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铭公文网 - www.sddayugaoke.com 2024年05月13日 11:27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一流学科建设6篇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09-18 20:55:04

    一流学科建设6篇一流学科建设 湖南学院学报第6期2018年我校4个学科入选湖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项目日前,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财政厅、湖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流学科建设6篇,供大家参考。

    一流学科建设6篇

    篇一:一流学科建设

    学院学报 第 6 期 2018 年我校 4 个学科入选湖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项目日前,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湖南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名单(本科院校)的通知》,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数学、音乐与舞蹈学 4 个学科入选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建设项目。这次入选是我校学科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必将推动我校学科建设特色发展与内涵发展,有力提升我校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需求导向、坚持特色一流、坚持内涵发展、坚持改革驱动,采取有力措施,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相应实施“双一流”领军人才计划、创新团队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科学研究计划和产学研平台计划,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我校与韶山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2 月 21 日下午,我校与韶山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校长童小娇,韶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唐杰,市委常委、副市长周正出席签约仪式。教育部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完善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作为毛主席的故乡和求学的母校,韶山和一师更是有着深厚的渊源。韶山市政府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依托各自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平台,深化合作领域,拓宽发展空间,按照“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实现共赢”的原则,向韶山传播更多的先进理念、输送更多的优质资源、转化更多的科技成果,为韶山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也进一步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发挥红色文化基地作用,提升科研创新与服务能力,建设好毛主席的家乡和母校,共促教育科技事业发展。简讯二则106

    篇二:一流学科建设

    I :

     10.16791 / j.cnki.sjg.2018.03.006 “双一流”背景下的一流学科平台建设思考周宏敏 1 ,2 ,熊   文 2 ,陈   伟 2 ,鲁   非 1(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公共实验中心,安徽 合肥  230026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26 )摘   要: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何通过作为学科基础的学科平台的建设以推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很多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分析国内部分重点高校学科平台的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以充分发挥和提高技术人员积极性为关键,“虚”“实”结合、“软”“硬”互融的一流学科平台建设思路。关键词: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平台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 - 4956 ( 2018 )

     03 - 0023 - 02Thinking  on construction of first- class disciplinary platformunder “ Double first - class ” backgroundZhou Hongmin1 , 2 ,Xiong  Wen2 ,Chen Wei 2 ,Lu Fei 1( 1.Public Experimental Center ,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Hefei 230026 , China ;2.Graduate School ,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Hefei 230026 , China )Abstract :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for the powerful country  of higher education by  the middle of thiscentury ,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ve made the strategic decision on building first -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 - class disciplines.How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bybuilding  disciplinary platforms is a common issue faced by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analysisof the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disciplinary platforms in some top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idea of giving  the full play  to the enthusiasm of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building a first - class disciplinaryplatform with the “ Virtual ” and “ Real ” combination and “ Soft ” and “ Hard ” combination is put forward.Key words :

     double first - class ;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 disciplinary platform收稿日期:

     2017 - 09 - 20作者简介:周宏敏( 1983 —),男,安徽合肥,硕士,实验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实验中心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公共平台建设与管理研究 .E - mail :

     itisme@ustc.edu.cn   自国务院颁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 〕 64号)后,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和高校都积极响应,共同努力,以期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目标,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1 ] 。学科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基础,学科建设可全面带动和提升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的水平。学科平台集开放性、共享型、经济性为一体,通过对场地、设备和人员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协调,降低教学与科研准入和管理成本,能够为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研究者从事教学和科研而提供的一种共享共用平台,同时也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的聚集地,是信息汇聚与交流的中心,是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结合带 [2 - 4 ] 。学科的发展和成长离不开作为土壤和支撑的学科平台,尤其是实验科学类的学科,学科平台的建设更是基础和发展的支撑 [5 - 7 ] 。1  部分重点高校学科平台建设情况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持续投入,尤其在“211工程”“ 985工程”重点建设支持下,部分重点高校的学科平台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立和发展了更多的以共享共用为核心的有固定实验空间和专职管理人员的实体学科平台。学科平台按照建设和管理层面一般可分校级平台和院级平台,从功能ISSN 1002 - 4956CN11 - 2034 / T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第35卷   第3期  2018年3月Vol.35 No.3 Mar.2018

