品质打造水稻田园片区,引入文化旅游、生态康养等业态,大力发展文旅康养经济,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西干渠生态廊道和黄河生态廊道为依托,大力发展采摘、餐饮、住宿等农家乐旅游。利用“水稻乡花西社区西瓜节”、“孙庄村科普文化节”活动和沿黄生态带,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观光农业等三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项目位于开封新区水稻乡花生庄村,一期位于连霍高速以北、稻一路以南、开岗路以西、西干渠以东,总面积 1400 亩,中国菊园力争建起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菊花文化产业体系,建成国内具有权威性的菊花科研、生产、销售中心,建设城郊高端新型生态旅游及全国森林康养基地,打造中国菊园高品质菊花特色小镇。2019 年中国菊园被评为“河南省休闲观光园区”。

     5.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培育活动 一是弘扬文明乡风,打造百姓精神家园。以文明村镇创

     建为抓手,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为通过树立和表彰先进典型,推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示范区在农村社区广泛开展了“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新乡贤”等评选活动,弘扬了文明新风、推进了移风易俗,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在乡风教化方面的积极作用,重塑乡贤文化,弘扬社会新风。同时,在各社区广泛开展了“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向中央、省文明办推荐了 4 名身边好人。在 2021年示范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上,表彰了 20 个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40 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个人、40 个区级文明家庭;文明办、城管局、梁苑街道、杏花营街道、金耀街道等 11 家单位被评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二是对接群众需求,提升服务基层效能。示范区坚持守正创新、大胆实践探索,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配套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截至目前,示范区辖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已实现全覆盖。并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根本目的,积极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公.文思.享文.库出.品,努力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把志愿服务、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遵守村规民约等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群众自觉弘扬正气,培育社会文明新风。2021 年,示范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近20 场次的学习培训活动,开展理论宣讲与党史教育活动近

     30 次,组织文艺演出 5 次。

     三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2021 年示范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从文明细胞建设着手,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全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让全区乡风文明美起来。当前,我区四个乡办,其中杏花营镇、西郊乡是省级文明乡镇;杏花营农场、水稻乡是市级文明乡镇;有闫砦 1 个国家级文明社区(涉农),孙庄等 10 个市级文明社区(涉农)。星级文明户认领制试点工作正在开展,目前已在水稻乡双河铺社区、杏花营社区开展星级文明户试点工作。同时各村设置乡村光荣榜,对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全区农村呈现出了一派昂扬向上、风清气正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我区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目前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机制还不健全,总体设计、顶层设计还不够完善,统筹协调还不够完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合力还不够强。

     2.政策保障、资金保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乡村振兴中,农民的主体意识不强。

     4.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深入挖掘不够,缺乏特色创新,存在同质化现象。

     三、2022 年工作谋划 1.实施思想政治引领行动 持续开展“共产党好”宣传教育,深入实施理论政策乡

     村行,加强农村青少年、农村妇女等特定群众理论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群众宣讲团作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理论宣传宣讲,引导广大农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2.做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工作 建设文化传承纪念设施,振兴民间传统工艺,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活动,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示范村镇。

     3.实施农村文明风尚提升活动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拓展“乡村光荣榜”选树活动,培育良好乡风、家风、民风;加强农村社会诚信文化建设,强化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文明村镇建设,广泛开展乡村志愿服务。

     4.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惠农行动 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加强农村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5.实施乡村文化产业富农行动 积极有序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示范乡、示范村。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品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与工商业、科技、教育等融合发展,开展多种生态的文旅消费集聚区创建工作。

     6.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机制,做好总体设计,统

     筹协调,整体推进,强化政策、资金、人才保障。

    篇五: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课题专题调研报告 范文

     ( 200 20 年 年 0 05 5 月) )

     2018 年以来,×区坚持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同城化”发展和“后花园”定位,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倾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力争当×乡村全面振兴排头兵。

     一、调研开展情况| 2 年 9 月开始,在进一步疏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展的基础上,区农业农村局选取了全区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发展乡镇五云镇、现代农业乡镇江口镇、乡村旅游乡镇×乡、×山、人口大镇×镇、×镇、果业发展乡镇×镇、×镇进行调研,从产业发展水平、乡村本土人才、村落居住环境、基层组织建设、村民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了解农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自我认知、生活需求、发展需求、政策需求;为做好课题研究提供支撑。

     二、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一)聚焦精准扶贫,脱贫摘帽即将达成

     严守“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聚焦提高脱贫质量,以“三集中一边倒”的态势和决心,狠抓工作落实、政策落实和责任落实,从 2014 年底全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万户×万人、×个“十三五”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到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万户×4 万人,累计退出“十三五”贫困村×个,减贫×万户×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019 年计划退出的×个贫困村、×脱贫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将下降至×%左右,完全有信心实现全区高质量脱贫摘帽,全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二)聚焦产业兴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做实产业发展文章,大力发展蔬菜、脐橙、甜叶菊、油茶等农业产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群众自主发展产业,让农民获得稳定收益,目前全区稳定发展烟叶×亩;累计发展油茶×万亩;发展脐橙×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万亩。充分利用土地确权成果,加快指导土地规模流转,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家、合作社×家、家庭农场×家,为提升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提供了主体保证。强化龙头培植和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等农业龙头企业,×蔬菜搭乘中欧班列、代表×第一次走出国门,打响了×蔬菜品牌,蔬菜、甜叶菊、油茶、果业等产业已成为×名片。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

     (三)聚焦补齐短板,生活条件根本改观 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乡村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重点围绕高质量脱贫,优先完成宜居村组两不愁三保障项目建设,加快村组“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有条件和需求的村组因地制宜配置“8+4”公共服务项目,推动所有宜居村组基本公共服务完善提升,提前一年即在×年实现了全区×户以上不迁并宜居村组整治建设全覆盖扫一遍。目前,全区乡镇公路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均达 100%、通信网村组覆盖率×、互联网行政村覆盖率×%、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农村常住户安全饮水达标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入户路硬化率达×%、安全住房达标率×%、通生活用电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观。

