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铭公文网 - www.sddayugaoke.com 2024年05月15日 11:59 星期三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一网通办服务群众典型事例6篇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09-07 11:15:08

    一网通办服务群众典型事例6篇一网通办服务群众典型事例 XX区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情况报告 “一网通办”是上海探索推进&l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网通办服务群众典型事例6篇,供大家参考。

    一网通办服务群众典型事例6篇

    篇一:一网通办服务群众典型事例

    区推进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 持续 优化营商环境情况报告

     “一网通办”是上海探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事关上海加快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十九大以来,国务院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李克强总理多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XX 年 7 月确定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措施,以“一网通办”更加便利群众办事创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网通办”工作,XX 书记、XX 市长分别在多个会议、多种场合上多次强调。今年 4 月 3 日,全市“一网通办”工作推进会议上,李强书记强调,今年是上海推进“一网通办”攻坚年,要把“一网通办”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让“一网通办”的“上海速度”成为检验上海营商环境的试金石,推动上海营商环境实现整体性、根本性的改善。XX 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的要求,聚焦企业群众办事是否顺畅,以“好用”为政务服务供给侧改革目标,推动

     线上线下联动,不断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在 XX 年度全市“一网通办”区级政府评估结果中,我区排名第四。XX 年,我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为要求,咬住目标不放松,狠抓落实不停步、勇于创新不动摇,推动“一网通办”从能用向愿用、好用转变,实现企业、市民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一、“一网通办”工作举措和成效 “一网通办”是一个新名词,但并不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事实上,我区从 XX 年开始,就以网上政务大厅建设为契机,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推动开展了一系列“一网通办”的基础性工作。XX 年,按照全市部署,我区制定了《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专项行动方案》、《推进政务服务便捷化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一网通办”工作在我区全面启动。

     (一)线上推动“ 一网通办” ,实现政务数据“ 替人跑” 制定印发《XX 区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专项行动方案》,围绕“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目标,明确了全面打造“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体系的各项工作任务。

     1.开设“一网通办”总门户。保质保量完成区级“一网通办”门户改版,建成全区统一受理平台,实现网上政务服务统一入口和出口,提供实体大厅、网页、移动端等多渠道服务。

     2.建成“一区一网站”。率先完成全区 X 家单位网站规范整合,实现了“统一平台、统一运维、数据共享、安全共建”的集群化建设和管理模式,大力推进了政务信息数据的互联共享。

     3.实现审批服务“三个 100%”。全区 X 项审批事项 100%接入“一网通办”平台,全面实现网上申报;全区 X 项涉企审批事项,全面实施网上预审和快递服务,100%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全区 X 项个人服务事项 100%“全市通办”,不断提升“网上办事”能级。

     4.抓好两个重点领域“一网通办”。一是市场准入领域。加快推进开办企业便利化,打出简环节、优流程、降门槛等系列改革组合拳,实现开办企业“一网通办”。目前,已经为X 万余户新设企业提供便利。二是产业项目审批领域。通过深化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依托“一网通办”平台,实现申请、受理、审批、答复、发证等全流程可以采用网上无纸化、零窗口办理。目前,已有 X 个项目通过“建设工程联审共享平台”办理了项目信息报送。

     (二)线下推进“ 一窗受理” ,避免办事“ 多头跑” 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政务服务便捷化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在行政服务中心新楼建成使用时实现“应进必进”“分类集成”“一窗受理”的工作目标。

     1.提高服务集成度。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进驻,建立“不进驻中心负面清单”,现拟进驻新中心的审批事项(404 项),基本实现“应进必进”。同时将进驻的政务服务事项初步划分为商事登记、投资建设、社会事务、不动产登记、创新创业、综合办事六大功能区,提供集成化、专业化、便利化的综合政务服务。

     2.建立“一窗受理”新机制。综合考虑各功能区集成事项的办理流程关联度、办件量多少等因素,整合受理窗口,分类设置综合窗口,着力构建“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目前已经在推进商事登记和投资建设两大领域的综合窗口试点工作。目前,区行政服务中心综窗共办理 X 件,其中受理 X 件、发件 X 件、咨询 X 件。

     (三)力推“ 主题服务” ,实现复杂事项“ 一次办” 推进政务服务功能升级,探索实施“主题式服务”,由办理一个审批事项“最多跑一次”,提升为办理“一件事”“最多跑一次”。

     1.梳理“主题式服务”事项目录。梳理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和办理量大的高频事项,科学制订“开饭店”、“开超市”等政务服务主题类别共计 48 项,提供群众点菜、政府端菜式服务。

     2.“主题服务”助推审批流程再造。按照“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办结”工作要求,梳理跨部门审批流程,整合申请表单、精简办事环节、简化办事材料,力争在缩短办理时限、最多跑一次上取得突破。

     3.率先开发“主题服务”受理平台。开发“主题服务”模块,依托数据共享、流程再造,推动网上跨部门审批。企业只需一次点单、跑一个窗口,提交一次材料,经由多部门后台协同办理后,就可以一次反馈办理结果,实现一站式全流程办理。首批已上线开药店、开餐饮等 X 个主题套餐。

     (四)优化延伸服务,提升企业群众“ 获得感” “群众获得感”是检验政务服务的“试金石”,我们坚持以群众视角思考政府服务改革重点,聚焦企业群众办事体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优化调整和拓展延伸。在推进线下“一窗”和线上“一网”的同时,逐步打造“1+12+X”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最大限度方便企业群众办事。

     1.跨前一步,提前服务。包括提前介入、主动指导、上门服务等,特别是选址定点、现场建筑要求、流程布局、硬件设施等的服务,可以避免企业办事走弯路、回头路、冤枉路,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区水务局在上海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孵化基地项目排水许可证业务办理上,因提前服务、专业指导到位,避免了企业办事“无效跑”,办理时限由 X 个工作日缩减为 6 个工作日。)