     上一般可分为面向科研支撑为主的公共实验中心和面向实验教学为主的实验教学中心 [8 - 9 ] 。我校以“集中投入、统一管理、开放公用、资源共享”为基本原则,逐步建立了理化科学实验中心、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工程与材料科学实验中心、信息科学实验中心、超级计算中心和微纳研究与制造中心等6个公共实验中心 [10 ] ,并建立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 〕 70号)发布后,科技部牵头组建了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 [11 ] ,同时根据有关部署要求,许多高校正在积极优化整合或建立统一的全校层面共享的网络平台 [1 2 - 13 ] 。2  学科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2.1  实体学科平台作用发挥不足实体学科平台在人员、场地、设备以及资金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保障,建设成效和支撑能力显著,是重点高校持续加强建设的内容,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实验教学中心以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基本职责,以运用成熟的教学技术和方法为主,但开放共享程度低,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了解不足 [14 ] ;公共实验平台以测试和咨询服务主,具有服务对象广和优秀的技术人员关注仪器设备及技术发展的趋势,技术积累好,但是很少积极主动走出平台、走进课题组进行针对性技术服务,未能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2.2  网络学科平台专业管理和实验技术人员不足随着对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很多课题组和实验室不仅拥有了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而且其整体保有量大。虽然通过网络为分散的仪器设备提供了一个可共享的平台,但是由于人事制度和财务管理的限制,网络学科平台一般仅有网络技术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缺乏专职的仪器技术人员,课题组和实验室也缺乏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往往依靠研究生进行管理和维护。“铁打的实验室,流水的研究生”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往往是研究生掌握仪器设备的基本途径,管理仪器的研究生缺乏规范的使用培训和技术指导,对仪器的管理和维护也基本是空白。仪器管理和实验技术人员的不足导致网络学科平台的服务能力和有效性不佳。2.3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和重视不足处于发展前列的重点高校在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上得到了飞跃发展,部分高校的平台硬件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硬件”已经不再是发展的根本瓶颈,缺乏与世界先进水平对应的一流的实验技术人才是学科平台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仪器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实验技术人员;优秀的实验技术人员往往能为科研中某个关键技术难题提出重要的解决方案,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支撑高水平的探索研究。学科平台的成效是服务于教学科研等活动而产生的直接效益和远期影响的总和 [15 ] ,但由于相关成果和影响的统计和量化很难体现实验技术人员的贡献,今后要更加重视在背后默默支撑的实验技术人员的作用。3  学科平台建设对策3.1  “虚”“实”结合实体学科平台是融合了人才、技术和设备的基地,对学科的支撑以及发展推动作用显著,但其建设投入高、周期长、运行成本高。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重点建设共享程度高、支撑范围广、高水平的校级平台,同时还要在院系层面灵活建设体量较小、学科方向较单一的院级平台。对于历史传承或实际发展暂不具备或不适宜建设实体平台的院系或学科,可参照实体平台规范化的管理方式,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推动虚拟的网络学科平台建设,将分散在课题组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科研资源纳入共享平台进行管理,进而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3.2  “软”“硬”互融网络平台整合了分散的仪器设备,有了“硬件”条件,但由于作为实行操作运行的研究生流动性大、临时观念较强,通常难以静心和精心去钻研某项测试技术方法或某台仪器设备的开发,也就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指导这个“软件”,导致影响网络平台的发展。而实体平台除了仪器设备先进之外,其显著的优势在于它的“软件”———管理和技术指导比较过硬,因此要加强仪器设备规范化的使用培训和技术指导;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及调试。实践证明,将“硬件”与“软件”互融,就能使整个学科平台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3.3  实验技术队伍是学科平台建设的关键当“硬件”已经不再是发展的根本瓶颈时,“软件”的建设成为了发展的短板。对学科平台中实验技术人员的劳动进行充分肯定以及发展空间的给予,合理有效地调动和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是学科平台建设的关键。要加强以下工作:(1 )在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定、校级奖励设置、交流培训等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向参与开放共享的实验室、机组倾斜 [15 ] ;(2 )从学科平台的使用和共享的核心目的出发,充分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作用,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 3 )根据实际业绩,设立关键技术岗,突破禁锢(下转第28页)4 2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实验室,校级层面上搭建了以“创新创业学院—创业社区—艺创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创业诊所”五位一体的“类实验室”创新创业服务架构体系,与各学院创新创业实验室形成有效互动、对接、共享,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5  结语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协同建设,能不断强化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平台有效支撑,提升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与孵化效能。目前社会已经步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为人类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 [13 ] ,迫切要求高校实验室建设以“互联网 + ”的平台视角,促进协调高校与政府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创投之间、高校内部之间多方资源,补足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将分散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链接,彼此加强合作共赢,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的作用,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参与率和成功率,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更多贡献。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1 ]   荆全忠,邢鹏 . “互联网 + ”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J ] . 教育探索, 2015 ( 9 ):31 - 34.[ 2 ]   李克强出席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发表特别致辞[ N ] .人民日报, 2015 - 09 - 11 (1 )

     .[ 3 ]   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EB / OL ] . ( 2015 - 05 / 13 )

     .http :// www.gov.cn / zhengce / content /content _ 9740.htm.[ 4 ]   姜春英 . “互联网 + ”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 J ] . 职教论坛,2015 ( 35 ):

     31 - 34.[ 5 ]   王志鹏,高晟,张启望 .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J ] .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 ( 1 ):

     63 - 65.[ 6 ]   蔡士东,何加亮 .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J ] .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6 ( 32 ):

     146 - 147.[ 7 ]   张守刚 . “创客空间”兴起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J ] . 中国成人教育, 2016 ( 2 ):128 - 130.[ 8 ]   徐松美,文雅,齐文娟 . 新常态下融入“互联网 + ”的大学生创新创业[ J ] .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 ( 5 ):

     61 - 64.[ 9 ]   蔺伟.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路径探讨[ J ]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 , 34 ( 2 ):

     238 - 341.[ 10 ]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 J ] .中国电化教育, 2015 ( 1 ):14 - 21.[ 11 ]辜胜阻,曹冬梅,李睿 . 让“互联网 + ”行动计划引领新一轮创业浪潮[ J ] . 科学学研究,2016 ( 2 ):

     161 - 165.[ 12 ]李瑞军,吴松 . 众创空间”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J ] . 思想教育研究, 2015 ( 7 ):82 - 85.[ 13 ]吴兴华.大数据时代公正观的变革及其意义[ J ]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 2 ):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1 - 8.(上接第 24页)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唯学历论文”的聘任条件。4  结语在“双一流”建设推动下,对于整体水平已发展较好,处于发展前列的重点高校,其学科平台的建设需要以一流为目标,根据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开拓,充分整合且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破除壁垒,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全面开放共享,“虚”“实”结合,“软”“硬”互融,优势互补,并以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为关键抓手,促进学科平台的建设和发展跨上新的台阶,推动学科建设,支撑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1 ]   吴小玮 . 省域“双一流”建设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 J ] . 中国高教研究, 2017 (8 ):