     (四)聚焦生态宜居,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大力|“厕所革命”、实行了政府购买服务农村环卫一体化保洁,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把扫帚扫到底”。立足“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的总体思路,全区范围内大力开展了“空心房”拆除、铁皮棚拆除、畜禽渔污染源整治,生态宜居带动采摘、体验、观光、加工、包装、电商销售等产业链条,不断增强了×区乡村旅游的“人气”,全区有各类休闲农业企业×个,年接待游客达×万人次,实现旅游收

     入×亿元。×小镇成功认定为×省 4×级乡村旅游点、×农庄成功评为×省四星级农庄,文化城入选为×客家民俗风情之旅精品路线。

     (六)聚焦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深入推进 坚持扶贫、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强化正向引导和思想道建设,广泛用好互联网、手机报、手机短信、微信群、公众号等新媒介宣传以“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行动,倡导勤俭持家、崇尚科学、厚养薄葬,助推文明风气蔚然成风。以开展扶贫政策宣传、感恩教育评比为抓手,通过巡回宣讲活动、群众性文艺演出和微信公众号评选模范等宣传活动,用身边正面典型、身边的事引导身边的人,扎实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新妇女”以及“五星创评”活动,以“智”“志”双扶为目标开展感恩教育,不断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不孝老爱亲风、乱埋乱葬风、赌博风、铺张浪费风、迷信风得到有效整治,乡村文化生活健康繁荣。

     (七)聚焦治理有效,基层组织建强有力 注重支部引领,强化党员带头,积极探索开展“党旗引领·五星创评”活动,进一步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广大群众感恩共产党、感恩习近平总书记。由村党支部牵头,结合主题党日,按照“农户自主申报、帮扶干部推荐、村民会议评定、星级结果公示”的程序,定期

     分家庭卫生、勤劳致富、遵纪守法、邻里和睦、诚信感恩五类情况进行评星定级,让群众有标杆、有遵循、有约束。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每个村设立一块红黑公示榜,坚持每周评比、每月公示。从广大党员带头做起、践行“五星”标准要求,将其星级评定情况纳入党性分析、先锋创绩、公开承诺等范畴,形成党员亮身份带动比星级的良好局面。坚持以“乡村夜话”为抓手,引导广大干部进村入组,在乡村广场、宗族祠堂、农户家中围坐一起,在面对面交流中察民情、集民智、连民心,真正实现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目前,×个行政村全部下派了第一书记,村级党组织牵头创办产业合作社×个,扶持主导产业×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额×万元,平均×万元/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区打好以脱贫攻坚和人居环境整治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取得了显著成绩,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仍然明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一定困难。

     (一)农业产业化层级偏低,缺乏特色产业基础 一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乏力,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下滑,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经营净收入之外的国家财政或务工支撑,产业入股分红等财产性收入比重极

     小,比如在脐橙产业、蔬菜产业还是以土地租金、简单劳务收入为主。二是缺乏特色产业基础,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还未形成产业体系,比如休闲旅游就是吃餐饭,没有延伸收益。三是产业转型效益不明显。蔬菜、脐橙、甜叶菊、油茶总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工附加值不高,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整体效益不够明显,比如农产品仍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加工供应等最初层级。四是缺少具有争力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销售体系配套跟不上,比如沙地板鸭、五云蔬菜、阳埠腐竹、茶油、脐橙等仍然是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二)农村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建设无序发展 一是大部分村庄建设没规划,或者部分规划设计定位与乡村特色结合不紧密,对乡村特色、历史文脉、生态资源挖掘不够。已有规划执行不到位,乱修乱建、无序发展,现阶段农户随处建房、户型随意等现象没有得到转变。二是农村生活陋习依然存在,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依然薄弱,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现阶段农户乱倒乱扔、乱堆乱放、乱挖乱占、乱搭乱建、乱贴乱挂现象仍然存在。三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易反弹,农村门前屋后清扫不到位、垃圾不入桶、垃圾乱倒等现象仍有存在。四是规范管理欠缺,队伍缺员资金缺钱,常常是一整就好,一过就糟。

     (三)农业生产要素制约明显,集体经济带动乏力

     一是农业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继续依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等传统粗放发展方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差,仍是靠天吃饭。二是城乡劳动生产率及生产效益比较差距显著,多数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不会、不敢从事农业生产,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三是基层农技队伍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没有新力量补充,没有补技术带动。四是多数农村缺乏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收入来单一,经济实力有限,部分村受地域、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潜能尚未激发,“造血”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欠账大,乡村建设可支配资金捉襟见肘,基础设施条件仍停留在有没有的水平,根本谈不上好不好,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

     (四)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缺位,自治参与服务失力 一是群众参与度低,村民外出打工多,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成为农村人口代表,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常住农村的妇幼老弱人员受身体、年龄和文化素质等影响,对村庄事务关注度降低,没有参与乡村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二是乡村治理缺少有效管理措施,村民没有实施管理和监督的能力,村规民约等公德意识较为淡薄,没有形成有效的长效管护制度。三是村民参政议政与民主意识热情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

     以然”,认为乡村振兴就是建基础设施,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四是村民对村庄规划、发展愿景没有认识,对想建成什么样,该怎么建设,发展什么特色根本没有认识,等着政府来推进。| (五)乡村振兴缺乏资金保障,深度融合发展受抑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实际可支配财力明显不足,产业培育、文化发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居环境改善等大投入公共服务仍然靠县区级一级解决。二是部分农民技能素质相对低下,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复合型人才,对电子商务、网店微店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认识不足,抑制了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三是传统文化转化率低,民俗文化缺乏载体,文化资源利用程度低,文化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本优势,乡村文化活动缺乏参与性、体验性和代入感,比如东河戏、花灯、米果都停留在纸上、名誉上,听起来响亮却没有带动效益。四是社会和民间资本不能有效投入乡村振兴,金融机构支持和服务乡村振兴效应不明显。

     (六)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强,党组织堡垒显效不明显。村“两委”干部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服务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的能力不强;村干部报酬偏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一些农

     村党支部由于集体经济缺乏,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资金不足,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四、十四五发展思路及意见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区应当聚焦“同城化”发展和“后花园”定位,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互相促进,突出完善乡村设施与提升村容村貌有机结合,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十四五发展思路 1、注重产业融合,在“产业升级”上求突破。

