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铭公文网 - www.sddayugaoke.com 2024年05月04日 04:20 星期六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10篇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09-17 16:00:05

    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10篇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 2010年12月gF1XINKECHENGXUEXI关于武昌起义爆发的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2007年6月第3版)中对武昌起义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10篇,供大家参考。

    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10篇

    篇一: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

    10年12月g F1XI N KE CH EN G XU EXI关于武昌起义爆发的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 2007年6月第3版) 中对武昌起义爆发背景的介绍共180多个字,其中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包括:保路运动、湖北新军、革命党人、共进会和文学社等。对于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底子薄弱的高一学生而言,这些历史概念和事件是抽象的、模糊的,教师在新授课过程中如果不灵活处理教材,学生要真正掌握武昌起义爆发的前闪后果就很困难,归纳武昌起义成功的原纠时更是无从落笔。笔者试从以下四个问题着手来化解这一矛盾.与历史教学一线的同仁探讨,帮助学生深刻而具体地感知这段历史。‘ 一、武昌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革命思想在武汉传播。二、保路运动的兴起——人民群众斗争推动起义爆发。三、共进会、文学社和中国同盟会之间的关系——宣传组织发动领导起义。四、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军。下面分别予以阐述。一、武昌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武昌乃武汉三镇之一,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予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 今南京) 迁至鄂县,并更名“ 武昌” ,取“ 以武治国而昌” 之意。“ 九省总汇之通衢” 的武汉是一座具有35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它雄踞长江中游,形成两rI:交钉:、三镇鼎立的独特地理格局,是全国建城最早的特大城市;它地处中国腹地,是全国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和电信的重要枢纽,这里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武汉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因此多元文化在武汉融}L。清成丰十一年( 公元1861年) ,根据《中英天津条约》汉口正式开埠对外通商,至1889年英、德、俄、法、日5国先后在汉口开辟租界。清光绪十五年( 公元1889年)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在武汉地区创办近代工厂,兴建新式学堂,修筑铁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到20世纪初武汉已成为全国第66窿锄万方数据二大金融中心。底蕴深厚的古代和殖民洋务景必孑员讲清,陶娟的近代孕育了武汉地区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简要介绍武汉和武昌的关系及在历史上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革命党人能在武昌成功发动起义,分析这次起义成功的原因时,学生在思维理解上就不会断层。一切水到渠成。二、保路运动的兴起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到铁路的建筑和矿山的开采厅面,并以此作为其巩嗣“ 势力范围” 和伸展侵略势力的手段。这不仅使中国人民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因此,20世纪初,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收回路矿权利的运动。清廷为扑灭四川人民的保路起义,派出大臣端办率领部分湖北新军人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教材指出“ 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于是荸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交代清楚20世纪初人民群众的保路运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全国草命形势的发展,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fi 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武昌起义爆发‘ j 人民群众的斗争紧密相连。三、共进会、文学社和中国同盟会之间的关系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后,多次组织武装起义,试阁推翻清政府,但郧没有成功。学生在掌握了同盟会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武昌起义领导机构的理解就会心存疑虑:为什么教材又出现了共进会和文学社这两个Ⅲ体,他们和中国同盟会是什么关系?史学界研究显示,武昌起义中虽然有中国同盟会的成员参加,但中国同盟会并未起到领导作J }}j 。中国同盟会作为一个不够成熟的资产阶级政党,其组织比较松懈,内部政见亦多分歧,一年以后即形同虚设。共进会是中国同盟会的外围莘.命团体,1907年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领导人是同盟会会员焦达峰等,1908年秋,共进会的主要成员同国在汉口一带宣传活动,在新军中发展新的成员;文学社是清未湖北荦.命团体,的四个问题1911年1月3013正式成立,社长蒋翊武。成立后,以《大江报》为宣传阵地,在新军中大力发展社员。这两个革命团体都拥戴孙中山和同盟会纲领。了解了这些后,学生就会理顺武昌起义和中国同盟会的关系,不会简单产生共进会、文学社是中国同盟会分支的错误概念,更加清晰革命党人成立的不同团体都在为“ 振兴中华” 而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四、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清末新军以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实力最为雄厚。亲身经历中法战争的辛酸苦涩,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使张之洞力|冬i把湖北新军营建成“ 御侮自强保国家” 的武装力量。因此北洋新军选将募兵唯才是举,许多将领都是同国的军事留学生,士兵的内在素质( 非军事技术素质,主要指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及理解能力等) 较高,“ 自强御侮”思想观念比较进步。这些决定了革命党人可以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并且在起义机密泄露的危急关头,能自发进行起义。j F是这种革命首创精神才使得起义军一夜就占领了武昌城,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经过以上介绍铺垫,学生就会了解革命党人为何能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清政府精心操练的新军,却成为推翻其统治的“ 先锋队” 的原因了。以上四个方面是学生深刻理解武昌起义爆发的背景的必要补充。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如果只机械地停留在字面上按I冬I索骥,就只能一知半解,被动地“ 死记硬背” 历史。闲此,教师应该拓展教材内容,充分备课,灵活处理教材,为学生扫清认知障碍,在完整真实的历史事实面前拓展自己抽象的、富有逻辑的历史思维。历史事件背景的分析是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首要环节,教者必须摈弃IR教材之下墨守成规的理念,积极实施新教材理念,开拓创新,设法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兴趣中认知历史,感悟历史。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篇二: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

    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 一西配楼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是本馆的基本陈列之一。布置于本馆院内西配楼。展览以近 400 件展品包括文物真迹、历史图片、美术作品以及图表、模型和场景等全景式地展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历史。

     展览内容上分七个部分形式上又分九个展区(包括序厅)。内容上环环相连有历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形式上又各自相对独立以别具的特色营造整体的美感。

     序厅

     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初年席卷古老中华的一场伟大的民主革命。

     公元 1911 年 10 月 10 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蓄势既久为天下倡果敢地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枪声并一举占领武昌。义声所播全国响应清朝统治迅速瓦解中华民国随之诞生。武昌起义成为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千年演进世纪递嬗。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烈们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伟业将永垂青

     本部分形式上是一个半圆。弧线是一幅巨型电脑合成画面领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人物群像与人民英雄纪 念碑“武昌起义”浮雕上实下虚组合在一起正中是凸现的孙中山先生青铜浮雕头像画面下方是一行提示观众铭记的立体字1911 年 10 月 10 日。序厅里的“前言”阐明了展览的主题径线上的 18 星旗则烘托出热烈的气氛。

     第一部分 清朝末年的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地处中原中枢控扼长江腹地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较深入的地区之一。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湖北武汉成为列强竞相争夺的重点地区。

     “欧风美雨”的冲击和刺激既使湖北武汉社会矛盾激化、人民苦不堪言也使这里成为较早得风气之先并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地区之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武汉推行的“新政” 即一度处于执全国牛耳的地位。清朝末年的湖北武汉为中国的变局准备着条件。

     本部分以对比的形式展示了武昌起义爆发的广阔的社会背景一方面是列强的侵略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的变局表现了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的回应。

     第二部分反清革命的孕育

     清末湖北的反清革命发轫于 1900 年的自立军之役。

     1904 年湖北革命志士创立了自己的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1905 年孙中山先生创建中国同盟会后湖北革命力量进一步集聚革命组织薪火相传。到1911 年湖北革命组织演变形成文学社和共进会两大革命团体。湖北革命志士长期艰苦卓绝的工作尤其是在新军士兵中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为武昌起义的爆发组织和集聚起雄厚的革命力量。

     本部分以反清革命团体的发生、发展、聚合为线索着力表现了革命党人的牺牲精神和艰苦卓绝地运动新军的活动。

     第三部分武昌起义

      1911 年夏秋保路风潮的兴起极大地鼓舞了湖北革命党人举行起义的信心。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推动下9月下旬文学社与共进会组成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并制订起义的总行动计划。起义前夕分设于汉口、武昌的领导机关相继遭到破坏总指挥蒋翊武出走参谋长孙武负伤彭、刘、杨三烈士遇害起义面临流产的危险。在此紧急关头革命党人当机立断果敢地发动了武装起义。