     56 - 60.[ 2 ]   罗春燕,闫子昌 . 浅谈学科平台建设在促进学科会聚与交叉中的作用[ J ] .甘肃科技纵横,2010 , 39 ( 5 ):

     159 - 160.[ 3 ]   张明光,李家祥,陈惠宁.地方高校学科平台建设探析[ J ] .中国高校科技, 2013 ( 6 ):37 - 39.[ 4 ]   冯倩倩,赵敏,靳娇,等.生命科学学科仪器共享平台的特色与管理模式[ J ]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 , 34 ( 2 ):

     250 - 253.[ 5 ]   王葆华,冯佐海,庞保成,等 . 高校学科平台建设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J ] . 高等理科教育,2011 ( 2 ):

     33 - 35.[ 6 ]   张淑林,裴旭 . 高校集约性学科平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J ]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 ( 6 ):16 - 20.[ 7 ]   李发伸 . 凝练学科方向构建大型科学仪器平台促进重点学科发展[ J ] .中国高教研究, 2003 ( 4 ):

     26 - 27.[ 8 ]   清华大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 [ EB / OL ] . ( 2017 - 07 - 26 )

     .http ://yqgx.tsinghua.edu.cn / webSite / websiteAction.do ? ms=toLab -List.[ 9 ]   清华大学 . 教育教学·本科教育·实践教学[ EB / OL ] . ( 2017 - 07 -26 )

     .http :// www.tsinghua.edu.cn / publish / newthu / newthu _cnt / education / edu - 1 - 5.html.[ 10 ]周宏敏,鲁非 . 浅谈高校公共实验中心的职能和作用[ J ] . 实验室科学, 2017 ,20 ( 4 ):

     12 - 14.[ 11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 EB / OL ] .( 2017 - 07 - 26 )

     .http :// nrii.org.cn / .[ 12 ]科技部关于印发《落实 < 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 > 实施推进方案》:国科发基〔 2015 〕 199 号[ Z ] .2015.[ 13 ]教育部关于做好高校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司〔 2015 〕233号[Z ] .2015.[ 14 ]吕念玲,王文锦,殷瑞祥 . 对当前高校实验教学的观察与思考[ J ]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 31 ( 6 ):179 - 182.[ 15 ]张黎伟,周勇义,黄凯,等 . 以绩效考评助推校级科学仪器公共平台建设[ J ] .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 , 31 ( 8 ):

     256 - 259.8 2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

    篇三:一流学科建设

    落实《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心得体会

     2 月 14 日,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147 所高校入选。与名单一起公布的还有《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经国务院同意,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是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节点,第二轮名单公布,是这场长期“接力赛”中的一次加油鼓劲、鞭策激励。此次,我省有三所髙校入围。这是我省坚定有力贯彻国家战略,持续不懈推进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以及高校自身艰苦努力的结果。上榜者须继续努力,推动更多学科入围。未上榜者,应志存高远,加倍努力。

     须知,“双一流”建设不仅是教育界使命,更是教育发展机遇。就在几天前,省委领导调研之江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要求努力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开放型平台型枢纽型国家实验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重要窗口”提供战略科技支撑。近年来,我省对高校发展特别是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倾注巨大心力,搭建起强大的政策支撑引导体系。社会各界同样寄予厚望,企业界、产业界有着大量科研和技术攻关需求,高校应抓住机遇,按照教育部等部委明确的认定原则,遵从规律、科学办教,扎扎实实把国家战略和省委部署落到实处,努力推动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注重基础研究领域夯基发力。值得注意的是,在 2 月 14 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了首轮建设成效评价的开展情况,特别强调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不把“帽子”(人才称号)和论文数量等作为监测评价点。这个信号值得关注。考核评价方式上的突破,已经为高等教育改革打开了巨大空间。高校要积极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着力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扎实开展基础研究、原创性研究,实现更多“从 0 到 1”的突破,继而争取实现“1 到 N”的突破。

     注重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学研究与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不矛盾,而是互促共进的关系。高校应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省、市发展战略需求,合理配置科研资源。比如在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建设中,加强与企业共建共享、协同创新,这既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也有利于成果转化,推动科研深入。此次,我省高校有诸多应用学科上榜,应利用好这些学科优势,围绕我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解决一系列技术迭代升级问题。

     注重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人才强省、创新强省,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要在招引人才和打造创新生态方面继续发挥浙江体制机制优势,为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全过程优质服务,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扩大实施“首席科学家”项目,夯实“揭榜挂帅”制实效,为科学家干事创业提供英雄用武之地。

     不仅要建好“双一流”,还要建好用好更多科研领域的“最强大脑”,让浙江的创新力量多点开花,努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产

     业强、经济强的高速通道。

     《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历史起点。为着力解决“双一流”建设中仍然存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经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现就“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 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 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

     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2. 基本原则 ——坚定正确方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加强党对“双一流”建设的全面领导,贯彻“四为”方针,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全面提升培养能力为重点,更加注重三全育人模式创新,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造一流人才方阵。

     ——坚持特色一流,扎根中国大地,深化内涵发展,彰显优势特色,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之路。瞄准世界一流,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引导建设高校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争创一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服务国家急需,强化建设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以及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支撑创新策源

