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铭公文网 - www.sddayugaoke.com 2024年05月12日 07:36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记录表8篇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09-13 09:30:07

    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记录表8篇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记录表 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计划吴启旺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四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工作是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记录表8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记录表8篇

    篇一: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记录表

    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计划 吴启旺

      一、 指导思想:

      本学期四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工作是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为依据, 深化教学改革; 以促使学生全面、 持续、 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 四年级数学教研组将立足常规教学、 强化教研教改、 突出过程管理,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 工作目标:

     1. 提升本年级数学教学水平, 确保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指标。

     2. 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3. 立足课堂, 让学生轻轻松松学数学, 快快乐乐学数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积极参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大集体备课活动, 提高本组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三、 具体操作:

     集体备课包括四个基本环节:

      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后交流与反思。

      (一)

     个人初备

     1.

     在个人初备时, 一定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 教材、 教学参考书以及其他相关材料; 一定要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同时教师还要

     深入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知识水平、 能力水平), 又要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兴趣、 态度、 习惯)

     以便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2. 每位教师都要努力提出独创性的设计方案, 以便资源共享。

      3. 每位教师应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以便集思广益, 攻克难点。

      (二)

     集体研讨

      教师在集体备课时, 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 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

     这样, 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 针对性、 实效性。

     集体备课时, 老师们也可以讨论下周上课内容中、 重点、 难点、 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教学策略等等。

     大家有备而来, 发言踊跃,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 都要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 集思广益, 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

     要分别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 例如采用“说课” 的形式进行比较, 以便扬长避短, 统一思想, 达成共识。

     力求做到三个统一:

     即统一教学进度; 统一教学重点难点; 统一阶段测试(练习)。

     提倡“统一” 不是“一刀切”, 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 经集体分析, 做出合理安排。

     (三)

     修正教案

      教案应避免千篇一律, 否则就丧失了 个性。

     教师在三个“统一”的基础上, 根据各自的知识储备、 个人素养、 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对教案进行修正, 以便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不管是课改年级, 还是非课改年级, 集体备课都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让学生自主探索、 感悟、 体验, 平等地对话与交流。

     要在学生学习的弱点与知识的缺陷点

     上下功夫,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填平弱点、 克服缺点, 在课程目标、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上反复推敲, 创造出一个个精品教案。

     (四)

     课后反思和交流

      如果说课前的精心准备 能保证老师们上好一堂课, 那课后的教学反思能帮助我们一辈子上好课。

     一堂课可能成为成功的经验, 也可能成为失败的教训, 将教学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既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传播经验。

     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及时反思, 自我监督, 回顾得失,积累经验, 避免少走弯路,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日臻完善。

      四、 活动时间

      每周周三下午备下周的课 五、 集体备课的时间按排:

      周次 内容 主备人 记录 2 亿以内数认识 尚珍 吴启旺 3 亿以上数认识 田小燕 尚珍 4 公倾和平方千米 吴启旺 田小燕 5 角的度量 尚珍 吴启旺 7 三位数乘两位数(1)

     田小燕 尚珍 8 三位数乘两位数(2)

     吴启旺 田小燕

     10 平行四边形 尚珍 吴启旺 11 梯形 田小燕 尚珍 12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

     吴启旺 田小燕 13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

     尚珍 吴启旺 14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3)

     田小燕 尚珍 15 条形统计图(1)

     吴启旺 田小燕 16 条形统计图(2)

     尚珍 吴启旺 17 数学广角 田小燕 尚珍 18 总复习复习计划教案 吴启旺 田小燕

    篇二: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记录表

    级数学集体备课(一)

     执笔:

     张晓毅

     授课者:

     张晓毅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 结合律。

     2、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加法交换律、 结合律。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

     一、 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 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

     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 新授 1、 加法交换律 (1)

     根据问题(1)

     列式计算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2)

     仔细观察这组算式, 它们有什么特点?

     40+56=56+40 (3)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 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 你们发现了什么?