      10 月 10 日晚新军工程 8 营率先发难迅速夺取楚望台军械库各营随即奋起响应血战通宵攻克湖广总督署并占领武昌全城。起义军旗——十八星旗插上了黄鹤楼头辛亥革命在武昌首义成功。

      这是展览的主体部分分两个展区先用一个小展区介绍起义的过程接着用一个大展区以背景油画、雕塑组合成武昌起义的大场景观众步入场景区仿佛与起义士兵—起经受战火的洗礼并能感受他们敢为天下先的豪气和分享他们首义成功的喜悦。

     第四部分鄂军都督府的建立 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和起义官兵立即着手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原清军第 21 混成协统领黎元洪被推为都督。1911 年 10 月 11 日鄂军都督府宣告成立。在革命党人的实际主持下都督府发布了一系列革命文告并颁布了一系列具有进步意义的政策措施为巩固和扩大胜利成果做了大量工作。与此同时汉阳、汉口为起义军占领其他各州县也相继光复武昌起义迅速取得全省范围的胜利推动了全国性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

     该展区天棚悬挂的圆弧状的蓝色织物如起伏的波浪 象征着革命高潮已经到来仿鄂军都督府旧址红楼外墙作的展墙上排列着当年的领导人布置于该展区的电脑触屏和阅览台则可以增强观众对展览内容的兴趣和了解。

     第五部分阳夏保卫战

     武昌首义一举成功引起清王朝极度恐慌立即调遣水陆重兵围剿。鄂军都督府为捍卫新生革命政权积极扩军迎敌。自 1911 年 10 月 18 日至 11 月 27 日革命军在汉口(古称夏口)、汉阳对清军展开了殊死的抗击史称“阳夏之役” 它是辛亥革命期间爆发的一场最大规模的激战。阳夏保卫战以汉口、汉阳相继失守而告终但革命军以万余将士之躯血战坚守 40 余天既显示了首义军民的英勇精神也为各省响应武昌起义赢得了时间。

     这里的展墙是倾斜的给人以压抑和失重感表现了阳夏战役的悲壮和惨烈副线上的“都督拜将”是展区的亮点栩栩如生的黄兴蜡像正向你挥手致意那是刚刚受任战时总司令的黄兴从拜将台上走来。

     第六部分各省响应

     民国肇建 武昌起义点燃了中华大地上的反清怒火革命烈焰迅速席卷全国。短短两个月内即有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广东、福建、四川和上海等地相继宣告独立响应武昌起义清王朝统治随之土崩瓦解。

     1911 年 12 月 29 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2 月 12 日清帝退位。自此统治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宣告。华夏神州换了人间。

      这里的展墙是波浪式的象征革命浪潮席卷全国中华民国的五色国旗悬挂天棚清朝的黄龙旗破损滑落寓意是民国建立了皇权自此终结。

     第七部分纪念武昌起义 首义的枪声已经渺远辛亥革命带给古老中国的变化却是巨大的。时至今日其影响依旧可见。民元以来人们就以各种方式纪念武昌起义纪念这个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丰碑不朽!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烈们伟业永垂!

     该展区明亮、辉煌。辛亥革命纪念设施的彩照反映了这场革命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汹涌的波涛上浮现

     的孙中山像和他的名言则让你感悟和感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伟业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进步潮流的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烈们将世世代代为人们所纪念。

     二东配楼 位于武昌阅马场“红楼”院内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东配楼一楼的《馆藏珍贵文物展》 是该馆推出的一项专题展展出的 150 件辛亥文物珍品分为共和纪念瓷器、辛亥名人书画、辛亥志士宗谱、广告画月份牌、杂件等五大类其中大部分展品为首次公开展示。孙中山先生访问武汉期间同盟会员、鄂军都督府司法部副部长彭汉遗赠送给孙中山的瓷花盆记载有黄兴家世的《经铿黄氏家谱》 孙中山的“博爱”真迹黎元洪题“得天独厚”横披、黄兴书四条屏等都是展览中的精品。而民国时期的广告画月份牌系列展品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带给中国的社会变迁极具观赏性。

     该馆馆长梁华平透露此次公开亮相的所有展品均从其馆藏数千件文物中筛选其中不少为国家一级文物。据了解此前该馆已有《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展出了部分文物。但受展览主题的限制大多数文物一直藏于库房 “紧锁深宫人未识” 。为迎接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到来该馆特别策划了这个专题展览以全面展示该馆文物收藏面貌和特色。

     1特殊“花盆”系孙中山访问武汉重要物证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和民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共和纪念活动催生了品类繁多的纪念物品。此次展出的数十件共和纪念瓷器类型丰富最有价值的是“彭汉遗赠孙中山花盆” 。

     据纪念馆副馆长王兴科介绍孙中山一生仅到过武汉两次。一次是 1894 年先生北上时途经武汉另一次是1912 年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来首义之地武昌访问。自 4 月 9 日起在武汉停留 5 日受到万人空巷的欢迎。

     曾任鄂军都督府司法部副部长的彭汉遗特意烧制此花盆相赠。该花盆形状独特款识明确画面寓意深远堪称近代瓷中珍品。这是孙中山先生到过武汉的重要物证。

     .2“勋五位证书” 彪炳“熊一枪”首义之功 文物展还荟萃了数十件与辛亥相关的证章、函牍、木雕印版及地图杂件其中熊秉坤“勋五位”证书及证章原件颇引人关注。

     据介绍 武昌起义前熊秉坤任革命团体共进会驻清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八营营代表。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熊秉坤所在的工程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熊秉坤因此被孙中山誉为“熊一枪” 。1913 年 1 月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授予熊秉坤“勋五位” 即辛亥革命第五位功勋证书、证章。

     10 多年前熊秉坤之子将其家传的“勋五位”证捐赠给了纪念馆去年该馆又从熊家征集到勋五位章至此证章得以“团聚” 。

     .3.黎大总统手迹“得天独厚”弥足珍贵

     辛亥名人书画也是一大亮点孙中山的“博爱”手迹黄兴的家训“笃实”手书均极为珍贵而黎元洪的“得天独厚“横披真迹更是稀世难得。

     1916 年辛亥首义志士大黄申芗之母胡太夫人七十寿诞之际时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为之题写”得天独厚“横披以贺其寿。据纪念馆馆长梁华平介绍受以往对其政治评价的影响黎元洪手书真迹未受应有重视大多散失。这件“得天独厚“横披手迹更是弥足珍贵。

     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何广 实习生赵红

    篇三: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

    国近代史》 考核论文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摘要:

     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 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 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 终于在 1911 年 (农历辛亥年)

     10 月 10 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的胜利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

     革命军攻克总督府, 占领武昌, 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 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 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 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 沉重打击了清政府, 致使 1912 年 2 月清帝被迫退位, 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

     其次是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

     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 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 并引发各省响应。

     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 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 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关键词:

     革命、 起义、 反封建、 胜利

     正文:

     1. 武昌起义背景和导火事件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辛亥革命元老、 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 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 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 成功创办新式学校; 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 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于 1905 年末颁布新学制, 废除科举制, 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 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亦正是这一教育方式的转变, 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 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906 年, 清廷抛出「预备立宪」, 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 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 1908 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 年仅 3 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即位, 其父载沣摄政。

      1911 年(宣统三年) 5 月, 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 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 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 马上又出卖给英、 法、 德、 美 4 国银行团, 激起湘、 鄂、 粤、 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 掀起了保路运动。

     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 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 罗纶为正副会长, 以“破约保路” 为宗旨, 参加者数以十万计。

     清政府下令镇压。

     9 月 7 日, 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 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 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

     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 将各处电线捣毁, 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

     9 月 25 日,“延安五老” 之一的吴玉章、 同盟会成员王天杰、 龙鸣剑等人领导荣县独立, 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

     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2.