     (1)发展优势规模产业。按照“一区三园”的产业格局,重点发展蔬菜、甜叶菊、油茶、脐橙等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形成一大批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集群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挥品牌优势,建成集生产、休闲、观光、体验、物流、销售于一体的蔬菜产业,建成集育苗、种植、加工于一体的脐橙产业,建成集生产、观光、精深加工于一体的油茶产业,建成集科研、育苗、种植、精深加工于一体的甜叶菊产业。到 2025 年末,发展稳定脐橙 10 万亩、甜叶菊 5000 亩、设施蔬菜 12 万亩、油茶 30 万亩,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3 个,初步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农业总收入达 150 亿元以上。

     (2)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

     的城乡互动产业。重点发挥城郊优势,发展白鹭古村、田村花灯等传统文化特色旅游,发展大埠垂钓体验、湖江水上体验等参与体验收特色旅游,发展宝莲山、寨九坳、韩坊万象山等生态景观旅游,发展江口都是客乡村、五云蔬果小镇等农业体验旅游,结合不同乡镇特色,在每个乡镇错位发展不同的休闲农业业态。到 2025 年末,建成 1 家以上国家 4×级旅游景区、5 家以上 3×乡村旅游点、星级民宿 12 家以上,初步建成乡村旅游项目 10 个以上,打造 60 个休闲农业示范点,120 家采摘园,3 个田园综合体,创建 20 个县级以上休闲农业品牌,其中市级以上 10 家。接待国内外旅客 1000 万人以上,旅游总收入达 30 亿元以上。

     (3)积极发展有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产品。继续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品牌产业,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到 2025 年,276 个行政村均实现有 1 项以上特色产业,1 个以上产业基地,形成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0 家,带动农民就业 5 万人,人均增加收入 1 万元。培育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20 家,其中市级以上 10 家;培育农产品加工型企业 15 家。

     (4)积极发展农村微田园产业。创造条件把村民的住宅中多余的房间与种植的土地合理利用起来,由集体经济组

     织租赁对符合利用条件的村民住宅进行合理改造,租赁合适的闲置土地进行田园改造,采取充分休闲民宿、体验农田等模式引导城市居民到农村居住、到农村种植,提升村民的住宅利用...

    篇六: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文化振兴调研报告

     一、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的进展 (一)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一是建成区级“ 两馆”。

     。争取并投入 2000 万元对 X 图书馆、文化馆分别进行改造装修、购置设施设备,公开招聘文化系统辅助人员 24 名。同时,按照图书馆总分馆制要求,在市局、市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 X 镇、X 乡等 4 家乡镇图书分馆,在 X 社区、X 社区等 5 家社区设立图书服务点,配备借还阅览设备,开通网络化、数字化文献资源服务,实现总馆、分馆和服务点之间“馆际互借、通借通还”。

     二是公共文化阵地提档升级。通过新建、改建、资源整合等方式加大乡镇、村(社区)文化阵地建设。X 镇、X 乡等 7 个文化站独立建站、功能齐全,免费向群众开放;X 镇文化站正在建设中。支持帮助 X 镇文化站就近与社区文化阵地共建共享。全区 106 个村(社区)已有 98 个按照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九个一”建设要求进行功能和服务的改造,其余 8 个村(社区)因高铁建设拆迁等原因正在新建。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或自筹资金的形式向基层配发电脑、桌椅,建成标准化乡镇、村(社区)电子阅览室 60 个。全区巩固完善农村数字卫星农书屋 104 个、农村固定电影放映室 12 个。每年为乡镇、村(社区)图书阅览室配发价值 10 万元的图书、光盘。

     三是完善信息资源设施设备。不断加大农村信息共享工程覆盖范围,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宽带网络全覆盖,无线 WiFi 网络服务逐步完善,信息化条件明显改善。新建小区网络入户实现全覆盖,有线电视入户率逐年提升。投入 48 万元为 900 户远郊住户办理了“户户通”,并协调市广电网络公司做好辖区广播电视普及维护,群众在家上网、看电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四是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每年举办 4 期 200 人的文化专兼职人员或文艺爱好者技能培训班,并选派 1—2 名文化管理人才到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学习,提升整体队伍素质水平、增强业务能力。截至目前,共培育发展 378 支业余群众文艺团队,其中星级群众文艺团队 17 支,拥有剪纸、刺绣、唱歌、跳舞、编创等技能的文艺人才 50 多人。组建完善包含 1339 名志愿者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作为文艺人才后备库。基本健立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人员稳定、一专多能、门类齐全的高素质文艺人才队伍。

     (二)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

     一是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低于 42 小时,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或文艺技能培训。年均举办“X”广场演出20 场;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演出 60 场;指导基层组织文艺演出、比赛、全民阅读等活动 300 多场。每年联合 X

     京剧院、市文化艺术团及 X 星级民间文艺团队在村(社区)、中小学校或慈善机构开展文化服务和文艺演出活动 100 多场。联系市辖电影公司到我区放映电影年均 1000 多场。全区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 1 场电影、全年观看 3 场以上文艺或戏剧演出的目标。

     二是组织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连续 3 年持续招募注册文化志愿者 1300 余人。累计发展星级群众文艺团队 17 支,其中五星级团队 3 支、四星级团队 6 支、三星级 8 支。每年开展文化宣传、文艺培训、作品创作、慰问演出、文化扶贫等志愿服务活动 150 多次。文化志愿者典型带动影响力不断扩大,志愿氛围日渐浓厚。

     三是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挖掘乡土专家、草根明星,培养草根团队,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编创指导活动,不断生产贴近 X 区情、群众生活的作品。发展 9 支拥有固定活动场所、成员稳定、具备创作和演出能力的注册法人文艺团队,并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方式给予扶持。整合区级部门资源策划实施“文明相伴X”文艺作品创作“八大赛事”,形成了《X》《X》等原创歌曲、书画、舞蹈、曲艺、摄影、微电影等作品 1200 多个。四是推进文化旅游互融共促。结合乡村休闲旅游活动,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戏剧、美术、技艺、医药和民风民俗等搭建平台,开展宣传推广活动。通过“特色旅游商品评选”活动挖掘推出刺绣、烫刻、剪纸、串珠等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年均举办“桃花节”“旅游嘉年华”“葡萄

     节”等旅游节会活动 8 场,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产品叫座,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推介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在公共文化方面。