     地的基础作用。

     ——保持战略定力,充分认识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遵循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研创新内在规律,把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不唯排名、不唯数量指标,不急功近利,突出重点、聚焦难点、守正创新、久久为功。

     二、强化立德树人,造就一流自立自强人才方阵 3.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突出思想引领和政治导向,深化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师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不断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着力培育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兴趣+能力+使命”为培养路径,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率先建成高质量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体系。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学术规范教育,以教风建设促进和带动优良学风建设。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支持和鼓励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国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示范构建育人模式,全面

     提升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能力。

     5. 完善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机制。加大力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构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发展体系,引导教师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培育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热爱教学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带头人。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多维度考察教师在思政建设、教学投入等方面的实绩,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完善体制机制,支撑和保障教师潜心育人、做大先生、研究真问题,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6. 加快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引进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大力度培养理工农医类人才。持续实施强基计划,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推进基础学科本硕博贯通培养,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为实现“0 到 1”突破的原始创新储备人才。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成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人才和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培养。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强化科教融合,完善人才培育引进与团队、平台、项目耦合机制,把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三、服务新发展格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7. 率先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健全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引导机制,按年度发布重点领域学科专业清单,鼓励建设高校着力发展国家

     急需学科,以及关系国计民生、影响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学科。支持建设高校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优化学科布局,整合传统学科资源,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学科基础。对现有学科体系进行调整升级,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积极回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布局交叉学科专业,培育学科增长点。

     8. 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实施“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稳定支持一批立足前沿、自由探索的基础学科,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论研究,扶持一批“绝学”、冷门学科,改善学科发展生态。根据基础学科特点和创新发展规律,实行建设学科长周期评价,为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创造宽松包容环境。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以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强化学术训练和科研实践,强化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的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和育人优势,为高水平科研创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9. 加强应用学科建设。加强应用学科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推动建设高校更新学科知识,丰富学科内涵。重点布局建设先进制造、能源交通、现代农业、公共卫生与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阔、人才缺口大的应用学科。

     10. 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地位,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围绕基础科学前沿面临的重大哲学问题以及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加强科学哲学研究,进一步拓展科学创新的思想空间,推动科学文化建设。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联动发展,建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强化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育人功能。

     11.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以问题为中心,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搭建交叉学科的国家级平台。以跨学科高水平团队为依托,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加强资源供给和政策支持,建设交叉学科发展第一方阵。创新交叉融合机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叉融合,围绕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国家治理等领域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完善管理与评价机制,防止简单拼凑,形成规范有序、更具活力的学科发展环境。

     四、坚持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12. 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引导全体教师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教书育人初心使命,提高教师思想政治和育人水平。统筹国内外人才资源,创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高端平台、资源配置和环境氛围,集聚享誉全球的学

     术大师和服务国家需求的领军人才,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大学在科技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人才引进,引导国内人才有序流动。

     13. 完善创新团队建设机制。优化团队遴选机制,健全基于贡献的科研团队评价机制,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优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高端人才资源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交流共享机制,促进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加强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探索建立创新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

     14. 加强青年人才培育工作。鼓励建设高校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数量,将博士后作为师资的重要来源。加大长期稳定支持的力度,为青年人才深入“无人区”潜心耕作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关心关爱青年人才,加强青年骨干力量培养,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观念和做法,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完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大量涌现的体制机制,挖掘培育一批具有学术潜力和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

     五、完善大学创新体系,深化科教融合育人 15.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立足国内自主培养一流人才和产生一流学术成果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做厚做实基础研究,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重点支持基础性、前瞻性、非共识、高风险、颠覆性科研工作。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专项行动计划,努力攻克新一代信息技术、

     现代交通、先进制造、...

    篇四:一流学科建设

    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学科建设。自从国务院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重大战略部署以来,迅速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掀起了一场争创一流的“大比拼”。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高等教育组织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必须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夯实基层党建工作,推动一流学科建设。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学科建设因其特殊性,往往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需要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做保障。因此,学科建设不可能脱离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甚至必须依靠党建工作的支撑和引领。武汉大学教育科研研究院院长彭宇文认为,高校党建是“双一流”建设核心竞争力的应有内涵,也是“双一流”建设总体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双一流”建设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不仅要“与学科建设并举,走一条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路径”,而且还应积极融入并自觉地服务于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来说,高校基层党组织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应当发挥以下作用:1、政治导向作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凝练学科特色、把握学科方向等事关学科建设重大问题决策中,牢牢把握学科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的大局,强化学科的政治灵魂意识。2、凝心聚力作用。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凝聚专家、教授、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实现党员队伍与学科骨干队伍的共建,打造高素质学科建设队伍和团队。3、组织保障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为学术梯队建设、实验室建设、基地建设和项目建设等提供全面的组织协调和保障作用。二、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常见问题与“双一流”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除了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外,高校基层党组织在设置和活动开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常见问题,客观上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1、党组织设置方面的问题一是布局不合理。以管理部门及科研机构为单位组建的直属党支部数过多,管理重心过高,管理跨度过大,不利于对党支部工作的指导。二是支部规模太大,党员人数动辄三四十人,组织活动难以开展。三是支部设置与学科专业结合不紧密,党员的归属感不强。四是支部设置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教学科研活动需要。2、党组织活动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党员组织生活常常受到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的冲击。二是组织生活不规范,内容枯燥,形式呆板,对党员缺乏吸引力。三是党建工作没有与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目标等紧密联系起来,存在脱节现象。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开展方面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对师生缺乏基本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长此以往就会使基层党组织作用被弱化、虚化,根本无法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作用。三、以夯实基层党建工作为抓手,全面助推一流学科建设基金项目:

     本研究为 2017 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系统党建课题项目“高校基层党组织助推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探析”成果,负责人:芮利红,参与人:尹军利、毕远、贾随生。收稿日期:

     2018-05-22作者简介:

     芮利红(1977-),女,甘肃西峰人,宁夏大学督查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基层党组织助推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探析芮利红(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摘 要: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等教育组织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随着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助推一流学科建设,党建工作就不能停留在学校层面上,必须实现重心下移,构建学校党委统筹指导、学院党委(党总支)协调保障、基层党支部主动发力的上下联动的有机整体。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助推;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508(2018)08-0046-02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NO.8,2018(Total No.200)《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 年第 8 期(总第 200 期)科研项目研究46 · ·万方数据

     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巩固党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统筹协调和规范引导作用,同时,还不能只停留在学校层面上,必须把党建工作重心和资源沉下去,发挥二级学院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让学院党委(党总支)强起来,基层党支部活起来、党员动起来,形成学校党委统筹指导、学院党委(党总支)协调保障、基层党支部主动发力的有机整体,让党的工作与学院的业务工作紧密相融,业务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1、调整布局,优化基层党组织架构(1)学校党委层面高校党委应确保学校各级党组织架构科学、合理、规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宁夏大学为例,针对基层党组织设置中存在直属党支部数过多、党组织设置受固有模式局限缺乏创新等问题,宁夏大学党委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调整组建了机关党委、直属单位党委,推进学科融合整合,撤销了 6 个科研单位直属党支部,整合了行政、教辅、科研等单位党组织。将 2 个党总支升级为党委,4 个直属党支部升级为党总支。调整后,宁夏大学共有 23 个二级党委、9 个党总支,3 个直属党支部,在管理机制上进一步合理规范。(2)学院分党委(党总支)层面学院分党委(党总支)要把基层党支部设置与调整放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充分考虑学科属性、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国内合作交流等因素,适应教学科研组织模式变化,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尝试将教工党支部建在能独立完成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任务相对稳定的工作实体,如学科上或科研创新团队上、项目上,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此外,还要严格控制支部规模,确保支部党员人数适量,规模适度。2、抓住关键,推进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队伍建设要想让基层党支部在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选优配强基层党支部书记,让党支部书记成为党建和学术两方面的“双带头人”。但是,由于基层党支部书记一般都是兼职,没有相应行政级别,再加上学术压力,高校教师往往对党建工作热情不高,尤其是那些在学术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或教学科研骨干,往往不愿担任党支部书记或支委[8]。因此,学校党委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将“双带头人”培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还可以尝试把党支部书记作为学校领导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来源,保障和激励教学科研骨干成为“双带头人”。3、规范引导,促进二级学院党建和业务工作齐抓共管作为高校最基本的教学和行政单位,二级学院具体组织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自 1996 年以来,高极二级学院逐步形成了党政各有分工、共同负责的管理体制和机制[9]。这种管理机制对于促进二级学院的科学、民主、规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要么各自为政、互不干涉,要么沟通不畅、排斥协同,甚至互相博弈,致使学院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学院领导班子要主动强化“一盘棋”的思想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学校党委的顶层设计和规范引导。学校党委应进一步压实责任,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促使学院不断完善议事规程和决策机制,以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为依托,把党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形成党建工作与学科和人才工作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局面。4、发挥合力,以基层党建促学科建设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和院长分别担负着管党的政治责任和谋划学院发展的管理职责。在事关学院学科建设规划、学术梯队建设等重大问题上,学院党政领导必须加强沟通协调,深入交换意见,确保科学民主决策。在推进学术交流、科技合作、产学研对接过程中,学院党委(党总支)要善于以党建工作凝心聚力,从组织角度进行建议指引,必要时还要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宁夏大学农学院党委在引领学科建设方面的工作颇具特色。学院党委多次组织开展科研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与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结对共建服务型党组织,商讨推进科研项目合作,把党建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5、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党支部各项工作党支部是党的组织体系中最基础的基层管理组织,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要抓实基层党支部工作,必须做到工作重心下移,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学校党委要制定基层党支部工作相关规定和细则,从制度上规范党支部工作;学院党委(党总支)要加强对支部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和督促,确保党支部把党务工作很好地贯穿于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具体工作中;基层党支部要强化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严格落实党章规定的党支部七项职责,努力创新支部的组织活动方式,使支部活动经常开展起来,并通过支部活动把教学科研骨干凝聚起来,全面融入一流学科建设等各项中心工作中。参考文献:[1] 彭宇文:以一流党建促进“双一流”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 (2).[2] 潘小承: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与学科建设并举[J],党政论坛,2013, (7).[3] 宣勇、何作井:支部建在学科上--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3).[4] 魏泽:高校基层党组织促进学科建设运行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 (10).[5] 傅赢:立足学科专业特色发展,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J],科教文汇,2016, (1).[6] 唐洪武: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助推一流学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 (18).[7] 左娅菲娜:夯实基层党建 支撑高校“双一流”建设[J],党史博采,2017, (6).[8] 骆军、龚炜: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 (6).[9]张雪刚:浅议新时期下二级学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J],改革与开放,2017, (13).高校基层党组织助推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探析 科研项目研究47 · ·万方数据