     武昌起义经过 1911 年 9 月 24 日, 文学社 与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由双方负责人和新军代表 60 馀人参加的联席会议, 会上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

     起义机关定为 1911 年 10 月 6日(旧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 , 后因准备不足, 起义日期推迟到 10 月 16 期推迟到 10 月 16日。

     10 月 9 日共进会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 14 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 孙武被炸伤。

     俄国巡捕前来搜查, 受伤的孙武和其他人脱逃, 但起义 的文件, 旗帜等被搜走, 并在相邻的刘公住所内带走了刘公的弟弟刘同。

     湖广总督瑞澄闻得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 搜捕革命党人。

     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闻讯后, 决定当夜发动起义, 并派人给各营送信。

     当日晚彭楚藩、 刘复基在起义总指挥部被捕、 杨宏胜在运送弹药的路上被捕,

     10 月 10 日晨三人被斩首。

     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 熊秉坤等人决定提早起义, 并拉来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 熊秉坤为参谋长。

     1911 年 10 月 10 日(农历 8 月 19 日) 晚间八时 (此时事发已无可考证, 只能确定是日暮以后午夜以前事发) , 程定国(旧说是熊秉坤较为正确) 发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继而深受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同响应。

     吴兆麟、 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 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 占领总督衙门, 湖广总督瑞澄逃走。

     10 月 11 日黎明, 起义军聚集在湖北谘议局大楼会议厅, 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九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 商讨组建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

     除革命党人吴醒汉、 徐达明等十馀人外, 还邀请谘议局议长汤化龙、 副议长张囯溶以及议员, 还有旧军官吴兆麟参加。

     会议请汤化龙主 持。

     吴兆麟提议由第 21 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 立宪派一致拥戴, 部分革命党人也因为黄兴、 宋教仁不在武昌, 彭楚藩、 刘复基、 杨宏胜被害, 孙武被炸伤, 蒋翊武被迫逃跑, 没有更好的人选表示同意, 因此会议 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 汤化龙为民政总长(一说为总参议) 。

     11 日上午, 武昌全部光复。

     晚上成立谋略处。

     在谋略处的主持下, 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 , 公布军政府檄文和《安民布告》, 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废除清朝宣统年号, 改用黄帝纪元, 宣统三年改为黄帝纪元4609 年。

     军政府建立参谋部、 军务部、 政事部、 外交部。

     以谘议局大楼为办公地, 以十八星旗为军旗。

     谋略处以军政府名义发布《布告全国电》,《通告各省文》 等文告通电全国。

     10月 12 日, 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 邱文彬、 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 光复汉阳; 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

     至此, 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武昌起义胜利。

     3. 历史意义 武昌起义的胜利, 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 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

     至 11 月底,全国宣告独立、 脱离清政府的有 14 省。

     北方未独立各省, 有的地方是清王朝统治较强, 如直隶、 山东、 河南; 有的远在边陲, 革命党势力较弱, 如新疆、 奉天。

     这些省份也不平静,革命党仍然组织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之后, 立宪派纷纷表示赞成革命, 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

     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省起义过程中表现了高昂的热情。

     新军士兵、 会党群众、知识分子、 工人、 农民、 城市贫民、 海外华侨、 爱国士绅、 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贡献。

     中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沸腾局面。

     武昌起义也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

     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 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 并引发各省响应。

     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 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武昌起义即狭义的辛亥革命, 同时又是广义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后期腐败的统治, 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前后的系列事件对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革命军攻克总督 府, 占领武昌, 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 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 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 沉重打击了清政府, 致使 1912年 2 月清帝被迫退位, 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

     其次是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

     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 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 并引发各省响

     应。

     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 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 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武昌起义的革命精神, 首先表现在武汉革命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

     他们发挥主动性, 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发展革命组织, 掌握革命武装, 抓住历史时机, 敢把皇帝拉下 马, 主动出击, 发动首义, 创立湖北军政府。

     其次是武汉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的的革命精神和献身精神。

     武昌起义的胜利是革命党人长期艰苦奋斗和英勇流血牺牲换来的。

     如彭楚藩、刘复基、 杨洪胜三烈士慷慨就义, 程定国、 熊秉坤勇于发难, 纪鸿钧、 王世龙舍身烧督署,都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献身精神。

     广大武汉三镇人民群众也同仇敌忾, 支援革命, 商人捐款,工人、 农民、 市民踊跃参军, 与革命军并肩作战, 痛击清军。

     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辛亥先烈的革命精神, 把它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薛君度.

     重评孙、 黄领导并论辛亥革命[A].

     辛亥革命与 20 世纪的中国——纪念辛亥革 2.

     章开沅.

     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三十年[A].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

     1981

     3.

     薛君度.

     辛亥革命新论[A].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

     [C],

     1981

     4.

     关晓红.

     学部与辛亥革命[A].

     辛亥革命与 20 世纪的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 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

     [C],

     2001 5.

     皮明庥:

     《武昌起义非清末首次武装暴动 为何称“首义” ? 》, 《世纪行》 2011 年第 01期

    篇四: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

    辛亥革命简介辛亥革命武汉遗迹遗址辛亥革命历史意义辛亥革命1 00周年

     二·武汉辛亥革命遗址三·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四·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一·辛亥革命简介1911年10月10日, 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 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

     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 近代民主革命家, 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起共和而终帝制” 。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 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1929年6月 1日 , 根据其生前遗愿, 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右边是孙中山先生像孙中山

     现在让我们了解武汉辛亥革命的历史遗迹......

     目 前共有35处遗址遗迹分布在武汉三镇, 大部分保存状态良好。35处遗址遗迹中, 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 处, 即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 8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 处。

     辛亥革命博物馆大门

     一、 红楼辛亥革命博物馆全称为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也称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 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馆址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 也称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等, 俗称红楼。

     二、 辛亥革命武昌 首义纪念碑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南麓首义公园内, 与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英雄烈士雕像、 孙中山纪念碑水平依次排开。

     由湖北省暨武汉市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七十周年纪念大会于1 981年主持修建。

     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辛亥首义人物群雕像矗立在武昌首义公园内。

     首义公园是武汉市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为主题的纪念性公园, 位于蛇山南麓。

     1 995年5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在园内建立此雕像。

     雕像依山而立, 背景葱茏, 红砂石雕, 古朴庄严, 人物生动, 蔚为壮观。三、 辛亥首义人物群雕像

     四、 庚子 烈士墓庚子烈士墓座南朝北, 依山而筑, 由牌坊、道、 墓冢组成。

     其牌坊位于武昌八一路路北中科院武汉分院宿舍区内, 距墓冢百余米。坊四柱三门, 宽约11 米。

     四柱边围各为0.8, 上有莲花浮雕, 高约1 0米。

     中门上方弧形匾阳刻“庚子革命先烈墓道” 八个大字。

     1 956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 辛亥革命烈士墓位于江汉区利济北路71 号(武汉市第一医院对面), 占地面积427.2平方米, 正中为“辛亥首义烈士公墓” 墓碑, 墓碑后面为墓冢。

     墓园后墙中有武昌起义浮雕, 左刻“国魂不死”, 右刻“天下为公” , 均为孙中山所书。1 956年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六、 黄兴拜将台 纪念碑一座如宝剑刺穹、 高高耸立的纪念碑, 这就是黄兴拜将台。“当年, 黄兴在这里慷慨陈词, 指出‘此次革命,是光复汉族, 建立共和政府’

     七、 孙中山铜像铜像分立于武昌和汉口。

     武昌孙中山铜像位于阅马场首义公园, 建于1 931 年, 孙中山身著中国传统服装长袍马褂面南庄严肃立。

     铜像通高约6米, 像高约2.4米, 像座占地约20平方米; 而汉口六渡桥孙中山铜像, 位于闹市区。距今已有七十多年, 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 是湖北产文物保护单位。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 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武汉汉阳月湖堤畔, 占地约700平方二层仿欧式建筑。

     是武钢汉阳钢厂为适应山水园林城建设, 弘扬历史优秀文化创办的。该馆是目前国内关于张之洞与“汉阳造” 的唯一专题馆。

     2005年被市委、 市政府命名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

     九、 中山舰博馆中山舰博物馆坐落于江夏区金口街的中山舰旅游区核心景区。

     中山舰旅游区项目总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 主要由中山舰核心景区、 杜家海游乐区、 民俗风貌区、军事游览区、 旅游产业区等5大板块组成。中山舰博物馆目前试开放, 馆内建有中山舰舰体陈列、 史迹基本陈列、 出水文物陈列展及多功能放映厅, 还将复原中山舰驾驶舱, 复原孙中山、 宋庆龄曾居过的船长室供游人参观。

