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铭公文网 - www.sddayugaoke.com 2024年05月10日 18:17 星期五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8篇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08-22 08:40:12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8篇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第40卷 第6期2019年12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Nat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8篇,供大家参考。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8篇

    篇一: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40 卷  第 6 期2019 年 12 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No. 6Dec. ,2019收稿日期:2019-10-08“双一流”建设对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李海梁  刘海涛(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北京  100048)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基础研究受到举国上下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此背景下,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的“双一流”建设既是迈向更高水平的契机,也充满了深层次的挑战. 本文在论及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现况之后,详述了学科发展中遇到的若干亟需解决的挑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设想.关键词:数学一流学科;数学研究;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O10  引  言在教育部和北京市长期关心和支持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一代代数学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下,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经过多年的积极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在数学、统计学、信息等学界,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许多地方高校或市属大学的第一也在这里诞生,如 1996 年获批“基础数学”国家重点学科;2006 年设置具有鲜明特色的博士点如“数学教育”博士点、“数学与信息技术”博士点和“数学物理”博士点;获批 2011 年度“几何分析”教育部创新团队;2014 年作为独立完成单位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方复全教授于2017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于 2018 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等. 这些指标显示,一个综合性、有特色的、高水平的数学科学学院已经在首都师范大学建成.多年积淀、终成辉煌. 2017 年 9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1] ,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 首都师范大学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数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这是首都师范大学迎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也标志着首都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给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但困难和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 如何建设与世界一流学科相适应的、科学高效、开放信任、有利于一流师资人才培养和进行尖端科学研究的政策和管理体制,如何建成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如何培养满足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是数学学科当前面临的系列重要课题,这需要我们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敢于尝试不惧失败的魄力.1  数学学科介绍1. 1 历史沿革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成立于 1954 年(建校 4大科系之一). 数学科学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创立于 1954 年)和北京师范学院分院数学系(创立于 1978 年),1992 年两系合并,成立了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2006 年,为了全面适应当代社会对多方面、各层次数学人才的需求,组建了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1954 年至今,在教育部、北京市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数学人的艰苦奋斗,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已发展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型数学科学学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培养了大批优秀中学数学教师和中学校长,同时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数学人才. 2017 年 9 月,数学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1. 2 师资队伍数学科学学院借助国家、北京市和学校的相关2

     人才政策,引进和培养并重,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汇聚一流人才、构筑人才高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一流成果的产出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数学科学学院拥有一支研究领域广泛、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和多名学术水平高、视野开阔、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一流学术带头人. 现有教师92 名,其中教授 41 名,副教授 40 名;博士生导师37 名,中科院院士1 名、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 名;国际数学家大会 45 分钟特邀报告人 2 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2 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 1 名、国家万人计划 2 名(含青年拔尖人才 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 7 名(含青年长江学者 1 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7 名、千人计划专家 2 名(含青年千人专家 1 名)等一批杰出人才.1. 3 学位点与学科方向首都师范大学于1978 年获批基础数学硕士点,1982 年获批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硕士点,1996 年获批基础数学博士点. 2000 年后,数学学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先后获批基础数学国家重点学科,数学和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和统计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学科与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了本硕博及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表 1).表 1  学位点(人才培养平台)一览表    级别 学科名称 批准时间/ 年 备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数学统计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200620111996200320062006200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二级学科博士点 数学物理数学教育数学与信息技术200620062006自主设置专业硕士专业硕士学科教学(数学)应用统计20002010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数学、统计学 2003、201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数学学科在方向设置与布局上,以基础数学为核心,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数学及其交叉领域拥有了多个高水平研究方向,建成了多个一流的科研团队 [2] .(1)几何与拓扑团队.该团队以中科院院士为学术带头人,在几何拓扑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团队成员两次获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 45 分钟报告,2014 年独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获批教育部“几何分析”创新团队并获滚动支持,先后主持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8 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1 项(当年数学仅此一项). 有 4 篇科研论文在国际顶尖数学期刊 Invent Math 和 Acta Math上发表. 指导的学生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 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2 项.(2)代数与数论团队.该团队在数论与算术几何、代数表示论等领域做出了有国际影响的工作. 团队成员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项,2019 年获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 项. 团队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研成果在 Duke Math J, Math Ann, J Reine Angew Math 等国际数学期刊上发表.(3)非线性分析团队.该团队围绕临界点理论和变分方法等开展研究,做出了有国际影响的工作. 团队成员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 项,1 人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该团队作为骨干团队参与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建设,多项成果发表在 Adv Math, J Funct Anal 等国际数学期刊上. 指导的学生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 项.(4)微分方程团队.该团队围绕偏微分方程和动力系统领域的前沿问题开展研究,做出了有国际影响的工作. 团队成员获省部级奖 2 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1 项,2019 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1 人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多年来在 Arch Rat Mech Anal, Comm Math Phys 等国际3李海梁等:“双一流”建设对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 6 期

     数学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2017 年,团队成员的科研论文在国际顶尖数学期刊 Ann of Math 上发表.(5)数理统计团队.该团队围绕统计推断、统计模型平均、稳健统计分析等问题开展研究. 团队成员包括教育部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前任副主任委员、国务院统计学学科评议组前任委员,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项,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 项,主要成果发表在 J Amer Statist Assoc, Ann Statist 等国际顶尖统计学期刊上.(6)应用统计团队.该团队围绕社会经济统计、生物医学统计和生物信息学领域内的前沿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系列高水平的原创成果. 团队成员曾获省部级奖 2 项,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 项,在 Biometrika, J AmerStatist Assoc, J Econometrics 等国际知名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 指导的学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 1 项,参与编写的教材获全国优秀统计教材奖并入选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表 2  重点学科与工程中心(实验室)一览表        名称 批准部门 批准时间“基础数学”北京市重点学科 北京市教委 2002“基础数学”国家重点学科 教育部 2007“数学”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北京市教委 2008“统计学”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北京市教委 2012“检测成像”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教委 2009“数学与信息技术”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 北京市教委 2010“数学与信息交叉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市教委 2012北京成像理论与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北京市教委 2015光场成像与数字几何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科委 2016(7)数学与成像技术团队该团队在光场成像、检测成像技术与设备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应用成果,发表在 IEEET Med Imaging, Med Phys, Computer Method Appl M等国际知名期刊上. 团队成员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 1 项(显微 CT 研究与开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1 项(科技部),2019 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1 项.(8)数学与信息安全团队该团队围绕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组合数学与信息安全等领域前沿问题开展研究. 团队成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项,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 相关成果发表在 Phys Rev Lett 和 IEEE T Inform Theory 等国际顶尖及权威期刊上.1. 4 重大成就近年来,数学学科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成果,如作为独立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1 项(当年数学领域仅此 1 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3 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2 项,重点项目6 项;数学教师发表的 SCI 学术论文包含数学国际顶尖期刊 Acta Math 2 篇、Ann of Math 1 篇、InventMath 2 篇、Commun Pur Appl Math 1 篇、Comm MathPhys 10 篇、Arch Rat Mech Anal 11 篇、P Lond MathSoc 6 篇、IEEE T Inform Theory 23 篇、 IEEE T ImageProcess 7 篇,物理学国际顶尖期刊 Phys Rev Lett 6篇、Npj Quantum Inform 1 篇、统计学国际顶尖期刊 JAmer Statist Assoc 5 篇、Ann Statist 1 篇、J Economet-rics 2 篇等 [4-23] .1. 5 平台支撑在发展过程中,数学学科一直秉承厚基础、强特色、重交叉的发展思路,坚持以问题驱动科学研究的理念,在加强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建成了多个交叉学科平台. 这些平台在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交叉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提升我校承接国家及北京市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及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 6 人才培养数学学科自1954 年成立以来,共为国家和北京市培养了两万多名优质毕业生,其中一大批已成长为服务北京市以及全国教育行业的骨干教师. 如以4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年

     全国十佳教师张思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梁宇学等为代表的一批北京市基础教育领域骨干;以戎小春、张爽、张宇、何书元和张英伯等为代表的一流数学家;以汪丁丁和汪同三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和高级管理人才;以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益、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钟明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牛艳艳、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张利友和林丽珊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数学家.入选“双一流”以来,借助教育部、北京市和学校有关境外学习交流政策和经费支持等,数学学科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渠道和方式,取得显著成效,本硕博国际化培养模式已初具架构. 如在本科生方面,与美国罗格斯大学、辛辛那提大学签署了“2 + 2”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签署了“3 +2”联合培养协议;在研究生方面,与英国利物浦大学签署了校级(数学)博士双学位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布朗大学建立了硕士、博士互访学习交流的联合培养制度,与法国波尔多大学等的硕士联合培养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在接收各层次国际交流学生方面,相关工作都在不断进行中,外国留学生也实现了零的突破,目前已接收2 名外国留学生,还有1 名留学生将于 2020 年 9 月入学.1. 7 社会服务学院一方面依托高水平基础与应用学科,推动数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发展,提升数学解决关乎国计民生重要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依托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平台和一流师资,成立了北京教育研究中心、教师教育培训中心,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教师教育服务.(1) 依托交叉科研平台,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 如研制的三维 X 射线锥束 CT 设备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弥补了因发达国家对我国限制军工所需 CT 成套设备进口的空白;发展了基于多频率相位平移法的高速、高精度动态数字成像系统;利用现代几何理论开发了医学图...