    篇五:一流学科建设

    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37October 2018(B)总第 437 期2018年10月(中)摘 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和基础。本文以武汉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建设为例,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国际交流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我国与世界一流工科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结合国内高校实际,提出激励措施的相关建议,以期对国内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 世界一流 学科建设 问题 激励措施A Brief Analysis on Some Problems and Incentives in the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Disciplines // Chen HuanAbstract Building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world-class dis-ciplines i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y the Party Central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Building world-class disci-plines is the core and foundation for creating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discipline of Wu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aps and problems betwee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in China and world-class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talent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staff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Suggestions on incentive measures are putforward,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world-class disciplines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Key words world-class;discipline construction;problems;incen-tives1 引言1995 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211 工程”“985 工程”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2015 年 10 月,国务院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2017 年 1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为进一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7 年 9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武汉大学等 42 所高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武汉大学共有 10 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其中“水利与土木矿业工程”学科群在列。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现有“水利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是我国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水利工程是武汉大学具有显著特色的工科专业,是武汉大学现有的五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之一。随着国内外科技和高等教育形势的不断变革,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进程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作为传统的工科专业,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保持学科的创新活力和学科优势,并尽快成为世界一流的工科。在梳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激励措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2 世界一流学科的定位什么样的学科才能称作世界一流学科?对此并没有明确定义。国际上不同的评价机构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对世界学科的排名有最直接的体现。如 QS 世界学科排名采用的是学术声誉、用人单位评价、单篇论文引用率和高被引论文引用率;ESI 学科排名则采用论文总被引频次作为排名的依据。各评价机构的指标体系虽不尽相同,但主要考虑的还是作为大学主要职能的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的产出及其影响。从定量角度分析,学科排名能够进入 QS 世界前 100,能够进入 ESI 前 1%都是极其重要的指标参数。作为工科专业,由于其应用性很强,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的产出都与所在国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阶段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还是曼彻斯特大学、东京工业大学,这些以理工科闻名于世的一流大学,都与其所在国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密切相关。纵观上述标杆学校,作为世界一流工科,除了培养社会高度认可的高素质拔尖人才,产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以外,还具备以下特征:(1)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2)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参与重大工程建设,解决关键技术问题;(3)拥有基础理论方面的标志性成果,强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的进步。3 学科建设的现状及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开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外高校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既是一种挑战,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需把握国家发展战略和学科发展前沿,及时调整学科发展方向,立足现有学科基础,突出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评价体系和国外标杆学校,补齐学科短板,缩短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3.1 人才培养国外一般没有专门的水利类本科专业,而是在土木、环境等学科中开设水利类课程,国外高校人才培养数量少,但专业面宽,并且注重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培养。国内设置专浅析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及激励措施陈 欢(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b.2018.10.054作者简介:陈欢(1987—),女,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行政管理职员。121

     教育管理门的水利学科,课程更强调专门化和应用性,专业课数量也远远多于国外。由于课程多,实践性课程偏少,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偏少,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课堂讲授居多,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较少,对课外作业重视不够。培养方案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综合素质和专业以外的能力需要加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3.2 科学研究由于在发达国家大规模开发和建设的时期早已成为过去,相较世界一流学科,我们学科在参与工程实践,比如三峡、南水北调等世界知名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咨询和研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但近年来在重大工程项目的技术咨询与服务方面参与度呈下降趋势。高水平研究成果如 ESI 论文数量还不够,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和世界一流学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很大部分老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还没有触及本学科前沿,没有同国际接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承担低水平且重复性的项目,难以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与世界一流学科相比,我们的专利和软件开发的数量总体偏少,且商业化程度低、影响力不够,缺乏持续的研究和推广。3.3 师资队伍相较世界一流学科,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的环境与水利工程系,全职教师不足 20 人。我们学科师资队伍规模较大,由于历史原因,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国际化水平不高,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数量偏少,具有海外背景的师资偏少,高层次人才依然不足,教师发展分化问题较突出。虽然各个国家的教育理念、方针政策不尽相同,但国外高校完善的人事制度及导师制培养等措施,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也有明显的效果。3.4 国际交流每年来我校访问做学术交流的学者平均 30 余批次,但交流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少数教师,多数教师由于语言等原因交往能力较弱。同时,现有的交流大多限于学术报告、座谈层面的交流,在科技项目方面的合作以及招收留学生方面尚未形成常态化局面。尽管部分教师在国际上较为活跃,本学科在国际同行中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整体的国际化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中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学术活动的意愿不强,能够完全用英文授课的教师数量偏少。由于语言、文化等原因,学生尽管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外语,但由于整体环境的限制,实践机会较少,大多数学生口语交流和写作能力较弱。3.5 条件建设随着国家对高校投入的增大,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基本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与世界一流学科相比仍较差。由于国内整体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高端实验仪器设备大多依赖国外进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发。这种差距不但体现在硬件条件上,更体现在软件环境上,尤其表现在教育理念、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及校友文化等方面。4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激励措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涉及的因素很多,切实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是落在高校肩上的时代使命。我们在积极吸收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符合自身实际。从学校层面来说,更多是学校的政策导向、资源分配及相关管理问题,下面着重从这一角度出发建议一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激励措施。4.1 着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引领型人才及时全面客观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和意见,建立意见收集和持续改进机制。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一流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充分利用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等各种新兴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建立世界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强化课程体系和课外活动对毕业生要求的支撑,主动响应融合外部质量评估和认证体系。全面落实小班教学制度,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与管理制度,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设置创新学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其创新研究能力;多渠道建立、完善国家、学校和学科的创新引导、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进行原创性研究。4.2 以高水平成果为核心,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向一流学科目标努力。充分考虑教师所取得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按其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论文引用情况、授权的专利、专利转让情况、获得科研奖励和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等来评价,这些指标要体现在绩效分配办法和专业技术职称聘任条件上。4.3 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研究,丰富国际交流形式国际学术交流的形式很多,但关键的是教师与国外学者开展深层次的合作研究,因此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应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不能流于形式。应制定具体政策引导教师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帮助教师提高研究能力、更快了解学科前沿,从而取得国际认可研究成果。制定经费支持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通过建立学分互换机制、联同境外合作院校设立奖学金等措施激励学生参与境外交流。4.4 培养学科领军人才,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及协同创新采取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并重的方式,以培养世界级学术大师为目标,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发挥多学科优势联合攻关,促进相关学科有机协调发展,建立学科交叉激励机制,加强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产出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科学价值的高水平成果。4.5 坚持服务社会,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积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制定措施激励有影响的重大工程项目,提升学院教师在重大工程项目技术咨询与服务方面的参与度。鼓励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积极争取国际培训项目,实现招收发展中国家留学生的持续化和常态化,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4.6 加强文化传承,培育校友文化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一流的学科需要培育能提升整体学术水平、为社会服务的科技文化,进一步挖掘优秀文化的育人作用,培育和引导师生共同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乐于创新,善于创新。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成长和形成所需的社会声誉和资金来源,都离不开校友的支持,建立健全校友“事业服务”机制,培育世界一流的校友文化。参考文献[1] 别敦荣.论“双一流”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编辑 李金枝122

