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铭公文网 - www.sddayugaoke.com 2024年05月09日 23:33 星期四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主要包括9篇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09-19 17:50:05

    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主要包括9篇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主要包括 国企改革历史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历史性决定,开始对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和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主要包括9篇,供大家参考。

    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主要包括9篇

    篇一: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主要包括

    企 改 革 历 史

     我 国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是 一 场 广 泛 而 深 刻 的 变 革 。

     1978 年 12 月 , 党 的 十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作 出 历 史 性 决 定 , 开 始 对 国 家 经 济 管 理 体 制 和 经 营 管 理 方 式进 行 调 整 和 改 革 。这 一 重 大 决 策 ,标 志 着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掀 开 了 历 史 性 篇 章 。回 顾 三 十 年 我 国 改 革 开 放 的 发 展 历 程 ,每 当 遇 到 重 大 问 题 的 时 候 ,党 中 央 、国 务 院 都 非 常 及 时 地 总 结 经 验 , 提 出 新 的 战 略 目 标 和 指 导 方 针 。

     作 为 整 个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中 心 环 节 , 以 党 中 央 、 国 务 院 作 出 的 历 次 重 大 决 定 为 主 要标 志 和 动 力 ,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从 深 度 和 广 度 上 不 断 推 进 。

      一 、 我 国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的 五 大 阶 段

      (一 )1980 年 前 后 , 进 入 初 期 的 放 权 让 利 阶 段 。

      1978 年 , 党 的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确 立 了 以 扩 大 企 业 自 主 权 为 主 要 形 式 ,调 整 国 家 与 企 业 之 间 利 益 关 系 的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方 针 , 在 企 业 内 部 建 立 各 种形 式 的 经 济 责 任 制 , 在 企 业 领 导 体 制 上 实 行 厂 长 (经 理 )负 责 制 。

      我 国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是 一 场 广 泛 而 深 刻 的 变 革

      重 点 调 整 国 家 与 企 业 的 责 权 利 关 系 。这 一 阶 段 的 改 革 试 图 在 计 划 经 济体 制 的 基 本 框 架 内 , 通 过 向 企 业 放 权 让 利 来 增 强 企 业 的 活 力 。

     自 主 权 的 扩大 和 利 润 留 成 制 度 的 实 行 , 激 活 了 传 统 体 制 下 作 为 生 产 单 元 的 国 营 企 业 的盈 利 意 识 和 发 展 意 识 , 为 逐 步 适 应 市 场 竞 争 初 步 奠 定 了 基 础 。

     但 这 一 时 期计 划 经 济 体 制 仍 居 主 导 地 位 , 大 部 分 商 品 的 价 格 和 企 业 的 生 产 经 营 活 动 仍受 指 令 性 计 划 的 控 制 , 市 场 体 系 尚 属 萌 芽 状 态 。

      (二 )1985 年 左 右 ,开 始 以 实 施 承 包 经 营 责 任 制 为 主 要 形 式 的 国 有 企 业改 革 。

      1984 年 ,党 的 十 二 大 明 确 提 出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中 心 环 节 是 搞 活 国 营大 中 型 企 业 。

     在 所 有 权 与 经 营 权 分 离 的 条 件 下 , 出 现 了 承 包 经 营 责 任 制 、租 赁 制 、 资 产 经 营 责 任 制 、 税 利 分 流 以 及 股 份 制 试 点 , 探 索 搞 活 企 业 的 多

      种 经 营 方 式 。

      1984 年 ,出 现 包 括 股 份 制 在 内 的 各 种 形 式 的 改 革 尝 试 。1984 年 12 月 ,上 海 飞 乐 音 响 公 开 发 行 股 票 ,这 种 股 票 是 1949 年 以 来 我 国 首 次 公 开 发 行 的股 票 ,1986 年 ,邓 小 平 同 志 人 民 大 会 堂 会 见 了 美 国 纽 约 证 券 交 易 所 董 事 长范 尔 森 , 这 一 历 史 性 会 晤 最 具 意 义 的 场 面 是 美 国 客 人 赠 送 给 我 国 领 导 人 一枚 纽 约 股 票 交 易 所 的 会 徽 , 而 我 国 领 导 人 则 赠 送 给 这 位 美 国 来 访 者 一 张 上海 飞 乐 音 响 公 司 股 票 。

     这 次 不 寻 常 的 会 见 和 不 寻 常 的 赠 送 的 意 义 是 非 常 深远 的 , 揭 开 了 我 国 以 股 份 制 为 主 要 形 式 的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序 幕 。

      因 此 , 自 上 世 纪 八 十 年 代 中 叶 , 为 进 一 步 明 确 企 业 的 利 益 主 体 地 位 ,调 动 企 业 和 职 工 的 积 极 性 , 按 照 所 有 权 与 经 营 权 相 分 离 的 理 论 构 想 , 全 国的 国 营 企 业 开 始 一 户 一 策 , 推 行 多 种 形 式 的 承 包 经 营 责 任 制 , 并 取 得 了 显著 成 效 。

     到 1987 年 底 , 全 国 预 算 内 全 民 所 有 制 企 业 有 78%实 行 了 承 包 制 。虽 然 承 包 制 仍 属 于 放 权 让 利 的 范 畴 , 但 承 包 制 的 普 遍 实 行 是 计 划 经 济 下 的国 营 企 业 向 市 场 经 济 下 的 国 有 企 业 转 化 迈 出 的 第 一 步 , 使 企 业 初 步 完 成 了从 面 向 计 划 到 面 向 市 场 的 转 变 , 但 承 包 制 所 存 在 的 体 制 缺 陷 并 未 消 除 政 企不 分 的 问 题 。

      (三 )自 1992 年 起 ,我 国 开 始 建 立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沿 市 场化 方 向 深 入 推 进 。

      1992 年 10 月 ,党 的 十 四 大 提 出 ,“我 国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目 标 是 建 立 社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 “就 是 要 使 市 场 在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宏 观 调 控 下 对 资 源配 置 起 基 础 性 作 用 ”。

     从 此 ,我 国 成 功 地 进 行 了 计 划 、 价 格 、 财 税 、 金 融 等宏 观 经 济 体 制 的 改 革 , 市 场 决 定 价 格 的 机 制 基 本 形 成 , 国 有 企 业 必 须 遵 循价 值 规 律 进 行 生 产 经 营 ;银 行 对 企 业 的 贷 款 开 始 按 照 商 业 化 的 原 则 发 放 ,各级 财 政 对 国 有 企 业 的 经 营 性 补 贴 基 本 取 消 , 促 进 国 有 企 业 的 预 算 约 束 逐 步硬 化 。

     大 大 加 快 了 国 有 企 业 进 入 市 场 的 步 伐 。

      1993 年 11 月 , 中 共 中 央 十 四 届 三 中 全 会 提 出 , “建 立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是 发 展 社 会 化 大 生 产 和 市 场 经 济 的 必 然 要 求 , 是 我 国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的 方向 ”,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的 基 本 特 征 是 “产 权 清 晰 、 权 责 明 确 、 政 企 分 开 、 管 理

      科 学 ”。

     1993 年 12 月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公 司 法 》 颁 布 出 台 , 大 大 加 快 了国 有 企 业 规 范 的 公 司 制 改 革 特 别 是 境 内 外 重 组 上 市 的 步 伐 , 推 动 国 有 资 本进 入 市 场 。

      1994 年 7 月 颁 布 的《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劳 动 法 》,规 定 “生 产 经 营 状 况 发生 严 重 困 难 ”的 用 人 单 位 , “可 以 裁 减 人 员 ”, 且 “应 当 按 照 国 家 有 关 规 定 给予 经 济 补 偿 ”。随 着 企 业 改 革 深 化 、技 术 进 步 和 经 济 结 构 调 整 ,国 有 企 业 的人 员 流 动 和 职 工 下 岗 难 以 避 免 。《 劳 动 法 》的 出 台 推 动 了 国 有 企 业 的 富 余 人员 进 入 劳 动 力 市 场 , 有 利 于 形 成 国 有 企 业 人 员 能 进 能 出 的 机 制 , 这 对 于 国有 企 业 建 立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 真 正 转 换 经 营 机 制 至 关 重 要 。

      (四 )自 1997 年 起 ,我 国 开 始 对 国 有 经 济 进 行 战 略 性 调 整 ,国 有 企 业 战略 性 改 组 步 伐 加 快 。

      随 着 国 有 企 业 的 大 面 积 进 入 市 场 和 对 外 开 放 的 进 一 步 扩 大 ,国 有 企 业的 外 部 环 境 发 生 了 重 大 变 化 , 市 场 竞 争 日 趋 激 烈 , 企 业 分 化 日 趋 明 显 , 一大 批 优 势 企 业 脱 颖 而 出 的 同 时 也 有 不 少 企 业 陷 入 困 境 。

     这 些 都 对 国 有 企 业改 革 与 发 展 提 出 了 新 的 要 求 。

      1997 年 9 月 ,党 的 十 五 大 对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进 一 步 做 出 了 重 大 部 署 ,强调 指 出 要 “调 整 和 完 善 所 有 制 结 构 ”, “公 有 制 实 现 形 式 可 以 而 且 应 当 多 元化 ”, “要 从 战 略 上 调 整 国 有 经 济 布 局 。

     对 关 系 国 民 经 济 命 脉 的 重 要 行 业 和关 键 领 域 , 国 有 经 济 必 须 占 支 配 地 位 。

     在 其 他 领 域 , 可 以 通 过 资 产 重 组 和结 构 调 整 , 以 加 强 重 点 , 提 高 国 有 资 产 的 整 体 质 量 ”, “要 着 眼 于 搞 好 整 个国 有 经 济 , 抓 好 大 的 , 放 活 小 的 。