    篇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录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视频讲解]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 教育2 “苏格拉底法”3 心理发展4 “致良知”5 1922年“新学制”6 1944年《教育法》二、简答题1 简述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及培养途径。2 简述教学的任务与过程。3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4 简述德育的内容与过程。三、论述题1 试论教师素养的构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及途径。2 试论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思想。3 试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 试评杜威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 教育答: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广义定义一般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的狭义定义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现代教育是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之间互动的交互过程。2 “苏格拉底法”答:“苏格拉底方法”也称问答法,产婆术。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所以称为产婆术。产婆术过程分成四步: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提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3 心理发展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反映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而稳定的系列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心理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心理发展过程呈现出许多阶段;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速度不完全一样;心理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4 “致良知”答:由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守仁提出。他是用“心学”的观点来阐明这一思想的。“理”存在于“心”中,“心即理”;“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也是伦理道德观念。“良知”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为人人所具有,不分圣愚;“良知”不会泯灭。然而,“良知”在与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在王守仁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5 1922年“新学制”答:1922年11月1日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因其采用美国式中小学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该学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小学年限为六年,初中与高中分别为三年,其中中等教育是新学制的精髓。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6 1944年《教育法》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恢复因战争被破坏的教育系统,英国政府于1944年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教育法》。《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法令,它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它对中央和地方权限的调整,建立了比较符合英国文化教育传统和不同党派利益的教育领导体制。双轨制的结束及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确定了“人人受中等教育”的观念,扩大了国民教育的机会。它是英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基础。二、简答题

     1 简述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及培养途径。答: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1)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分为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两种。静态结构由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贝尔提出,包括有关领域的技能、有关创造性的技能以及工作动态。创造力的动态结构是由现代信息加工学派的代表人物H.A.西蒙提出,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明确问题的能力、阐述问题的能力、组织问题的能力以及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2)创造力的培养途径。创造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①创造意识的形成。创造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离开了创造意识,一切创造活动都将无从谈起。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性行为,它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创造意识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意识,一种对问题的敏感性。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必须首先打破意识结构中这种固有的平衡状态,培养起习惯性地发现问题的意识。②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既有一般思维的共同特点,又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独特之处。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a.求异性;b.联想性;c.发散性;d.综合性;e.逆向性;f.独创性。③创造个性的培养。创造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内心的潜能通过外显行为释放或表现出来的过程。每个致力于创造的人,都应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扬

     长避短,在创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④创造机遇的把握。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善于抓住和把握机遇。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但它又不是均衡摊派的。在特定的时空下,各方面因素配合恰当,产生了有利的条件,谁最先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运用手上的人力、物力进行投资,就能更快、更容易获得更大的成功,赚取更多的财富。这些有利条件便是机遇。准确地把握机遇,便能事半功倍,一旦失去机遇,不仅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而且可能会走向失败甚至毁灭的境地。2 简述教学的任务与过程。答:(1)教学的任务我国普通教育学校的教学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只有扎扎实实完成好这个教学任务,才能有条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确保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规格。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③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是教育又一项重要任务。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是青少年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教学的性质与方向。(2)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阶段上和教学过程内部一些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上。教学主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①引起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其活动,产生于对知识的需要与追求。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起始时,总是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求知的需要。一般来说,只有当学生面

     临问题、困境,渴求新知和寻找答案,并获得突破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②感知教材。教材是一种系统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实践经验。学生只有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有关的感性知识才能理解书本知识。学生理解书本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那么他们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否则,学生对所学概念难免感到抽象、疑惑,甚至一知半解、囫囵吞枣。为了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的抽象概念,首先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好感性知识。③理解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感性上,而要引导他们把所感知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至此,学生的认识便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④巩固知识。巩固知识既应作为理解教材之后的一个必要的阶段,又是教学过程中始终应注意的一个因素。应当看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运用知识,每一阶段的质量都深刻影响学生知识的巩固,因而巩固知识的工作要从各个方面来做。但为了使学生熟记基本知识、防止遗忘,还需要做一些专门的巩固工作,这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复习。只有经过必要的复习,才能使知识在大脑中的记忆的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⑤运用知识。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基础。但是,学生理解了知识不等于会运用,牢固掌握了知识不等于形成了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和掌握概念、原理、公式发展到能运用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主要通过教学性实践,大多采取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实现。⑥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的质量怎样,只有通过检查才能确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节教学的内容、方法与进度,师生协调一致地把教学顺利进行下去;另一方面,还要在完成一定的教学之后进行专门的检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智力、能力发展情况、优点与缺点,以便改进教学,加强个别指导,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不可少的教学阶段。3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特点。答: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进行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除了1966~1976年间的一次课程改革,新中国前六次课程改革均有所成就,但依然存在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偏难、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评价一元化等诸多弊端。因此,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称为新课程改革。(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①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②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③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④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⑤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⑥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2)新课程改革的特点①注重课程的发展功能;②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③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④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4 简述德育的内容与过程。答:德育就其广义来说,包括着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意识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品德教育。从狭义来说,是指道德品质教育,或称道德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1)我国德育的主要内容:①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人类早已存在的一种最古老的感情。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也是对祖国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的正确

     理解,力图使祖国更富强、更强大,为世界和平与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一种坚定的志向。我们今天讲爱国主义,就是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我们的爱国主义根源于我们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比其他社会制度都具有优越性的基础之上,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自觉的、积极的热爱。②集体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质,就是集体主义的精神,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集体主义是人们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们对集体对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以集体主义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就是培养青年具...

    篇三: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姓名2 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3 张显传,朱汉国7 郑林、朱汉国11 夏辉辉、彭禹、张汉林、何成刚12 杨志才13 任世江15 李芳16 陈漪明17 吴松年18

     陈伟国,何成刚,赵亚夫19 姬秉新、李稚勇、 赵亚夫刘军 4何成刚 10朱汉国 6赵亚夫 8齐健 9陈伟国 14聂幼犁朱煜 51

     作品 出版时间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新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 2003年9月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案例分析与点评 2009年9月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学生用书) 2004年8月历史教育学 2004年7月新课程学生自主课堂书系•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故事 Mar-09图说历史课程标准:高中选修 2009年3月中学历史教学探究 2009年8月图说历史课程标准:初中中国历史 2006年10月图说历史课程标准——初中世界历史 2006年7月图说历史课程标准:高中必修 2008年9月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 2005年4月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2005年1月历史(7~9年级)2010(第五辑)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2010年7月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历史(7-9年级)第4辑2009 2009年5月新编历史教学论 2008年6月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2007年1月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价 2005年1月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 2008年1月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 2005年7月教师成长追溯生命轨迹 2009年4月历史教学设计 2009年11月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2008年10月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 2010年10月历史教学设计 2009年11月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 2007年1月编余杂俎——历史课程研究 2010年8月问教——一个中学历史教师团队的集体备课纪要 2010年9月反思与超越——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札记 2010年9月高中历史模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0年8月优秀中学历史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0件事 2007年7月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历史 2007年9月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

     2008年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 Jul-10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及其作品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岳麓书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 天津古籍出版社 四川教育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四: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与研雾摩教育燃7_ 《“; “; iiii囊iii囊||i囊篓鬻i; ; 囊i鬻镰攀i泰蠹i薹鎏篓i}||||誊誊iii{ |}|iii。

     。

     = |话语——“科学植根于对话之中” , 就是对当时的感触。

     在教学内容上, 刚刚进入理论物理领域学习的学生, 有专职的理论物理教授来为他们讲授理论物理课程, 但对刚刚问世的量子力学, 则只能通过研读、 讨论、 评述期刊上的最新文献来进行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本身就充满研究性特征。

     就这样, 一位研习理论物理的大学生走在一条成为物理学家的道路上, 更确切地说, 研究所的年轻人同时拥有两种身份, 一种是理论物理专业的学生, 一种是从事量子力学研究的年轻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大学的玻尔研究所是科学史上最优秀的探究场所, 同时也实践着大学教育中一种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研究与教学的整合。

     现代大学越来越成为一种探究的场所, 伯顿・克拉克曾经在阐述现代大学中科研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时, 提出构建科研一教学一学习联结体, 他说:

     “科研本身能够是一个效率很高和有效的教学形式。

     如果科研也成为一种学习模式, 它就能成为密切融合教学和学习的整合工具。

     ” 【6” 88由此可以断定, 早年的玻尔研究所具有高等教育学意义。

     德国的物理学家阿尔明・赫尔曼在他的一本物理学史的著作中说:

     “科学以最大的规模和最直接的方式发挥作用, 而同时又以最微妙和最间接的方式, 通过笔直的途径, 并通过千万条渠道发挥作用。

     ” 【1】

     31参考文献[ 1】

     赫尔曼. 物理学世界大国的统治者:

     从伽利略到海森伯[ M ].朱章才, 译.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 9 2.[ 2】

     罗森菲尔德. 量子革命——雷昂・罗森菲尔德文选[ M ]. 戈革,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1:

     88.[ 3】

     罗布森D . 玻尔研究所的早年岁月 【M ]. 杨福家, 卓益忠, 曾谨言, 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 85.[ 4 ]赛格雷. 从x 射线到夸克——近代物理学家和他们的发现[ M 】

     . 夏孝勇, 译.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19 8 4 .[ 5]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 M 】

     . 邹进, 译. 北京:

     三联书店,19 9 1:

     4 4 .[ 6】

     克拉克B . 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 M 】

     . 王承绪, 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 0 1.[ 7 ]玻尔N . 尼尔斯・玻尔哲学文选【M ]. 戈革,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329.[ 8 】

     海森伯w . 物理学与哲学[ M 】

     . 范岱年,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 8 1:

     128 .( 责任编辑周玉清)摘要: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层次的教育, 为学生设定了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要求。

     教育硕士以课程学习为主的提法本身并不排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科研内涵, 相反, 它在一定意义上为其科研设定了要求, 而且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正是依托其课程学习进行的。关键词:

     教育硕士; 课程学习; 科研能力作者简介:

     石长地,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 副研究员, 北京100037 ; 白向宁,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助理研究员,北京10 0 0 37 。针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性和务实性特征,一般认为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以下简称“教育硕士生” )培养过程中应以课程学习为主。

     这个结论往往掩盖了对教育硕士生的科研要求, 也阻碍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提高教育硕士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探索。

     其实, 教育硕士生以课程学习为主与对其科研要求并不矛盾, 而且二者是相互依托的, 这取决于我们对教育硕士生的课程和科研的准确理解。霪霪石长地白向宁以课程学习为依托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万方数据

     , 。

     慧蠹菘i鬻鬻鬻鬻嚷鬻豢黍戮鬻攀羹攀誊; 二i*一一幺僦∥ 蔼铱屿研茄摩嫩- 宵m }“㈣g嚣抽…z酬黼t啊2糍黼鼍警誓羔童鎏誊童童警童墨耋童童誓誓童鍪鎏童鎏羞童鎏茎耋童鲞二————————————————————————————————————————————————————————————————————————一一、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本身为其科研设定了必要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19 9 6年《关于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 中提出: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 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教育硕士与现行的教育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 但规格不同, 各有侧重。

     该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既要掌握某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又要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这一规定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设置了不同于教育学专业硕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如果说教育学专业以培养教育学家为目标, 那么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教育家。

     教育家( ed u ca to r)不同于教育学家( ed u ca tio n ist)。

     教育学家以教育科学研究为主业, 通常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而教育家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并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直接而重要贡献的人物。

     教育家首先是教育思想家, 没有教育思想是不能成为教育家的, 但是教育家不是以教育科学研究为主业的。

     将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教育家, 决定了在其培养过程中要突出研究性、 实践性和创新性。其中研究性是针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层次而言的。

     作为研究生层次的教育,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着重培养具有较强的业务钻研能力, 能够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 亦能够在理论层面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既具有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 又具有从实践到理论的能力, 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塑造中, 成为专门性研究型教师的高层次人才。

     实践性主要是针对教育硕士( M a stero f E d u c a —tio n )与教育学硕士( M a stero f sc ie n c e inE d u ca tio n )的区别而言的。

     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是处在同一34层次但规格不同的两种学位类型。

     教育学硕士的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培养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性人才。

     创新性是针对教育硕士培养的特色与品质而言的。

     教育硕士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骨干, 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的工作并不只是传道、 授业、 解惑, 更重要的是能给予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 引导学生去创新。

     这就要求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育硕士生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并善于将其应用到教学或管理实践中,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性、 实践性和创新性是相统一的, 共同构成其特质, 也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科研设定了必要条件。

     其中研究性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区别开, 体现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层次的普遍特征, 为教育硕士生的科研设定了必要条件;实践性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区分开,体现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不同于学术性学位的专业学位的特性, 决定了教育硕士生的科研不是侧重理论探索的纯学术的科研, 为他们的科研提出了充分条件; 创新性是对研究性与实践性的统领, 为教育硕士生的科研提出了品格要求。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需要科研, 科研是教育硕士生专业学位的内在要求, 教育硕士生的科研水平直接体现了其培养质量的高低。二、 教育硕士生的科研优势与现实问题1. 教育硕士生的科研优势具体而言, 教育硕士生的科研应该以理论为指导, 立足教学管理实践, 以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课题, 经过查阅文献、 案例分析、 调研访谈等方式, 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通过研究论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并制订执行方案。

     而且, 研究成果可以经过反复的试行、 修改, 最终臻于完善。

     在此过程中, 需要理论的指导, 需要实践的摸索, 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

     这就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所需要的科 万方数据

     。

     ” iiil黪鬻鬻霪鬻鬻攀萋鬻隧篓攀碡鬻黉豢鬻鬻霪攀缓鋈鬻蓥蠹纛ii。

     。研。

     虽然说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 但是相对而言, 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更侧重于以理论的方式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而教育硕士生的科研过程是与实际案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更注重以实践的方式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果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以学术研究命名, 是“大科研” 的话, 那么教育硕士生的科研应该称为案例研究, 是“小科研” 。

     不过这里的“大” 和“小” 并不能体现二者的价值轻重, 只是宏观问题与具体问题、 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区别称谓而已。如果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所需要的科研定位在这个层面的话, 那么教育硕士生具有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

     ①教育硕士生对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课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教育硕士生身处基础教育第一线, 对基础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有更深切的体会和认识, 更容易捕捉到教育领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对教育理论的前沿性和时代性也更具敏感性, 一般能够确立主题鲜活的科研课题。

     ②教育硕士生容易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资料。

     教育硕士生在工作中, 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 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总在有意无意地进行调研, 积累第一手资料。

     例如, 有很多教育硕士生在工作中都担任班主任, 为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班主任往往需要比较不同届学生的特征, 需要分析班级里学生的结构特性, 要时常找学生谈话,要与同事或同行切磋, 与家长交流, 还要翻阅相关资料, 以期在分析问题症结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

     由此, 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其实就是全方位的调研、 搜集资料和解决问题, 这样日积月 累, 班主任就掌握了大量关于学生管理的第一手资料。

     不当班主任的其他老师, 对其所教课程的研究也具有同样的优势。

     因此, 对于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来说, 丰富的经验和典型的案例能够为其科研提供有力的支持。

     ③教育硕士生的科研更有时效性。

     教育硕士生的科研, 从立项到论证再到结论, 都是紧扣现实问题的, 以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其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可以更直接地服务于教育管理实践, 时效性较强。2. 教育硕士生科研的现实问题在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科研内涵进行新的定位与认识之后, 重新审视“教育硕士生应以课程学习为主” 的观点, 我们发现这种提法本身并不排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科研内涵, 相反, 它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提出了科研要求。

     而且也正是教育硕士生科研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其科研必须依托课程学习进行。

     当然, 在我们对“课程” 的概念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与判断之后, 这一观点就更具可靠性了。

     所谓课程, 顾名思义, 是“课” 与“程” 的有机组合。

     “课” 一般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 有关教学内容的规范性结构以及标准, 具体体现于课程设置、 课程标准、 教材中, “课” 是“程” 的基础与规定性;而“程” 强调“课” 的过程, 是“课” 在空间上的延展及其动态的发展与变化, 完整的“课程” 是“课” 与“程”的统一体, 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也只有完全意义的课程才能有效支持教育硕士生的科研, 只强调“课”而轻视“程” 的课程会严重抑制教育硕士生的科研。但是, 反观“课程” 概念的内涵, 我们发现, 我们以往对课程的内涵作了狭隘的、 片面的理解, 即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更多地注重的是课程中的“课” , 而忽略了“程” ,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们忽略了课程的空间延展性, 将课程局限于规定性的课以及内容, 仅仅寄希望于编写出好的教材, 聘请讲课流畅自如的教师, 而没有更多地关照师生的共同参与,没有关照到具体课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素质的差异, 而呈现出的课程的差异性, 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带来的课程的功能。

     虽然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办伊始, 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并提出,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要突出实践性和务实性, 课堂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

     姑且不谈教育硕士生的课程从理论教学转为案例教学的进程比较艰难这一话题, 就已经实现了案例教学的课程来说, 其案例一般也是久经引用的经典案例, 而不是针对具体课堂中具体的学生情况设定的。

     也就是说, 目前教育硕士生的课程依然是规定性的课和内容, 只是他们的课程中被规定的案例较多而已; 另一方面, 忽略了课程的时间延续性,35 万方数据

     。

     { 。

     iiii鬻i豢鬻鬻攀鏊攀ii鍪i霪鬻曩蒙◆豢i; 鍪鎏霎||萋攀篱ii攀i。

     :

     |名僦∥ 蔼钚聋与研雾启嗡匕膏课程更多地局限在学校开课所要求的课时中, 而没教师的职业素养。

     总之, 扩展有形空间, 就是要在规有更好地延伸到课时之外的学习中。

     尤其是在职攻定性的课程内容方面多下工夫, 要不断整合课程体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非脱产的学生, 他们上完课系的结构, 并本着厚实学科基础、 开阔学术视野的宗就回去工作, 对所学内容不能很好地消化并与实际旨, 使现行课程体系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实际发工作结合, 造成了工作与学习、 上课与科研的脱节。展需求不断吻合。这种对课程的狭隘理解与片面的操作在实际中2. 拓展课程无形空间——将课程与科研融合,人为地割裂了教育硕士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科研能力间的内在联系, 为教育硕士生的科研制造了障碍。所谓拓展无形空间, 主要针对的是课程中的就目前教育硕士生的课程现状来说, 要求教育硕士“程” , 是指要进一步发掘教育硕士生课程中规定性生依托课程修习进行科研显然困难重重。

     因此, 为结构内容和标准在空间上的延展和时问上的延伸。改变教育硕士生的科研现状, 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就目前来看, 课程的无形空间可开发的潜力更大, 与其课程空间, 为其科研创造良好条件。教育硕士生的科研联系也更为紧密, 能够为...