     (4)

     发现总结规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 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5)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用语言来表达; 用算式来表示, 用符号来表示; 用字母来表示。

     着重引导学生比较用字母表示和用文字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体会到用字母能够更简单明了地表示:

     任意两个数相加, 交换位置和不变。

     2、 加法结合律 (1)

     根据问题(2)

     列式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 发现:

     (88+104+96)

     =88+(104+96)

     (3)

     发现总结规律:

     出示:

     (69+172)

     +28

     155+(145+207)

     69+(172+28)

     (155+145)

     +207 算一算、 比一比, 观察上面的几组算式, 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4)

     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加法的结合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

     +○=△+(☆+○)

     字母表示:

     (a+b)

     +c=a+(b+c)

     3、 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 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 巩固练习 P28 做一做 P31, 1-4 四、 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教学反思:

     1、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 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 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 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 解, 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

     在此基础上, 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 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 从社会生活中来, 到社会生活中来, 到社会生活中去, 体现了 数学教学回归社会、 回归生活的愿望。

     因此, 领会教材这一意图, 用好教材, 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 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 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

     进而, 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 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 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 培养学生灵活、 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 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 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 极好的机会。

     教学时, 要注意让学生探究、 尝试, 让学生交流、 质疑。

     相应地, 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 当学生探究时, 仔细观察, 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 酌情因势利导, 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 当学生交流时, 耐心倾听, 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 加以必要的点拨, 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 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二)

     执笔:

     张晓毅

     授课者:

     张晓毅

      参与者:

     谢文龙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84 页至 86 页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完成第 86 页“做一做”、 练习二十的第 1题。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知道小数的产生过程, 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2、 使学生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 认识小数并理解小数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能力、 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教学的重点、 难点:

     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课时的重点、 又是难点。

     教具准备:

     投影片, 米尺。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师:

     今天我们班来了 这么多客人, 大家高兴吗? 大家看, 智慧爷爷也来我们班做客了 , 并且给我们带来了 好多礼物, 你们想得到吗? (贴)

     不过, 能得到智慧爷爷礼物的必须是聪明肯动脑筋的孩子哦。

     首先, 我们来看智慧老人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份礼物, 这份礼物就藏在这个信封里, 大家知道是什么礼物吗? 给大家提供一点信息,是一个数, 由两个数字组成的, 你们猜猜会是一个什么数呢? 好, 下面由老师来揭开这个秘密, 要是在秘密公之于众前谁能最先说出这个数, 那这份礼物就归谁了 。听清楚, 你什么时候知道就什么时候喊出来, 听明白没有? 注意啦, 开始揭密 !

      指名读, 这是一个什么数? (送礼物)

      生活中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 小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贴出课题)

     二、 新授 1、 认识小数的产生

      教师: 请各小组拿出米尺, 用米尺测量一下你的课桌, 长是多少米。

     注意,

     单位是米。

     好, 开始吧。

      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说一下测量结果? 测量的结果能用整米数表示吗?同学们,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米数来表示, 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到小数来表示了。

      教师: 同学们, 其实除了测量时由于得不到整米数, 我们就用小数来表示以外, 在计算时也同样如此, 比如 36÷5, 我们能在整数范围内找到它的商吗? 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商。

     那现在你们知道小数是怎么产生的了么?

      教师: 测量、 计算——得不到整数结果时(贴出板书)

     2. 探究小数的意义

     (1)

     引导学生认识一位小数(出示一米长的纸条,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引导学生认识一位小数  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一米长的线段, 并且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 10 份, 谁知道每份是多少分米? 1 分米是 1 米的几分之几? 也就是说 1 分米就是几分之几米?

     同学们 1 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成是多少米以外, 还可以用小数 0. 1 米来表示。

      请同学们看手中的米尺, 在米尺上找出 3 分米, 想想 3 分米是几个 1 分米 ? 3分米是几个十分之一米?那么 3 分米写成以米作单位的小数是多少?(板书 0. 3 米)

      教师小结:

     同学们, 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把 1 米平均分成了 10 份, 其中的 1 份用分数表示是 110 , 写成小数是 0. 1 其中的 3 份用分数表示是 3数是 0. 3, 也可以这样说:

     0. 1 表示十分之一, 0. 3 表示十分之三, 那么 0. 4 表示几分之几?谁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概括地说象 0. 1、 0. 3、 0. 4 这样的数都是一位小数, 他们表示的是十分之几, 记数单位是十分之一。

      (2)

     分小组讨论认识两位小数 小黑板出示:

     下面我们来认识两位小数, 每个小组都有一份这样的学习任务单, 希望通过小组学习, 完成上述任务。

      小组内学习:

     观察手中的米尺完成下面的学习 把 l 米平均分成 100 份, 每一份长(

     )

     厘米;

     1 厘米是 1 米的( — ), 也就是( — )

     米, 写成小数是 (

     )

     米;

     7 厘米是 1 米的( — ), 也就是( — )

     米, 写成小数是 (

     )

     米;

     15 厘米是 1 米的( — ), 也就是( — )

     米, 写成小数是 (

     )

     米;

      学生交流。

     汇报  引导学生小结:

     同学们, 刚才我们把 1 米平均分成 100 份. 其中的 l 份、 7 份、10 , 写成小15 份分别用分数表示就是:1100 米、7100 米、15100 米, 写成小数是 0. 01 米、 0. 07米、 0. 15 米。

     那谁来说说, 0. 01 米、 0. 07 米、 0. 15 都可以说成表示几分之几的数?

      通过刚才的学习, 结合老师的板书,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仔细思考, 看你有什么发现没有?

     (分母是 10 的用一位小数表示, 分母是 100 的用两位小数表示, 反过来, 一位小数可以写成分母是 10 的分数, 两位小数可以写成分母是 100 的小数。)

     刚才老师说了,一位小数的记数单位是十分之一, 那么两位小数的记数单位是什么?

     (3) 学生探究三位小数 根据刚才的学习, 和你们的发现, 请同学们大胆的猜一猜, 把 1 米平均分成 1000 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怎么用分数表示? 如何用小数表示? 你能举例说明吗? (板书)

     你有新的发现吗? (板书:

     千分之几, 三位小数)

     把 1 米看作一个整体, 如果照这样继续分下去, 还能得到什么样的分数和什么样的小数? 它的记数单位又是多少? (可以得到万分之几, 四位小数, 记数单位是万分之一……还可以得到十万分之几, 五位小数…)

     3. 概括小数的意义。

      教师:

     好。

     刚才我们把 1 米平均分成了 10 份、 100 份、 1000 份, 如果照这样分

     下去, 我们还可以得到 110000 米,1100000 米, ……, 那也以写成小数 0. 0001 米、0. 00001 米……  小结: 好,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回顾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 你发现小数和什么数有密切的关系? 那你觉得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结合板书讨论)

     请同学们想一想, 相邻两个分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相邻两个小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 相邻两个整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呢?

     小结:

     无论是整数、 小数、 还是分数, 他们每相邻两个记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10。

      教师:

     因为整数和小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10, 因此这些分数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 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 用一个圆点隔开, 用来表示十分之几、 百分之几、 千分之几……这样的数, 就叫小数。

      指导学生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请一个学生读出有关的内容, (51 面)

     问:

     听这个同学读了以后, 你知道了什么?

     三、 延伸拓展

     师:

     看到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这么强, 老师很高兴, 智慧老爷爷也特别高兴, 决定带同学们去智慧宫做客, 大家高兴吗? 不过去智慧宫的路上有三道难关, 大家有勇气闯过去吗? 有没有信心? 喊一喊我们的口号吧!

     不过当大家闯过去了 就会有很多惊喜的哦!

     第一关:

     找伙伴 这些数字朋友的伙伴失散了 , 都很着急, 听说我们四一班的小朋友都很聪明, 所以向我们发出了 求救信号, 谁能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就算闯过第一关了 , 看谁最先伸出援助之手? 好, 不错, 我们不但帮助了 数字朋友, 还为自己赢得了智慧爷爷的礼物, 祝贺你们!