     一是硬件设施重 重“ 建” 不重“ 管”。

     。一些乡镇的村级农家书屋存在被挤占甚至废弃的现象,书屋内图书种类不齐、更新缓慢,体育器材损坏后无人维修; 二是服务供给“ 曲高和寡”。

     。以“送文化下乡”为例,乡村电影放映已不再受村民追捧,部分文艺演出、讲座的内容不对群众“口味”,且缺乏受村民欢迎的原创性、群众性、地方性的文艺作品; 三是传统文化明显衰落。传统节庆和风俗在我区农村的氛围与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不少区域性非遗项目得不到及时挖掘与整理,很多非遗项目后继无人。

     (二)在保障投入方面。

     一是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组织和干部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看成“软指标”而非“硬任务”,工作主动性不高; 二是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中央等各级财政投入,我区多数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的日常运行经费捉襟见肘。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空白; 三是人才支撑保障不够。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中心文化专干队伍存在兼职借用情况,工作力量不足、精力不够。

     农村严重的“空心化”,让乡村缺少文化活动创作者和参与者。

     (三)在文化与产业融合方面。

     一是农旅融合发展不足。政府对乡村文化产业还缺少专门政策与规划,现有政策散见于三产融合、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相关文件,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在区级层面还是分行业规划、分部门管理,部门之间很难做到“结合”。

     二是特色农产品与文化元素结合不够。文化元素对乡村各产业渗透、对企业的支撑都不足。农村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的创意、设计、工艺、品牌水平都很初级,乡村旅游对乡土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发展业态单一,对消费者吸引力不够。

     三、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提高各级单位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视程度,把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并将工作成效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二是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将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的运维经费、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工作经费一并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每年为农村地区非遗项目认定保护、乡土特色文化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计划专项经费。同时通过乡村自筹、单位帮扶、社会募捐等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参与;三 是加强经费整合管理。整合乡镇的文化、卫

     生、教育、农业、党建、综治、体育等方面的宣传文化经费,形成统一的宣传文化经费管理和使用机制,做到文化资金专户、专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水平。

     (二)创新运行管理思路。

     一是加强设施配套建设。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使用效益进行评估,整合添置基层宣传文化、科学教育等基础设施,着力抓好镇村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家风家训馆、村史馆等文化阵地建设与优化; 二是增强“ 文化下乡” 精准度。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内容,建立图书室互通、电子资源共享的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开展类似“你选书,我买单”、城乡文化社团的结对帮扶、非遗传承项目扶持等活动,征求满足乡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文化下乡精准化。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稳定的基层专干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有空编及时招录,将兼职人员尽量调整为专职,探索临聘民间文艺人才模式,充实基层文化站专技力量。并将文化专干培训纳入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培训规划,切实提高其综合能力和服务意识。

     二是建强本地农民文化团体。通过活动开展,发现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乡土艺术家,充分发挥村小师生在文化活动中的特殊作用,确保每个村有 1 名志愿者、1 个文化中心户、1 支民间文艺团队。在此基础上,每个乡镇应培育 1 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业余文体团队,拥有 1 个具备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文

     化品牌。

     三是做好本土优秀人才挖掘。开展利通区文艺人才的摸底、联系工作,建立“人才信息库”。用足用活各级文艺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尤其注重发现年纪轻、高素质、有能力的文艺创作人才。激发本土人才资源活力,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工作水平。

     (四)注重文化产业融合。

     一是加强文化创意结合。深挖某些乡镇、村办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地理标志产品”赋予深厚文化内涵,让产自该地的农产品、工艺品变得“背后有故事”。在产品设计、制作包装过程中植入文化元素,进行品牌营销创新,形成较高的商业附加值;二是讲好乡村旅游 故事。用乡村文化创意为农业和旅游业赋能,打造乡村文化乐园。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讲好自然和人文故事,建设有温度的美丽乡村,书写记得住的动人乡愁,提升我区乡村旅游的文化软实力; 三是做好社会资本参与准备。优化农村营商环境,稳定政策预期,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社会资本下乡的积极性。借助社会力量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库,扩大我区乡村文化项目的知名度,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集聚区。

    篇七: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汇报材料 今年来,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 XXX 这条主线,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紧扣“乡风文明”建设总方针,与各相关职能部门主动衔接沟通,全力配合协作,通过理论宣讲、文化建设、文明实践等卓有成效的举措,不断为全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一是加强理论宣讲筑根基。坚持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先后开展“党史知识 XX”“讲红色故事”“XX 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等各类宣讲活动 XXX 多场次。以“XXX”活动为抓手,组建理论宣讲团,开展面对面、互动式理论宣讲活动 XXX 多场次,有效覆盖群众 XXX 万余人次,实现“XXX”讲出新蓝图,“XXX”送出真实惠,“XXX”评出好榜样。持续强化典型示范引领,组织 XX 余名 XX 和 XX,先后走进企业、学校、农村、机关开展示范宣讲活动 XXX 场次,在全社会营造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二是突出文明实践提信心。坚持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试点工作为抓手,组织科技与科普、卫生健

     康、法律法规宣传等志愿队,开展示范引领、文明创建、科技培训等文明实践活动 XX 多场次、健康义诊 XXX 多人,走访慰问 XXX 多场次,让广大干部群众在知晓政策的同时,感受了温暖、凝聚了力量。同时,结合 XXX,制定了《XX“弘扬雷锋精神·共建文明城市”XX 活动方案》,围绕“学习雷锋·奉献爱心”“精准帮扶·春风行动”等主题,先后组织开展了系列便民利民惠民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 XXX 在县 XXX 举行了“XXX”志愿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全县 XXX 多名志愿者参加了活动,采编制作的《XX》和《XX》浏览量已突破 XXX 万次。

     三是深化移风易俗树新风。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对照《XXX 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实施方案》要求,牵头指导 XXX 个行政村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让治理有章可循,让群众有据可依。深入推进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表彰活动,今年共评选表彰各类县级文明户 XXX 户、文明家庭 XX 户、XXX。县文明办联合 XX 镇 XX8 社区、XXX 社区成立“XXX”志愿服务项目,重点聚焦XXX岁以上空巢独居、行动不便、身体残疾等老年人群体,先后开展了“共治共建情暖夕阳”“情暖夕阳红浓浓 XX 情”等主题活动,免费义诊 XXX余人、义务理发 XXX 余人、节日慰问 XXX 余人。坚持把先进典型宣传作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着力点,大力挖掘基层