    篇五: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13 年考研:

     教育学考研院校排名 1

     北京师范大学

     2

     华东师范大学

     3

     华南师范大学

     4

     南京师范大学

     5

     浙江大学

     6

     西南师范大学

     7

     华中师范大学

     8

     东北师范大学

     9

     上海师范大学

     10 北京体育大学

     11

     武汉体育学院

     12

     首都师范大学

     13 湖南师范大学

     14

     浙江师范大学

     15

     西北师范大学

     16 山东师范大学

     17

     辽宁师范大学

     18

     陕西师范大学

     19 上海体育学院

     20

     天津师范大学

     21

     苏州大学

     22 广州大学

     23

     湖北大学

     24

     中国矿业大学

     25 河北大学

     26

     曲阜师范大学

     27

     首都体育学院

     28 成都体育学院

     29

     安徽师范大学

     30

     深圳大学

     31 福建师范大学

     32

     江西师范大学

     33

     吉林大学

     34 湛江师范学院

     35

     河北师范大学

     36

     天津体育学院

     37 山西大学

     38

     聊城大学

     39

     西安体育学院

     40 西安交通大学

     41

     宁波大学

     42

     广州体育学院

     43 扬州大学

     44

     广西民族学院

     45

     山西师范大学

     46 广西师范大学

     47

     云南大学

     48

     沈阳师范大学

     49 徐州师范大学

     50

     湖南科技大学

     51

     中央民族大学

     52 郑州大学

     53

     济南大学

     54

     集美大学

     55 河南大学

     56

     江南大学

     57

     江苏大学

     58 河南师范大学

     59

     湖南大学

     60

     沈阳体育学院

     61 四川师范大学

     62

     北京联合大学

     63

     烟台师范学院

     64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65

     哈尔滨体育学院 66

     浙江工业大学

     67 中国海洋大学

     68

     杭州师范学院

     69

     云南师范大学

     70 温州师范学院

     71

     惠州学院

     72

     长江大学

     73 哈尔滨师范大学

     74

     青岛大学

     75

     海南师范学院

     76 西华师范大学

     77

     肇庆学院

     78

     佳木斯大学

     79 吉首大学

     80

     盐城师范学院

     81

     太原理工大学

     82 南通师范学院

     83

     韩山师范学院

     84

     燕山大学

     85 阜阳师范学院

     86

     宁夏大学

     87

     锦州师范学院

     88 洛阳师范学院

     89

     三峡大学

     90

     淮阴师范学院

     91 延边大学

     92

     山东理工大学

     93

     西藏民族学院

     94 新疆师范大学

     95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96

     韶关学院

     97 内蒙古师范大学

     98

     山东科技大学

     99

     南京体育学院

      2013 教育学考研院校排名 [大]

     [中] [小]

     发布人:

     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

     2012-03-16 10:11

     共 4963 人浏览

      2013 教育学考研院校排名

     俗话说,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是国之根本, 现在全国的各大高校几乎都有开设相应的教育学方面的课程, 那么全国这么多院校, 考生在选择时应该如何进行选择呢? 很多考生对此深感困惑。

     这里勤思考研就对教育学考研院校排名跟大家说一下。

     教育学考研名校一览

      1. 北京师范大学

      北师大教育学科历史悠久, 师资力量雄厚, 是全国最早具有硕士、 博士学位点, 最早设立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 同时也是最早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的单位。

     北师大的教育学院拥有教育学原理、 比较教育学和教育史 3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拥有比较教育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 2 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此外还拥有一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

     在众多院校中, 北师大的教育学师资力量是最强大的, 例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著名的教育学家顾明远教授, 教育学原理方面有著名石中英教授等等。

     此外, 还拥有一批年轻有创造力的优秀老师, 正式由于这些老师的坐阵, 才使得北师大成为教育学方面的权威学校。

     北师大的优势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史、 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2.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 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刘佛年教授所创立。

     该校目前拥有教育学和心理学 2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权点, 同时还拥有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此外, 华师大拥有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育、 教育史以及基础教育 4 个全国重点学科; 拥有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育、教育史、 比较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学、成人教育学等 13 个二级硕士点和博士点。

     华东师范大学还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和专家, 例如叶澜、 丁纲等, 他们在教育学研究领域都有着优异的研究成果。

     华师大的优势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史、 比较教育、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成人教育、 教育技术、 职业技术、 特殊教育。

     3.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教育学员于 2000 年 10 月成立, 虽然成立的比较晚, 但是由于北大在教育经济学和高等教育学方面的研究比较强劲, 另外加上北大本身的名气, 使得北大的教育学在全国院校中也位居前列。

     北大的教育院学主要是进行教育领域的理论和应用领域的研究, 特别注重中国和国际教育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同时为教育的决策部门和高校提供咨询。

     目前北大设有高等教育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 2 个博士点,教育技术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和高等教育学 3 个硕士点, 同时北大也开始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培训。

     其中,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北大的教师呈现年轻化、 学科背景复杂化以及研究多样化, 同时和国际学术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北大的优势学科:

     高等教育

      4.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很多大的教育家都曾经在南师大任职, 例如陶行知、 陈鹤琴。

     南师大拥有教育学原理、 学前教育 2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基础心理学、 课程与教学论等 4 个省级重点学科。

     同时, 该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南京基地等。

     在“九五”“十五” 期间曾主持纵向研究 326 项, 并和国外的许多学校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南师大的优势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教育技术

      5.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的教育学院是由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系、 四川省立教育系、 重庆大学教育系等九个单位合并而成, 这也就大大加强了西南大学的师资力量。

     目前该校有 1 个博士后流动站; 14

     个博士点一级 15 个硕士点; 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 110多项, 同时西南大学也和国外的多所名校保持很好的合作教学关系, 例如, 英国女王大学、 威斯康星大学等。

     西南大学的优势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

      6.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是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该校现拥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教育学原理 1 个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 2 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 1 个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此外华南师范大学的师资和科研实力也是十分雄厚的。

     华南师范大学的优势学科:

     教育技术学、 课程与教育论

      7.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教育学创立于 1929 年 8 月, 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机构中设置最早的系科之一。

     目前浙大拥有教育学 1 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 教育史和比较教育学 2 个省级重点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 1 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 教育现代化与教育科学和技术两个研究所, 同时该校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 联系中心和全球大学创新联盟亚太中心秘书处, 同时承担多项省级科研项目。

     浙江大学优势学科:

     教育史

      8.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于 1994 年组建, 其前身是 1951年的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 学院下设有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等多个研究基地。

     同时该校目前设有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史、 比较教育学等 9 个硕士学位点以及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 比较教育学 4 个博士学位点。

     东北师范大学的优势学科:

     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9. 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 1954 年, 是北京市重点投入建设进入“211 工程” 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

     目前拥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 个博士授权点, 基础心理学、 比较教育、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课程与教学论等多个硕士点以及首师大教育学的专业硕士也是非常不错的。

     此外, 首师大承担国家级 40 多项研究项目,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输送重要人才。

     首都师范大学的优势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

      以上是教育学排名比较前面的几所重点院校, 考生们要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复习情况, 同时结合其他方面的条件, 例如,地理位置、 优势学科等, 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院校。

      教育学考研方向

     教育学专业考研包括众多二级学科, 学科下面又包括众多的研究专业和方向, 博仁教育针对同学们在教育学考研报考、 教育学考研方向等问题上存在的疑惑, 我们的老师为同学们一一进行解答, 希望对同学们的报考有所帮助。

     一、 教育学原理(专业代码 040101)

     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基本问题、 比如教育与人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问题、 教育的本质与功能问题、 教育体制创新问题、 受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制建设问题等等。其中既有教育学原理传统的理论领域, 也有近年来根据教育实践的发展新开拓的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