     陈列馆采用通透的玻璃设计, 舰型钢结构骨架显现磅礴气势。

     十、 曾经的“文化首都” :昙华林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 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

     南麓之间, 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

     1 946年, 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 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穿行在昙华林蜿蜒的小巷深处, 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尽收眼底。

     林则徐、 张之洞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痕迹, 徐源泉石瑛公馆修旧如旧, 还有圣诞堂、 仁济医院瑞典领事馆等外国经典老建筑保存完好。

     十一、 辛亥首义纪念碑亭辛亥首义纪念碑亭位于武昌蛇山首义公园内。碑亭顶呈凸圆形, 古朴厚重, 庄严肃穆。

     亭中石碑高2米有余。

     辛亥首义纪念碑亭由两座碑亭组成, 分列在辛亥首义纪念碑前的左右两侧。

     石碑上刻有孙文、 黄兴、 朱德、 董必武的手迹碑文。东侧亭内石碑北面刻着孙文题字: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顺之则昌, 逆之则亡。

     ” 石碑南面刻着黄兴在民国元年赞扬辛亥首义的诗句:

     “能争汉上为先着 此复神州第一功” 。

     除以上列 举的遗址以外, 还有很多 ...比如:辛亥革命发难处——工程营旧址湖北共进会旧址(江岸区楚善里28号, 省级保护)楚望台军械库(武昌701所内, 省级保护)田桐墓(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内, 省级保护).张难先旧居(武警医院对面, 省级保护).胜利亭(紫阳湖公园内) 李书城旧址(蛇山南麓) .蛇山炮台(蛇山山顶首义公园内)首义枪声纪念塑像(首义公园内)日 知会遗址(武昌崇福山街41号后院) 石瑛旧址(武昌三义村)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辛亥革命的历 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 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 从此,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 无论谁想做皇帝, 无论谁想复辟帝制, 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其次,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 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 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 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 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第三,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

     民国建立以后, 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 开工厂、 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 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第四, 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特别是对越南、 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 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绘有五十六个民族的灯饰, 排列于月湖之滨。

     辛亥首义百年庆典

     此次灯会以“点亮江城、 两岸同辉” 为主题,以花灯展演为主轴, 辅助文艺表演等活动,旨在为两岸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系列活动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同时借此展现武汉城市风采。

     本次灯会将展出46大类, 249组大、 中、 小型彩灯和5000余件氛围彩灯, 沿着月湖风景区廊桥、 湖泊布展搭建, 汇集人文、 历史、 爱情、 卡通等多种题材,荟萃台湾、 秦淮、 自贡各地顶级灯彩工艺精华。

     “辛亥首义 百年庆典” 期间, 武汉市将举行群众文化大型灯会。绘有五十六个民族的灯饰, 排列于月湖之滨。

     谢谢!

    篇五: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

    起义与辛亥革命

      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它们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之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的经济势力。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也进一步激化了。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 1902 年到 1911 年间,各地较大规模的民变多达 1300 余起。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商人的罢市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角色。

     1906 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 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 3 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 年 5 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1911 年(宣统三年)5 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 4 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在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三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1912 年 2月 12 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武昌起义首先是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 1912 年 2 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其次是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 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武昌起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鄂州约法》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以失败告终。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北洋军阀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孙中山本人沉痛地说过,当时中国“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盛,人民困苦日甚一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首先,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时,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这些种种,都是其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革命前,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要不

     要“反满”和用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次论战的中心。为了论证“反满”与暴力革命的必要,革命派揭露了满族贵族实行民族统治政策的罪行,旗帜鲜明地提出只有用暴力推翻这个反动卖国的政府,中国才能独立富强走向进步。革命派认为中国虽不像欧美贫富悬隔,但贫富依然存在,“贫富已悬隔固不可不革命,贫富将悬隔亦不可不革命,„„二者之相视为自然必至之关系,然则以有此制度故,当为社会革命无疑。”“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社会革命的方法就是实行土地国有消除社会上“坐食土地之利”的地主使资金投入工业生产,必将促进社会生产事业的发展。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在孙中山先生组织领导和他的革命精神感召下,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从而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这是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的最具历史意义的伟大功勋。”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绝。

     参考资料:《中国近代史纲要》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篇六: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

    武汉的近代史论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武汉的近代史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 1912 年 2 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

     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 1912 年 2 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中国近代史中国共合作在武汉抗战史中的重要性》

     【摘要】中国近代史抗战时期中,国共的关系融洽并有着合作关系,也在历史上了营造了少有的融洽期,文章具体从五点显著的特点当中做出了总结,并对于今天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重要性

     前言

     从 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失陷、17 日蒋介石发表《我军退出南京告国民书》到 1938 年 10 月 25 日武汉撤退,即为武汉抗战时期,周恩来称之

     为第二个武汉时期。此阶段,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迁入武汉,中共中央代表团来汉,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爱国人士,文化界、宗教界、科技界等的知名人士也都云集武汉。武汉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心和实际的战时首都。迎来了国共合作、全民协力的辉煌抗战局面。以保卫大武汉为战略指导思想的武汉会战,成为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实现了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转折。国民党与共产党作为当时中国社会最大的两个政党。各自都有军队与政权,其合作抗战,对于保卫大武汉战略的实现、相持阶段的到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正是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造就了武汉抗战时期的辉煌。而这一时期过后。两党的亲密合作就不复存在了,抗战也随之变得更为艰难。应当承认,武汉抗战时期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关系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重温这一段历史,回味期间两党默契相处、同舟共济的点点滴滴,在统一大业尚未完成的今天,是极为必要的。本文试就武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特点作一番考查。

     1.中国近代史国共合作诚意倍显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欲迅速实现其速战速决的计划,其在占领东北、华北、华东等大片国土后,借着南京战役的胜利,进犯中原,并狂言道:"只要攻占汉口――就能支配中国。"面对日军的步步进逼,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虽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还是节节败退,溃不成军。整个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此种严峻情势下,国共双方为挽救民族危亡合作抗战的愿望较前一阶段更为强烈。

     此前,因两党的长期对立与仇恨一时难于消解。虽两党开始尝试合作,

     但彼此间信任不足。自国共双方谈判开始,蒋介石就担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对其造成威胁。到全面抗战爆发,蒋介石仍一度坚持不给共产党以军事指挥权,并怀疑"共党思乘对外战争之机会,发动其阴谋"。因而,中共虽坚持"拥蒋抗日"的统战政策,但不能不对蒋介石的抗战决心有所担心,并对国民党在民主民生等问题、特别是在动员民众方面的政策,始终持批评态度。

     而步入武汉抗战时期,基于民族救亡的共同任务,国共双方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就共产党而言,为使国民党方面大开合作之门,中共捐弃前嫌,"与国民党坐在谈判席上共商抗日大计"。在政治方面,中共确立了国共两党"共同负责、共同领导、互相帮助、互相发展"的统一战线总方针。对于具体的政治统战工作,毛泽东于 1937 年底,也明确指出,对国民党要"切实的具体的帮助,多采取建议的方法","依照他们觉悟的程度与迫切的需要,提出适当的要求与口号,不要太高太左"。按照这些方针,中共对以前的一些做法做了改变,对国民党的要求也做出了让步。在军事上,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军队要力争团结国民党共同作战,减少摩擦。1937 年 12 月,毛泽东致电前方领导人,提出:"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路军对华北支军尤其对阎及各县地方政权、地方绅士,必须保持好的友好关系,一切须求合法与统一,减少摩擦,团结对敌。"

     2.中国近代史国共合作方式更为灵活

     国共双方的合作诚意推动着两党的合作抗战紧锣密鼓地展开。这就对国共到底该采取何种合作形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双方进行了长时期的努