     干部群众在移风易俗实践中的创新举措和动人故事,通过召开现场会推介、讲述会、表彰会等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移风易俗先进典型,切实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效应,形成“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四是丰富文化生活激活力。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着力点,以 XXX 等文化服务品牌为抓手,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工程,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XXXX”等活动。今年共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XXX\XXX 多幅,文化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等活动 XXX 多场次。积极指导各乡镇文化站充分发挥农村文化主阵地和文化惠民作用,开展书画交流、图片展览、知识竞赛等活动 XXX 余场次。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职责,深入挖掘优秀文化元素,加快文艺精品创作步伐,一批富有地方特色、贴近群众需求的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原创 XXX 在学习强国、今日头条、央视频移动网等媒体播出,大型新编 XXX 斩获XXX 红梅奖。依托 XXX 乡村旅游平台策划推出“XX”“XXX”等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文艺演出、摄影比赛、开发特色美食经营促进乡村旅游创收增收。

     五是聚合阵地建设强基础。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体育为用”的工作理念,深入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 XXX 的农村体育健身项目,并向每个村配套 XXX。持续发挥农家书屋在文化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整合资源,

     创新载体形式,将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道德讲堂、“XXX”进基层等工作紧密结合,组织文教、农技、科普等方面的志愿者入驻农家书屋,在每个行政村开发了农家书屋管理员公益性岗位,通过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和举办“新时代乡村阅读季”“XXX”等主题阅读和评选表彰星级书屋、乡村领读员、优秀管理员等方式,切实激发了阅读兴趣。也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社四级的“XXX”推广使用交流微信群,及时推送转发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在提升阵地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延伸了服务触角,扩大了文化影响。

     虽然,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县委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特别是 XXX、XXX 的讲话精神,持续深入开展理论宣讲、文明实践、文艺沁润等工作,大力激发凝聚积极进取、奋发努力的精神力量,不断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篇八: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6│ CULTURAL TOURISM

      文旅如何在旅游开发大格局中融入文化元素,凸显特色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振兴,是一项重要课题。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理论研究、文艺创作演出、非遗保护专业人员与钟祥市莫愁村文化旅游景区联合组成课题组,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莫愁村基本情况莫愁村所在的湖北省钟祥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700多年。明嘉靖皇帝取“钟聚祥瑞”之意,赐名“钟祥”并升为承天府,与顺天府(北京)、应天府(南京)并为明朝三大直辖府。楚文化、明文化、长寿文化源远流长,造就了楚辞文学家宋玉、楚歌舞艺术家莫愁女、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等一批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莫愁村文化旅游景区位于钟祥市东北角,其北邻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南依国家湿地公园莫愁湖,人文、生态环境优越,适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莫愁村的发展理念是:让农民富、让农业活、让农村兴。莫愁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既强强联合,又相辅相成。课题组挖掘整理莫愁村当地文化资源,用文化提升旅游品味,以优秀文人资源为主干,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莫愁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精心打造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兴建乡村文化场兴建莫愁村古戏台。集荆楚民俗演艺、传统戏曲演出、现代歌舞演艺为一体。兴建帝君祠。作为弘扬传统道德、乡土精神的重要文化基地,以明嘉靖皇帝为父母修建明显陵时的“大礼仪”事件以及嘉靖南巡承天府为历史背景,将嘉靖皇帝在位期间为钟祥作出的相关贡献以及为父修建明显陵等历史事件,深度考研和重组,传播孝道文化。建设余秀华工作室。对本土文化名人余秀华的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展陈手段进行完整诠释。传播本土文学,根植乡村道德感情。打造荆楚集市。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杨楼子塆老榨坊”系列作坊和“来凤漆筷坊”等系列匠坊,通过活化传统民间艺术资源,推进民俗“网红”、文化创意等特色文化产业形成聚集。建设兰台书吧。为游客和市民提供文化阅读场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满足游客和市民的文化休闲需求。修复文化古建筑——武郡书院。让钟祥的文物借助旅游业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古戏台常年开展民俗演艺活动。在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的指导下,在莫愁村成立以当地优秀民间艺人组成的50人演艺团队,创作文艺节目,指导民间艺人排练和作品打磨提高,开展常态化的民俗演艺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开展各类民俗文化表演。组织当地特色的海马舞、采莲船等民间艺术演出,常态化地开展各类文化体验活动。展现本土文学成果。通过对余秀华的“无畏”精神以及其文学创作历程进行深度呈现,展现本土文学艺术涵养,传播本土文学作家的文化精神,打造本土乡村文学的集中展示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兰台书吧建成以来,莫愁村景区周边村民人均年阅读量达到4.86本,人均每天阅读时间达到14.5分钟。培养以读书为荣,让读书成为一种乐趣、一种时尚、一种习惯,营造“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氛围。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企业搭建平台,促进能人返乡,创业致富。对旅游服务店铺提供“不收取租金、提供创业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能人进驻创业,提供经营技能扶持,优先确保附近农民和下岗人员经培训上岗安置就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以湖北省钟祥市莫愁村为例文/杜旭东2018年,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各地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也陆续完成,文旅融合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中央及各地对文旅融合的推动力度加大,文旅融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文旅融合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率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057CULTURAL

     MONTHLY │ 文化月刊业,提供近1000个工作岗位。直接或间接带动创业、就业岗位30000余个。政企联动宣传,吸引市民下乡,旅游休闲体验。通过“寻觅乡愁”主题宣传引导,将目标锁定在城市自驾车客群,让城里人下乡感受乡土民俗,收获特色旅游生态产品,莫愁村被评为“湖北省乡村旅游后备箱示范基地”。