     1、 教育基本理论方向

      教育基本理论主要研究教育理论问题。

     主要研究教育的发展规律、 元教育学、 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 当代教育热点和问题、 教育改革于发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理论的比较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等。

     2、 教育哲学方向

      教育哲学是多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学科, 原本科哲学专业的学生再选择这个专业比较好。

     注重对我国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哲学考察研究, 着重探讨在社会转型条件下教育的目的、 任务、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中国传统教育的哲学思想, 以及对西方教育哲学思想的借鉴和批判。

     3、 教育文化学方向

      教育文化学是以人类的教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全面、 多角度地透视并理解人类的教育活动, 重点是在深入诠释教育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 比如研究不同国家教育观念里各自体现什么样的文化传统, 教育制度中体现一国怎样的教育文化等。

     4、 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方向

      主要侧重于学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 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同时, 注重义务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学校发展与定位研究, 区域教育规划研究等。

     如关于义务教育管理与资源配置的研究, 关于高等学校定位研究, 对学校管理与规划的研究。

     5、 教育政治学方向

      教育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 着重探讨教育与政治的区别和联系及二者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现在国内的研究一般包括:

     教育与政治的基本关系、 教育与政治主体及其行为的各种关系、 教育民主化、 教育的国际化与国际政治的关系等。

     6、 教育法学方向

      教育法学是以教育法、 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如何用法律规定一切教育中权利与义务问题, 主要集中在研究教育法的制定、 实施与完善。

     7、 教育社会学方向

      教育社会学以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 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 教

     育组织、 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主题:

     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化过程的关系、 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自身的结构和组织、 教育分流研究等。

     8、 教育人类学方向

      教育人类学是指用人类学的概念、 理论、 观点和方法, 描述、 解释教育现象的应用性学科, 旨在提示教育与人、 教育与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9、 德育原理方向(含公民教育、 道德教育等)

     主要研究对公民整体或个人怎样进行有效的政治、 思想、 道德教育。

     比如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在私人生活、 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意识, 揭示当前学校德育中出现的众多问题。

     10、 家庭教育方向

      专门以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教育为研究对象, 揭示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提供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

     二、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代码 040102)

     它包括教学论、 课程论、 小学教育和数学(语文)

     课程与教学等专业。

     教学论与课程论适合本科有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来选择, 可以帮助你在已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 多一些教学方面的理论, 更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1、 教学论方向

      着重对教学方面的研究, 它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既包括做好教学这件事的行事依据, 又涉及如何提高教和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 课程论方向

      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学校课程设计、 编制、 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的理论与实践。

     3、 小学教育方向

      一是培养这个方向的理论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二是培养小学教师与小学教育教研员。

     有些学校会特别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或者语文课程与教学, 旨在专门研究某一学科的课程与教学情况。

     4、 脑认知与教学方向(含脑与学习科学、 脑与语言学习等)

     脑认知与教学方向研究脑与学习科学、 脑与语言学习、 脑与数学学习、 脑与科学教育、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认知与学习评价、 教师认知与专业发展。

     这一学科在国内是新型学科, 在国外这个专业...

    篇六: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师范大学

     2021 1 年 度 本科教学建设与 综合 改革项目 实施 方案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本科教学基础地位,进一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建设水平,结合财务处关于经费划拨分配方式调整等实际,决定实施 2021 年度本科教学与综合改革项目,具体方案设置与经费划拨方式如下。设置方案。

     一、基本思路

     1. 2021 年学校分类发展定额经费继续支持各院系、教学团队、授课教师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投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用于基本保障,二是用于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三是用于标志性成果培育与建设,四是用于开拓创新类工作。

     2. 经费的划拨与分配根据学校主导和院系(含没有本科生的教研部、中心,以下略)自主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学校定向投入与院系自主分配相结合的方式。所有经费均以项目建设形式投入。

     3. 院系教学日常运行开支如用于教学日常基本开支、实习与一般实践基地建设开支、小学期开展的培养方案内教学工作开支等经费由本科生经费解决,原则上不再从分类发展定额经费专门立项。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改造、图书资料购置等项目,依然通过归口职能部处申报。

     二、 项目设置与 经费投入

     教学类学校分类发展定额经费投入分为三部分:教务处项目、学校定向投入项目、院系自主项目。

     1. 教务处项目 每年由教务处根据学校运行需要设置并组织实施的项目,项目负责人为教务处人员。

     2. 学校定向投入项目

     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有校级及以上建设定位的项目以及北京市级以上(含)专业建设项目配套,由教务处经测算直接将经费划拨至院系教学院长(主任),包括北京市教委以及教育部评审的各类课程、教材、教师、教学团队、教改类项目、专业建设项目,教学成果奖重点培育项目、一流建设专业项目的连续支持经费、学科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实践训练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市级语言类创新实践基地等)以及市教委 2021 年由财政专项转入的建设项目等。第二类是经学校评审特别投入的项目,由教务处根据学校评审结果直接将经费划拨至院系教学院长(主任),主要有国家一流课程培育与建设项目、国家精品 MOOC 课程培育与建设项目、国际慕课培育与建设项目、国家精品教材培育与建设项目、首都基础教育大讲堂项目、首都通识教育大讲堂项目、美育课程建设与综合改革项目、体育体质检测综合改革项目、全英文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拔尖人才计划项目、卓越教师计划项目、高水平个性化创新实践项目以及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咨询项目等综合改革项目等(上述项目稍后组织评审)。

     3. 院系自主分配项目 前两类以外的经费以院系为单位计算分配总额,由教务处直接划拨至院系教学院长(主任)。各院系根据学校、院系评审结果确立项目后自行分配项目经费额度。学校制定《2021 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立项项目类别》(见附件),指导学校、院系确定建设项目。

     学校 2021 年向院系划拨自主分配经费主要依据以下原则:以在职教师数和专业数为基础,以院系学生数、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教授前一年上课比例、通识选修课开课数量、实施大类培养情况、在线课程开课数、小学期开设等因素为增量。对于重点优势学科所在院系和获得重大教学类成果的院系一般应适当予以倾斜,但对于有高额专项经费支持的国家一流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所在专业和院系,学校投入则宜酌情减少,以利建设经费总投入的适当平衡。

     4. 项目评审 (1)校级评审项目。由教务处牵头组织评审,一般为有校级及以上建设定位、院系合作建设、院系竞争性的项目,以及需要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校级教

     材建设委员会把关的项目。除少数项目由学校确定额度定向投入外,其他项目经费额度由院系确定。

     (2)院系评审项目。院系首先应根据学校提出的《2021 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立项项目类别》自由选择除校级评审项目以外的项目类别确定建设项目,其次应根据院系建设的具体需要确定自主建设项目。院系要充分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要求预期效果明确、可考核。院系评审项目需要向教务处报备,教务处有权对院系立项项目进行复核,不符合规范、重复投入的项目原则上不予立项。院系评审项目的经费额度由院系确定。

     三、项目 主要内容与 具体说明

     (一)校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 1. 项目目标:支持一流专业建设。

     2. 项目建设要求:配合教育部专业“双万计划”,根据“双万计划”要求进行建设。申报专业一般应有较强的学科支撑和良好的专业建设基础。

     3. 项目建设时间:项目周期为 3 年,已入选“双万计划”者项目终止。

     4. 项目结题要求:向教务处提交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及相关支撑材料;教务处参照“双万计划”建设内容组织验收。已入选“双万计划”的专业免验收。

     5. 项目申报提示:2019 年已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以及 2020 年已申报“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专业请勿申报本项目,2020 年已申报“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如最终获批,则不再延续投入,每个院系限报一个专业。

     (二)课程建设项目 课程建设项目分为两类:教育部“双万计划”“金课”(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金课、虚拟仿真教学金课、实践金课)、新开在线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每个院系至少立项 2 项“金课”建设项目(其中至少 1 项是线上金课)。应努力支持新在线课程建设。

     1. 项目目标:培育和产出一批优质特色共享课程。

     2. 项目建设要求: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所有课程建设项目均应确立课程思政的德育目标,教学设计与育人目标紧密结合。同时还要求:

     (1)“金课”:按教育部“金课”两性一度(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要求进行建设。

     (2)教师教育类课程:落实师范专业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体系化、特色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师范专业认证要求,服务培育卓越教师培养。

     (3)一般在线课程:促进课程教学信息化,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范式转型。项目负责人应具有 2 年以上从事本课程教学的经验或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

     3. 项目建设时间:项目周期为 1 年。

     4. 项目结题要求:教务处根据《首都师范大学网络在线课程建设标准(试行)》组织对新在线课程建设的验收;课程建设完成后直接上传到学校在线教学平台。“金课”建设项目、新开教师教育类课程项目须向院系提交建设总结及相关支撑材料,并由院系存档。

     (三)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1. 项目目标:通过开展教改立项,促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市级(含)以上的教改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奖申报打下基础。