     2.多措并举,高效服务。包括部门内部实施“一审一核”、力推“当场办结”,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等。推行审批事项“一审一核”,简化优化部门内部审批流程,进一步压缩内部审核时间。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审批服务的标准化和简化优化,做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目前,我区第一批 X 项当场办结事项和 13 项提前服务事项正在严格按公告要求具体实施,真正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大众 MEB 项目,各相关部门及时帮助沟通解决各类问题,千方百计压缩审批时限,使得项目从涉及近 10 个环节,原本需要 15 个工作日才能走完的审批流程,仅花了不到 48 个小时。)

     3.制度革新,代办服务。免费代办服务是 XX 在全市层面率先创新的服务举措。XX 年 3 月起,我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主动服务理念,围绕“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

     目标,全面推进企业项目代办服务,建立区镇两级“1+10”代办服务体系,确保队伍区域全覆盖,并选拔具有专业基础的X 人成立首批代办队伍。我们已为大众 MEB、国轩高科等一批项目提供免费全程代办跟踪服务。

     (五)聚焦窗口服务,政府自身效能建设“ 主动改” 结合国务院大督查要求,创新制定窗口效能建设正负面清单;开展明察暗访,主动曝光问题;开展多层次培训,提供窗口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升窗口服务效能。

     1.制定正负面清单,规范窗口要求。按照国务院大督查专项要求,结合本区实际,创新制定《XX 区政府服务窗口效能建设正负面清单》,汇集“窗口服务十项基本举措、政务服务便捷化改革、一网通办、行政服务中心三项地方标准规范”等 5 大方面共计 X 项细则。

     2.开展明查暗访,主动曝光窗口问题。以“正负面清单”为标准,采取多部门联合分组实地明查,以及委托第三方暗访调查的方式,对全区 X 个政府服务窗口进行了全覆盖检查。在全区“一网通办”优化政务服务推进大会上,现场播放了《政府服务窗口效能建设暗访视频》,主动曝光政府服务存在的问题,督促各部门及时明确整改举措,并研究长效管理机制。

     3.多层次开展培训,全方位提升人员素质。认真开展窗口人员业务培训,以调研走访、第三方巡查、满意度测评等为抓手,形成“培训、检查、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式管理机制。重点围绕跨部门“综合窗口”建设,培育首批综窗工作人员,通过标准化管理、专业支撑和协同配合,打造一支“全科医生”队伍。

     二、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近年来,我区在“一网通办”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快速有序推进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兄弟区先进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相比,与广大企业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政务服务业务流程再造力度不够。目前接入“一网通办”的单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基本是将线下业务流程搬到线上进行固化,没有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整体网上办理率还比较低,平均办理时间比线下渠道节省有限。

     (二)政务服务的深度应用还有待加强。全区全程网办的事项比例不高;统一受理平台、统一物流快递平台等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电子证照的应用迫切需要业务管理制度上的配套。

     (三)事中事后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随着简政放权的不断提速,事前审批的放宽对事中事后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区有关部门因相关专业法律法规缺失、专业监管干部人手不足导致事中事后监管的力度不够、手段不多。全区虽建立了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不过部门使用率不高,没有很好发挥平台高效协同的作用。

     (四)代办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XX 年,尽管我区进一步完善健全了免费代办服务制度,在区级设立代办服务总站,在街镇设立代办服务分站,但是,因代办人员大部分是兼职加上建设项目审批领域审批相对复杂,近一年来改革举措也比较多,代办人员代办建设项目审批手续的业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为企业代办服务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XX 年是“一网通办”改革攻坚年,我区将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双减半”“双 100”目标,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再造政务服务流程,加强业务协同办理,整合公共数据资源,推动群众和企业办事线上一个总门户、一次登录、全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推动区域营商环境全市领先。

     (一)以体制机制做保障,推进改革形成“ 一套体系” 。“一网通办”改革是系统工程,需凝聚共识,通力协作,形成

     工作合力。一是进一步完善本区“互联网+政务服务”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同时,组建区政务数据管理中心,具体承担本区公共数据归集、整合、共享、应用管理等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牵头部门负责方案制定、计划实施,统筹协调重点难点问题;各责任单位负责各项改革目标任务在本区域内落地生根。三是强化绩效考核,将“一网通办”改革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优化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并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企业群众满意度测评,以企业群众的感受度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以流程再造促便捷,推进线上“ 一网通办”。一是进一步压减审批承诺时限。实现审批承诺时限在法定时限的基础上平均减少ー半;审批办理时限比承诺时限平均减少一半,最终实现审批办理时限比法定时限平均减少 75%。二是进一步精简审批证明材料。按照“三个一律不需提交”的原则,实现申请人实际提交材料平均减少一半。实现一批事项不少于本区政务服务事项的 10%的事项“零材料提交”,除申请表外无需提交其他申请材料。三是切实推进新增的 100 个业务流程优化再造事项及新增的 100 项个人事项全市通办在本区域落地。

     (三)以综合集成提效能,推进线下“ 只进一扇门” 。以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为目标,继续推进政务服务集

     中办理。结合新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应进必进”原则,推动审批事项集中入驻行政服务中心,同步推动其他政务服务事项集中进驻。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单窗通办”,新的行政服务中心将以“跨领域综合办、专业领域专业办”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对外呈现,并围绕“1+4+2”最新布局方案,进一步深化“大综窗”、“开办企业‘一窗通’专区”、“不动产登记专区”、“公安专区”、“人社专区”、“自助服务区”、“社会投资项目审批审查中心”的功能建设,不断提升政府窗口的集成度和服务质量。

     (四)以归集共享筑根基,打造政务数据“ 一个库” 。坚持共享是原则,不共享是例外。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全面梳理和动态化管理,促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数据开放利用。加快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电子证照库建设,努力实现更多政务数据资源的全域共享。加快推进电子证照的实际应用,确保证照库中已有的电子证照,各部门不得要求申请人再提供纸质证照。

     (五)以综合监管为手段,构建“ 四位一体” 监管格局。以建设“互联网+监管”系统为抓手,着力构建政府主导、行业自律、企业自控、社会监督的“四位一体”监管格局。一是创新监管方式,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相关制度,实现市场监管领域主要部门“双随

     机、一公开”监管监管常态化。二是切实发挥好综合监管平台的作用。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推动监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另一方面,推进各部门运用综合监管平台开展日常监管、双随机抽查等,杜绝监管随意性,提高监管有效性。三是推进综合监管平台与“一网通办”平台有效对接,综合监管平台产生的各类监管执法类信息通过“...