     力,打破了往日关于这一问题的僵局,最终形成了遇事协商、随时约见的合作方式。由于三青团无法协调好两党的关系,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讨论了国共合作的形式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国共长期合作的三种形式:其一,把国民党本身变为民族联盟,各党派加入国民党而又保存其独立性;其二,各党共同组织民族联盟,拥蒋为最高领袖,实现党外联盟;其三,没有成文,形式不固定,遇事协商,解决两党有关问题。按决议精神,中共派出代表多次与国民党磋商。最终两党基本上采取了中共提出的第三种形式。至此,无统战组织、遇事协商、随时约见的合作方式正式确立。这意味着国共双方在合作中处于较为平等的地位,彼此谁也不吃掉谁,两党在密切联合的同时各自又保持着独立性。

     这一合作方式的形成,是有其深刻历史根据与现实原因的。就历史根源看,从 1924 年持续到 1927 年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因蒋介石残酷屠杀革命人民而最终以失败告终。深刻的历史教训使中共认识到:没有国共合作,没有统一战线,革命无法取得成功;但有了国共合作,有了统一战线,如果党不善于在统战中保持独立性,革命仍然会失败。因而国民党没有接受跨党合作也就使得双方只能采取遇事协商、随时约见的方式。就现实情况看,战事的危急使国共两党的主要精力一直都投入到激烈的对日作战中,其它的事情无暇顾及。而遇事协商、随时约见,具有较多的灵活性。这使国共双方在处理两党共同事务,尤其是处理突发事件时,无须经过层层的统战组织和繁琐的工作程序,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更有利于双方的合作抗战。

     3.中国近代史国共合作内容更趋实际

     军事上,国共两党在军事战略上相互探讨,国民党方面在周恩来向其讲解《论持久战》的基本精神后深为赞赏,并据此制定了自己的战略指导思想;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上,国共也是相互配合并取得了一些成功,对于台儿庄大捷,陈诚就承认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八路军在华北的游击战争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

     政治上,两党也展开了密切有效的合作,中国共产党促成国民党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并积极帮助国民党实施其纲领,且在部分地区国共出现了地区性的共同纲领,如山西,国共两党就成功制定了,民族革命十大纲领>;国共双方还通过多次的政治磋商与谈判,就两党关系、具体合作任务等一系列问题达成一致,较之此前处于僵持状态的谈判局面有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外交上,中共帮助国民党加强了与苏联的合作,蒋介石通过中共获得了许多关于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对国共关系的看法、对英美的政策等的信息;同时,为援助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共与国民党协调一致,组织了"国际纵队"中的"中国支队"赴西班牙参战;此外国共两党还相互配合,积极对外宣传呼吁世界人民共同反对法西斯,包括争取日本反战力量的支持。

     正是由于国共两党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富有成效的合作,才使武汉抗战时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4.中国近代史国共合作的国际环境更有利

     武汉抗战时期,正值法西斯势力在世界范围内活动猖獗之时。随着法西斯全球战略的展开,国际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客观上也使得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得以加强。中国的国共合作抗战,作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获得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极大支持。

     一方面,国共的合作抗战得到了各盟国政府的支持。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与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严重威胁到英美等国的在华利益,英美等与日本法西斯的矛盾日趋尖锐,因而此时英美等从纵容日本侵略中国转而采取支持中国抗战的立场。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于此时号召全国募捐 100 万美元支援中国的抗战。而此时的苏联已完成了工业化和农业的集体 化,实力大大增强,加紧了对中国抗战的援助,"1938 年两次贷款给国民政府,总计 1 亿美元。此外,还向中国提供飞机 565 架、坦克 82 辆、火炮 817门、汽车 700 辆、机关枪 6325 挺、子弹 645 万发、炮弹 140 万发。"同时,同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如西班牙,其军事领导人此时期曾致电朱德,赞赏中国军民的抗战精神,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在这样有利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地抓住时机,发展扩大国际统一战线,努力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获得各国人民的同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对于此时期日、德法西斯对国民党政府进行的多次劝降活动,中共及时地予以坚决揭露、严厉谴责,与国际消极方面进行斗争,从而维持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5.中国近代史国共合作作用巨大,影响深远

     政治上,国共两党的密切合作、融洽关系为相持阶段两党如何处理相互关系、维持国共两党的合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两党的合作,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进步,保证了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相持阶段的展开,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济上,

     国共协力完成沿海工业的内迁,保证了民族经济免受日军的掠夺与摧毁,为相持阶段中国抗战的继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上,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团结一切爱国人士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整个抗战文化运动所掀起的第一个巨大浪头,推动着抗日洪流在相持阶段的继续前进。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夯实了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有着巨大的功劳。

     武汉抗战时期的国共合作抗战,也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一方面,国共两党的军队此时沉重地打击了日军,有力地牵制了日军的兵力,使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宣告破产,从而使得德意日法西斯的"全球战略"中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即攻占苏联与中国,难以迅速变为现实,进而使得德意日三国无法很快进入第二步战略行动,即决战美国,统治世界。这样也就挫减了德意日法西斯的进攻锋芒,打乱了法西斯同盟的全球部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赢得了有利的时机。另一方面,国共两党的亲密合作、融洽关系,为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抗击法西斯侵略树立了好的榜样。此时期,西班牙政府外交部长台尔戈育,在国联行政院讨论制裁日本侵华的会议上,就曾表示:"对于中国民族之英勇精神,表示敬意。"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战,有力地声援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为最后战胜法西斯势力作出了贡献。

     6.结束语

     总体而言,中国近代史中武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虽有分歧,但相处融洽、合作密切。中国共产党正确地认识了这些特点,抓住时机,制定了一系列

     正确的合作方针与政策,促进了国共合作在此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 2 卷(1 分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日]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M]。台北:台湾中央日报社,1977。

     [4]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中共党时参考资料:第八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法记者雷那向世界广播望积极援助我国抗战[N].武汉日报,.

     [6]余克礼,朱显龙.中国国民党全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7]毛磊,刘继增,袁继成等.武汉抗战史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篇二

     《探讨武昌起义》

     摘要: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 1911 年(农历辛亥年)10 月 10 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的胜利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 1912 年 2 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二

     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其次是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关键词:革命、起义、反封建、胜利

     正文:

     1.武昌起义背景和导火事件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 1905 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亦正是这一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 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 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 3 岁的宣统皇帝溥仪...

    篇七: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

    起义简介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 1911 年(清宣统三年)10 月 10 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折叠 思想条件

     19 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 1905 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 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折叠 社会条件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 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 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 3 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

     1911 年 5 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1911 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起因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 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 风潮"。1911 年(宣统三年)5 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 4 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清政府下令镇压。

     1911 年 9 月 7 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1911 年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折叠 编辑本段 经过 折叠 前夕策动

     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 武昌起义一呼百应 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911 年 9 月 14 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并决定请黄兴、宋教仁或谭人凤来鄂作起义指挥,主持大计。

     1911 年 9 月 24 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 10 月 6 日发动起义。各标营党人代表均参加,通过"人事草案"和"起义计划",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

     南湖炮队党人暴动未果。炮队事件后,清湖北当局下令收缴新军部队子弹,同时增强市面军警力量,盘查甚严。当局召集官长会议,决定军队提前过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不放假。

     1911 年 9 月 28 日,湖南党人焦达峰函告武昌起义指挥部,10 月 6 日起义湖南准备未足,请展期 10 天。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起义指挥部决定 10 月 16 日湘鄂两省同时发难。

     折叠 临时决定

     1911 年 10 月 9 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旗帜等,秘密泄露。并拘捕刘同等 6 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

     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于 10 月9 日晚 12 时发动起义。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

     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 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发动起义。

     折叠 星夜起义

     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 29 标的蔡济民和30 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 3000 多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

     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上 10 点 30 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 8 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

     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 12 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1911 年 10 月 10 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学习的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同盟会员),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潜出校外,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结果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 1911 年 10 月 11 日夜、1911 年 10 月 12 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影响

     折叠 引领革命

     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 2 月 12 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折叠 初创法治

     武昌起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鄂州约法》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 。11 月初,宋教仁、居正、刘公、孙武、张知本等商议,认为仅有政府组织法还不够,尚需有一个根本法类型的法规。众人推宋教仁起草。宋教仁早年喜爱研习法律,曾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研究各国宪法和政治制度,对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十分赞赏。