     对 国 有 企 业 实 施 战 略 性 改 组 ”, “实 行 鼓励 兼 并 、 规 范 破 产 、 下 岗 分 流 、 减 员 增 效 和 再 就 业 工 程 , 形 成 企 业 优 胜 劣汰 的 竞 争 机 制 ”。

      1999 年 9 月 ,中 共 中 央 十 五 届 四 中 全 会 进 一 步 明 确 提 出 ,调 整 国 有 经济 布 局 要 “坚 持 有 进 有 退 , 有 所 为 有 所 不 为 ”。

      按 照 对 国 有 经 济 进 行 战 略 性 调 整 、 对 国 有 企 业 进 行 战 略 性 改 组 的 方针 ,通 过 重 组 上 市 ,一 大 批 国 有 企 业 竞 争 力 明 显 提 高 ,同 时 一 批 长 期 亏 损 、扭 亏 无 望 的 特 困 企 业 退 出 了 市 场 。

      (五 )自 2002 年 我 国 进 入 国 有 资 产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的 新 阶 段 。

      2002 年 11 月 , 党 的 十 六 大 提 出 , 继 续 调 整 国 有 经 济 的 布 局 和 结 构 ,改 革 国 有 资 产 管 理 体 制 ,是 深 化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重 大 任 务 ;中 央 政 府 和 地 方政 府 分 别 代 表 国 家 履 行 出 资 人 职 责 , 权 利 、 义 务 和 责 任 相 统 一 , 管 资 产 与管 人 、管 事 相 结 合 ;中 央 政 府 和 省 、地 市 两 级 地 方 政 府 设 立 国 有 资 产 监 管 机构 。

     从 此 , 建 立 符 合 市 场 经 济 要 求 的 新 的 国 有 资 产 管 理 体 制 的 改 革 全 面 启动 。

      2003 年 10 月 ,中 共 中 央 十 六 届 三 中 全 会 进 一 步 提 出 ,“大 力 发 展 国 有资 本 、 集 体 资 本 和 非 公 有 资 本 等 参 股 的 混 合 所 有 制 经 济 , 实 现 投 资 主 体 多元 化 , 使 股 份 制 成 为 公 有 制 的 主 要 实 现 形 式 ”, “需 要 由 国 有 资 本 控 股 的 企业 ,应 区 别 不 同 情 况 实 行 绝 对 控 股 或 相 对 控 股 ”;“坚 持 政 府 公 共 管 理 职 能 和国 有 资 产 出 资 人 职 能 分 开 ”。

     “建 立 归 属 清 晰 、 权 责 明 确 、 保 护 严 格 、 流 转顺 畅 的 现 代 产 权 制 度 ,是 构 建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的 重 要 基 础 ”。这 些 理 论 上 的 发展 和 创 新 ,进 一 步 完 善 了 股 份 制 改 革 和 国 有 资 产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的 指 导 方 针 ,进 一 步 推 动 了 市 场 化 改 革 的 深 化 。

      二 、我 国 政 府 先 后 制 定 、实 施 了 一 系 列 推 进 国 有 企 业 市 场 化 改 革 的 重大 政 策 措 施

      1992 年 ,落 实 企 业 经 营 自 主 权 、转 换 机 制 、走 向 市 场 的 改 革 全 面 展 开 。

      1993 年 ,规 范 的 公 司 制 改 革 和 境 内 外 上 市 开 始 起 步 ,中 央 和 地 方 政 府选 择 了 百 户 企 业 进 行 建 立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的 试 点 。

      1994 年 , 我 国 政 府 决 定 在 18 个 城 市 试 行 国 有 企 业 政 策 性 兼 并 破 产 ,劣 势 企 业 退 出 市 场 工 作 由 此 展 开 。

      1997 年 以 后 , 加 大 了 国 有 企 业 兼 并 破 产 工 作 的 力 度 , 1998 年 , 我 国政 府 把 下 岗 分 流 、减 员 增 效 和 再 就 业 作 为 国 有 企 业 市 场 化 改 革 的 重 要 内 容 ,国 有 企 业 下 岗 职 工 基 本 生 活 保 障 和 再 就 业 工 作 全 面 启 动 。

     同 年 , 以 打 破 垄断 、 改 制 上 市 、 提 高 企 业 竞 争 力 为 目 标 , 一 批 垄 断 行 业 先 后 进 行 了 企 业 重组 。

      从 2000 年 起 , 一 大 批 国 有 特 大 型 企 业 重 组 改 制 上 市 进 入 国 际 国 内 资本 市 场 , 调 整 国 有 经 济 布 局 、 改 组 国 有 企 业 、 建 立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的 工 作 力度 进 一 步 加 大 , 改 革 进 一 步 深 入 。

      从 2003 年 起 , 随 着 国 有 资 产 管 理 体 制 的 建 立 健 全 , 国 有 企 业 市 场 化改 革 步 入 了 在 出 资 人 进 一 步 推 动 和 加 强 监 管 下 实 现 市 场 化 改 革 目 标 的 新 阶段 。

      三 、 近 五 年 来 , 我 国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取 得 的 突 破 性 进 展

      (一 )建 立 并 完 善 国 有 资 产 管 理 体 制 。

      到 2007 年 ,各 省 、市 (地 )基 本 组 建 了 国 有 资 产 监 管 机 构 。以《 企 业 国有 资 产 监 督 管 理 条 例 》 为 基 础 , 国 务 院 国 资 委 先 后 制 定 发 布 了 业 绩 考 核 、产 权 管 理 、 规 范 改 制 、 清 产 核 资 等 个 规 章 和 规 范 性 文 件 , 对 涉 及 国 有 资 产监 管 的 257 件 法 律 法 规 和 规 范 性 文 件 进 行 了 梳 理 。

     国 务 院 国 资 委 在 中 央 企业 全 面 开 展 了 年 度 经 营 业 绩 考 核 和 任 期 经 营 业 绩 考 核 , 各 地 也 逐 步 开 展 了经 营 业 绩 考 核 工 作 。

     与 此 相 配 套 , 开 展 了 清 产 核 资 , 对 企 业 负 责 人 薪 酬 进行 了 初 步 规 范 等 工 作 。

     国 有 企 业 监 事 会 工 作 进 一 步 加 强 , 强 化 企 业 财 务 监督 , 加 强 了 对 企 业 国 有 资 产 的 监 管 。

     开 始 建 立 国 有 资 本 经 营 预 算 制 度 。

      加 大 了 劳 动 、人 事 、分 配 制 度 改 革 ,目 前 中 央 企 业 通 过 市 场 化 方 式 选用 的 各 级 经 营 管 理 人 才 约 占 总 数 的 30%。

     一 批 企 业 建 立 了 比 较 完 善 有 效 的面 向 社 会 公 开 招 聘 和 全 体 员 工 竞 争 上 岗 、 量 化 考 核 、 薪 酬 与 业 绩 挂 钩 的 机制 。

      (二 )国 有 企 业 公 司 制 股 份 制 改 革 取 得 明 显 进 展 ,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趋 于 健全 。

      按 照 十 六 届 三 中 全 会 提 出 的 “实 现 投 资 主 体 多 元 化 , 使 股 ...

    篇二: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主要包括

    企业改革与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省委党校研究生部主任、 教授袁永新

     一、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存在一、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主要问题 1 . 政企不分, 导致机制不活。 2 . 所有者缺位, 形成“内部人控制” 。 3 . 负担沉重。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企业冗员多; 二是债务负担重; 三是企业办社会; 四是各种摊派、 集资、 罚款及收费增加了 企业成本。 4 . 产业布局及组织结构不合理。 5 . 企业效益滑坡, 亏损企业和下岗职工增加,影响社会稳定。

     二、 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和二、 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和方向方向 1 .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是:“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

     ”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第一, 理顺产权关系, 完善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第二, 明确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通常分为三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通常分为三大类。

     个体业主制企业、 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主要指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

      第三, 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又称法人治理结构。“治理结构” 一词从国外引入, 含“统治和管理” 的意思。

     它比较准确地表达了 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制约关系。

     一方面是指公司的机构设置是指公司的机构设置; 另一方面是指这些机构的运作规则。

     公司的治理结构就是指现代企业所具有的科学化、 规范化的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公司的组织制度又称公司组织结构,表现为股东会、 董事会和监事会。另方面是指这

      2 . 按照“抓大放小” 的原则, 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

     要“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有经济在不同产业和地的不同阶段, 国有经济在不同产业和地区的比重可以有所差别, 其布局要相应调整” ;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 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

     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目标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第一, 收缩战线, 加强重点, 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经济的布局结构。 第二, 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 推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通过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 要在国有企业中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基本原则, 是确定优先顺序, 同时兼顾国有经济的现有基础, 然后根据国有财力的可能性, 安排国有经济的活动范围。

     根据当前情况,其顺序可以大体作如下的安排: (1 )

     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 包括军事工业、 造币工业、 航天工业等;工业、 造币工业、 航天工业等; (2 )

     大型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具有较大外部性效益(即社会经济效益)

     的建设项目; (3 )

     特大型不可再生资源, 对油田、煤矿等的开发项目; (4 )

     对国家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的开发。

      3 . 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 4 4 . 加强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

     三、 国有企业改革所需要的三、 国有企业改革所需要的外部配套改革外部配套改革 1 . 转变政府职能, 精减政府机构。 2 .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 . 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4 . 建立国有资本营运体系。

     建立国有资本营运体系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核实各级政府营运的国有资本。二是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三是构造国有资本的营运主体。

     谢谢大家!