    篇二:一网通办服务群众典型事例

    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便民服务实施方案

      为方便人民群众、提高不动产登记效率,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制度创新加快流程再造的要求,现制定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便民服务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开发建设全省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便民服务平台,整合全省各级不动产登记信息资源,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多级联动,2020 年 6 月底前,将与企业和群众互动紧密的不动产登记申请、受理等业务环节迁移至互联网运行,打造全省不动产登记业务随时随地线上申请、网上查看、现场核验、随到随办的“一网通办”新模式。在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区分不同业务类型实行限时办结。

      即时办结:不动产查封、解押、地址变更、更名变更、异议等一般登记业务。

      一日办结:非涉税抵押登记业务(不含需要税务部门联办的业务,不含在建工程抵押);涉及转移、抵押联办但已提前完成缴税的业务。

      五日内办结:除非公证继承的转移登记及政府统一组织的不动产登记之外的其他业务。

      “一网通办”便民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后,进一步实现以下便民服务:需在不动产登记大厅现场核验的业务,现场核验后,实现立等可取;部门信息可支撑现场核验的,只需要线上办理登记业务,实现“零跑腿”。

      推行不动产登记服务点延伸到银行等服务机构,相关不动产登记业务可直接在服务点办理,无需再到不动产登记大厅,实现“零跑腿”。

      不动产登记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部门协作,实行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压缩办理时间,降低办理成本。推进网上缴税或委托不动产登记机构代为办理收缴税款,进一步减少环节。

     二、主要任务

      (一)实行一窗受理,并行办理

      涉及登记、交易、税费等部门联办所需核验或留存的信息,通过综合受理窗口一次性采集,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要求的材料一律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有法律法规支持的前置审批或核准手续通过共享取得,相关部门的业务实行并联办理。除法律法规规定外,不得设置前置审批事项。探索将发放纳税申报表并辅导纳税人签字确认、辅导纳税人缴税、发放代开的税务发票、发放完税证明等工作委托不动产登记机构代办。

      各市县级不动产登记机构会同相关部门,按照“依法依规、不重不漏”标准,确定材料受理清单和目录,修订申请表格样式。参照《山东省不动产登记指导性流程图》,结合本地实际,编制地方流程图,明确即时办、线上办、线下办、全链条办的业务类型和时限,并向社会公开。

      (二)夯实登记数据基础,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实现材料精简

      加强新增登簿信息质量和数据接入、存量数据汇交情况评价工作,加强新增数据质量监控,全面更新存量数据。2020 年年底前,完成存量不动产登记历史信息清理整合入库及汇交。

      省自然资源厅负责与省法院、省委编办、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大数据局、省税务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银保监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海洋局等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调,根据业务联办和信息共享需求,结合各部门数据库存储层级及所在网络环境等情况,制定数据对接方案和接口规范,确定共享模式、途径;各市县不动产登记机构同步做好与本级相关部门的系统对接和信息

     共享。通过信息共享,能够从相关部门获取且满足不动产登记存档要求的材料,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

      (三)推进多测合一、联合测绘,实行成果共享

      不动产首次登记、界址界线发生变化的变更或转移登记等需要开展不动产权籍测绘的,应根据工程项目进展,将供地时土地勘测定界与不动产登记(土地)权籍调查成果进行关联;将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核实、土地核验和不动产测绘等多项测绘业务整合,生成不动产权籍调查成果(包括土地及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有关部门要加强成果审核。待国家统一相关测绘标准后,再将相关测绘进行合并。不得重复审核和要求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多次提交对同一标的物的测绘成果。探索设立统一的不动产测绘综合服务窗口,涉及不动产界址变化的,可先从不动产测绘综合服务窗口提取权籍基本信息,完成测绘工作后进行测绘成果落宗,避免重复测绘。

      (四)建设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便民服务平台,实现线上办理新模式

      省级开发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便民服务平台,关联各市县级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推进不动产电子证照库建设,协调省级相关部门,对省级层面归集存储的自然人身份、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税收信息、公证信息、司法判决书、婚姻登记、涉及人员单位的名称、死亡医学证明信息等,提供省级“总对总”共享服务,支撑市县“跨地方、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

      市县级不动产登记机构,完成登记系统向政务外网迁移工作,联通市级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获取同级部门共享信息,开展电子证照应用。市县级已建立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平台的,接入省级“一网通办”平台进行应用;未建立“一网通办”平台的,将市县级不动产登记系统接入省级“一网通办”平台,满

     足群众和企业线上申请的需求,实现申请人在任何地方、任意时间都可通过省“一网通办”平台申请不动产登记、上传登记申请资料、完成网上税费缴纳、选择证书领取模式,实现最多跑一次和“不见面审批”。2020 年 6 月底前,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便民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做好济南市电子证照国家级试点、青岛市共享相关部门信息国家级试点及推广应用。

      三、保障措施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相关部门全力支持配合,围绕本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明确责任,强化担当,狠抓落实。加强督促指导和舆论宣传,适时总结推广先进做法和经验,在全省营造深化制度创新、加快流程再造、推进“一网通办”工作的良好氛围,打造不动产登记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优质品牌。

     流程再造后图示

    篇三:一网通办服务群众典型事例

    上海市委党校2020届硕士学位论文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研究- — 以 上海市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专业:

     政治学理论研究方向:

     政府管理学 号:20170310011 研 究生:

     张荣铮导师:, J 赵勇2020年6月28日

     I

     摘

     要

     本文以 X 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对象,研究“一网通办”改革的协调机制,论文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等内容,对“一网通办”和行政协调机制进行概念界定,详细介绍了政府流程再造理论的概念、分析框架以及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对于解决本研究核心问题的适切性,并尝试性提出基于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的“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分析框架。其次梳理了“一网通办”改革背景下 X 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结合相关理论和在 X区行政服务中心实地调研所获取的一手资料,对目前 X 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现状和运行成效进行分析。然后在“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实现机制”分析框架下对目前“一网通办”协调机制存在的困境进行阐述,通过访谈法发现了协调主体方面存在区级行政服务中心权责不匹配、基层行政服务单位改革需求反馈流程繁琐等困境;在协调客体层面,牵头单位与配合单位部门利益冲突、政府部门间改革合作意愿不足等成为困境所在;在实现机制方面出现线上服务与群众信息素养间存在缝隙、改革事中事后监管评估体系相对脱节等问题。同时上述困境的成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官僚科层体制自身弊端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序性协调机制中技术安排选择与政务职能整合相矛盾、政府权力部门化与改革宏观目标的冲突以及风险规避思想增加部门间协调的难度。最后尝试从顶层设计、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实现机制四个维度提出优化目前“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有效路径,在顶层设计维度以法治为原则,明确顶层设计基本原则,健全“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法制体系;在协调主体维度,推动事权向行政服务中心下沉,同时打通行政体制内上行沟通渠道;在协调客体维度,加大“一网通办”平台在政府内部的延伸应用来缓解部门利益冲突,也要加强政府内部合作,营造“一网通办”文化氛围;在实现机制维度,提出强化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健全“一网通办”绩效评估体系、推动政务服务基础数据标准化、构建“一网通办”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创新“一网通办”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方式等多个角度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一网通办;政府流程再造;协调机制

     II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X District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as the object to study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the "One network can handle all administrative matters" reform. The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topic,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etc. It defines the concepts of "One network can handle all administrative matter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concept of the govern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 theory, the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govern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 theory to solve the core problems of this research, and tentatively proposes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One network can handle all administrative matters" coordin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 Secondly, the author comb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X District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network can handle all administrative matters" reform, and then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One network can handle all administrative matters" in X District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based on relevant theories and first-hand data obtained from field research in X District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Then, under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coordination subject-coordination object-realization mechanism", the paper expounds the difficulties existing in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one network communication office". through interview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coordination subject, such as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district-level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s and the complicated feedback process of the reform demands of grass-roots administrative service units. at the coordination object level, the conflicts of interests between the lead unit and the coordination unit departments and the lack of willingness to reform and cooperate among government departments become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gap between online service and the masses"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relativ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in the reform process, etc. At the same time, the causes of the above-mentioned difficultie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four

     III

     aspects. The negative effects brought about by the drawbacks of the bureaucratic hierarchy system itsel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hoice of technical arrangement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the procedur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government power and the macro-goal of reform, and the risk aversion ideology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coordination among departments. Finally, the author tries to put forward an effective way to optimize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the "One network can handle all administrative matters"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op-level design, coordination subject, coordination object and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In the top-level design dimension, the rule of law is taken as the principl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op-level design are clarified, and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the "One network can handle all administrative matters" is perfected. In the dimension of coordination subject, push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to sink to the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and open up the upward communication channel within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dimension of coordination object, the ext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One network can handle all administrative matters" within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increased to alleviate the conflicts of departmental interests, and the cooperation within the government should also be strengthened to create a cultural atmosphere of "One network can handle all administrative matters". In the dimension of realization mechanism, it puts forward optimization path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citizen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perfecting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One network can handle all administrative matters", promoting the standardization of government service basic data, constructing the multi-subject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of "One network can handle all administrative matters", and innovating the supervision methods of "One network can handle all administrative matter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event.

     KEY WORDS :One network can handle all administrative matters; Govern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V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V 第一章 导论......................................................... 1 一、选题背景 ..................................................... 1 二、研究意义 ..................................................... 2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 3 (一)国外研究现状 ............................................ 3 (二)国内研究现状 ............................................ 7

     四、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12 (一)研究方法 ............................................... 12 (二)本文框架 ............................................... 13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6 一、概念界定 .................................................... 16 (一)“一网通办” ............................................ 16 (二)行政协调机制 ........................................... 18 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19 (一)政府流程再造的概念 ..................................... 19 (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分析框架 ............................... 22 (三)政府流程再造理论与“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 24 三、 基于政府流程再造视角的“一网通办”协调机制分析框架 ......... 26 第三章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运行现状................................ 27 一、X 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改革基本概况 .................... 27 二、基于政府流程再造理论的 X 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协调机制 .. 28 (一)以 X 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单元的“一网通办”协调组织体系 ..... 29 (二)以 X 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单元的“一网通办”协调机制 ......... 30

     V

     三、X 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协调机制运行成效 ................ 34 (一)理顺改革条块关系,打通部门内外沟通渠道 ................. 35 (二)改善行政服务环境,倒逼行政服务方式转变 ................. 37 (三)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降低企业市民办事成本 ................. 39 (四)增强组织凝聚力,营造“一网通办”改革文化 ............... 40 第四章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困境及原因探究........................ 42 一、“一网通办”协调机制中协调主体方面的困境 .................... 42 (一)区级行政服务中心权责不匹配 ............................. 42 (二)基层行政服务单位改革需求反馈流程繁琐 ................... 43 二、“一网通办”协调机制中协调客体方面的困境 .................... 44 (一)牵头单位与配合单位部门利益冲突 ......................... 44 (二)政府部门间改革合作意愿不足 ............................. 45 三、“一网通办”协调机制中实现机制方面的困境 .................... 46 (一)线上服务与群众信息素养间存在缝隙 ....................... 46 (二)改革事中事后监管评估体系相对脱节 ....................... 47 四、原因探究 .................................................... 48 (一)官僚科层体制自身弊端带来的负面影响 ..................... 48 (二)程序性协调机制中技术安排选择与政务职能整合相矛盾 ....... 48 (三)政府权力部门化与改革宏观目标的冲突 ..................... 49 (四)风险规避思想增加部门间协调的难度 ....................... 50

     第五章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优化路径.............................. 51 一、以法治为原则,强化制度建设 .................................. 51 (一)明确“一网通办”协调机制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 ............. 51 (二)健全“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法制体系 ..................... 51 二、以组织为载体,促进协调主体优化 .............................. 52 (一)推动事权向行政服务中心下沉,平衡权责关系 ............... 53 (二)打通行政体制内上行沟通渠道,提高反馈效率 ............... 53 三、强化服务理念,推动协调客体优化 .............................. 54 (一)平台延伸推动缓解部门利益冲突 ..............