     第二关:

     请你当判官(过关条件:

     只要全部答对就可以过关了 , 规则是用手势来判断, 否则违规, 不准过关的哦)

      (1)

     小数是指比 1 小的数。(2 )

     1 米的 3/10 是 0. 3 米 (3 )

     0. 40 里面有4 个0 . 0 1

      (4 )

     0 . 1 5 表示1 5 / 1 0 0 0

     第三关

     小数王国里的同学们都把自己的零花钱存进了“爱心储蓄所”, 你能帮他们记录一下每人存了多少元钱吗?

     出示:

     明明:

     9 角5 分

     巧巧:

     3 元5 角6 分

      京京:

     2 1 元零8 分

     文文 5 0 元4 角 师:

     谁来汇报一下?

     京京的中间怎么会有个零呢?

     文文的后面怎么也有个零呢 今后我们也要像数字王国的小朋友一样, 把自己的零花钱储存起来, 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 做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好吗?

     庆祝同学们能顺利的过关斩将, 到达智慧宫, 希望每位小朋友能在智慧宫里尽情的遨游, 寻找到智慧的真谛。

     四:

     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

     我相信大家在这节课都有不少收获吧? 谁来说一说, 你有什么收获?

     智慧爷爷还有一份礼物要送给所有同学(贴)

     读一读, 谁能用小数的形式把这个等

     式表示出来?

     天才=1 / 1 0 0 的灵感+9 9 / 1 0 0 的勤奋 这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 你明白它的含义吗? 对, 人必须勤奋才能有所成就, 今天我把这句格言送给大家, 希望你们勤奋学习, 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反思

      张

     晓

     毅 在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这课之前,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 , 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分数尤其是分母是 10、 100 的分数; 其次是在三年级下册又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 , 初步知道了把 1 米平均分成 10 份, 每份是1 分米, 用 1/10 米表示, 也可以写成 0. 1 米; 把 1 米平均分成 100 份, 每份是 1 厘米, 用 1/100 米表示, 也可以写成 0. 01 米。

     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些知识基础, 所以自己在备课时就打算在学习新知的时候直接出示“把 1 米平均分成 10 份, 每份是 1分米, 用 1/10 米表示, 也可以写成 0. 1 米” ; 而 3 分米、 7 分米怎样用分数、 小数表示则直接引导学生说出, 不作进一步的理解; 把 1 米平均分成 100 份的学习也作同样的处理。

     虽然已经有意识地在课前给同学们简单复习了小数的初步知识, 但整节课的学习恰恰就在这个本该不是问题的环节出现了问题, 听课老师认为学生在本环节对小数的意义理解不够透彻。

     究其原因, 是因为自己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了解不深, 未能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 工作还不够细。

     尽管这些知识学生已经学习过, 但由于时间相隔太久(最短都达一年以上)

     , 而且这些知识并非这二年内的常用知识, 所以遗忘也更快, 学生的不明白也就不足为奇了。

     备课时我也试图从备教材、 备教(学)

     法、 备学生入手。

     对于备教材、 备教(学)

     法我很重视,研究得比较深入, 设想也很周到, 但对于备学生做得很不够, 有些忽视。

     然而,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却是进行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不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就做不到承前启后、 有的放矢, 教学的效果也就体现不出来。

     我想如果我在课前找几名学生(优、 中、 差都有)

     , 结合上课的内容询问他们已学过什么知识,懂得了什么, 有没有遗忘和还不明白的知识; 或者通过习题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等等。

     这样可能就会避免...

    篇三: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记录表

    组活动记载 时间12.6

     地点二楼办公室 主持人胡科

      参加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内容集体备课《复式条形统计图》 活动情况记载

      首先成老师进行了精彩的说课组内成员边听边做好记录对其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意见。具体情况如下 优点 1、本节课由单式条形统计图引入复习了旧知。并且整堂课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和联系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

     2、本节课对教材在结构和安排上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整合。

     3、教给学生画直条时的演示方法很详细很到位。

     5、课堂的重难点突出。老师和学生们一起通过探讨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对于同一年份不同直条之间的颜色区分图例的标出等重难点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答案产生了思维的碰撞让孩子真正成为主体。

     6、整堂课以学生为中心非常注重课堂的“生成”加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7、练习的设计合理注重统计图的观察和应用能利用其中数据解答问题。