    篇三: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主要包括

    企业改革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是一个在现代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经济现象。我国的国有企业已经有50 多年的发展历史,从 1978 年以来,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大致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个阶段的改革。国有企业规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有关国有企业规制改革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绩效的比较

     国际上和国内对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经济绩效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此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实证依据。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一方面,很多研究证明私有公司较国有企业更有效率。然而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认为产品市场的竞争性较所有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具有决定性效果,在竞争性条件下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之间的绩效没有显著差别。实证研究表明大多数国家的民营化举措都获得了积极的效果。还有一些学者对转型经济体中的国有企业民营化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一般的结论认为民营化是有效的,民营公司几乎总会变得更有效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型经济体,在改革早期政府通过放权让利来提高国有企业的收益和效率,从 20 世纪 90 年代早期开始逐步展开对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国内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主要是从所有制及其结构变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入手来分析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一部分学者使用上市公司的数据来研究所有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许小年(1997)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国有控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绩效越差;法人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绩效越好;个人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基本无关。孙永祥(2001)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与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绩效进行比较,研究表明民营上市公司的绩效指标均优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徐晓东和陈小悦(2003)比较了第一大股东为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和其他股东等三类公司在公司治理、企业业绩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为非国家股东的公司有着更高的企业价值和更强的盈利能力。也有一些学者运用超出于上市公司的数据来研究所有制结构改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姚洋(1998)利用第三次普查的企业资料,就非国有经济成分对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内部和外部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非国有企业的效率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刘小玄(2000)以 1995 年全国工业普查数据为基础,对竞争性行业的企业进行了效率测定和比较,结果发现私营个体企业、三资企业和股份集体企业等的效率普遍高于国有企业。刘小玄和李利英(2005)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 2000年的企业调查数据来分析国有企业改制的绩效,结果表明,产权变革取得了推动生产率提高的积极效果。

     (二)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具有高度争议的问题。从早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学者经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 1978 年以后的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rawski,1986;lardy,1989;邹至庄,1984)。而我国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国外学者的结论不同。史清琪等人(1986)认为中国工业的资本产出弹性大约在 0.2~0.3 之间,只有当资本装备率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的 3~5 倍时,技术进步速度才可能是负的,而实际上资本装备率的增长速

     度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并没有这么大,因此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显然是正的。陈时中和桑赓陶(1986)用另一种方法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们的估算结果表明,1976~1982 这六年间,中国工业的水平平均每年提高 2.23%,在产出的增长中由上升所提供的部分占 23.8%。

     之后众多的研究结果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文献认为改革之后国有企业的 tfp 增长率很高(chen et al.,1988;jefferson et al.,1992;groves et al.,1995);第二类研究文献并没有发现中国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woo et al.,1994);第三类研究的结果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先是上升,然后从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又下降了(perkins et al.,1993;wu andwu,1994;jefferson et al.,1996)。陈宽、谢千里、罗斯基等(1988)认为在早期的研究中,国有企业的增长率的估算方法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对 1953-1985 年间中国国有企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进行研究后发现中国国有企业的 tfp 确有增长,其差别只在于增长得快还是慢而已。中国国有企业的增长率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停滞(缓慢增长)之后,改革以来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此之后,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国国有企业的增长速度还是不错的(dollar,1990;groves et al.,1994;wan,1995;郭克莎,1993)。

     不同学者使用了各种不同的计量或非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得到的估算结果之间的差异也较大。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国国有企业的在大多数年份里都确有增长,特别是在改革之后,转轨国有企业的增长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与国有企业相比,中国的非国有企业的增长率水平似乎更高一些。

     (三)产权与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市场取向的。企业作为真正市场主体,其基本条件或资格就是企业产权的独立。因此一部分学者围绕产权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问题展开研究,认为产权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归结为产权问题或所有制问题。

     董辅礽(1992)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产权制度改革,回避财产关系的重构是不能从根本上创造出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条件的。国有企业之所以迟迟解决不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问题,根本原因是国有企业中财产关系的模糊性,财产处于没有人负责的状态。要把国有企业真正推入市场就需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创造各种必要的条件。

     王珏(1996)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产权问题。他指出,有人认为国有经济改革问题是市场问题或计划与市场问题,有人认为是企业内管理问题,有人认为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而更多的人认为是产权问题,他持后一种看法[2]。吴敬琏(1998)也认为,国有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不仅源于国有企业产权界定的缺陷和政企职能不分的状况以及由此导致的经营机制僵化。

     (四)国有企业改革的评价

     在如何评价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上,理论界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其中有三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已有的改革思路是正确的,措施是可行的,因而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改革遇到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困难,只有坚持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克服这些困难。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是背离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摧毁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政治意识形态,其理由是,非国有经济成分力量过大,国有经济的力量被削弱。因此应放弃改革,回到 20 多年前的状态中去。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不成功的改革,我国改革目前之所以遇到困难,根本原因在于改革是“跛足”改革,即“夹生饭”式的

     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革目标的不确定性。长期以来探索式的改革带有浓厚的“试错”性质,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使我们丧失了建立市场主体的条件,故而困难重重;改革过程和手段出现偏差。近 30 年的改革其实质是政府主导型改革,政府的权利之手介入经济改革,必然导致权利与金钱交换,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腐败泛滥;改革方略上,单纯以追求经济发展为最高导向,忽视了社会理念的约束力和引导,结果导致了道德沦丧,而未形成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所必需的道德支持;在改革路径的选择上,经济改革单兵突进,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改革方式的选择上,避开了产权改革这个关键性问题,采取了绕道方式,避重就轻。而绕开走的改革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带来更大的困难。

      显然,上述第二种观点是不可取的,改革不能走回头路,中国不可能倒退到计划经济时代。第一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则对改革中所遇问题的形成原因在认识上存在严重分歧。第一种观点将改革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视改革为未到位、未深化的结果;第三种观点却将这些问题归结为改革本身的失误。

     国有企业民营化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这一改革的意义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民营化的活力在于明晰了产权,强调“一股就活” (刘小玄,2003)。然而这种观点不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产权清晰的企业,仍然会在竞争中失败。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民营化进程中,还存在股份化以后反而死掉的现象。第二种观点认为民营化的活力在于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强调“股权激励”的作用(徐明华,2002)。但是这种观点不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员工持股的企业会在竞争中失败。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曾经盛极一时的股份合作企业,为什么基本上没有能在这一制度下持续发展和做大做强的样本。第三观点认为民营化的活力在于解决了市场竞争的约束条件,强调“硬预算约束”(斯科特•沃尔斯顿,2003)。但是这种观点不能解释为什么很多资源条件不错的企业,即使股份化了,进入了市场竞争的领域,仍然缺乏经济效率。

    篇四: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主要包括

    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 2016-09-15 浏览:分享人:方昭斌手机版

      世华财讯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撰文指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包括扩大经营自主权阶段,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阶段,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阶段。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求是上撰文指出,08 年是改革开放 30 周年,也是国有企业改革 30 周年。30 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基本实现了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活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历程。30 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实现了从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向市场主体的转变。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扩大经营自主权阶段。这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用了 15 年时间。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计划统一下达,资金统贷统还,物资统一调配,产品统收统销,就业统包统揽,盈亏都由国家负责,国有企

     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向,先后在国有企业推进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了初步基础。

     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阶段。这个阶段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之前,用了 10 年时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要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在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进一步阐明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明确了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方向。这 10 年间,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特别是 1998-2000 年,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国有企业实施了改革脱困 3 年攻坚,通过债转股、技改贴息、政策性

     关闭破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国有企业的优胜劣汰,实现了国有企业的整体扭亏为盈,为国有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以党的十六大为开端。针对长期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十六大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提出: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中央、省、市(地)三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相继组建,《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规章相继出台,在国有企业逐步实施了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层层落实,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进一步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篇五: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主要包括

     _J ·小 资 料 ·一 改 革 形 放 以 来 O 国 蓄 企 篷 改 呈 革 崧 的 四F 。

     个 。

     阶 几 叉 / f 一

     j / ≮ ‘f

     .