    篇四:一网通办服务群众典型事例

    20 届 硕 士 学 位 论 文“互联网+ 公安行政审批”服务效能研究——以山西公安“一网通办”平台为例作者姓名 张巍巍指导教师 张民省 教授实践导师 张丽霞学科专业 公共管理研究方向 政治发展与社会保障培养单位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习年限 2017 年 9 月至 2020 年 7 月二〇二〇年三月

     山西大学2020 届硕士学位论文“互联网+ 公安行政审批”服务效能研究——以山西公安“一网通办”平台为例作者姓名 张巍巍指导教师 张民省 教授实践导师 张丽霞学科专业 公共管理研究方向 政治发展与社会保障培养单位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习年限 2017 年 9 月至 2020 年 7 月二〇二〇年三月

     Thesis for Master’s degree, Shanxi University, 2020Research on the service efficiency of "Internet + publicsecurity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 case study of the "one Network Office" platform ofShanxi public security bureauStudent Name Zhang WeiweiSupervisor Prof. Min-xing ZhangPractical director Zhang LixiaMajor PublicAdministrationField of research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SecurityDepartment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 Duration 2017.09-2020.072020.03

     目 录引 言...................................................................................................................................1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71.1 相关概念.................................................................................................................71.1.1“互联网+”.................................................................................................71.1.2“互联网+公安行政审批”.........................................................................81.1.3“互联网+公安行政审批”的服务效能.....................................................81.2 理论基础.................................................................................................................91.2.1 新公共管理理论..........................................................................................91.2.2 重塑政府理论..............................................................................................91.2.3 服务型政府理论........................................................................................101.3 完善“互联网+公安行政审批”的意义.............................................................111.3.1“互联网+公安行政审批”是深化公安行政审批改革的有力抓手.......121.3.2“互联网+公安行政审批”是提升公安服务社会效能的重要举措.......121.3.3“互联网+公安行政审批”是预防公安机关职权腐败的重要途径.......13第二章 山西“互联网+公安行政审批”现状.................................................................152.1 山西公安“一网通办” 平台建设情况............................................................152.1.1“一网通办”平台的建设背景.................................................................152.1.2“一网通办”平台的建设过程.................................................................162.1.3“一网通办”平台的功能设计.................................................................182.2 山西“一网通办”平台的基本流程...................................................................212.2.1 系统自动审批............................................................................................212.2.2 人工辅助审批............................................................................................242.2.3 网上预约审批............................................................................................252.3 山西“一网通办”平台的建设成效...................................................................252.3.1 立足便捷化,提高公安行政审批效能....................................................262.3.2 立足标准化,保障公安机关依法行政....................................................262.3.3 立足人性化,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27第三章 影响山西公安“一网通办”服务效能的因素...................................................293.1 思想观念认识不到位...........................................................................................29

     3.1.1 部分领导干部认识片面............................................................................293.1.2 基层民警认识不深入................................................................................293.2 法律法规配套制度不完善...................................................................................293.2.1 现阶段体制机制限制................................................................................303.2.2 法律法规缺乏支撑....................................................................................303.3 政府职能设计不匹配...........................................................................................313.3.1.部门联动不足............................................................................................313.3.2 数据共享机制缺乏....................................................................................313.4 内部管理水平制约...............................................................................................323.4.1 公安内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323.4.2 服务水平达不到群众期待........................................................................333.2.4 公众接受程度不平衡................................................................................33第四章 提高“互联网+公安行政审批”服务效能的建议.............................................354.1 提高思想认识.......................................................................................................354.1.1 认清“大数据”的重要性........................................................................354.1.2 认清新技术是推动公安工作不断前进的重要工具................................364.1.3 认清信息化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带来的便捷...........................................364.2 完善配套制度建设...............................................................................................374.2.1 加强立法保障............................................................................................374.2.2 健全组织领导............................................................................................384.2.3 强化考核监督............................................................................................384.3 统筹各方力量提高办事效率...............................................................................394.3.1 统筹政府各部门力量................................................................................394.3.2 合理借助社会力量....................................................................................394.4 强化内部管理.......................................................................................................404.4.1 提升精准服务水平....................................................................................404.4.2 完善与“一门通办”的深度融合............................................................404.4.3 加强“互联网+”人才储备......................................................................41结 论.................................................................................................................................42参 考 文 献.................................................................................................................43致 谢.................................................................................................................................46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7承 诺 书.........................................................................................................................48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49

     I目 录Introduction.........................................................................................................................1Chapter I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Basis..........................................................71.1 Related concepts......................................................................................................71.1.1 "Internet+"....................................................................................................71.1.2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Approval of Internet Public Security"...81.1.3 Servic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fInternet Public Security "...................................................................................... 81.2 Theoretical foundations...........................................................................................91.2.1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91.2.2 Reinventing Government............................................................................. 91.2.3 Significance of improving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fInternet Public Security ".................................................................................... 101.3 Significance of improving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f InternetPublic Security "..........................................................................................................111.3.1 "Internet Public Security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is apowerful way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public security administrative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121.3.2 "Internet Public Security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is animportant measure to enhance the social efficiency of public security service.. 121.3.3 "Internet Public Security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is animportant way to prevent corruption in public security organs...........................13Chapter II Present Situation of Shanxi "Internet Public Security AdministrativeExamination andApproval"............................................................................................ 152.1 Construction of Shanxi Public Security "One Network Office"Platform.............152.1.1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of "One Network Office"Platform..............152.1.2 the Constr...