     因而他为鄂军政府草拟的约法(定名为《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简称《鄂州约法》),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法律,共 7 章 60 条。规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之"。行政权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行使,立法权属"议会",司法权则归"法司"。

     《鄂州约法》对这三方面职权均有明确的划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三权分立原则的政权根本法。它首次正式规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享有"自由保有财产"和"自由营业"的权利。取得政权的中国资产阶级在这里以法律形式宣告自己的胜利并维护既得的成果。

     折叠 开启共和

     武昌起义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武昌起义即狭义的辛亥革命,同时又是广义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后期腐败的统治,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前后的系列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1]

     折叠 阳夏战争

     战斗简介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震惊了清政府,清政府迅速作出反应。1911 年 10 月 12日,清政府撤销瑞澄职 油画武昌起义 务,命他戴罪立功,暂时署理湖广总督;停止永平(今河北卢龙县)秋操,令陆军大臣荫昌迅速赶赴湖北,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任其节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汉江面。

     14 日,清政府编组一,二、三军,以随荫昌赴湖北的陆军第四镇及混成第三协、十一协为第一军,荫昌为军统(也称总统);以陆军第五镇为第二军,冯国璋为军统;以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为第三军,载涛为军统。三军迅速向汉口附近集结。

     面对这一形势,湖北军政府于 1911 年 10 月 15 日决定首先扫荡汉口敌军,然后向北推进,以阻止清军南下。从 10 月 18 日出战汉口,到 1911 年 11 月 27 日汉阳失陷,前后战斗 41 天,史称"阳夏战争"、"阳夏保卫战"、或汉口、汉阳保卫战。

     结局影响 为时一个半月的阳夏战争,是辛亥革命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在这 41 天之中,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贵州、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市,先后获得独立。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效忠清朝。

     革命军虽然最后失利,但这次战役仍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有效地保卫了首义之区和第一个革命政权,而且为各省树立一个英勇抗敌的典范。它充分暴露了清军的残暴和虚弱,使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进一步陷入孤立和瓦解的境地。它吸引了清军绝大部分主力,使清政府无力有效地控制和镇压其他各省起义,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革命军和革命力量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

     详细经过 日 期 革命军动态 清军动态 1911.10·12 汉口新军起义,占领汉口,京山起义 清政府谕令陆军大臣荫昌,海军大臣萨镇冰等率水陆两军赴州巡防营夏占魁部以瑞澄电令乘轮抵汉口刘家庙。

     1911.10·13 詹大悲等组织汉口军政分府。

     清军河南混成协张锡元率三营队抵达汉口刘家庙。

     1911.10·14 武昌军政府出示募兵,数日内扩兵-倍多。

     清政府下诏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对武昌起义的"剿下。中午,清军第二、四镇各-部乘火车陆续抵达汉口以北锋至刘家庙车站。

     1911.10·15 谭人凤、居正由上海抵武昌。黄州反正。新军党人发动信阳起义,未成。胡石庵创刊《大汉报》,鼓吹革命。

     清军马继增部开抵汉口江岸。

     1911.10·16 汉口民军进攻驻刘家庙之清军,武昌军政府创刊《中华民国公报》。武昌军政府公布《鄂州约法》。

     清军败退至黄陂区滠口附近。

     1911.10·17 武昌军政府举行祭天仪式,颁布《中华民国军政府条例》。

     荫昌行营驻信阳;王占元部开抵滠口附近。

     1911.10·18 汉口民军进攻刘家庙,大胜。宜昌府反正。

     驻汉口各外国领事馆宣告"严守中立"。

     1911.10·19 汉口民军再攻刘家庙并予占领。

     1911.10·20 汉口民军攻击滠口附近清军。张景良任民军汉口前线指挥。

     1911.10·21 汉口民军小攻,清军退至滠口。

     清军主力运抵孝感至滠口一线。

     1911.10·22 汉口民军集结刘家庙备战。

     湖南 ,陕西响应。

     1911.10·23 清军进攻刘家庙,被击退。

     1911.10·24 汉口民军攻击清军前哨。九江响应。

     1911.10·25 孙武等党人立《鄂军政府改订暂行条例》。

     广州将军凤山被党人炸死。

     1911.10·26 刘家庙被占后,下午民军反攻,收复刘家庙。

     清军攻占汉口刘家庙。

     1911.10·27 民军退至大智门一带。

     汉口清军分三路进攻民军,激战一日清军占领刘家庙。清政凯为钦差大臣。

     1911.10·28 民军以白刃战击退之。京山刘英率团防民军到汉,即至汉口前线应敌。汉口军政分府詹大悲等以通敌罪枪决民军汉口前线指挥官张景良。

     黄兴、宋教仁等乘轮抵武昌,黄兴即赴汉口视察阵地。施南府反正。

     清军向汉口市区之民军进攻。

     1911.10·29 民军伤亡甚重,退守六渡桥一线。黄兴等至汉口前线督战,设临时总司令部于汉口满春茶园。

     山西响应。汉口清军以重炮轰击民军阵地。张绍曾顿兵滦州,奏清政府1911.10·30 黄兴指挥汉口民军反攻,曾攻至歆生路二带,予敌以 清政府以宣统帝名义下诏"罪己",并开放党禁,赦免党人。

     重创。汉阳民军宋锡全率大批兵卒撤往湖南(在岳州被阻)。

     云南响应。

     吴禄贞率所部至石家庄防堵山西民军。

     1911.10·31 民军据街屋抵抗,巷战激烈。汉口军政分府詹大悲等离汉乘轮东下。湖南发生兵变,都督焦达峰、副都督陈作新被杀。谭延闿任都督。

     江西响应。

     汉口清军以大炮扫荡前进。清军焚烧汉口街市,迫民军后退两三天。袁世凯由彰德抵信阳,正式接任钦差大臣。

     1911.11·1 民军退守汉阳、武昌。

     清军占领汉口。清海军海琛、海容、海筹三舰及各炮艇由...

    篇八: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

    e modern history of Wuhan

     The opening of Hankou,1861 The industry of Hanyang.1890The Wuchang Uprising.1911Wuhan National Government.1926The Decisive Battle in Wuhan.1938Liberation of Wuhan.1949

     The opening of Hankou.1861During the Second Opium War (1856–1860),the Government of Qing Dynasty was defeated by the western powers and signed the Treaties of Tianjin and the Convention of Peking, which stipulated eleven cities or regions (including Hankou) as trading ports.Thus, Hankou became an open trading port.

     Jianghan shut1924

     Jianghan shut

     The industry of Hanyang.1890Zhang Zhidong

     elucidated the theory of “Chinese learning as the basis, Western learning for application,”

     He set up many heavy industries, boosting the flourishing modern industry in Wuhan. Andhe initiated educational reform, opened dozens of modern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successively.

     The Wuchang Uprising.1911

     The Uprising, led by Sun Yat-Sen, took place sparking the Xinhai Revolution throughout the nation which resulted in the overthrow of the Qing Dynasty (China"s las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event is commemorated in many place names beginning with "Shouyi", literally "First Revolution"。

     Wuhan National Government.1926

     In 1926, with the north extension of Northern Expedition, the KMT Central Political Committee decided to move the capital to Wuhan, and to combine the three towns of Wuchang, Hankou, and Hanyang into Wuhan City, called “Capital District” .

     The Decisive Battle in Wuhan.1938

     More than one million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troops were gathered to defend Wuhan from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From 25th to 27th in October, Wuchang, Hankou and Hanyang were occupied by Japanese army.

     Zhongshan ship

     Liberation of Wuhan.1949Wuhan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me into existence and won a new lease of life In May 1949.

     Thankyou!