     缈/

     :

     党 的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指 出 :

     “现 在 我 国 经 济 管 理 体 制 的 一 个 严 重 缺 点 是 权 力 过 于 集 中 , 应 该 有 领 导 大 胆 下 放 , 让 地 方 和 工 农 业 企 业 在 国 家 统 一 计 划 的 指 导 下 有 更 多 的 经 营 管 理 自主 权 。”这 就 。拉 开 了 我 国 实 施 国 企 改 革 的 序 幕 。

     我 国 的 国 企 改 革 从 1978年 开 始 ,大 致 经 历 了 四 个 阶 段 :

     第 一 阶 段 :放 权 让 利 ,扩 大 企 【

     △ qi,自主 权 (1978—1983)。

     1978年 国 务 院 颁 发 (关 于 国 营 企 业 试 行 企 业 基 金 的 规 定 >,其 主 要 做 法 是 :

     企 业 在 全 面 完 成 国 家 规 定 的 八 项 年 度 计 划 指 标 和 供 货 合 同 后 , 可 按 职 工 工 资 总 额 的 5%提 取 企 业 基 金 。

     1979年 ,我 国 实 行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试 点 。

     国 务 院 下 达 了 <关 于 扩 大 国 营 工 业 企 业 经 营 管 理 自 主 权 的 若 干 规 定 >等 5 个 改 革 管 理 体 制 的 文 件 , 这 些 政 策 的 出 台 ,为 放 权 、让 利 、搞 活 企 业 提 供 了 政 策 依 据 。接 着 。全 国 有 26个 省 、市 、 自治 区 1590个 工 业 企 业 率 先 进 行 试 点 。先 后 实 行 “全 额 利 润 留 成 ”、 “基 数 利 润 留 成 加 增 长 利 润 留 成 ” 等 办 法 。

     到 1981 年 ,实 行 这 类 试 点 的 企 业 达 到 4.2 万 家 。

     企 业 扩 权 , 打 破 了 建 国 以 来 国家 对 企业 统 得 过 多 , 管得 , 过 死 的 局 面 ,企 业 有 了 自主 权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提 高 了 企 业 完 成 国 家 计 划 和 增 产 增 收 的 积 极 性 , 提 高 了 企 业 发 展 意 识 和 盈 利 意 识 。

     使 国 有 企 业 在 短 期 内 取 得 了 增 产 增 收 的 明 显 效 果 。从 1977年 到 1983年 ,全 国 预 算 内 国 有 企 业 实 现 税 利 从 856,8亿 元 ,增 加 到 1152亿 元 。年 均 增 长 5.1% 。

     与 此 同 时 .企 业 留 利 (1978— 1983年 )从 27.5亿 元 增 加 到 290.8亿 元 ,年 均 增 长 60.2% 。

     (引 自 <中 国 财 政 统 计 (1950—1988))第 137 页 ),摆 脱 了 文 革 以 来 国 有 企 业 经 济 效 益 长 期 徘 徊 的 局 面 。

     这 就 为 搞 活 国 有 企 业 ,超 到 积 极 的 作 用 ,为 经 济 体 制 的全 面 改 革 , 积 累 了 经 验 和 打 下 了 一 定 的 基 础 。

     但 许 多 企 业 经 济 效 益 并 没 有 明 显 地 提 高 。

     在 当 时 价 格 、税 收 、投 资 等 体 制 未 有 大 的 改 革 的 情 况 下 。

     企 业 包 干 基 数 只 能 一 对 一 地 谈 判 决 定 , 基 数 确 定 不 合 理 ,“鞭 打 快 牛 ”的 现 象 在 所 难 免 ,而 且 盈 利 水 平 并 ■ 福建 财 会/1999/07 不 能 正 确 反 映 企 业 的 经 营 状 况 。

     1983年 初 ,利 润 包 干 制 在 更 大 范 围 内 推 行 后 引 起 了 经 济 秩 序 混 乱 和 物 价 上 涨 的 严 重 情 况 。

     因 此 。

     中 央 决 定 停 止 推 行 利 润 包 干 。

     第 二 阶 段 :利 改 税 (1983—1986年 )。

     利 改 税 试 点 是 从 1980年 开 始 的 。

     在 此 基 础 上 ,

     分 别 于 1983年 6月 和 1984年 10月 分 两 步 对 国 有 企 业 进 行 利 改 税 。

     1983年 4月 , 国 务 院 批 转 了 财 政 部 <关 于 全 国 利 改 税 工 作 会 议 的 报 告 >和 <关 于 国 营 企 业 利 改 税 试 行 办 法 >.自 6月 1 日起 实 施 。这 就 是 “第 一步 利 改 税 ”。

     第 一 步 利 改 税 是 税 利 并 存 。将 国 有 企 业 上 交 国 家 的 利 润 改 为 :大 型 企 业 按 55% 的 比例 向 国 家 交 纳 所 得 税 , 税 后 利 润 再 按 固 定 比 例 、 定 额 包 干 、递 增 包 干 和 调 节 税 等 多 种 办 法 上 缴 财 政 ;对 盈 利 的 国 有 小 企 业 按 八 级 超 额 累 进 税 率 交 纳 所 得 税 。

     1983年 利 改 税 国 有 工 企 业 28110户 , 完 成 产 值 比 上 年 增 长 9% ,实 现 利 润 增 长 10.9% 。这 些 企 业 新 增 加 的 42.2亿 元 利 润 中 ,上 交 国 家 占 61.8% ,企 业 留 成 占 38.2% (<中 国 改 革 全 书 — — 财 政 体 制 改 革 卷 >第 20页 )。

     1984年 10月 。党 的 十 二 届 三 中 全 会 召 开 ,这 是 一次 具 有 历 史 意 义 的 重 要 会 议 。

     会 议 作 出 了 <中 共 中 央 关 于 体 制 改 革 的 决 定 >,明 确 提 出 以 城 市 为 中 心 的 整 个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要 以 增 强 企 业 活 力 ,特 别 是 增 强 全 民所 有 制 大 、 中 型 企 业 的 活 力 为 中 心 。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的 目标 是 :“要 使 企 业 真 正 成 为 相 对 独 立 的 经 济 实 体 。成 为 自 主 经 营 、自 负 盈 亏 的 社 会 主 义 商 品 生 产 者 和 经 营 者 ,具 有 自 我 改 造 和 自我 发 展 能 力 。成 为 具 有 一 定 权 利 和 义 务 的 法 人 。

     ” 1984年 第 四 季 度 开 始 实 施 第 二 步 利 改 税 。第 二 步 利 改 税 的 作 法 和 目 的是 :

     将 国 有 企 业 利 润 分 配 制 度 由 税 利 并 存 逐 步 过 渡 到 完 全 以 税 代 利 , 税 后 利 润 归 企 业 支 配 。

     目的 是 为 了进 一 步 处 理 好 国 家 同 企 业 的 分 配 关 系 ,解 决 企 业 吃 “大 锅 饭 ”问 题 。

     使 企 业 成 为 独 立 核 算 、国 家 征 税 、自负 盈 亏 、自 我 发 展 的 经 济 实 体 。

     实 施 第 二 步 利 改 税 的 结 果 是 , 建 立 了 对 国 有 企 业 征 收 所 得 税 的 制 度 , 以 法 律 形 式 将 国 家 与 企 业 的 利 润 分 配 关 系 确 定 下 来 。

     为 进 一 步 理 顺 国 家 与 国有 企 业 之 间 的 分 配 关 系 。迈 出 了 重 要 的 一 步 。

     同 时 。利 改 税 继 续 采 取 了减 税 让 利 措 施 , 增 加 了 企 业 的 自 主 财 力 ,进 一 步 调 动 了 企 业 的 积 极 性 。

     但 是 ,第 二 步 利 改 税 同 样 存 在 着 不 足 :一 是 调 节 税 取 代 税 后 利 润 上 交 , 与 国 家 作 为 企 业 所 有 者 的 权 利 相 违 背 ; 同 时 调 节 税 一 户 一 率 也 违 背 税 收 原 则 。

     二 是 “税 前 还 贷 ”既 软 化 了 企 业 自我 约 束 ,又 影 响 了 财 政 收 入 。

     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福建 财会 /1999/07 事 实 表 明 。继 续 沿 着 放 权 、 止 利 的 思 路 改 革 ,显 然 很 难 取 得 成 功 。

     而 且 从 国 家 、从 经 济 全 局 来 看 。继 续 减 税 让 利 的 余 地 已 十 分 有 限 了 。

     第 三 阶 段 :

     全 面 推 行 承 包 经 营 责 任 制 (1987— 1992 年 )。

     1986年 12月 .国 务 院 发 布 (关 于 深 化 企 业 改 革 增 强 企 业 活 力 的 若 干 规 定 >,明 确 提 出 “推 行 多 种 形 式 的 经 营 承 包 责 任 制 . 给 企 业 以 充 分 的 经 营 自 主 权 ”。

     1987年 初 ,中 央 召 开 有 关 省 的 会 议 ,对 承 包 经 营 责 任 制 再 次 予 以 充 分 肯 定 。

     并 提 出 了推 行 承 包 经 营 责 任 制 的 基 本 精 神 和 基 本 原 则 。

     因 此 , 承 包 经 营 责 任 制 迅 速 推 开 ,到 1987年 底 ,全 国 预 算 内 全 民 所 有 制 企 业 已 有 78% 实 行 承 包 制 , 大 中 型 企 业 达 到 80% 。

     从 实 践 看 .承 包 经 营 责 任 制 有 以 下 特 点 :

     首 先 ,在 性 质 上 .它 是 在 不 改 变 所 有 制 性 质 的 基 础 上 。处 理 国 家 与 国 有 企 业 的 分 配 关 系 ,进 一 步 完 善 企 业 经 营 机 制 的 一 种 尝 试 。

     实 行 承 包 经 营 责 任 制 主 要 是 通 过 国 家 与 企 业 签 订 承 包 合 同 的 方 式 。

     明 确 企 业 的 经 济 责 任 ,使 企 业 所 有 权 和 经 营 权 适 当 分 离 。权 责 利 相 结 合 。

     其 次 ,在 形 式 上 。它 采 取 了 多 样 化 。主 要 有 :(1) 上 交 利 润 递 增 包 干 ;(2)上 交 利 润 基 数 包 干 或 目标 包 干 、超 收 分 成 ;(3)微 利 企 业 上 交 利 润 定 额 包 干 ;(4) 亏 损 企 业 减 亏 (补 贴 )包 干 ;(5)“两 保 一 挂 ”。即 一 保 上 交 利 润 。二 保 技 改 项 目,一 挂 是 工 资 总 额 同 上 交 税 利 挂 钩 ;(6)投 人 产 出 包 干 ;等 等 。