    篇五:一网通办服务群众典型事例

    ldquo; 一网通办 ” 赋能高效服务 “ 一网统管 ” 助力精准防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019 年 11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

     一

     政务服务 “ 一网通办 ” 成效初步显现

     上海“一网通办”改革实施两年多来,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得到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广泛关注。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上海“一网通办”改革聚焦平台、业务、数据、制度四个方面,有力有序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平台建设进展顺利,政务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一网通办”平台是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的重要支撑,实现企业市民办事线上进一网、线下进一窗。

     1.“ 一网通办 ” 初步建成 “ 一梁四柱 ” 架构

     “一梁”即统一受理平台,目前已接入 2312 项服务事项,服务横跨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其他行政权力类事项,涵盖“诉讼服务”、“检察为民”、公用事业等。“四柱”即“四个统一”,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总客服、统一公共支付、统一物流快递,让企业和群众在政务服务中享受“网购”体验。总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已有个人实名用户 2000 万,法人用户超过 204 万;统一总客服累计接收并处理相关诉求 10 万件,解决率 99.23%,满意率86.69%;统一公共支付累计处理缴费 1739 万笔,开具电子票据 1178 万余张;统一物流快递已接入 1779 个事项,累计寄件 136 万笔,76.96%的政务服务事项具备全程网办能力,93.6%的事项具备最多跑一次的能力。

     2.“ 一网通办 ” 移动端实现 “ 服务随身 ”“ 渠道多元 ”

     打造“一网通办”移动端——“随申办”(谐音随身办),同时提供手机 App、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三个主流渠道,形成“超级应用”,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习惯。目前,手机 App 已接入 864 项服务事项,今年以来月活跃用户平均人数 702.67 万人;微信小程序已接入 531 项服务事项,今年以来月活跃用户平均人数 454.57 万人;支付宝小程序已接入732 项服务事项,今年以来月活跃用户平均人数 543.73 万人。

     3. 电子证照库初步形成支撑能力

     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证照库,目前已归集 345 类高频证照,总数突破 9256 万张。电子证照库与各区、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对接应用,“一网通办”总门户、“随申办”和市、区、街镇三级实体大厅均具备电子证照应用条件。企业群众前往线下办事窗口,只需通过“随申办”电子亮证模块出示电子营业执照或电子身份证,窗口工作人员即可调取申请人名下其他相关电子证照作为办事材料,实现“证照免交”“一证通办”,电子证照调用量已突破 1.2 亿次。同步打造“在线开具证明”功能,已实现 35 类电子证明在线申请和开具,累计开具 135 万余张。

     4. 建设 “ 两页 ” 提供个性化、主动化、精准化、智能化服务

     “一网通办”为每个实名个人用户建立市民主页、每个法人用户建立企业专属网页,汇聚涉及市民、企业的各类基础信息和政务服务记录,主动研判潜在服务需求,精准推送政务服务。其中,市民主页已实现公安、卫健、人社、司法、医保等民生领域 176 项个人主题式服务,企业专属网页已实现企业开办、资质、食品、药品、投资建设等领域 193 个企业主题式服务。

     5. 牵头推行长三角 “ 一网通办 ”

     上海和江苏、浙江、安徽合力攻关,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打造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专栏,上线全国首个区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旗舰店。实现首批试点30 项企业和 21 项个人事项跨省办理,开通 14 个城市 128 个线下专窗办理点,7 类电子证照互认亮证,移动端提供 183 项无感漫游服务。

     (二)流程再造成效显现,业务协同能力持续提升

     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是“一网通办”改革的核心,以“双减半”“双 100”为抓手切实推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让企业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

     1.“ 双减半 ” 方面

     按照“四个一律不需提交”的原则(①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材料,②能够通过数据共享或网络核验的材料,③能够通过电子证照库调取的证照,④能够通过告知承诺方式解决的材料都“一律不需提交”),大幅精简办事过程中需要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2019 年,已实现提交材料比 2018 年总体减少 52.89%,其中无法律法规依据、对审批无实质作用的材料,减少 5556 份;实施告知承诺,减少 290 份;调用电子证照,减少 4305 份;数据共享或网络核验,减少 1318 份,125 项事项可实现“零材料提交”办理。着力精简审批环节,优

     化办事程序,实现行政审批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总体减少 59.8%。

     2.“双 双 100” 方面

     按照“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网办理、统一发证”模式,对“居住证办理”“残疾人购车上牌”等 105 件企业群众关注度高、办理量大的事项进行了流程优化再造。以“收受分离”模式打破居民群众办事过程中存在的户籍地或居住地限制,新增 177 项个人事项实现“全市通办”,涉及教育、公安、司法等 7 个部门。

     3. 打造 “ 综合窗口 ”

     创新线下实体大厅窗口办事流程,推进企业服务事项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个人服务事项向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集中。推行“一窗受理、分类审批、一口发证”的“综合窗口”机制,统筹协调跨部门协同审批。目前,浦东、徐汇、嘉定等区在实现无差别“综合窗口”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如:徐汇区将原先 83 个受理专业窗口整合为 18 个无差别“综合窗口”,受理人员从“专科医生”升级为“全科医生”,申请人等候时间平均减少 1/3),其他区和部门已分领域设立“综合窗口”。

     (三)数据整合共享稳步推进,后台支撑能力持续提升

     数据是“一网通办”改革的重要基础,通过后台大数据的高效运转,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1. 数据归集方面

     已构建市区两级“1+16”架构的电子政务云,提供集约化服务,累计完成 1234 个信息系统项目迁移上云。建设市大数据资源平台,形成“数据湖”,累计归集入湖的公共数据达 340亿条。优化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库,推进经济社会运行、公共信用信息、城市综合管理、“互联网+监管”等 12 个主题数据库的建设。

     2. 数据治理方面

     建立公共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过标准引领,带动公共数据规范采集、全程治理,建成市大数据资源平台的共享交换子平台,实现全市公共数据集中存储、治理、共享应用、质量检测等功能。依托“三清单一目录”(需求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数据资源目录)机制进行公共数据共享供需管理。形成公共数据质量监测长效机制,定期对全市单位编目的完整性、数据提供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质量检测。

     3. 数据共享开放方面

     截至目前,累计实现共享数据服务调用 8.9 亿余次,向各区数据落地交换 31.5 亿条,全市各单位累计调用国家数据 7316 万次。建设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现已开放 64 个数据部门的9565 万条数据,以普惠金融为试点,推动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的融合应用。