    篇六:一流学科建设

    22 年第 1 期摘要: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建设“双一流”,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 工程”“985 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地方高校需要响应决策、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在拥有大批优势学科等挑战的情况下,设立发展优势特色学科,探索其相应的建设路径。关键词:双一流;优势特色;建设路径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j.cnki.1671- 9646(X).2022.01.028Construction Path of Advantageous 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sin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 ClassCAORong"an 1 ,ZHANGJiamiao 1 ,YULihe 2 ,DINGGuochao 3 ,YANGKejun 2 ,GUOYongxia 2 ,HANQi 1 , * WANGChangyuan 1(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Heilongjiang 163319,China;2. Agricultural College,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Heilongjiang 163319,China;3. College of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Heilongjiang 163319,China)Abstract:

     Whe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s a new era,it was necessary to develop higher education to builda powerful country in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double first class”wa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It is also another national strategy in the field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fter the“211Project”and“985 Project”,which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China"s higher educa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respond to the decision- making and seize the opportunity,which should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having a large number of advantageous disciplines. They should set up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tageous 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s and explore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path.Key words:

     double first class;advantages;construction path“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路径曹荣安1 ,张佳苗 1 ,于立河 2 ,丁国超 3 ,杨克军 2 ,郭永霞 2 ,韩齐1 , * 王长远 1(1.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食品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2.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农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3.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收稿日期:2021- 03- 16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SJGZ20180042,SJGY2020051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审核评估整改校级专项课题项目(NDJY1822);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 年度课题研究成果 (GJB1421195)。作者简介:曹荣安 (1980— ),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 通讯作者:王长远 (1976— ),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1 研究背景继实施“211 工程”“985 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以来,高校、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但是,重点建设同时也存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等问题,为认真总结经验、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推进机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国务院于2015 年下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 。方案明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加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高等高校和学科教育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统筹,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彰显了党中央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我国高校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 [2] 。目前,国内外形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向外看国际竞争加剧,大国关系复杂,科技发展迅速,而国内的主要矛盾变化、培养时代新人、实现民族复兴成为时代强音。在此形势下,“双一流”建设在原有文章编号:1671- 9646 (2022)

     01a- 0113- 03第 1 期 (总第 543 期)

     农产品加工 No.12022 年 1 月 Farm Products Processing Jan.

     农产品加工 2022 年第 1 期的“211”“985”高校集聚大量人才、资源情况下,应满足社会多样性,善于发现不同领域的学科、人才,推动特色发展,展现学科优势,实现“双一流”背景条件下地方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把大学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最终实现民族复兴和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2 优势特色学科概述2.1 优势特色学科简介优势特色学科又称特色优势学科,是指同属于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一级学科。任何一所大学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都是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和学校实际进行建设,已有的学科基础 (如学校的师资、设备)