     再 次 ,在 财 务 上 .实 行 承 包 经 营 责 任 制 以 “包 死 基 数 、确 保 上 交 、超 收 留 用 、欠 收 自 补 ”为 原 则 。建 立 相 应 的 财 务 管 理 制 度 .以 保 证 其 实 施 。

     1987年 8月 . 财 政 部 颁 发 <关 于 国 营 大 中 型 企 业 推 行 承 包 经 营 责 任 制 有 关 财 务 问 题 的 暂 行 规 定 ),对 承 包 经 营 责 任 制 的 范 围 、内 容 和 责 任 作 了 具 体 规 定 。

     承 包 制 的 实 行 。调 动 了 广 大 职 工 的 积 极 性 .提 高 了企 业 的 经 济 效 益 。从 1987年 到 1993年 ,预 算 内 国 有 企 业 实 现 税 利 由 1846.6亿 元 增 加 到 3528.8亿 元 ,年 均 递 增 11.4% 。其 中 ,税 收 从 865.1亿 元 .增 加 到 1939亿 元 , 年 均 增 长 14.4% ((中 国 财 政 年 鉴 1994) 第 436页 ), 达 到 了 企 业 多 得 , 国 家 增 收 的 目 标 。

     经 营 承 包 责 任 制 能 够 迅 速 推 开 ,长 时 问 坚 持 ,就 说 明 了 它 的 生 命 力 和 功 绩 。

     主 要 在 加 快 两 权 分 离 , 确 立 企 业 自主 经 营 的 地 位 ;在 增 加 利 益 分 配 的 透 明 度 ,调 动 经 营 者 和 生 产 者 的 积 极 性 ;在 强 化 企 业 的 市 场 观 念 ,增 强 竞 争 意 识 等 方 面 功 不 可 没 。为 把 企 业 推 向 市 场 奠 定 了 基 础 。

     当然 ,从 总 体 上 看 。承 包 制 仍 然 属 于 旧 的 计 划 经 济 框 架 条 件 下 的 行 政 性 分 权 , 因 而 必 然 存 在 着 一 系 ·小 资 料 · 列 无 法 克 服 的 体 制 缺 陷 。第 一 ,政 府 和 企 业 之 『自j依 然 存 在 着 行 政 依 附 关 系 。第 二 ,企 业 没 有 自己 独 立 的 法 人 财 产 权 。第 三 ,由 于 承 包 这 种 形 式 在 体 制 和 时 问 上 的 局 限 性 .企 业 缺 少 长 期 积 累 和 发 展 的 愿 望 。

     第 四 , 承 包 合 同 采 取 一 对 一 的 方 式 谈 判 决 定 , 使 不 同 行 业 之 间 的 企 业 以 及 同 一 行 业 的 不 同 企 业 之 间 的 企 业 难 以 取 得 平 等 的 竞 争 条 件 。第 五 。承 包 合 同 要 求 外 部 环 境 相 对 稳 定 , 而 一 个 逐 步 市 场 化 的 经 济 波 动 是 不 可 避 免 的 , 二 者 之 间 的 冲 突 使 部 分 承 包 合 同 难 以 实 施 和 兑 现 。

     第 六 , 承 包 制 不 可 能 解 决 企 业 办 社 会 的 问 题 。不 能 不 继 续 维 持 职 工 不 能 失 业 、企 业 不 能 破 产 的 局 面 。

     第 四 阶 段 :建 立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1993 i f-至 今 )。

     1992年 初 邓 小 平 南 巡 讲 活 以 后 。

     中 国 的 企 业 改 革 随 之 进 人 了 一 个 新 的 阶 段 。

     1993年 11月 。中 共 十 四 届 三 中 全 会 通 过 的 关 于 <关 于 建 立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若 干 问 题 的 决 定 )指 出 :“建 立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是 发 展 社 会 化 大 生 产 和 市 场 经 济 的 必 然 要 求 , 是 我 国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的 方 向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要 求 产 权 清 晰 、权 责 明 确 、政 企 分 开 、管 理 科 学 的 企 业 制 度 。它 的 基 本 特 征 :一 是 产 权 关 系 明 确 ,企 业 中 的 国 有 资 产 所 有 权 属 于 国 家 . 企 业 拥 有 包 括 国 家 在 内 的 出 资 者 投 资 形 成 的 全 部 法 人 财 产 权 ,成 为 享 有 民 事 权 力 、承 担 民 事 责 任 的 法 人 实 体 。

     二 是 企 业 以 其 全 部 法 人 财 产 ,依 法 自主 经 营 ,自 负 盈 亏 。照 章 纳 税 ,对 出 资 者 承 担 保 值 增 值 的 责 任 。

     三 是 出 资 者 按 投 人 企 业 的 资 本 额 享 有 所 有 者 的 权 益 ,即 资 产 受 益 、重 大 决 策 和 选 择 管 理 者 等 权 利 ,企 业 破 产 时 。出 资 者 只 以 投 人 企 业 的 资 本 额 对 企 业 债 务 负 有 限 责 任 。

     四 是 企 业 按 照 市 场 需 求 组 织 生 产 经 营 。

     以 提 高 劳 动 生 产 率 和 经 济 效 益 为 目的 。政 府 不 直 接 干 预 企 业 的 生 产 经 营 活 动 。企 业 在 市 场 竞 争 中 优 胜 劣 汰 ,长期 亏 损 、资 不 抵 债 的 应 依 法 破 产 。

     五 是 建 立 科 学 的 企 业 领 导 体 制 和 组 织 管 理 制 度 。调 节 所 有 者 、经 营 者 和 职 工 之 间 的 关 系 。形 成 激 励 和 约 束 相 结 合 的 经 营 机 制 。不 久 ,国 家 体 改 委 选 择 了 100家 进 行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试 点 企 业 , 各 省 市 也 选 择 了各 自 的 100家 ,而 且 《公 司 法 >也 于 1993年 通 过 生 效 。

     1995年 , 十 四 届 五 中 全 会 上 通 过 的 (中共 中 央 关 于 制 定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九 五 ” 计 划 和 2010 年 远 景 目标 的 建 议 )。

     从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方 面 看 。突 出 两 点 :一 是 关 于 转 变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二 是 关 于 “抓 大 放 小 ”改 革 的 战 略 。

     显 然 ,“抓 大 放 小 ”与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转 变 是 联 系 在 一 起 的 。

     实 际 上 ,没...

    篇六: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主要包括

    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2016-09-15 浏览:分享人:邱林玲手机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国企改革发展史上又添一块里程碑。国企改革是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

     自 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到 1998 年开始改革攻坚期间,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全面推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如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企业破产的操作、建立再就业中心托管下岗职工等也开始探索或试点。

     随着其他所有制企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逐渐面临严峻挑战。到 1997 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比 1987 年上升十多倍,相当一部分企业不能正常发放工资和退休金。

     1998 年至 2002 年,国企改革在三方面实现了突破:通过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上百万家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制退出公有制序列;通过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的政策性关闭破产,5000 多户扭亏无望的困难企业退出市场;通过再就业中心和基本保障线政策,托管、安置了近 3000 万下岗职工,建立了国企职工可以流动的机制。

     在前期改革过程中,国有大企业的体制基本没有触动,在迅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其问题日益暴露。2016 年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国有大企业改革为重点的阶段。

     2002 年 11 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决定启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随后成立的国资委,制定和建立了包括企业清产核资制度、企业发展战略和主业管理制度、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等在内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和制度体系。

     同时,国资委还推进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和结构调整措施,如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重组、推动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企业改制上市、建立规范的董事会试点、减轻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解决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等等。

     30 多年来,改革使国有企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改革还在继续,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推动和完成,还需要攻坚克难。

    篇七: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主要包括

    节 国有企业改革

     一、 国有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国有企业:

     即全民所有制企业, 原称国营企业, 是指资本全部或主要由国家投入,依法设立从事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发端:

     数量 规模• 至1998年底 , 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22915家,平均资产总额3.17亿元, 平均销售收入1.54亿元。

     (太小, 1996年500家最大企业销售收入总和不及通用汽车一家; 1998年, 钢铁业我国仅有5家(3500家)

     达400万吨的规模经济水平, 汽车业仅1家(120家)

     达15万辆的规模经济水平)• 2006约11.9万家工商国企; 2008约11.4万家

     • 2008年, 全国国有企业三级及三级以上户数从上年的115087户减少到113731户,减少了1356户; 资产总额从354813.6亿元增长到425472.8亿元, 增长了19.9%;营业收入从200823.2亿元增仓到2229363.5亿元, 增长了14.2%; 利润总额从17625.2亿元下降到13307.4亿元,下降了24.5%; 上缴税金从17688.8亿元增长到20927.5亿元, 增长了18.3%。----国资委数据-

     • 2003.7.15 191家中央国企; 2006.3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169家中央企业; 2008底,央企总户数已经调整减至1 42家。

     2009年72009年底:

     127月9日:

     136• 80-100

     涉足行业• 1998年末, 全国608个工业小类行业中, 国企涉足604个, 占99.3%, 国有大中型企业涉足533个, 占87.7%(战线太长)

     年份总量(万亿元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数量比重数量比重19971998199920027. 22428. 22119. 0964211. 82995. 40776. 24056. 67487. 693774. 975. 973. 4651. 81651. 98062. 42164. 136125. 124. 126. 635表3-1国有资产总量及结构

     2002年国有资产中, 中央占用5.65942万亿元,占47.8%, 地方占52.2%。7.7万亿元经营性资产中, 一般工商企业(含境外企业)

     占用6.54767万亿元,占85.1%,金融保险企业(含境外企业)