     2. 项目建设要求:实行本科生课堂教学改革(不包含在线课程建设),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或教学管理改革等,反映当前高校教学改革方向,符合我校人才培养要求。凡我校在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均可申报,但不得与其他课程建设类、教材建设类项目同时申报。每个院系立项数量至少 1 项,但不超过 2 项(不含其他认定教改项目的项目)。

     3. 项目建设时间:项目周期为 1 年。

     4. 项目结题要求:向教务处提交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及相关支撑材料,教务处组织项目结题验收。

     (四)个性化项目 院系可在以上项目之外,根据需求自主设立个性化项目。项目的设计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切合专业发展需求,应重点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教学管理改革以及能为高水平教学成果产出提供支撑的建设项目。

     四、项目 评审与经费 管理

     1. 教务处统筹、计算并下达各院系分类发展定额经费额度,学校、院系项目的设置和经费分配接受教务处的指导。

     2. 学校、院进行两级项目评审和管理。所有项目均应有数量与质量两个维度可供评价的绩效目标。

     3. 每个院系自主建设项目中必须包含至少 1 项,但不超过 2 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至少 2 项“金课”建设项目(其中至少 1 项是线上金课)。

     4. 经费的使用需符合财务处、国资处的相关文件要求,科学合理高效。

     5. 所有学校评审、院系评审项目一经确定,教务处汇总后统一在全校范围内公示。

      附:2021 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立项项目类别 项目类别 拟立项数 经费 评审主体 备注 校级一流专业建设 5 10 万 学校评审 未入选教育部专业“双万计划”者延续投入 课程建设

      院系评审

      教学改革研究

      院系评审 每个院系立项数不超过 2 个项目,教改项目应为在线课程建设以外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 个性化建设

      院系评审 依据充分,支持标志性成果培育 定向投入项目

     教务处依相关要求定向投入

    篇七: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师范大学校级课程建设达标课程一览(1989-2011)

      序号 课程名称 单位 负责人 验收时间 1 无机化学 化学系 无机化学教研室 1989 2 中国现代史 历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1989 3 基础俄语 外语学院 低年级教研室 1989 4 古代汉语 文学院 古代汉语教研室 1989 5 近代物理 物理系 普通物理教研室 1989 6 中等学校音乐教育研究 音乐 音乐教材教法教研室 1989 7 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 政法(管理系) 国际政治教研室 1989 8 政治经济学 政法学院 政治经济学教研室 1989 9 中国革命史 政法学院 中国革命史教研室 1989 10 有机化学 化学系 有机化学教研室 1991 11 教育学 教科院 教育教研室 1991 12 力学 物理系 普通物理教研室 1991 13 政治思想教育 政法 思政教育教研室 1991 14 地图学 资环学院 自然地理第一教研室 1991 15 水文学 资环学院 自然地理第三教研室 1991 16 分析化学实验 化学系 分析化学教研室 1993 17 公共心理学 教科院 心理学教研室 1993 18 一年级听力课 外语学院 基础教研室 1993 19 语言学概论 文学院 现代汉语教研室 1993 20 阅读与写作 文学院 写作教研室 1993 21 哲学原理 政法学院 哲学原理教研室 1993 22 泛读 大英部 基础教研室 1995 23 大学英语听力 大英部 听力教研室 1995 24 中国革命史 两课 中国革命史教研室 1995 25 美术教育 美术学院 美术教育教研室 1995 26 生物教育学 生物 教材教法教研室 1995 27 普通动物学 生物 动物教研室 1995 28 微生物学 生物 微生物教研室 1995 29 电影艺术概论 文学院 影视文学教研室 1995 30 电动力学 物理系 理论物理教研室 1995 31 中国革命史 政法(管理系)

     中国革命史教研室 1995 32 中学地理教学法 资环学院 教法教研室 1995 33 量子力学 物理系 理论物理教研室 1997 3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政法学院 哲学教研室 1997 35 科学社会主义 政法学院 政治学教研室 1997 36 教育心理统计 教科院 郭春彦 1999 37 细胞及分子生物学 生物 印莉萍 1999 38 基础德语 外院德语系 安士桐 1999 39 基础法语 外院法语系 梁音 1999

     40 一年级基础日语 外院日语系 何琳 1999 41 基础西班牙语 外院西语系 张永泰 1999 42 精读 外院英语系 刘晓红 1999 43 化工基础 化学系 李长芮 2001 44 英译汉 外语学院 封一函 2001 45 俄语视听说 外语学院 金玉明 2001 46 科技法语 外语学院 田宝华 2001 47 计算机辅助教学 物理系 艾伦 2001 48 视唱练耳 音乐 何惠生 2001 49 器乐 音乐 高作民 2001 50 声乐 音乐 朱振山 2001 51 刑法学 政法学院 李恩慈 2001 52 美学与美育 政法学院 史红 2001 53 政治学原理 政法学院 房宁 2001 54 宪法 政法学院 郑贤君 2001 55 气象与气候 资环学院 刘桂莲 2001 56 无机化学实验 化学系 王少亭 2003 57 概率统计 数学 张饴慈 2003 58 三年级精读课 外语学院 郝

     澎 2003 59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院 王家平 2003 60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院 王家平 2003 61 语文教学法 文学院 刘占泉 2003 62 普通物理实验(一)

     物理系 刘站存 2003 63 PASCAL 语言程序设计 信息学院 任福田 2003 64 电子电路 信息学院 李永刚 2003 65 数字逻辑 信息学院 朱

     虹 2003 66 计算机基础 信息学院 徐克强 2003 67 微机原理与接口 信息学院 饶

     敏 2003 68 计算机组成原理 信息学院 杨西珊 2003 69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政法学院 刘向阳 2003 70 邓小平理论 政法学院 聂月岩 2003 71 民法 政法学院 夏立民 2003 72 土壤学 资环学院 付

     桦 2003 73 中国自然地理 资环学院 班武奇 2003 74 世界地理 资环学院 刘丽丽 2003 75 小学教学论 初教院 邓艳红 2004 76 大学音乐教育 初教院 张安利 2004 77 小学生心理学 初教院 俞劼 2004 78 实验心理学 教科院 张力 2004 79 教育学原理 教科院 邢永富 2004 80 教育管理学 教科院 傅树京 2004 81 比较教育 教科院 丁邦平 2004 82 社会学概论 教科院 康丽颖 2004

     83 认知心理学 教科院 丁锦红 2004 84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教科院 王建平 2004 85 行政管理学 历史系 陈建堂 2004 86 城市学 历史系 董增刚 2004 87 法律基础 两课 赵军华 2004 88 思想品德修养 两课 李春玲 2004 89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两课 王永刚 2004 9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两课 王本兴 2004 91 邓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两课 胡艳华 2004 92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两课 胡艳华 2004 93 艺术概论 美术学院 徐

     改 2004 94 外国美术史 美术学院 吴明娣 2004 95 油画风景写生与创作 美术学院 陈畏 2004 96 现代教育技术 美术学院 韩振刚 2004 97 艺用人体解剖学 美术学院 孙

     涤 2004 98 平面图形设计 美术学院 阎学峰 2004 99 广告设计 美术学院 郝雪婷 2004 100 设计概论 美术学院 张亚丽 2004 101 美术鉴赏 美术学院 徐

     改 2004 102 电脑美术 美术学院 郝雪婷 2004 103 水墨人物 美术学院 刘进安 2004 104 细胞工程 生物 黄勤妮 2004 105 生物统计学 生物 蔡民华 2004 106 微生物工程 生物 田沈 2004 107 生态学 生物 付必谦 2004 108 数学实验与建模 数学 马祖良 2004 109 微分几何 数学 赵学志 2004 110 拓扑空间 数学 赵学志 2004 111 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 外语学院 刘亚平 2004 112 英汉翻译技巧 外语学院 封一函 2004 113 二年级中级会话 外语学院 张淑荣 2004 114 比较文学概论 文学院 杨乃乔 2004 115 电影导演理论基础 文学院 李秋生 2004 116 电视艺术概论 文学院 凌燕 2004 117 公共关系学 文学院 冉红 2004 118 文件管理 文学院 杨霞 2004 119 经济法 文学院 黄华 2004 120 戏剧概论 文学院 葛聪敏 2004 121 中国物理学史 物理系 刘树勇 2004 122 理论力学 物理系 隗功民 2004 123 大学物理-B 物理系 金志刚 2004 124 大学物理-A 物理系 徐玉兰 2004 125 电路分析基础 A 信息学院 马昆宝 2004

     126 自动控制原理 信息学院 李永刚 2004 127 信号与系统 信息学院 王薇 2004 128 高频电子线路 信息学院 李锦萍 2004 129 网络工程 信息学院 关桂霞 2004 130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信息学院 邱德慧 2004 131 数据结构 信息学院 吴敏华 2004 132 C 语言程序设计 信息学院 吴敏华 2004 133 声乐文献与教学法 音乐 樊琪光 2004 134 音乐文化修养 音乐 冯兰芳 2004 135 声乐(公选)