     4. 数据安全方面

     已初步建立市公共数据安全整体保护体系框架,编制数据安全相关管理制度,构建共享交换系统技术安全体系,形成管理闭环。

     (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改革攻坚合力持续提升

     体制机制是“一网通办”改革的重要保障,我们注重加强顶层设计,用制度固化改革成果。

     1.“ 围绕云、网、数、应用 ” 完善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

     发布《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及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 3 个配套管理办法和若干个标准规范。2019 年,重点围绕“云、网、数、应用”,印发《上海市加快推进数据治理促进公共数据应用实施方案》等 12 份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规范,出台《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

     2. 将政务服务 “ 好差评 ” 作为制度安排

     直接对“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公开、整改结果公开,使之成为政务版“大众点评”。截至目前,共收到评价 77 万余条,好评率 99.67%,其中差评 2500 余条。对于每条差评,我们都及时分析研判、整改反馈,真正做到政府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来评判。

     二

     城市运行 “ 一网统管 ” 雏形基本形成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等重要指示,在国内外尚无相关系统完整先例条件下,上海主动跨前、自我加压,迅速开展前期调研、顶层设计、方案编制,并组建专班、集中攻坚,形成了“城运系统”1.0 版本。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稳步推进城市治理流程再造,以线上信息流、数据流推动线下业务流程优化和管理创新,实现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最小成本解决最大问题,达到综合效果最优。

     (一)成立 “ 城运中心 ”

     “城运中心”经市委批复正式成立并运转。各级城运中心重点履行城市运行智能化管理战略和发展规划拟订、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系统规划建设和运行维护、城市运行状态监测分

     析和预警预判,以及应急事件联动处置和舆情管理的统筹协调等职责,指导、协调、赋能各部门和基层开展工作。

     (二)建设 “ 城运系统 ”

     基于“三级平台、五级应用”架构,升级改造原有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打通条块业务系统互不相连的树状结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联互通的矩阵结构。市级平台重在抓总体、组架构、定标准,依靠兼容开放的框架,汇集数据、集成资源,赋能支撑基层智慧应用。区级平台重在连通上下、衔接左右,发挥系统枢纽和作战平台的作用。街镇平台依托“1+3+N”网格化系统,形成基层综合执法和联勤联动的新机制,强化对网格作为社会治理基本管理单元的实战应用支撑,支持基层自治组织和单位、园区、楼宇等参与社会治理。

     (三)推进系统应用

     在“观”的方面,聚焦提升发现能力,研究提出了城市运行基本体征指标体系,创新形成了一套完整指标,就“城市动态”“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保障供应”“城市基础设施”5 大维度,提炼了 86 个一级指标,直观反映城市运行的宏观态势,时刻体察城市运行的细微“脉动”,初步实现了“一屏观全城”。在“管”的方面,聚焦提升行动能力,着力深化联勤联动,整合接入公共安全、绿化市容、住建、交通、应急、民防、规划资源、生态环境、卫生健康、气象、水、电、气、网等领域 22 家单位 33 个专题应用,研发“地图服务”“力量分布”“政务微信”“气象服务”“交通保障”“应急处置”六大插件,推动相关部门对“神经元”感知的社会治理需求开展协同治理、依责响应、就近处置。在“防”的方面,针对城市管理的难点、堵点、痛点、盲点,应用智能化分析和预警预测手段,结合无人机、清洗机器人等先进设备,推出了“风险洞察”“客流检测分析”“套牌车核查”“渣土车未盖顶预警”“玻璃幕墙坠落风险预警”等一系列智能化城市应用场景,着力推动社会治理从应急处置向风险管控转变,为城市综合治理和公共安全管理提供更多赋能手段。

     三

     “ 一网通办 ”“ 一网统管 ” 支撑疫情防控

     2020 年以来,上海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在国务院办公厅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持续用力、精准发力、形成合力,提升精准服务水平,疫情防控“应急办”;有效搭建政企沟通纽带,复工复产“快速办”;全量整合资源共享数据,认证核验“远程办”;便利便捷群众日常生活,非急业务“延后办”;主动收集研判热点信息,对接需求“响应办”;数据分析赋能城市治理,风险预警“观管防”。“一网通办”带动政务服务改进、推动营商环境优化,“一网统

     管”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在疫情下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效率、方便企业群众办事,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全力提升精准服务水平,疫情防控 “ 应急办 ”

     上海市高度重视疫情暴发和春节假期重叠带来的影响,将解决物资消耗快与扩产增能慢之间的矛盾作为防控疫情的必答题,部署全方位、高精度、可视化服务,紧急协调防疫物资扩大生产、全力保障网上办事以减少集聚。

     1. 开通绿色通道 “ 特事特办 ”

     上海坚持“程序合法、标准不降、指导到位”原则,为检测、预防、治疗全链条中的疫情防控相关生产企业设立绿色通道、提速审批,将办理时限从 15 日缩减至 3 日,如企业对所需材料作出承诺,结合现场检查,符合条件的当天即可办结并出证。例如,市药品监管局在 1个工作日内完成一批 2019-nCoV 核酸检测试剂盒和医用防护服等防疫急需物资的生产许可备案,为临床筛查和诊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上海在疫情暴发初期发放了 21 张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运输审批许可证,完成 3 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审批,帮助以最快速度完成病毒筛查、基因测序;颁发 15 张消毒生产企业许可证、指导 39 件消毒产品紧急上市,有效缓解各类场所消杀物资不足的紧张局面;发放 13 张乙类大型医用设备许可证,保障疫情期间其他疾病的治疗不受影响。

     2. 实施智能审批 “ 无人工办 ”

     上海以事项标准化为基础,数据共享核验为手段,事中事后监管为保障,探索实施全程无人工干...