     8、练习纸的设置很好有小方格更便于学生画图。

     建议 1、练习纸在设置时一格代表 5而例题中一格代表 10建议特别说明和提醒这样学生犯错的机率会小一些。

     2、学生自己在练习纸上画完图后反馈的时间太短建议多一些同学以小组的形式来来评议和展示。

     3、在评议练习纸的时候对照“小组评价”的温馨提示来讲。

     4、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放在例题的练习之后这样更连贯和自然让学生先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直观等好处再来比较。比较时应先出示一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和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

     5、练习时难一点的题时应该展示过程和让学生说清楚要关注中下生。

     《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成来轩

     我所讲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首先出现的是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的复式统计表要求学生在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之上学习如何全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我认为这个例题距离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有些抽象。为此我大胆地将例题变为学生最常见的事物的信息。

      我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相连使学生探索的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根据《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规定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并绘制纵向条形复式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并从统计图中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我们农村生活的不断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赞叹。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

      1、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依据所给定的信息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为

      1.正确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简单问题。

      为了简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观察、比较更加直观我为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准备了实物投影等教具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课前我让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提前一周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调查收集数据信息并制成复式统计表。[小下面说一下我设计的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刚进这个教室就发现你们是那么的富有朝气那么可爱。老师从东淀小学来为你们上一节课愿不愿意呀谢谢我在来之前到村子里走访了一下带来了一些数据让大家也了解一下东淀村的情况请看大屏幕。课件播放统计表

      [这一环节是为了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从而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当中去。

     ]

      二、探究新知。

      第一步是制作纵向单式统计图。

      1、制作纵向单式统计图。

      1就是老师收集到的信息——东淀村 2000~~~2006 年通讯工具拥有数量。

      提问这个复式统计表的含义是什么

      2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能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种通讯工具画一幅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呢小组先讨论讨论然后制作。

      学生讨论、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议。说一说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都要画什么

      4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图时应注意的事项。这种条形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观察到数据的变化情况作图时应注意画的直条一定要直数据准确直条要一样宽。

      第二步是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两幅统计图并提出问题。

      ① 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通过发现哪些信息

      ② 回忆怎样将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

      ③ 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黑板上的两个单式统计图的信息该怎么办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先让学生小组互相交流然后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然后适当引导得出正确的结论。

      老师小结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的时候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地对比。

     例如男生和女生 1 班和 2 班等。

     黑板上的两个统计图分别表示的是 2000年至 2006 年东村固定电话拥有量和移动电话拥有量的统计情况那么我们也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拥有量的变化情况。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小组作品、评议。逐步完成对纵向条形统计图画法的认识

      4让学生观察复式统计图。课件展示

      ① 复式统计图都有什么

      ② 它与单式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复式统计图中有统计图名图标横轴表示的是年份纵轴表示的是数量单位是“部”。单式统计图没有图标单式统计图中只有“一条”表示每个年份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的数量而复式统计图每个年份的通讯工具的数量是“两

     条”同时表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学生边说教师边操作课件展示不同之处 3、看图回答问题。

      1引导学生回答出示问题

      ① 哪个年份固定电话的拥有量最多哪个年份最少

      ② 哪个年份移动电话的拥有量最多哪个年份最少

      ③ 哪个年份这两种通讯工具的拥有量增长最快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总的来说移动电话的发展速度要比固定电话拥有量增长的快最终移动电话的拥有量超过了固定电话。让学生感受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通过对复式统计图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到它与单式统计图的不同从而体会到复式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纯逻辑的思维不可能告诉我们任何经验世界的知识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验并终于经验的。”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体会到这种复式统计表的特点和作用经验性的观察积累了数据然后从数据中作出某种判断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自主练习。

      1、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小组合作对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现在向老师汇报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地肯定与鼓励

      2、让他们根据这节课所学习到的复式统计图的知识画一幅复式统计图。并就他们所画出的统计图提出几个问题来。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并请小组代表说一说所画图的含义。