     音乐 高敏 2004 136 法学概论 政法学院 刘

     佳 2004 137 中学班级教育学 政法学院 田国秀 2004 138 逻辑学 政法学院 夏年喜 2004 139 毛泽东思想概论 政法学院 李玉荣 2004 140 社会学概论 政法学院 李少春 2004 141 旅游地图学 资环学院 韩景辉 2004 142 自然地理学 资环学院 刘永顺 2004 143 环境学概论 资环学院 李晓秀 2004 144 遥感概论 资环学院 白振平 2004 145 声乐 初教院 徐冬梅 黄爱华 2005 146 人文地理学 初教院 曹温庆 2005 147 中国古代文学 初教院 陈瑜 2005 148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 初教院 律原 2005 149 地球科学 初教院 吴雁华 2005 150 大学通识钢琴课程 初教院 谷俊茹 2005 151 解析几何 初教院 郭焕玲 2005 152 儿童文学 初教院 李文华 2005 153 数学分析 初教院 石冶郝 2005 154 和声学 初教院 舒京 2005 155 高等数学 初教院 苏凤霞 2005 156 现代汉语 初教院 徐志红 2005 157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初教院 叶宝生 2005 158 钢琴 初教院 岳巍 2005 159 小学特色体育课 初教院 张雅俊 2005 160 中学化学教材教法 化学系 董素静 2005 161 环境化学导论 化学系 汪媛 2005 162 社会心理学 教科院 崔丽霞 2005 163 人格心理学 教科院 丁锦红 2005 164 数据分析技术 教科院 丁锦红 2005 165 心理测评与诊断 教科院 方平 廖凤林 2005 166 德育原理 教科院 胡玉顺 王海燕 2005 167 学前教育学 教科院 李莉 2005 168 生理心理学 教科院 李新旺 2005

     169 教育经济学 教科院 刘秀江 2005 170 教育哲学 教科院 谭斌 2005 171 情绪心理学 教科院 田宝 2005 172 课程论 教科院 徐玉珍 2005 173 教学论 教科院 张菁 2005 174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科院 张琦 2005 175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历史系 梁占军 2005 176 中西文化观念比较 历史系 魏光奇 2005 177 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 历史系 迟云飞 2005 178 20 世纪美国外交政策 历史系 韩莉 2005 179 英国近代史专题 历史系 赵军秀 2005 180 综合材料技法与创作 美术学院 韩振刚 马宝霞 2005 181 装潢艺术设计 美术学院 郝雪婷 2005 182 基础摄影 美术学院 孙志钧 陈纲 2005 183 现代设计史 美术学院 吴明娣 2005 184 室内设计 1 美术学院 谢杰 2005 185 展示设计 1 美术学院 张亚丽 2005 186 铜版画技法与创作 美术学院 赵永康 2005 187 设计素描 美术学院 董重恂 2005 188 书法基础 美术学院 刘学惟 2005 189 工笔花鸟技法与创作 美术学院 孙志钧 2005 190 企业形象设计 1 美术学院 夏兵 2005 191 数据库技术 数学系 陈兰平 2005 192 可视化(网络)

     编程 数学系 张洪山 2005 193 健美操 体育部 陈文山 2005 194 德语翻译德译中(德语翻译 12)

     外院德语系 车云 2005 195 德语外贸应用文写作 12 外院德语系 王维中 2005 196 俄语口译 外院俄语系 金玉明 2005 197 俄汉翻译 外院俄语系 隋然 2005 198 俄罗斯国情 外院俄语系 杨秀杰 2005 199 俄语高级阅读 外院俄语系 翟永存 2005 200 经贸应用文写作 外院俄语系 张如奎 2005 201 二年级精读(中级法语 12)

     外院法语系 刘华 2005 202 经贸法语 外院法语系 王惠 2005 203 日译中 外院日语系 李丽桃 2005 204 中译日 外院日语系 李丽桃 2005 205 中级日语 12 外院日语系 马凌波 2005 206 中级听力 12 外院日语系 张立新 2005 207 西班牙语三年级报刊阅读 外院西语系 乌同康 2005 208 二年级听力 外院英教系 陈颖 2005 209 英国文学 12 外院英教系 郝澎 2005 210 中译英 外院英教系 孙岳 2005 211 二年级口语 外院英教系 王月平 2005

     212 一年级听力 外院英文系 陈璞 2005 213 一年级英语精读 外院英文系 樊英 2005 214 二年级听力 外院英文系 何宁 2005 215 一年级语法 外院英文系 贾旻芾 2005 216 多媒体英语应用 外院英文系 刘晓红 2005 217 国际商贸英语 外院英文系 卢峭梅 2005 218 二年级泛读 外院英文系 朱映华 2005 219 电影发展史 文学院 葛聪敏 2005 220 专业英语 文学院 葛聪敏 2005 221 影视批评 文学院 凌燕 胡谱忠 2005 222 教育技术概论 文学院 史大明 2005 223 办公自动化 文学院 祝江 2005 224 近代物理实验 12 物理系 刘占存 2005 225 数学物理方法 物理系 王艾玲 2005 226 统计物理 物理系 周云松 2005 227 数字信号处理 信息学院 宋宇 2005 228 离散数学(A)

     (B) 信息学院 徐克强 2005 229 多媒体技术 信息学院 张光年 2005 230 模拟电子线路 信息学院 朱虹 2005 231 电路原理 信息学院 朱虹 2005 232 软件工程概论 信息学院 王华 2005 233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信息学院 王爱清 兰晓亭 2005 234 光纤通讯原理与网络 信息学院 李永刚 2005 235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信息学院 宋宇 2005 236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信息学院 王嶶 2005 237 概率统计与随机过程 信息学院 赵晓旭 2005 238 和声 音乐学院 杜晓十 2005 239 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 音乐学院 刘华 2005 240 钢琴教学法与钢琴音乐文献研究 音乐学院 莽璋 2005 241 钢琴伴奏的编配与弹奏 音乐学院 温锐泽 2005 242 手风琴即兴伴奏(手风琴合奏)

     音乐学院 杨国立 2005 243 配器法 音乐学院 尹铁良 2005 244 音乐美学 音乐学院 冯兰芳 2005 245 基本乐理 音乐学院 何惠生 2005 246 中国汉民间舞表现 音乐学院 贺婷 2005 247 巴蕾基本功训练 音乐学院 李丹娜 2005 248 电脑音乐制作 音乐学院 孟维平 2005 249 声乐作品钢琴伴奏实践与指导 音乐学院 宋璐璐 2005 250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音乐学院 王超慧 2005 251 作曲 音乐学院 张大龙 2005 252 音乐心理学 音乐学院 周世斌 2005 253 知识产权法 政法学院 丛雪莲 2005 254 国际法 政法学院 崔华平 2005

     255 社会工作概论 政法学院 范燕宁 2005 256 财政学 政法学院 房慧闽 2005 257 社会统计学(含 spss)

     政法学院 韩丽丽 2005 258 中国法制史 政法学院 龙文懋 2005 259 发展经济学 政法学院 孟习贞 2005 260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政法学院 师海玲 2005 261 社会个案工作(个案工作)

     政法学院 田国秀 2005 262 商法学 政法学院 吴高臣 2005 263 青少年法学 政法学院 席小华 2005 264 经济法 政法学院 邢星(果海英)

     2005 265 管理学概论 政法学院 贾红 2005 266 法理学 政法学院 刘佳 2005 267 刑事诉讼法 政法学院 丁飞 2005 268 社会心理学 政法学院 杨芷英 2005 269 合同法 政法学院 夏利民 2005 270 西方经济学 政法学院 孟习贞 2005 271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政法学院 李昕 2005 272 民事诉讼法 政法学院 陈希 2005 273 GPS 概论 资环学院 常占强 2005 274 旅游景区管理 资环学院 李宏 2005 275 导游学 资环学院 刘洪利 2005 276 旅游规划与管理 资环学院 刘丽丽 2005 277 旅游学概论 资环学...