    篇六:一网通办服务群众典型事例

    、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免申即享”作为深化“一网通办”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转变管理视角,打破数据壁垒,坚持刀刃向内,大胆改革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管理规定和工作流程,加快推进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务“免申即享”,提升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水平,推动政府部门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企业和群众从“人找政策”到“免申即享”转变,实现政策红利直达直享、精准服务无处不享。

      二、主要目标

      依托“一网通办”支撑能力,聚焦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务,按照政策和服务的实施范围和条件,通过数据共享、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精准匹配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群众,实现政策和服务精准找人。企业和群众全程无需主动提出申请,无需填写申请表、提交申请材料,即可享受政策和服务。到 2022 年底,以 27 个市级重点项目为引领,鼓励基层创新,健全“免申即享”工作机制,打造一批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强的“免申即享”项目。到 2023 年底,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免申即享”改革,条件成熟的政策和服务基本实现“免申即享”。

      三、实现方式

      (一)直接兑现,免于申请

     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要求必须通过依申请方式办理,且不对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企业和群众直接兑现有关政策,提供有关服务。

      (二)一键确认,免于填报

      对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必须有申请环节的,自动生成申请表和申请材料,依托市民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精准推送至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群众。企业和群众确认申领意愿后,即可享受有关政策和服务,免去申请环节的表格填报和材料提交。

      (三)扫码识别,个性服务

      依托“随申码”识别用户身份,推进老年人、残疾人、烈属、学生等群体在相关场景的优待“免申即享”。

      四、工作职责

      市政府办公厅:统筹推进“免申即享”工作,建立健全依托“一网通办”推进“免申即享”的工作机制。

      各市级部门:梳理本条线国家级和市级的相关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务,建立政策和服务清单并动态更新,牵头推进本条线“免申即享”工作。作为业务牵头部门,负责编制“免申即享”工作方案,提出业务规则、数据需求并对其科学性、准确性负责;作为数据责任部门,负责归集相关数据并对其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负责。

      各区政府:统筹推进本区“免申即享”工作,建立

     健全本区“免申即享”工作机制,梳理本区相关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务,建立政策和服务清单并动态更新,落实相关数据归集、治理、分析等技术支撑工作,对本区“免申即享”工作涉及的业务系统改造予以保障。

      市、区财政部门:指导和监督“免申即享”工作中财政资金依法合规兑现拨付。

      市大数据中心:加强市大数据资源平台数据共享能力保障,为全市“免申即享”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根据业务牵头部门提供的业务规则和数据需求,归集相应数据,开展数据治理。指导各区大数据管理部门做好市、区数据联动工作。对数据归集及分析过程进行安全监管。负责市级部门“免申即享”相关业务系统改造及技术保障。优化市民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随申码”、“一网通办”平台“免申即享”专区和“助企纾困”服务专区等前台服务。

      五、重点任务

      (一)全面梳理政策和服务清单

      分层分级梳理各类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务,重点梳理行政给付、资金补贴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各区、各部门分别形成本区、本条线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务清单并动态更新,每年从清单中筛选条件成熟的政策和服务推进“免申即享”改革。对全市面上推进有难度的,先试点再推广,成熟一个上线一个,对已实现“免申即享”的政策和服务,主动向社

     会公开。

      (二)加强数据归集共享和大数据分析

      一是加强数据需求梳理。业务牵头部门对拟推进的“免申即享”项目梳理业务规则,并提出明确的数据需求。二是加强数据归集共享。对“免申即享”项目提出的数据需求,原则上没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禁止的,数据责任部门不得拒绝数据归集。数据责任部门按照有关规范,及时将数据归集至市大数据资源平台,并确保归集的数据全面、及时、可用,符合质量要求。三是加强大数据治理分析。数据管理部门根据业务牵头部门提供的业务规则,依托自然人、法人综合库和亲属关系库、婚姻库、地址库等相关主题库、专题库的数据支撑,进行大数据治理分析,精准匹配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群众。

      (三)优化政策和服务兑现流程

      “免申即享”将原来的“企业和群众申请、部门受理、部门审核、部门兑现”4 个环节,优化为“企业和群众意愿确认、部门兑现”最多 2 个环节。对由于数据暂时归集不全,无法通过数据共享、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的,企业和群众仍可按照原渠道申请办理。将“免申即享”相关数据规范接入“一网通办”平台,形成管理闭环。

      (四)做强“一网通办”平台支撑

      做强“一网通办”平台对“免申即享”的前台服

     务支撑,重点提升市民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服务能力,持续完善“一人(企)一档”信息,优化主动提醒功能,加快推进电子印章、电子签名在“免申即享”工作中的应用。原则上,“免申即享”政策和服务线上的精准推送、意愿确认、告知承诺等,均通过市民主页或企业专属网页进行。强化“随申码”作为个人以及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数字身份识别码功能,推进数字身份跨域互认,提升个性服务能力。

      (五)强化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估

      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开展工作,及时跟踪研判“免申即享”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确保“免申即享”工作和资金兑现依法合规。推进“免申即享”与信用有效衔接,推行守信优先、失信受限。明确信息公示、异议处置、纠错救济等规则,确保政策和服务兑现全过程公开公平。定期组织绩效评估,持续优化业务规则和工作流程,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六)坚持安全与便利并重

      筑牢“制度、技术、管理”防火墙,确保“免申即享”工作全过程数据安全,严格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打通线上线下业务系统,实时更新有关数据,杜绝政策和服务兑现中出现重复、遗漏、延迟等情况。坚持用户视角和用户思维,方便企业和群众享受政策和服务,强化智慧化应用创新,不给基层增加负担。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免申即享”工作,明确分管领导和牵头部门(处室),大力推进本区、本条线的“免申即享”工作。牵头推进“免申即享”工作的区和部门要按照“一事、一方案、一专班”,会同配合部门按照时间节点狠抓落实,确保落地见效。

      (二)加强协同配合

      市、区业务牵头部门与数据管理部门要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市级部门要加强对区条线部门的指导,及时回应基层一线反映的情况,复制推广区级层面的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免申即享”工作涉及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各级财政部门要做好必要的资金保障。

      (三)加强宣传推广

      要结合“一网通办”宣传,及时总结“免申即享”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典型案例和工作成效,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强宣传推广,持续扩大社会影响,合理引导社会预期,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推荐访问:一网通办服务群众典型事例 事例 典型 群众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