     打造农产品公共品牌,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立足钟祥“世界长寿之乡”品牌,建设“钟祥长寿食材展览馆”和“长寿集市”平台,为当地30余家农企、农户提供销售平台,授权50多项“三品一标”农产品和特色传统小吃共享莫愁村品牌。注册“寿·品·集”农产品公共品牌商标,启动钟祥乡镇“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开发、仓储物流和上行电商平台建设。搭建农创团队,孵化“新农人、手艺人”走出去。挖掘优秀农人、传统匠人,成立农创团队,免费提供产品价值梳理、品牌形象规划、产品包装设计、产品展陈设计等服务,已完成50多项加工业产品的初步整合包装,陆续走向省内外市场。嫁接农业基地,建设莫愁自然农场,重塑农业原生态价值标杆。优选当地初级农产品基地,实行集中采购和加工,提升农业基地综合效益。“莫愁自然农场”通过自然农法的实践,重塑农业原生态价值标杆,转变生产方式,进行示范推广,带动当地农业走上原生态、绿色、健康、安全的供给侧改革之路。开设研学旅行大课堂,传承乡土文化。以自然农耕教育、传统民艺体验、经典国学授课为主要内容,兴建学生公寓、阳春岛、桃园、百岁湾、亲子乐园等。一次性满足500人规模的研学旅行团队开展研习旅学活动。莫愁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成效和经验主要成效一是文旅融合后,莫愁老街组团正式开放以来,共接待游客600万余人,非长假、非节庆时期国内游客流量超过同类型景区。国庆、元旦、春节长假期间的游客量超过省内传统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成功带动钟祥旅游进入中国旅游第一梯队。二是莫愁村的火爆,吸引了来自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中国旅游报及省内外逾百家知名媒体的争相报道和热议,也在省内旅游市场掀起了一股“钟祥旅游、小村大梦”的热潮。三是莫愁村被纳入国家重点旅游项目库,评列为“湖北省重点建设项目”“湖北省旅游示范品牌”“湖北省新地标”“湖北省乡村旅游后备箱示范工程”等,为湖北中部旅游的崛起树立了标杆,正在深刻影响湖北旅游发展的格局,为湖北“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新的模式。发展经验莫愁村以“民俗文化传习、荆楚文化体验、农耕文化教育、艺术创作基地、田园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康体”为主要旅游功能内容,通过“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服务业、旅游+工业、旅游+艺术、旅游+养生”等系列产业要素的构建,推动以“文旅融合、长寿产业”“文旅融合、绿色发展”为目标的乡村振兴建设,按照三生(生产、生态、生活)、三业(农业、加工业、服务业)为标准来建设打造的全功能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开创湖北省“内容体验型”的旅游景区,引起行业强烈反响,树立了“荆楚原乡,长寿源地”的旅游景区品牌。为湖北传统旅游景区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新的模式。莫愁村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莫愁村将继续探索文旅深度融合,进一步挖掘荆楚文化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让璀璨的荆楚文化与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入融合,从而释放新动能、催生新业态、焕发新生机、带来新机遇。通过搭建平台、嫁接资源、提供协助等一系列手段,充分调动和扩大当地外出农民回乡创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政企联动、市场运作等形成有效的常态化、可持续的运营机制,为莫愁村“旅游扶贫、乡村振兴”发展基地巩固提升和长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力争三年内在莫愁村的持续带动下,旅游人次突破1000万,直接创造就业岗位6000个,直接和间接创税3亿元以上,拉动相关产业30亿元以上。带动“农旅、文旅融合”的产业耦合形成,实现钟祥“一产、二产、三产”跨越式升级发展,打造成为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的“湖北模式,全国样本”。作者单位:湖北省群众艺术馆(责任编辑:谯娇)

    篇九: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局在创建文化旅游名县

     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会议上的

     汇

     报

     材

     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要求,现将我局关于创建文化旅游名县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规划引领,全面推进我县文化旅游业有序开发。我局积极与省市文旅部门结合,组织编制了《某县文化和旅游全域发展规划》,某某、某某分别组织编制了《某新村生态园规划设计》《某村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初步方案》,坚持以规划为指引,全面推进我县文化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推进我县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今年来,我局重点推动某县市民中心项目、某县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项目、舜耕农业文化生态园项目、宇憩乐樱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项目、某县濮水湿地公园项目、某县某新村生态园项目顺利有序施工;某县尧帝文化风景旅游区项目、孙膑旅游城改造提升项目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引资,通过与北京中海工程建设总局、尧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某龙岗旅游集团、无锡市香梅集团有限公司、某沐岩置业有限公司等公司投资洽谈,力争尽快落地实施;同时,李进士堂

     镇冀鲁豫边区抗日纪念馆项目依托辖区内丰富的辖区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冀鲁豫边区二地委机关、《冀鲁豫日报》地下印刷厂、人民银行的前身之一鲁西银行地下印钞厂)打造红色旅游区,目前,其核心项目鲁西银行博物馆的规划设计也已完成。

     (三)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县域乡村旅游品牌。按照某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全省乡村旅游精品化创建和村庄景区化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们依托省发展改革委开展的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开展的美丽村居、省农业农村厅开展的美丽乡村以及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的某省旅游特色村创建为基础,上报了三年计划培育某个村庄景区化的目标。同时,积极申请村庄景区化培育专项资金某万元,用于王堂村、某村、凤凰村乡村旅游项目建设。

     (四)加大对外开放,打造县域旅游线路。为更好推进我县文化旅游业发展,我们积极加强与全市及周边县区旅游区的对接,推出县内一日游、两日游及区域内多日游精品线路,提升区域旅游合作水平,加快构建跨区域文化旅游大市场。

     (五)加强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提高县域知名度。为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我局积极响应市委宣传部与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游购某,惠享精彩”文化旅游产品特

     卖汇契机,挑选优质的文化旅游产品(孙膑旅游城门票、左营绿豆丸子、中国鲁锦),利用新媒体载体和网络平台进行推广;配合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展“云游某”系列主题推广活动,充分利用市级新媒体平台,创新营销模式,实现主题推广活动常态化,形成上下联动的新媒体营销矩阵主题内容包括景区、美食、非遗、文物、戏曲等各类文化旅游要素资源和文旅活动,目前我们发布的三个主题始终排名第一。

     (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经过挖掘整理和县专家交流论证,将尧的传说、梅花拳、剪纸、泥塑(刘家泥塑)花王石磨香油、千户宋楼宋氏正骨疗法、任氏带状疱疹外敷疗法等七个项目进行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二是成立担经队伍,创新表现方法,组织聘请某艺术馆的专家对担经舞蹈动作进行重新编排,使传统舞蹈担经换发了新的生机。三是为确保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规范化,切实承担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力,完成对国家级非遗项目鲁锦、砖塑、商羊舞绩效考核工作。四是对某县刘垓刘氏墓进行维修保护,继续推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工作。