     占用1.0223万亿元,占13.3%, 各类建设基金占用1238.1亿元。4.1万亿元非经营性资产中, 行政事业单位占用3.04061万亿元, 占73.5%。

     • 湖州在线讯 记者23日从财政部得知,截至2006年12月31日, 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达到8.01万亿元, 其中净资产总额达到5.31万亿元, 占国有净资产总额的35.14%。(15.11万亿)

     (19万亿? )

     • 中新网12月30日电• 据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结果显示, 截至2006年底, 全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5.96万亿元, 净资产3.9万亿元。

     其中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0.93万亿元, 净资产0.65万亿元。

     别了, 李荣融2010-8-25 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8月24日, 首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卸任。李荣融实现了最主要的任务, 即央企的保值增值。

     央企资产总额和盈利能力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起持续上升。

     截至2009年,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1万亿元, 年均增长16.74%; 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12.63万亿元, 年均增长20.8%; 实现利润从2405亿元增加到8151亿元, 年均增长19%。

     从2008年起, 中央企业开始上缴国有资本收益, 三年累计上缴1371亿元。

     2003年, 只有6户中央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到了2006年增加到了16户, 2010年增加到30家。

     首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现任国资委主任王勇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及其表现• 改革之初的主要问题 (1980年代)-政企不分,两权不分,-企业无利润动力,无市场压力,无预算硬约束-经济效益低,供给能力低• 改革当中的深层次问题 (1990年代中期)-不适应市场变化,经营机制不活-技术创新能力低-债务和社会负担重,待业和失业增加-生产经营困难,职工生活困难-法人治理结构缺损,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企改革的根本原因• “非企业”的特征(小宫隆太郎1985年5月中日经济学交流会:

     “中国不存在或几乎不存在企业”, “工厂是中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最基本形态”。

     )• (1)

     传统的国有企业仅是生产单位, 不是经营单位。• (2)

     传统的国有企业是行政单位。• (3)

     传统的工业企业是社区单位。• 国有企业困难还有一些具体原因, 但体制原因是根本原因。

     ••公告显示, 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届董事会2009年第三次临时会议于2009年3月30日在北京召开。

     王俊生董事因已到退休年龄, 本次会议后将辞去公司董事、 董事长职务。

     选举谢亚龙董事为董事长。谢亚龙先生简历:

     谢亚龙先生, 1955年12 月出生, 硕士研究生。

     曾就职于北京体育学院副院长, 国家体委群体司司长,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 书记,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党委书记、 副主任, 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 党委副书记

     国有企业状况:

     亏损加剧, 负债率高, 赢利能力下降国有企业亏损加剧的情况大约始于80年代中期(1985年亏损额为32.4亿元)

     , 90年代情况更加严重, 经济效益指标呈下降趋势。

     1990年为348.8亿元, 1995年为640亿元, 1996年至1998年, 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分别为37.3%、 40.5%和45.1%,亏损额分别为555亿元、 589.1亿元和670亿元,尽管1999年后亏损面和亏损率有所下降, 但国企改革任务依然紧迫。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 1995年国有企业的负债率平均为65.8%, 比集体企业略低, 但比“三资企业”高6.6个百分点, 比股份制企业高10.7个百分点。百元固定资产净值年创利税:

     1979为60元,1990为25元,1997为13元

     三、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简要回顾• 从1957年起到改革开放前, 中央政府也曾进行过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调整• 第一阶段:

     放权让利阶段(1979-1983年)• 所谓“放权”, 就是主管政府部门向所管企业下放部分权力, 扩大企业自由权(计划安排、 产品销售、 扩大再生产等)

     ; 所谓“让利”, 就是提高企业利润留成比例, 以扩大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 增强企业的动力。• 难以成功原因:

     激励外在化• 1981年开始试行部分企业的利润(亏损)包干负责制。

     • 第二阶段:

     税利改革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1983-1985)• 试行以企业交纳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占用费、销售税(工商税)和调节税代替过去上缴利润的“利改税”。

     1984年全面推行二步利改税• 1985年,“拨改贷”。

     股份制和租赁制的试验也逐渐扩大范围。• 1984.5《关于进一步扩大国有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 , 扩大了10项。

     1985又有补充

     "利改税"• 1983年6月1日推行第一步利改税。

     第一步利改税仍采用税利两种形式上交企业利润, 按照国务院1983年4月24日批准颁发的《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 , 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 对不同规模、 行业的盈利企业采取不完全相同的办法:

     1. 对有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 按55%的比例税率征收所得税, 所得税后剩下的利润, 一部分上缴国家, 一部分按照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

     2. 对有盈利的小型企业,实行彻底的利改税, 按照八级超额累进所得税税率征收所得税后, 剩余利润归企业自行支配, 由企业自负盈亏。

     但对税后利润较多的企业, 国家可以收取一定数量的承包费或按固定数额上缴一部分利润。

     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 实行税利并存的格局。

     • 第一步利改税实施一年多后, 人们仍觉得它不是一种理想分配制度, 因为价格不合理形成利润水平悬殊所带来的企业之间苦乐不均问题未能解决;几种利润上缴形式的上缴比例和数额很难定得科学合理; 税后利润分配办法仍较纷繁, 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不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等等。

     • 因此, 1984年10月1日在全国全面实施第二步利改税。

     主要内容是:

     在完善国营大中型企业所得税办法的基础上, 取消其他税后利润上交办法, 统一改征调节税; 将原来的工商税一分为四, 即分为产品税、 增值税、 营业税和盐税, 充分发挥不同税种的调节作用。

     第二步利改税, 将国营企业应当上缴国家财政的收入, 主要通过税收的形式上缴国家, 也就是由“税利并存”逐步过渡到完全的 “以税代利”, 税后利润归企业自行安排使用, 使企业逐步做到“独立经营, 自负盈亏”。

     • 第三阶段:

     基于“两权”分离理论上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阶段(1985-1992年)•上缴利润递增包干, 超收全留:

     有潜力企业•••上缴利润基数包干, 超收分成:

     正常企业上缴利润定额包干, 超收全留:

     微利企业亏损企业减亏(或补贴)

     包干:

     超亏不补, 减亏全留• 其他承包形式:

     租赁承包、 资产经营责任制等• 难以成功原因:

     负赢难负亏、 短期行为、 资源固化、政企不分、 谈判成本、 固定的基数和比例

     • 第四阶段: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3年至今)•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后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国企改革目标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同时,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改组, 收缩战线, 调整国有企业分布结构, 实行“抓大放小”方针。

     2003年,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才最终明确:

     产权是企业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国企改革要建立归属清晰、 权责明确、 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四、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坚持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增强,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基本完成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五、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1、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2、 当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1)

     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依然存在(2)

     企业的股权结构不尽合理(3)

     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基本关系尚未理顺。还存在着企业负债率偏高, 融资渠道发育不足; 企业办社会及企业组织形式和内部管理体制有较大缺陷等问题案例:

     福建永安林业股份公司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新加坡)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始于2003年下半年, 年底公司的盘位是空头200万桶, 而且赚了钱。

     这显示该公司当时已明显违背《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 ,涉身险地, 从事投机性交易。• 但陈久霖并不以为意。

     随着2004年石油价格一路上涨, 到3月28日, 公司已经出现580万美元账面亏损。

     陈遂决定以展期掩盖账面亏损, 致使交易盘位放大。

     至6月, 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万美元。

     • 甚至直到此时, 陈久霖仍未设定交易头寸上限, 赌博之心益重, 当期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及2006年, 同意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年10月, 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万桶之巨, 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三倍以上, 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亿美元, 公司现金全部耗尽。

     ••10月10日以后, 陈始向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写出报告请求救助。

     中国航油集团本应立即对此违规操作进行制止, 强令其择机斩仓。

     恰恰相反,集团领导竟不顾国内监管部门有关风险控制的规定, 决定对此疯狂的赌徒行为施行救助。

     10月20日, 中国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 获资1.08亿美元, 立即交给中航油(新加坡)补仓。

     此举愈发使上市公司深陷泥淖。《财经》 披露的大量事实显示, 从10月10日,中国航油集团管理层的纵容、 犹豫和对法律法规的漠视, 其实是此次中航油(新加坡)的亏损后期被加倍放大, 高达5.5亿美元的主要原因。

     • 【2009-09-05】• 刊登竞买合肥美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100%国有产权的进展公告••美菱电器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9年9月3日召开, 审议通过《关于竞买合肥美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100%国有产权的议案》 。同意公司竞买合肥兴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合肥美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100%国有产权, 授权公司经营班子在董事会决议范围内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上述股权竞买事宜。

     本公司于2009年9月4日上午参加了合肥市产权交易中心举行的美菱集团100%国有产权的现场公开挂牌竞买, 根据现场宣布的竞买结果, 本公司未能竞买成功.• (来自浙江的宁波华彩电器以11220万元的价格从美菱电器手中“争得”美菱集团股权。

     )•美菱电器董事会决议公告

     • 【2010-03-26】• 刊登关于协议受让合肥美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100%国有产权公告•美菱电器第六届董事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决议公告•一、 审议通过《关于协议受让合肥美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100%国有产权的议案》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和"美菱"品牌统一维护管理的需要, 同意公司协议受让合肥兴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泰控股")

     持有的合肥美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菱集团")100%国有产权, 其中不包括美菱集团持有的本公司1.20%股权资产。

     根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备案的美菱集团100%国有产权资产评估结果, 本次标的资产评估价格为人民币11,120万元, 经本公司与兴泰控股充分协商, 本次资产转让价格为人民币11,320万元。同意公司与兴泰控股签署《产权转让合同》 。•

     • 本次协议受让的美菱集团100%国有产权资产包括:

     1、 长期投资:

     合肥美菱家电工贸有限公司、美菱英凯特家电(合肥)

     有限公司、 合肥英凯特电器有限公司、 合肥美菱有色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合肥美菱精密管业有限公司、 合肥美菱环保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合肥美斯顿家电有限公司等7 户企业100%国有股权; 合肥美菱包装制品有限公司51.72%国有股权。

     2、 无形资产:

     "美菱"注册商标专用权和美菱商号。

     "美菱"商标共注册了28 类商品, 美菱集团拥有除第11类外的所有已注册"美菱"商标专用权, 同时拥有第11 类中除冰箱、 冰柜、 空调外"美菱"商标约23年的无偿使用权。•公司本...