    篇九: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

    市红色遗址现状调查报告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在近代中国的革命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调查发现武汉革命遗址遗迹级别高尤其是大革命时期武汉是中国革命的中心中共中央迁到武汉一批中共领导人也来到武汉。在武汉保存下来的众多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共中央领导人故居 以及在武汉召开的中央级会议等旧址。

     与此同时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带有标志性重大事件的遗存在武汉都能找到光辉足迹 除大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抗战时期外 武汉在建党时期有董必武、 陈潭秋等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旧址 京汉铁路大罢工旧址解放战争时期有刘邓大军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旧址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二纵独立旅攻克李集时牺牲的将士修建的纪念碑等等。

     据调查武汉党史遗址总数 175 处其中党史遗址遗迹 146 处其他遗址遗迹 29 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机构旧址 50 处重要历时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 27 处革命领导人故居 20 处烈士墓 19 处纪念设施 30 处。

     2011 年 7 月武汉纺织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发起了以“发扬辛亥精神振兴中华民族”为主题的寻找红色遗址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期间队员们查阅相关资料走街串巷走访各地居民探访出一条武汉革命遗址的红色路线。针对这些红色遗址的现状我们可作如下分类 第一类

     重要历史事件和机构旧址及纪念馆 这类遗址主要分为革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旧址和为了纪念某些历史事件而修建的纪念馆以及某些革命领导的故居 供后人参观学习了解和掌握当时的革命背景和发生及发展过程 例如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八七”会址纪念馆以及保存完好的毛泽东旧居就是这一类遗址的典型。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地处武昌中华路街都府堤“农讲所红色旅游区” 。1927年 3 月 7 日在董必武的支持下毛泽东等人在当时的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创办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恽代英、李立三、瞿秋白、方志敏、彭湃、夏明翰等一批共产党人在此讲课和演讲培养了一批有马列主义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能领导农民运动的优秀干部农讲所因此被称为中国“农民运动的摇篮”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保存完好经修缮现供游人参观学习。

     “八七” 会址纪念馆位于江岸区鄱阳街 139 号 原俄租界三教街 41 号。

     1927年 蒋介石、 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8 月 7 日中共中央举行紧急会议亦即 “八七”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湘、鄂、赣、粤等省秋收起义。毛泽东当选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后在会上发言 “枪杆子里出政权。

     ”该纪念馆修建完毕后也供游人参观学习。

     毛泽东旧居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都府堤 41 号1927 年上半年毛泽东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偕夫人杨开慧及子毛岸英、毛岸青在此居住。毛泽东 1927 年上半年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住房。在武昌都府堤 41 号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此处写成还主持了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现保存完好供游人参观学习。

     第二类

     纪念碑及烈士陵园

     这类景点主要是为纪念革命期间在武汉牺牲的英勇烈士 有的是为纪念某一位曾有过卓越贡献的先烈例如施洋墓 有的则是为纪念某此战役中牺牲的众多战士例如独立团烈士陵园。

     施洋墓位于洪山西南麓。施洋1889 一 1923 字伯高竹山县人律师。1921 年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施洋曾先后担任武汉工团联合会和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法律顾问为“二七”大罢工领导人之一。1923 年 2 月 7 日被捕在法庭上与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5 日在武昌英勇就义。

     墓原在洪山西麓1953 年迁此。墓前就山势筑成宽阔磴道层台中间立有高约 20 米的丰碑正面塑“施洋烈士纪念碑”七字背面刻烈士革命事略碑前塑烈士半身像 其下石座正面镌有董必武悼念烈士的诗篇 “二七工仇血史留吴萧遗臭万千秋。律师应仗人间义身殉名存烈士俦。”其四周矮垣环绕松柏拱卫呈现一片肃穆宁静的气氛。

     独立团烈士陵园 全称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南坡街道口是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市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陵园里埋藏着 1926 年 9 月北伐军攻打武昌城战斗中壮烈牺牲的 191 位叶挺独立团的将士。墓前立有碑记碑上镑有“先烈之血”、“主

     义之花”、“无产阶级的牺牲者”和一营营长曹渊等 191 位阵亡官兵的英名。

     1956 年这里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9 年这里被列为“武汉市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

     第三类

     演变为居民楼或其他机构的遗址

     这类遗址经过几十年的岁月和发展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有的变成了居民楼如刘少奇故居有的则变成一些机构的办公地点如中华总工会遗址。

     武汉刘少奇故居位于武汉市汉口友益街尚德里 2 号。是 1926 年 10 月——1927年 7 月刘少奇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住房。故居系一幢 20 年代里弄式二层楼民房。坐南朝北建筑面积约 120 平方米砖木结构。大门为石框门有天井、客厅;左右两间房每间 20 平方米。楼上房间布局与楼下一致。刘少奇住在大门右边的楼上房间 他以中华全国总工会及湖北省总工会秘书长的身份在这里领导工人运动并著有《工会代表会》等一系列中国工会建设的最早著作。

     武汉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由广州迁武汉的 位于在汉口友谊街 16 号右楼原系军阀吴佩孚部将陈汉卿私宅左楼原为汉口药业资本家叶开泰的私产。1927 年 3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从广州迁至武汉后设机关于右楼。如今这座机关楼则成为了武汉市文化局的办公地点。

      以上就是我们所参观调查的武汉市红色遗址。

     一处革命旧址就是一段革命历史的见证与载体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和精神财富 了解它们我们才能了解历史熟悉它们我们才能铭记历史保护它们我们才能传承革命精神。

    篇十: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

    (武昌胭脂路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 由吴禄贞等人于 1903 年创设, 是湖北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机关。

     现无存)

     2(武昌崇福山街 33 号, 为辛亥革命时期湖北秘密革命团体日知会机关地, 建于 1906 年。)

     3(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为民居。

     位于汉口楚善里 28 号, 是当时全国共进会湖北分会的总机关部, 建于 1909 年春。)

     4(现为重建。

     位于汉口楚善里 19 号, 1911 年 10 月 9 日,因湖北共进会机关发生爆炸事件而遭破坏。)

     5(武昌小朝街 85 号。

     文学社机关建于 1911 年初,同年 8 月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后, 设起义总指挥部于此。

     抗战时期毁于战火。)

     6(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武昌解放路今武昌造船厂内, 为纪念起义前夕牺牲的革命党人彭楚藩、 刘复基、 杨洪胜而立。)

     7(武昌紫阳路 127 号, 1911 年 11 月湖北军政府为纪念彭楚藩、 刘复基、杨洪胜等烈士所建。

     原建筑已毁, 现仅存牌坊。)

     8——(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紫阳湖东畔, 现湖北省总工会院内, 因工程营官兵于 1911 年 10 月 10 日在此率先举义而闻名。)

     9(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武昌梅亭山, 清军最大的军械库之一, 工程八营官兵举义后首先占领此处。)

     10(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武昌首义南路, 武昌古城门之一, 原叫中和门, 武昌起义部队占领楚望台同时, 占领此地, 开门迎南湖炮队入城, 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

     11(即“红楼”,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是清宣统元年(19 0 9 )

     建的湖北省咨议局大楼。

     1 9 1 1 年1 0 月1 0 日,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 在此组成革命军政府, 宣布废除帝制, 建立中华民国, 通电各省起义。

     这里的建筑物现已改作湖北省的政府机关, 不准入内参观。

     此楼两层, 砖木结构, 面阔7 3 米, 深进4 2 米, 楼内设有“辛亥革命文物史迹展览”。

     门前只有一个小牌子, 上面写着“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外面的空地上, 矗立着孙中山先生的全身像, 供人凭吊。)

     12(武昌紫阳公园内, 为纪念武汉起义胜利和首次中华民国国庆典礼而建。)

     13(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武昌首义公园内, 1981 年为纪念辛亥革命 70 周年而建。)

     14(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首义广场南端。)

     15(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汉阳龟山东麓, 建于 1933 年。)

     16(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武昌蛇山南麓, 建于 1928 年。)

     17(建于 1929 年,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8(建于 1931 年,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1(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2(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武昌伏虎山北坡, 刘静庵系革命团体日知会领导人,1911 年 5 月死于狱中。)

     23(洪山区九峰山革命烈士公墓内, 熊秉坤是辛亥首义中打响第一枪的工程营革命党人, 1969 年 5 月病逝。)

     24(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武昌伏虎山麓, 蔡济民系武昌起义总指挥部军事筹备员, 1919 年在湖北利川被害。)