     (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是对全县某个图书馆、文化馆乡镇分馆及某个贫困村农家书屋内图书进行了统一编目分类、上架,悬挂标牌,制定了图书室借阅制度和阅览室管理制度。二是积极组织某县隆辉文化传

     媒有限公司、某花王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和某时光电影城有限公司等某个企业参与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推动文化生产、流通、消费全面协调发展;三是组织某支放映团队,在全县范围内“送电影下乡”某场。组织举办某县“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美术主题作品展线上活动、“张剑萍艺术馆”开馆仪式暨捐赠作品展、某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优秀项目展演活动、某国际博物馆日直播活动、“读者服务宣传周”线上活动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八)贴近时代,繁荣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组织县内优秀创作人员,创作了扶贫题材的某琴书《扶贫花儿网上开》、《千年葵丘大变迁》,快板书《老两口拜红旗》;其中坠子《脱贫致富开新花》参加了全市《我们的中国梦》百姓宣讲活动,并获得了市级专家的好评;为给基层文艺团队提供演出剧本,编辑出版了《张修建文艺作品集》,发放到全县文艺团体;组织县内创作人员,围绕“文艺战疫”题材进行文艺创作,创作了坠子书《全民防控阻疫情》,某快书《张玉仙走亲戚》,歌曲《迎风飘扬的红旗》等文艺作品,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

     (九)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大力传承红色基因。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筛选某件馆藏革命文物上报,列入某省红色文化资料库。为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提供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某渡口、鄄南战役旧址、鲁西银行、民主民生运

     动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文字介绍,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十)实施“乡村记忆”工程,致力乡土文化复兴。组织设计了孙老家乡村记忆博物馆和吴老家乡村记忆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修改提升展陈设计方案;组织专家实地查看建设完成的苏氏家族历史文化陈列馆,评审《某某苏氏家族历史文化展馆设计方案》,根据专家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补充完善,将修改稿报某市文物局审核备案,即将开始展陈布展工作。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们在创建文化旅游名县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文旅产品供给不足。受经济条件制约,我县普遍存着文旅活动场所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住宿条件单一,缺乏精品客栈、公寓、民俗等住宿渠道,能供游客休闲娱乐的场所不多、选择甚少。

     二是专业文化和旅游人才相对缺乏。开展文化和旅游产业需要专业的高层次创新、策划及服务人才,但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县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不健全、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突出,所能提供的文化旅游服务水平不高,且内容比较陈旧、单一,这些都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我县财政薄弱 。某县尧帝文化风景旅游区项目、孙膑旅游城改造提升项目、某县市民中心项目都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贷款融资困难等问题。

     三、下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创建文化旅游名县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力争尽快实现目标任务。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基础配套设施,鼓励和扶持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提档升级,建立景区景点与宾馆酒店联动服务机制,全面提升县域文旅行业服务水平。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通过“招才引智”等途径,吸引外地经营人才来我县就业,加快推进我县文化旅游经营人才、企业家队伍建设;二是坚持对文化站长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每年轮训一遍,提升乡镇文化站组织管理能力;三是启动“十百千”培训计划(培训某支优秀文艺团队,培训某名文艺骨干,培训某名广场舞队员),同时做好为基层文艺队伍免费发放服装、移动音箱、锣鼓镲等演出道具的工作,确保基层文化旅游活动活跃开展。

     (三)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实施重点招商、精准招商,某县尧帝文化风景旅游区项目、孙膑旅游城改造提升项目某年稳步逐步推进。

     (四)推进文物和非遗事业的传承、发展。一是提升县域文物保护力度。常态化开展文物安全巡查,督促各镇、街道等做好辖区内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继续推进红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对古建筑等濒危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修缮。加大文保人员培训,提升文保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文保意识,强化保护责任。二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做好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申报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继承人的培养力度,支持其开展带徒授艺等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

     (五)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文化阵地建设,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馆、图书馆乡镇分馆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不断提档升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

     (六)切实抓好文艺精品创作。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新要求、新部署,组织引导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理想、勇于创造,创编一批反映时代呼声的优秀文艺作品。

     (七)大力弘扬某优秀传统文化。举办好“读书志愿者交流座谈会”“国学经典专题讲座”等经典诵读或比赛交流活动。认真挖掘“中秋节”、“国庆节”、“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教育元素,开展好我们的节日主体活动。

     推动建立戏曲进校园常态化工作机制,让戏曲走进校园,走近青少年。

     汇报完毕。

    篇十: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1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题目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职 称

     所在 学院

     课题来源

     课题 类型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结合文献综述,阐述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结果或取得什么效果,含理论、技术、应用以及经济、社会价值)

     :

     1.1 研究目的 当前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多集中在乡村经济振兴、乡村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对于如何振兴乡村文化鲜有涉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满足农民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如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就显得特别重要。乡村文化的振兴必须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在这一前提下,本文从当前的乡村现状入手,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以及面临的问题,寻找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以期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 1.2 研究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任何时候都是最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文化的根脉在乡村,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凝聚着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文化在多种因素冲击下日渐式微,呈现出衰落之势。因此,振兴乡村文化是当前乡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可附页)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国内连年混战,整个中国日益败落。在此背景下,以梁漱溟、晏阳初、费孝通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认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农村,为此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乡村建设运动。他们怀着“拯救农村”“复兴农村”的抱负,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和探索,希望找出农村衰败的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以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令人遗憾的是,鉴于当时中

      - 2 - 国时局混乱,这些乡村建设运动都没有进行下去,其目标也都没有实现。但是,他们对当时乡村社会现状的分析,对于乡村出现的问题和走向的探讨和判断,以及他们所进行的道路探索都对当前乡村文化的振兴、“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镜鉴意义。

     目前,受到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广大农村地区呈现出多元文化态势。与此相呼应,当前学术界对于乡村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通过文献梳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极为丰富,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上百种。国内学者根据文化的诸多定义并结合乡村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文化”的内涵进行阐述。具有代表性的有“两分说”“三分说”两种观点。