     既是一所大学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果,更是将来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3] 。一般来说,优势学科一期建设期满,ESI 排名或权威国际排名要明显上升,二期期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行列。特色学科一期建设期满,相关学术学科排名要有明显上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取得标志性进展,二期期满在关键应用领域取得突破,相关学科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前列。2.2 特色和优势的含义及关系2.2.1 办学特色特色即事物本身所表现的独特的、区别于其本质的具有个性的色彩、风格等,世界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色彩,事物本身不同的特色影响着世界,形成了多元化、多样化。而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价值期待的多元化,将会导致高等教育在宏观上走向多样化,在微观上走向特色化。高等教育的建设离不开教学特色的建立,建设特色高等教育即将校园文化、优良传统、科学技术等方面融入教学模式中,通过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反映出来,决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建设高等优势特色学科,是立足校情、发挥最佳优势、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多元需求和价值期待,保持和发展办学特色,增强竞争能力的前提 [4] 。2.2.2 办学优势优势即自身拥有较他人来说具有能战胜、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但学校的办学优势不能理解为压倒其他学校的有利形势,而应该理解为突出自身办学特色的长处。通过对资料及学校的教学研究,可以将高等教育的办学优势理解为 3 个方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人无我有:即别人无而我有,这便是具有开创性、独特性的优势,可领先于他人;人有我优:则是在某一项或多项上优势强于他人,这种情况虽然也不多见,但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一般是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必须追求的目标;人优我特:这便可以理解为上面所说的办学特色。2.2.3 办学优势与特色的相互关系根据对以上办学优势、特色的含义及扩展的理解,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也是大学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理念和目标,它们共同推动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一所大学不可能没有办学优势,更不能没有办学特色,没有办学特色就难以发展成为办学优势,同样,没有办学优势也很难形成办学特色 [5] 。3 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的意义3.1 给高校学科建设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给地方高校学科带来更多机会。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可以避免高校之间学科、专业等重复交叉,有利于地方高校学科的多元化发展。建设优势学科还能有利于全面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及重点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学科建设的层次与水平。3.2 优化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高质量的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不仅能给地方学科建设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还能够优化学科建设,完善办学机制,如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可以优化地方高校的治理结构,提升学科建设规划工作的科学性,优化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运行体系,健全面向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评价体系。3.3 有利于增强高校的优势能力优势特色的建设能够提高培养人才和高校自身优势,从而有利于增强高校的创造力。各高校的优势特色各不相同,大力支持优势特色领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各高校的优势,从而提高竞争能力。高校是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的基地,发展优势特色可以加大科研发展,增加产品制造,为社会提供特色服务,从而增加贡献力。优势特色建设通过提升高校的创造力、竞争力和贡献力,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资源等,从而提升自身影响力。4 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路径4.1 结合高校自身传统进行创新大学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大学成立至今,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学科。自身的优势特色往往非常具有底蕴,但是只有传统的特色也是不行的,时代在进步,科研在发展,绝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 [6-7] 。应该在原有的底蕴上继续开拓不断创新,才能够适应当今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时代。但是,发展的前提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同人类的进化史一般,要适应社会,在创新和底蕴保持中间取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既保持自身的优势特色,又提高优势特色的影响力。114 · ·

     2022 年第 1 期4.2 结合社会发展和地域的特点进行发展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想发展就要掌握发展的趋势,把握发展方向,但只迎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不够的,地域在建设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因素。一般来说,大学自身的优势特色与地域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利用所处的地域优势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大学的发展更加顺利 [8] 。4.3 瞄准“冷门”专业发展冷门专业的发展需与社会等因素结合起来,这里的冷门专业并不包括前景不好、无发展的专业,而是指因地域等无法壮大但前景很好的专业,如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茶学专业、轴承专业。轴承专业目前为止只有河南科技大学一所学校,是中国轴承专业的最高学府,这便是该校的优势特色,虽然目前该专业还无法更进一步发展,但如茶学专业,茶艺成为新饮品界的发展潮流,更多的人专注养生,在安徽有很多有名的茶叶,因此茶学专业中安徽农业大学也是值得推荐的,这便是在优势特色基础上发展“冷门”专业。4.4 创建优势特色学科合作优势特色可以不单是一所大学,也可以是多所大学。当今社会提倡合作共赢,虽然地方高校不如高等学府影响力大,但是可以通过合作共赢的渠道,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群,如从五院四系毕业的学生称呼对方为校友,这几所大学共同建设起中国法学界巨头。虽然这些学校师资优越、影响力大,但是可以效仿成立自己地方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在教学资源、优秀人才、研究经费上层次与水平都会大大提升。4.5 成立跨学科合作平台该路径和上述路径差不多,但此路径更强调跨学科,不同学科或者相近学科进行合作。跨学科研究需要打破学科壁垒,需要院系之间相互合作,相近学科可以进行合作支撑,不同学科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各学科如同生产线上的各部门一样,各自研究形成研究链与网 [9] 。由于是跨学科建设,因此需要建立跨学科资金、资源等统筹管理部门,旨在对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对项目管理进行日常审核、安排等。平台可以加大硬件建设投入,构筑实践教学平台,根据需要优势互补、合作双赢。4.6 加大校企合作建设优势特色,首先最重要的是资源和影响力,而一个强有力的企业合作伙伴则非常重要。校企双方探索有效的合作机制与模式,本着“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灵活多样”的原则 [10] ,建立与特色和优势产业企业的多样化合作、办学机制与模式,从而提高影响力、资源等,并且还能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改革人才培养内容与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4.7 确定布局,全球化发展高等院校需确定自己的方位进行战略布局,在学科的建设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确定不同的标准,在优势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优势学科的建设不仅要适应本国的社会发展,还需要面向世界,坚持全球视野,打造富有成果和影响力的特色库,将“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探索建设国际复合型人才模式的建设,搭建国际学术互动平台,搭建世界研究中国的学术网络和互动机制,更好地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造就复合型、复语型、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 [11] 。建立国际化人才,能够使国内外的科研资源进行共享,提升高校教育资源。5 结语各高校一定要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立足校情发挥最佳优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参考文献:郝平.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 [N] . 学习时报,2017-11-13 (01)

     .马陆亭. 新时期“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战略 [J] . 中国高教研究,2019 (12):15-20,28.娄玉珍. 大学优势及特色学科成长模式思考 [J] . 教育发展研究,2006 (11):68-71.滕红梅,孙元琳,王艳萍,等. 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 以运城学院为例 [J] .农产品加工,2019 (23):106-109.吴太山,李正元. 试论高校办学特色和优势 [J] .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2):11-13.柳晓明,贾敬...

    推荐访问:一流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