      1

     25(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武昌伏虎山北麓, 刘公是武昌起义总指挥部政治筹备处总理, 1920 年 12 月在上海病逝。)

     26(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武昌伏虎山麓, 蓝天蔚系辛亥革命中关东革命大都督, 1921 年在四川被害。)

     27(武昌元宝山, 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都督, 1928 年 6 月病逝于天津。)

     28(武昌洪山南坡, 田桐系武昌首义后随黄兴到武汉的司令部秘书长, 1930 年病逝。)

     29(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武昌伏虎山, 孙武为武昌起义军参谋长, 1939 年病故。)

     30(武昌伏虎山, 吴兆麟为武昌起义临时总指挥, 1941 年逝世。)

     31 汉口解放大道 2499 号。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二七革命斗争和 52 名烈士, 1956 年,武汉市相继修建了“武汉二七纪念馆” 和“二七烈士纪念碑”, 并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 2.75 万平方米。

     32 汉口胜利街 135—137 号。

     1926 年底至 1927 年夏, 以陈独秀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机关租住地, 当时名为汉口原俄租界四民街 61、 62 号。

     这是一幢三层楼的西式洋房, 坐西朝东,红墙赤瓦。

     当时, 一楼是警卫人员工作和居住; 二楼大房间布置成会议室, 用于开会和会客;陈独秀住在三楼中间, 三楼左右的房间分别住着中央政治局委员彭述之夫妇和刚从苏联回国不久的蔡和森夫妇。

     该楼后来成为民宅, 现已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33 汉口中山公园西北角。

     该建筑是武汉沦陷时期伪武汉市长、 张之洞之子张仁蠡为祭祖而建, 1945 年因接受日军投降而改名“受降堂”。

     2000 年 9 月 18 日,“受降堂” 这座标志武汉抗战取得完全胜利的建筑恢复原貌。

     34 汉口中山大道 708 号。

     此楼是爱国华侨简照南、 简照强兄弟创办的“中国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兴建的, 1917 年动工, 1921 年落成。

     建筑面积主楼 4740 平方米, 附楼2000 平方米, 是当时武汉民族资产中屈指可数的豪华建筑。

     武汉国民政府于 1927 年 1 月 1日开始在此办公。

     1959 年, 这幢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仅存的中央政府旧址被列为湖北省和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 年 11 月 20 日, 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 汉口江岸区珞珈山街。

     建于上世纪 20 年代初期的红砖西式建筑群, 原为俄租界, 风格古朴凝重。

     楼前椭圆形的兰陵花园幽雅宁静。

     70 多年前, 这片建筑中的一个单元——珞珈碑路 12 号, 是中共湖北省委和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的秘密所在地。

     旧址保存较好, 现为民居。

     1983 年公布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36 汉口友谊街 16 号。

     这是一个占地 1500 平方米的院落, 两幢西式楼房, 右楼建于 1920年, 原系军阀陈汉卿的私宅, 1926 年 10 月至 1927 年 7 月是湖北省总工会机关所在地。

     左楼建于 1924 年, 最初是汉口药业名家叶开泰的私产, 1926 年 9 月至 1927 年 7 月, 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设在此楼。

     1959 年, 人民政府在旧址筹建了工会纪念馆, 董必武同志亲自为纪念馆题词。

     现旧址为武汉市文化局所在地, 1982 年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37

     2

     武昌街道口洪山南坡。

     陵园内长眠着 191 位叶挺独立团的将士, 他们在 1926 年 9 月北伐军攻打武昌城的激烈战斗中壮烈牺牲。

     进大门 20 米处有一座高大的牌坊, 横额刻有邓小平题写的“独立团烈士陵园” 7 个金光大字, 顶部是深蓝色琉璃瓦坊帽。

     纪念碑碑高 12 米,宽 2.7 米, 正面镌刻徐向前题写的“北伐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碑座嵌有大理石碑记, 介绍叶挺独立团成立的时间、 地点和官兵的政治面貌, 记载了他们的赫赫战功。

     这里还有独立团一营营长曹渊的半身铜像和徐向前元帅题写“曹渊烈士纪念碑” 碑名的曹渊烈士纪念碑, 介绍曹渊生平的大理石碑记引人注目。

     青石墓碑前栽有 191 棵水杉, 象征着 191位烈士的英灵。

     38 汉口六渡桥北侧。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 武汉曾有一家专门公开发行销售马列书刊、 传播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 宣传中国共产党纲领及方针政策的书店, 这就是中共中央创办的汉口长江书店。

     其旧址是一幢四层楼房, 当年一楼是营业部, 二楼是编辑室, 三楼是印刷间,四楼是维修间。

     旧址基本保持当年风貌, 现名为初开堂中药店。

     39 江夏区贺胜桥镇。

     为纪念北伐时期贺胜桥战役中牺牲的将士于 1929 年 10 月修建, 1982年 6 月重建。

     陵园坐东北, 朝西南, 占地面积约 2000 平方米。

     园内有纪念亭、 纪念碑和烈士墓等, 纪念碑耸立在陵园东北边缘, 碑高 5 米, 碑名为“民国十八年,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

     烈士墓位于面朝西南的一级台阶上。

     墓东北为六角形纪念亭, 亭高约 5 米。

     40 在汉口鄱阳街。

     为一幢西式三层楼房。

     在大革命遭到失败的危急关头, 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 于1 9 2 7 年8 月7 日在此召开紧急会议。

     选出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 通过了几个重要文件, 决定湘鄂赣粤四省举行秋收起义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现旧址保存完好。

     41 农讲所在武昌红巷1 2 号。

     这里原是清末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学堂, 后为湖北省甲种商业学校。

     1 9 2 7 年1 月, 国民党政府由广州北迁往武汉后, 在毛泽东的积极倡导和主持下,于同年3 月在此举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毛泽东同志除负责领导所务工作外, 还承担一些主要课程的讲授, 并曾向学生演讲《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当时授课的有瞿秋白、 恽代英、 彭湃、 张太雷、 方志敏、 李立三和邓演达。

     学生多来自湖北、 湖南、 江西等1 0 多省, 当时共有8 0 0 多人。

     他们大都是1 8 -3 5 岁的青年。

     毕业后多分配到各地担任农民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

     旧址已辟为纪念馆。

     当年的办公室、 学生寝舍、 膳堂、 讲台、 操场均保持原貌, 并增辟史料陈列室。

     42 在汉口长春街。

     是一幢四层楼房。

     1 9 3 7 年1 2 月, 八路军办事处由南京迁此。

     旧址于1 9 7 8 年修复, 当年的办公室、 会议室均已复原, 在一楼举办了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革命史展览”。

     43 在珞珈山西北的武汉大学内。

     建1 9 4 8 年, 是为纪念1 9 4 7 年6 月1 日武汉大学学生在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中牺牲的烈士而建。

     亭六角攒尖顶, 翠瓦飞檐, 宏丽壮观。

     亭内立有大理石碑, 在正面刻有“六一惨案纪念碑”七字。

     背面记载着1 9 4 7 年5 月2 2 日武汉大学等校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反内战、 反饥饿、 反迫害斗争的经过和烈士殉难始末。

     44

     3

      4在洪山南麓,施洋(1 8 8 9 -1 9 2 3 年)

     字伯高, 竹山县人, 律师。

     1 9 2 1 年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 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七大罢工领导人之一。

     1 9 2 3 年2 月7 日被捕, 于1 5 日在武昌英勇就义。

     墓前山势筑成宽阔磴道, 层台中间立有高约2 0 米的纪念碑, 上刻烈士革命事略, 碑前塑烈士半身像, 其下面石座正面镌董必武悼念诗篇:

     “二七工仇血史留, 吴萧贻臭万千秋;律师应仗人间义, 身殉名存烈士俦。”

     45 1938 年, 苏联派遣空军志愿队来到中国支援抗战, 有 100 多名苏联战士牺牲在武汉大空战中。

     1956 年, 15 位苏军烈士的遗骸从万国公墓里被分辨出来, 迁到解放公园立碑安葬, 即“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

    推荐访问: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 武汉 近代 革命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