     其一是“两分说”。赵旭东等认为,乡村文化侧重于那些展现乡村意境的因素,既有抽象无形的一面,比如村落社区中的集体诉求、交往原则、行为习惯,也表现为有形的物质层面,如民风民俗、典章制度及特定器物。其二是“三分说”。胡映兰认为,乡土文化并不仅仅是日常理解意义上的乡土精神文化,是在乡村中的长期共同生活里所形成的乡村特有、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它包括三种具体形式:乡村物质文化、乡村规范文化、乡村表现文化。闰小沛等把乡村文化的内涵定义为“以广大农民为主体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总称”。

     由上可知,学界对乡村文化的界定还没有统一标准和统一定义,学者们对乡村文化内涵的解读也是见仁见智。本文认为,乡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包括一整套关于价值观念、道德情感、处事方式、情感归宿等文化符号体系,它涵盖乡村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组织及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

     (二)乡村文化的价值 乡村文化的价值是乡村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核心与精髓,支撑着村民的心灵归属。国内学者关于乡村文化价值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乡村文化的凝聚认同价值。历经千年积淀的乡村文化,具有凝聚地域内农民的功能。李娅认为,乡村文化具有粘合一定乡村地域内的社会成员的功能,使得他们在地缘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历史文化认同感,并且是“自愿认同”而非“强制性认同”。第二,乡村文化的治理价值。李三辉等从人类日常生活方面出发,认为乡村文化具有调适社会矛盾、治理社会的功能;徐学庆认为,乡村文化有助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统一的治理体系,增强乡村治理的有效性。第三,乡村文化兼具多种价值。如学者艾莲认为乡村文化具有如下价值:保持文化多样性与原生态价值,文化事业与产业开发价值及塑造新农民的价值。吴理财等认为乡村文化除了文化

      - 3 - 本身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价值和功能。

     国内学术界关于乡村文化的价值研究成果颇丰,他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结论趋同,多数学者都肯定乡村文化有着无比重要的价值,在稳定社会秩序、凝聚人心、承袭淳朴的乡风民风以及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乡村文化的价值,赋予乡村文化以新的精神内涵,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凸显出乡村振兴视域下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三)乡村文化遗产保护 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载体,是农民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单靠翔在其专著《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中详细分析了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和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开展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探索出新型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途径。张英魁、徐彩勤认为乡村文化价值的隐性与长期性和经济利益的显性与即时性二者之间的冲突是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必须要构建一种以政府为主体,有效协同社会与市场这两大主体的共治机制,方能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曹劲对此却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乡村遗产保护所依赖的主体力量既不是政府部门,也非专业人士,而是乡村原住民;强调有了村民的日常参与和维护,乡村遗产才有生命与活力。

     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发现,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大都通过“问题一对策”式框架来阐述当前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虽然这类研究比较聚焦,但往往集中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对当前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

     (四)乡村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以文化信息为媒介内容的传播,是人类交流、开化的特殊形式,是传播的特殊范围之一。当前对乡村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乡村文化传播对农村、农民的影响。乡村文化传播对农民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如猴博等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电视媒介传播“文化信息”对农民的观念改变、乡风文明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其他传播媒介无与伦比的优势。沙则认为,乡村文化传播过于强调传统文化传播的经济效益,使得乡村文化传播越来越远离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

     (2)乡村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其路径选择。陈楚洁等通过对江苏省J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指出当前有关乡村文化传播存在以大众传媒窄化乡村文化传播内涵的缺陷,进而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应当以农民的参与和认同为路径。而陈燕则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乡村文化存在差序传播,需要从政府维度、媒介维度、受众维度入手,整合与重构乡村文化变迁的差序格局或许可以弥合差距,重构乡村文

      - 4 - 化的传播生态。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围绕乡村文化的内涵、乡村文化的价值、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应当说,这些专家、学者关于乡村文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我们研究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目前国内学者仍多侧重于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

      3.选题研究的内容 (在毕业论文内容的基础上,说明其中须进行研究的具体理论、技术内容等)

     :

      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得出:

     (1)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主观需要。

     (2)乡村文化振兴是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

     (3)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

     第二部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第四部分:如何解决困境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第五部分:结论。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1 研究方法 4.1.1 文献综述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将涉及高中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作为本研究的参考资料,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深入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4.1.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拟采用的问卷内容是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以及建议,采取接纳性意见。

     4.3 选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 1 )乡村振兴必先提振乡村文化,通过乡村文化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源泉并注入持久动力; ( 2 )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现状、特质的了解过程中,通过认知、省思和评判,

      - 5 - 体会到乡村文化的自身价值和独特优势,重新感知乡村文化的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

     5.研究进度安排:

     2020 年 10 月-12 月

     收集有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文献综述; 2021 年 1 月

     确定本研究拟采用的调查问卷:《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支持量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问卷》 2021 年 2 月-3 月

     选定本研究调查的样本,现场实测;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整理资料,得出结论; 2021 年 4 月-5 月

     撰写并修改论文。

     6.主要参考文献:

     [1]吴晓林.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述评(2000-2010 年)[J].公共管理学报,2012(02). [2]郎友兴,陈文文.“扩”与“缩”的共进:变革社会中社区治理单元的重构——以杭州市江干区“省级社区治理与共服务创新试验区”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 [3]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长: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一—1990 年代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反思[J].开放导报,2004(06)

     .[4]景跃进.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一—从基层实践看中国政治的特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2). [5]金太军,王运生.村民自治对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制度化重构[J].文史哲,2002(02). [6]王汉生,王一鸽.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9(02). [7]姜晓萍,代珊珊.从二元结构到全景关照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1). [8]何增科.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04). [9]何元增,杨立华.社会治理的范式变迁轨迹[J].重庆社会科学.2015(06). [10]吴家庆,苏海新.论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现代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11]项继权.从“社队”到“社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J].理论月刊,2007(11). [12]杨嵘均,张浩书.农村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与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05).

      - 6 - [13]曹立前,尹吉东.治理转型:从传统乡村到新型农村社区[J].农村经济,2016(11). [14]徐勇.利益与体制:民主选举背后的变数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2).

     指导教师 意

     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所在系 意见

     系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学院意见

     教学副院长签名:

     年

      月

      日

    推荐访问: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振兴 调研报告 文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