    篇八: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录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17教育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17教育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17教育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17教育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 教育管理2 校长负责制3 教师聘任制4 教育决策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研究造成了怎样的影响?2 中央集权型教育管理体制的优势与不足。3 学校领导者应扮演好哪些角色?4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应抓好哪些基本工作?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 期望理论及其在教师管理中的运用。2 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阐述你对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设想。四、案例分析题(40分)案例:两类班级,两种管理四川成都温江区公平镇中学开办两类“班型”:一类叫“普通班”,是学校为完成政府交给的义务教育任务而设,每年的学杂费是250元;另一类叫“封闭班”,招收外地务工经商人员的子女,实施封闭式管理,每年学杂费是3500元左右。为了保障“封闭班”学生的安全,学校规定“封闭生”未经允许不得私自出校门。但是总是有些顽皮的“封闭班”新生混在“普通班”学生中,溜出学校打电子游戏等。为此,学校决定借助不同颜色的校服来加强管理。规定“封闭班”学生每天都穿红色校服,“普通班”学生每天都穿蓝色校服。学校“双色校服”的管理措施引起了部分学生及家长的争议。“封闭班”学生家长支持学校的做法,认为这有助于加强对“封闭生”的严格管理。“普通班”学生家长则认为学校的做法一方面容易给“普通班”的孩子造成自卑感,另一方面会让“封闭班”的学生产生“嫌贫爱富”的思想,因此给予强烈反对。学生们也纷纷认为学校“分色校服管理”从形象上强化了“封闭班”和“普通班”的概念。有些学生还称呼穿红色校服的为“红领”,穿蓝色校服的为“蓝领”,认为大多“红领”看不起“蓝领”,大多“蓝领”也不愿与“红领”交往。有着蓝校服的学生说,他们感到很自卑,不愿自己让人一看就是“穷人家的孩子”。校方则认为“封闭班”替外地人解决了子女就学的大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的收入,使学校有余力改善办学环境。因此,“封闭班”还会继续办下去,同时会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校的用意。温江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学校在管理上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有的家长发出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这说明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还不够,教育局也将帮助学校改进管理方式,有的学校不用校服颜色,而用胸牌颜色区分学生的方法就值得借鉴。

     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17教育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 教育管理答:教育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务。2 校长负责制答:校长负责制是指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的学校内部的根本组织制度。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和行政首长,在学校里拥有最高的决策权和指挥权,对政府主管部门承担学校管理全面责任。校长负责制的特点有: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3 教师聘任制答:教师聘任制是指在符合国家法律制度的情况下,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质或教学经验的人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教师聘任制可以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打破传统教师任用制度,增进各地区教学经验的传播;增加就业岗位。4 教育决策答:教育决策,又称教育行动决策,是指为了达到教育的某个或若干个目的,而对教育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作出的决定,或者可以说,为了教育的某个或若干个目的,而对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选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研究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答:行为科学是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新学科,一门综合性科学。行为科学把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改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其中,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激励理论是其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其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行为科学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1)从理论角度来讲,在行为科学的影响和启发之下,教育管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化工作,如围绕学校组织的性质、作为社会系统的学校的意义,教育领导、教育决策、教育管理、学校人际沟通、学校组织气氛、教师激励等等,研究者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量的理论,这些理论极大地充实了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2)在研究方法上,行为科学基本的研究手段——实证研究,包括编制问卷、访谈调查等等,被大量运用到教育管理领域,打破了以前的研究框式,使得教育管理的研究更为严谨和科学;在学科建设方面,由于采用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出现了极大改变,科学的成分大大增强,学科的体系也日趋严密和完善。2 中央集权型教育管理体制的优势与不足?答:中央集权型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中央政府及其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及地方行政部门主要是以实施中央制定的教育法律、政策、规划和指令为己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一种垂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1)中央集权型教育管理体制的优点①有利于发挥统一领导的作用,制定全国统一的法规政策和教育标准;②便于推进全国性的教育改革,有利于统一思想,统筹全局和均衡全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③有力调节各地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充分发挥中央管理教育的积极性;

     ④有利于集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集中力量办大事。(2)中央集权型教育管理体制的缺点①中央集权型的教育管理体制强求统一,权力高度集中,容易产生管理中的官僚主义,不利于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推行;②中央集权型的教育管理体制,易造成中央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脱离实际,不能够充分做到因地制宜;③中央集权型的教育管理体制,制度整齐划一,缺乏弹性和灵活性;④中央集权型的教育管理体制,用统一标准和程序管理经济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各地教育,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事倍功半;⑤在中央集权型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各地方的实际需要容易被忽视,且会束缚和影响地方政府对本地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3 学校领导者应扮演好哪些角色?答:学校领导者是指在学校中负有最高决策责任的管理人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校领导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般认为,学校是教育系统的基层组织,校长是基层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校内扮演决策者和指挥者的角色;同时由于受到上级部门的管辖,他们又扮演着上级命令执行者的角色。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当资源配置的方式发生转变后,校长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变化。(1)校长是学校的“经营者”。在经济领域,将企业的管理者分为两种:企业家和内企业家。校长是企业家和内企业家两种角色的综合。一方面,他们受托于国家来管理学校,并受到资源、政策的限制,在上级领导和教职工之间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存在着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和学校发展所提出的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不能是完全按照上级的指示亦步亦趋地去做,而是要有创造性地去做,要适应自己的区域中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必须是独立的,必须是自己确定未来发展目标和有所作为的。故他所扮演的角色中首先要求他是一个战略家,对未来的发展,有一种建立在整体的教育发展宏观框架下的思考,必须强调其自主意识和主动发展的要求。

     (2)校长是学校经营家。校长首先是教育战略家,其特征是具有个性化的办学思想与思路,有较强的成就欲望,追求开拓和创新。其次校长作为联系上级与学校工作的中介,应具有较强的理解和执行上级方针政策、协调与上级关系的能力。最后,校长既要娴熟地把握学校这个基层教育组织全部复杂工作,又要学会放权,既能够较为超脱地从整体上运筹帷幄,又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把每一方面的工作能够做全面而周到的安排。这个定位强调校长要有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4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应抓好哪些基本工作?答:开展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深远、持久的系统工程,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一系列基础工作,才可能真正获得实效。这些基础工作包括:(1)标准化工作:是对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结果和学生发展质量所进行的设计,它是依据国家提出的要求,在科学研究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活动过程。学校质量标准包括管理工作标准、教职工工作标准和学生发展质量标准三部分。(2)质量信息提取:通过调查、测量等方式来获取关于学校质量状况的数据及描述性资料的管理活动。质量信息提取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看,获取这些资料是领导者了解现状、预测未来不可缺少的基础。从对教育工作的指挥来看,它又直接起着导向作用,因为提取信息活动将各项工作的目标与任务具体化、操作化,提取的内容和方式对教职工与学生的行为产生较为强烈的影响。(3)质量信息加工整理:这一工作是对与学校各项工作质量有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保存的活动。原始的质量信息资料给管理者所提供的质量水平信号常常是杂乱无章的、表面化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需要进行剔抉耙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需要将众多的信息条理化,从而使其易于理解和分析。(4)建立质量责任制:质量责任制是学校岗位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明确规定每个教职工所负有的质量任务、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只有实行明确的质量责任制,才能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才能建立起稳定而严格的质量工作秩序。质量责任制一般经历以下程序:①进行职务分析,确定各个部门、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质量责任。

     ②制定考核制度,明确质量考核的范围、标准、时间和方法,同时说明奖惩的细则和方法。③制定并向教职工颁发职务说明书,其中包括指导教职工履行职责的详细要求和检查、考核质量绩效的主要依据。(5)质量教育工作:质量教育是培养和强化教职员工质量意识,提高其业务素质的活动。任何工作质量的根本保障在于人,人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是决定质量的两个基本变量,提高这两个变量的品质,是质量教育的核心目标。质量教育工作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进行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感教育;第二,进行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第三,进行质量管理培训。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期望理论及其在教师管理中的运用。答:(1)期望理论亦称“期望概率模式理论”。试图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与其所获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解释激励过程的理论。该理论认为,选择性行动成果的强度(即职工对某一行动成果的评价或效价)和期望概率(即职工认为某一行动成功的可能性的程度或期望值)两者决定激励力的大小。激励力促使行动,行动取得成果,成果使职工得到满足。该理论可用下式表示:激励力量(M)=效价(P)×期望值(E)。即含义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的强度,与目标价值量的大小成正比;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大小,则影响到信心。效价与期望值的不同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激励力量。(2)期望理论应用在教师管理中就是要加大对教师的激励,而这恰恰是学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学校在教师管理中存在着激励机制失衡、激励措施不力、激励效果不佳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学校管理者简单化地理解错综复杂的激励活动,缺乏全面的激励思想作指导,激励手段单一。表现在激励主体上,重“他励”、轻教师的“自励”;激励着眼点上,重工作结果、轻工作过程;激励内容上,重外在性因素、轻内在性因素。要正确地把期望理论应用到教师管理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明确工作与奖酬关系:学校管理中激励的根本目的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做出绩效,获得奖酬,满足教师的个人需要,并在这一过程中达成组织目标。教师做出绩效是前提,而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只有教师首先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与物质的奖励。学

     校管理者要鼓励教师努力工作,坚信有所付出才有所收获。要对教师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敬业爱岗,认真做事,奖酬与绩效挂钩。②管理教师的“期望”,影响教师努力程度的两大因素是效价和期望值。效价高,对教师才有吸引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人的行为规律。对期望则应细加分析,日常中人们往往将期望与期望值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的时间里希望达到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活动,人的期望源于自身需要。期望值是对“所期望的内容”能否实现的概率估计,表现在工作激励中,就是对能否达成绩效及其获得奖酬的可能性估计。期望“值”可以用百分比来表示,而期望的内容只能描述,而不可用百分比来反映。需要与期望是人们行为的动因,教师的努力程度必然与教师的期望有关。因此,学校领导者首先要关注和了解教师的心理期望。③引导教师角色感知:“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团体中被赋予的特定身份,以及该身份所应发挥的功能。角色感知会影响自己工作范围的确定以及做好工作所必需的努力方向和水平,从而规定...

    推荐访问: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