    篇八: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主要包括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本章提要】

     本章对 30 年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脉络梳理与经验总结。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 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

     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 的“试错” 过程, 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 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但国有企改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

     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 深化股份制改革、 健全法人治 理结构、 完 善国 有资 产管理体制及国 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 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

     本章通过透视改革进程, 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 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 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改革中把握规律, 掌握主动, 尽快实现国企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 1978 年到 1992 年, 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 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 应该大胆下放, 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 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 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 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1979 年 7 月, 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 等五个文件。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 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 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 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 并打开了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

      但是, 由于信息不对称, 约束机制难以规范, 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 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 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 控制, 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

     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

     在这种情况下,1982 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 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 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解决大锅饭问题, 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 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

     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 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 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 权、 利, 企业激励不足 问 题 十 分 严 重 。

     1983~1984 年 先 后 又 两 次 推 出 利 改 税 ,但 结 果 都 很 不 理 想 。

      2.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 年 10 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 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

     责任制, 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 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 民 所 有 制 大 中 型 企 业 中 开 始 了 股 份 制 改 造 和 企 业 集 团 化 的 改 革 试 点 。

      到 1987 年底, 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 同年, 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 试点可以继续实行, 到 1988 年底, 全国共有 3800 家股份制企业, 其中 800 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60 家发行了股票, 其余 3000 家原是集体企业。1988 年 2 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 规定了“包死基数,确保上交, 超收多留, 歉收自补” 的承包原则。

     同时, 全国人大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 法 》 ,从 而 将 扩 权 试 点 以 来 取 得 的 改 革 成 果 用 法 律 形 式 规 定 下 来 。

      虽然承包制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是承包制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1991 年 9 月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992 年后国务院就不再鼓励企业搞承包。

     1992 年7 月国务院公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

     该条例根据两权分离的思路明确了企业经营权、 企业自负盈亏责任、 企业和政府的关系、 企业和政府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但 是 很 快 人 们 就 发 现 ,仅 靠 企 业 内 部 转 换 机 制 ,难 以 达 到 改 革 的 预 期 目 标 。

      3 .国 企 改 革 与 价 格 体 制 改 革 等 宏 观 经 济 改 革 同 步 进 行

     国企改革是与价格体制、 投融资体制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的。

     在价格体制上, 国企改革的推进对价格体制提出了挑战。

     1984 年以后开始了对价格体制的改革, 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放开价格为主。

     1987 年 9 月, 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 ,明确规定国家现行的 3 种价格形式, 即国家定价、 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 并规定企业在价 格 管 理 方 面 享 有 的 权 利 ,主 要 是 赋 予 企 业 对 一 部 分 价 格 的 定 价 权 。

      在流通体制上, 1978 年中国以计划管理的商品将近 400 种到 1990 年底已经逐渐减少为9 种。

     同时, 改变原来生产资料不能成为商品的现状, 将近 850 种生产资料, 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的方式转变为市场调控, 生产资料正式成为商品。

     由于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以它的有效和方便的运转支持和支撑了国企改革的进行。

      在投融资体制上, 中央进行了“拨改贷”

     改革、 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 国家不再给新建企业投入资本金。

     在监管体制上, 1988 年 4 月, 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理顺国家与企业的财产关系, 国务院直属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 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权、 监督管理权、 投资和收益权、处置权。

      此外,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随着发行股票的企业增多, 对股票交易的需求压力相应增大。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上海(1986 年)

     和深圳(1987 年)

     先后建立了股票柜台交易市场。

     其后, 两地先后于 1990 年和 1991 年成立了规范的证券交易所, 主要在于缓解已经发行在外, 且具有相当规模的股票交易需求的压力。

     据中国证监会的统计, 从 1987 年至 1990

     年末, 我国共向社会发行了可流通股 47 亿股, 筹集资金 47 亿元。

     资本市场的建立不仅为国企 改 革 提 供 了 融 资 渠 道 ,还 为 将 来 国 企 改 革 的 深 化 奠 定 了 基 础 。

      4.改革的推动力量

     这一阶段国企改革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 具有十分鲜明的试错特征, 改革的推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

     国企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短缺问题的客观需要。

     改革之初, 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路线使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与国家对它的投资不相称, 使国家财力吃紧, 生产资料和人民生活资料长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 中央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制结构与国有国企改革成为解决当时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 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 缓解紧张的产品短缺问题。

     此外, 迫于“文化大革命” 之后, 国营和集体企业职位有限, 无法安置上千万的回城青年的工作, 各级政府不得不鼓励自谋职业, 并大批发放个体营业证。个体经济就这样在政府默许下发展壮大起来,并最终成为一种合法的所有制成分。

      资金、技术和经验的严重匮乏要求国家必须坚定地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以吸引国外投资,引进改革所急需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正是在这种旨在缓解短缺问题的政策推动下,三资企业在 20 世纪 80 年代获得了初步发展, 为 90 年代外资的大规模涌入奠定了基础。

      (2)

     中央指导、 理论研究和地方企业实践相结合, 自下而上占主导, 经济短缺的现实迫切要求改革国企以提高产量和效益, 改革所有制结构, 发展个体经济、 外资经济。

     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 却是中央指导、 理论研究和地方实践共同作用下推动的。

     在探索的初期, 这种 共 同 作 用 表 现 为 以 地 方 实 践 为 主 ,自 下 而 上 推 进 国 企 改 革 。

      对国有国企改革, 中央政策主要是采取“试点” 的大原则, 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企业相关理论, 先后推出了多种政策。

     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的承包责任制和转换经营机制, 经历的都是“政策—实践—政策改进” 的过程。

     被实践证明不好的政策, 用新政策加以取代, 如用两权分离取代放权让利; 被实践证明有效或尚未证明的政策继续加以推进, 如股份制试点、“拨改贷”等。

      与国有企业改革密不可分的是非公经济的改革, 个体和私营企业在中央的默许和“看一看” 的宽容政策支持下, 通过自我发展与实践, 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地方的成功实践获得了中央的认可, 进而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巨大变革, 个体和私营经济成为所有制结构的一部分。外 资 经 济 在 政 策 的 鼓 励 下 也 获 得 了一 定 程 度 的 发 展 。

      ( 3 )在 “ 摸 着 石 头 过 河 ”的 过 程 中 逐 步 调 整 改 革 的 方 向

     这一阶段, 国企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路线指引, 除了有一点改革之前的一些教训外,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 走的是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

     通过不断的试探性改革措施, 寻求改革的正确方向和路径, 也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

     为了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 推出了放权让利, 但是“内部人控制” 等问题的出现, 使改革调整为推

     行 承 包 经 营 责 任 制 ,但 问 题 依 然 没 有 解 决 ,于 是 又 调 整 为 转 换 经 营 机 制 。

      二、1993~2003年: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

     20 世纪 90 年代初, 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使改革陷入发展的僵局。

     同时, 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对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

     触及计划体制本身的改 革 势 在 必行 ,国企 改 革 由此 进 入 了第 二 个 阶 段 。

      1.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明确, 使国企改革从政策调整阶段进入了制度创新阶段。

     1992 年 10月, 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

     1993 年 11 月,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明确指出,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 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 的现代企业制度, 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实践的重大突破, 具有划时代得意义, 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2.国有 企 业 战略 性 改 组 与国有 经 济 布局调整

     1995 年 9 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

     “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 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 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这种改组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 搞好大的, 放活小的, 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 企业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择优扶强、 优胜劣汰” 。

     截至 1997 年底, 在抓大方面, 国家集中抓的 1000 家重点企业, 确定了分类指导的方案。

     在放小方面, 各地坚持“三个有利于” 标准, 不搞一刀切, 采取改组、联合、 兼并、 股份合作、 租赁、 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 把小企业直接推向市场, 使一大批小企业机制得到转换, 效益得到提高。

     山东诸城、 四川宜宾、 黑龙江宾县、 山西朔州、广东顺德、 河南桐柏、 江苏南通、 福建宁德等许多地区在探索搞活小企业方面先行一步,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 一大批新型的民营企业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 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兼并、 收购、 投资控股、 承包、 租赁、 委托经营等改革举措, 将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融入国有经济运行中, 盘活了大量的国有资产。

     特别是中共十五大肯定股份合作制和提出调整所有制结构后, 各地国有中小国企改革的步子加快, 改制企业的比重迅速上升。

      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明确指出,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在其他领域, 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 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3 .国 企 解 困 始 终 是20世 纪90年 代 国 企 改 革 的 主 题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 与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国有企业由于高负债率、 冗员多、 社会负担重、 摊派严重、 员工积极性不高等原因, 陷入了发展的困境, 效

     益逐年下滑, 亏损面逐年增大的。...

    篇九: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主要包括

    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赵曦 环境学院 00513091

      摘要:

     中国国有企业是在中国的赶超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产生的。

     1978 年以来, 中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逐步的改革。

     针对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 信息经济学、 产权学派、 新古典主义学派分别提出了治理不当、产权不清、 行政干预等原因作为解释。

     但事实证明这些解释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问题才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自生能力, 减少国有企业政策负担, 深化其它社会体系改革等是提高国有企业效率应采取的重要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低效率 改革 自生能力

     一. 国有企业的产生背景和国有企业的改革

     中国国有企业的出现, 是有其特殊背景的。

     要讨论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 首先应该了解中国国有企业的产生原因。

      中国从五十年代开始推行赶超性质的经济发展战略, 也就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

     这种战略与中国当时的资本稀缺、 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不相符合, 因此重工业产业的企业在当时的中国是缺乏自生能力的。

     为了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产业, 国家就必须对经济进行扭曲, 采取压低汇率、 利率和原材料价格等宏观政策扭曲手段。

     而为了保证重工业的生存, 国家也就必须同时采取统购统销等计划分配制度, 把资本集中到重点发展的重工业产业, 利用价格剪刀差把利润转移到重工业产业上。

     在当时, 如果私营企业按照劳动力密集的比较优势来发展优势产业, 将获得更大的利润, 而这却与国家的发展战略不符。为了保证企业能够按照国家的战略在重工业产业发展, 也就必须对企业实行国有化。

     大量的国有化企业就是在这种战略条件下产生的。

      1978 年改革以来, 政府逐渐对国有企业实行了改革。

     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围绕以权换效率这个中心开展的, 增加了企业和工人的自主权, 激励了劳动效率的提高, 但也由此产生了可寻租的漏洞。第二个阶段是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展开的,主要内容是改革税制和实行厂长(经理)

     负责制。

     这些措施为企业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环境, 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第三个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重建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展开, 实行承包制、 租赁制、 股份制等制度, 使经营者的利益和企业的经营状况完全挂钩。

     总的来说, 这些改革还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 对三个流派关于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解释的评述

     尽管改革后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有了较大提升, 但是到目前为止, 国有企业仍然面临着

     效率低下的问题。

     对于导致中国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 不同学派有不同的看法:

     信息经济学认为是公司治理问题, 产权学派认为是产权不清问题, 新古典学派认为行政干预是造成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

     但是, 他们提出的这些解释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1. 公司治理问题和信息不完全不是国企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首先, 公司治理不能保证国有企业的高效率。

     即使一个企业或者公司能够实行正常经营, 如果它不具有自生能力, 也不能获得社会可以接受的利润。

     也就是说, 一个企业或公司的正常治理, 只是这个企业或公司能够盈利的必要条件, 而不是充分条件。

     从这个方面来讲,公司治理问题显然不能作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其次, 信息难以达到完全化。

     信息经济学所认为的公司治理问题, 其主要论点是在公司内部的信息不完全。

     这种信息不完全,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公司负责人对公司员工监督困难所造成的; 另一方面, 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企业所有者是国家, 经营者是厂长和经理, 而国家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也有困难。

     要使公司负责人对公司员工实行完全监督是困难的, 也需要非常大的成本。

     虽然国有企业员工的个人收入部分直接与自己的劳动付出挂钩, 但也不能完全解决员工的积极性问题。

     并且纵观国际上的各个企业, 无论是采取股份制, 设立监事会, 还是聘请专业监督评估机构来实行监督, 由于其仅仅是代表少数人的利益, 也不能有效的改善公司的治理。

     因此, 这种理想状态下的信息完全化是难以达到的, 也就不能成为国有企业效率低于其它企业的主要原因。

     综合上面两方面, 可见, 信息经济学所认为的公司治理问题不能成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一点是:

     公司治理都是内生于发展战略)

     2. 产权不清也不是国企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产权学派认为, 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主要是由产权不清造成的。

     这种理论认为, 国有企业的产权是属于国家的。

     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经营权却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

     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经营者不能因为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相应程度的回报。

     这样, 国有企业或公司的厂长和经理们就没有努力干活和工作的动力, 而厂长和经理也没有安排人员和奖惩的权力, 不能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

     产权不清造成国企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的激励,也就导致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这种理论从表面上看是有其逻辑性的。

     但是, 它仍然没有触及到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东欧的经济改革经验告诉我们, 仅仅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 是不能提高企业效率的。俄罗斯等东欧国家采用休克疗法, 使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强制从国家剥离, 使企业的产权私有化, 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一致。

     而事实证明, 产权从国家转移到私人后, 私营企业所有者可以向国家要到更多的补贴放入自己的口袋, 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反而更加扩大。

     俄罗斯原国有企业的效率不但没有升高, 比以往更低。

     单一的放权政策还会造成企业经营者的道德风险。

     我国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 也尝试过把权力下放给企业经营者。

     这种单一的放权政策确实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效率, 但是也带来了企业经营者的道德风险。

     企业经营者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 采取把利润转移到自己的企业、 隐瞒公司经营状况等方法来牟取个人利润, 侵吞国有企业的财产。

     这种单一的放权政策还会带来寻租等行为, 导致社会的道德风险。

     由此可见, 产权不清虽然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一个原因, 却仍然不是国有企业低效率的根本原因。

     产权的改革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

      3. 行政干预并不一定导致国有企业低效率

     新古典经济学派一贯主张自由的市场经济, 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因此, 他们认为行政干预是造成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

     的确, 如果从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模型中, 可以很容易的得出, 政府的干预会导致效率的损失。

     但是, 实际社会中的经济市场并不完全满足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假设条件。在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存在、 交易成本存在等条件下, 政府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

     如果政府能够给市场中的企业提供更有效、 更及时的信息, 企业的生产也就更有效率。

     而国有企业所有权属于国家,显然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因此, 一定的行政干预不一定会导致国有企业的低效率,良性的行政干预还会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同时, 1978 年改革前包括改革开始的一段时间内, 我国采取的一系列行政干预措施, 很大一部分也是为了维持国有企业的发展。

     可以说没有行政对市场的干预, 我国的国有企业就更没有盈利的可能。

     行政干预不能成为导致国有企业低效率的根本原因, 良好的行政干预反到会对市场和企业的效率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解释也是站不住脚的。

      三. 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和改革对策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无论是信息经济学派提出的公司治理原因, 产权学派提出的产权不清原因, 还是新古典经济学派提出的行政干预原因, 都不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并且, 大量的事实也证明, 仅仅对这些方面进行改革是不能改变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 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还是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问题。

     按照林毅夫教授对企业自生能力的定义, 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如果能够获得社会所能接受的利润, 那么这个企业就具有自生能力, 反之则不具有自生能力。

     而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其国家的要素禀赋, 按照比较优势的战略来发展, 那么它就能够获得较高的资本回报率, 这样的企业也就具有自生能力。

     因此, 国有企业如果能按照比较优势战略来进行生产活动, 同样可以保持高效率的发展。

     可见, 国有企业选择的产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才是国有企业生产效率高低的根本原因。

     我国改革前实行的赶超战略, 要求国有企业在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产业进行生产活动, 国有企业因此也就不具有自生能力。

     为了维持国有企业的发展, 就必须要采取开篇讲到的那些措施。

     因此, 不论是公司治理的问题, 产权不清的问题, 还是政府的行政干预, 都是由政府的赶超战略与国有企业不具有自生能力所决定的, 是内生的变量。

     对这些内生变量的改变, 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

     要彻底改变国有企业效率低的状况, 也就必须要解决自生能力的问题。

     1978 年开始的改革, 使国有企业的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时至今日, 一部分的国有企业依然不具有应有的自生能力, 还需要政府的保护, 没有完全融入到市场经济中。

     中国社科院关于“新型国有企业(简称“新国企”)” 现象的一个课题报告中, 按照国企改革程度(改革较低或正常)

     和国企自生能力水平(较弱和较强)

     把新国企分为四个大类。

     报告指出, 改革步伐较慢和自生能力较弱的国企还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真正的自生能力强, 改革步伐快的国企并不多。

      要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大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 增强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

     增强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就是要让国有企业能够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 获得较高的资本回报率。

     把国有企业逐步推向市场,在竞争中发展, 有助于国有企业的自身调整和自生能力的增强。

     而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可以使国有企业具有更合理的结构和更有效的激励机制, 能够更好的利用比较优势, 提高效率。

     2.

     减少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

     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主要包括战略性政策负担和社会性政策负担。

     战略性政策负担,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调整。

     但是类似的区域战略性政策负担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影响下仍然存在, 减少这种战略性政策负担才能使国有企业“轻装上阵”, 正常发展。

     社会性政策负担, 是近年来国有企业主要的政策性负担。

     减轻和分离就业压力、 离退休福利等社会性政策负担对国有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3.

     继续深化其它社会体系的改革。

     国有企业发展, 不仅取决于国有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社会其它体系的改革。

     社会体系的改革包括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 价格体系的改革、 金融体系的改革等方面。

     这些体系的改革有助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协调和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除此之外, 还可以采取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增强竞争, 完善各项经济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行为等措施。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与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联系在一起的,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其它经济体系的改革一样, 是决定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采取正确的方法来改革和发展国有企业, 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 对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至关重要。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

     《政策性负担、 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

     林毅夫、 蔡昉:

     《中国的奇迹》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增订版 3.

     陈佳贵主编:

     《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5~2006)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年 4.

     林毅夫:

     《论经济发展战略》

     北京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主要包括 主要包括 国有企业改革 阶段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