      4、活动我来问你来答。

     由画图小组向自己指定小的组来提问能回答问题并正确的奖励对方小卡通不能回答则奖励提问方。

      5、教师提问谁还能从黑板上的这些统计图中得到一些别的信息

      6、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画复式条形统计图同学们都很认真表现都不错特别是你们对根据所收集的信息画的统计图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农村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是多么幸福呀

      [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统计活动中就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通过自主的合作练习中掌握了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四、心灵的对话。

      播放轻松的音乐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回顾这堂课的学习过程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在这堂课中有什么收获

      2、你们在这堂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感受

      3、你们对自己在这堂课中的表现有什么看法

      4、你们对老师的讲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或希望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放松并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和教师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教学相长。]

    篇四: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记录表

    体备课记录

     四 年级

      数学

      学科 活 动 时 间 2011-2-15

     2-18 活动人员

     集体备课内容 第一单元 乘法 课

     时 6 教 学 目 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 掌握相应的笔算方法, 能正确进行笔算。

     2、 使学生联系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 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乘几十几(不进位)

     的口算方法, 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3、 使学生在思考、 交流和总结计算方法的过程中, 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4、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的活动中, 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 发展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

     1、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 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巩固笔算方法。

     3、 简便算法 4、 掌握几百乘几十、 几百乘几十几(不进位)

     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

     的口算方法。

     5、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1、 正确处理竖式中数位如何对齐。

     2、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3、 积的末尾的 0 的个数问题 4、 加深乘数末尾有 0 的计算的理解。

     5、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感知乘法运算中的运算规律。

     1、 易错的地方:

     (1)

     三位数中间有 0 的乘法, 有漏乘;

     (2)

     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 末尾上的数应与十位对齐出错;数位的末尾该跟谁对齐有个别出错。

     (3)

     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竖式, 数位写错, 所以计算出错。

     2、 有困难的地方:

     中间有 0、 末尾有 0 的乘法, 把孩子绕晕了, 运用不灵活。

     教学重、 难点 1、 易混、 易错的地方 2、 学生学习 有困难的地方 3、 建议 4、 其它 检

     测

     内 容 1、 第 2 页第 3 题。

     2、 第 2 页第 6 题 3、 第 5 页第 2 题。

     4、 第 6 页第 8 题 5、 练习一, 第 7 页第 2 题 6、 第 10 页第 7 题。

      集体备课记录

      四

      年级

      数学

      学科 活 动 时 间 2011-2-25 活动人员

     集体备课内容 第二单元 升和毫升 1、 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 操作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 1 升和 1 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 并学会简单的换算。

     2、 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 能联系实际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并进行表达和交流; 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 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 能积极参与操作、 试验等学习活动,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经验。

      重点:

     1、 初步感受认识容量, 认识 1 升 2、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 1 升有多少。

     3、 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和实际操作中理解 1 毫升的含义, 能正确地进行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

     4、 学生在应用练习中, 能结合生活实际正确地估计不同容器的容量。

     5、 制作“杯琴”。

     难点:

     1、 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对于容量概念的理解。

     2、 学生能对现实生活中容器的容量进行正确的估计。

     3、 学生能对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小容器的容量进行正确的估计。

     4、 正确的估计小型容器的容量。

     5、 学生能利用制作的“杯琴” 弹奏出美妙的音乐。

     1、 易混易错的地方:

     各容器的容量单位容易混淆, 说不清楚。

     2、 学习有困难的地方:

     单位的换算不够自如, 需要想来想去。

     3、 建议:

     给学生多参加实践的机会, 比如社会实践“陪家长一起上商场(菜场)

     ” 等。

     课

     时 5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难点 1、 易混、 易错的地方 2、 学生学习 有困难的地方 3、 建议 4、 其它 检

     测

     内 容 1、 第 12 页“想想做做”

     1—4 2、 第 14 页第 2 题。

     3、 第 17 页第 4 题 4、 练习二, 第 18 页第 3 题 5、 制作杯琴

      集体备课记录

     四 年级

      数学

      学科 活 动 时 间 2011-3-3

     活动人员

     集体备课内容 第三单元 三角形 课

     时 6 教 学 目 标 1、 使学生在观察、 操作、 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 发现并认识过三角形的有关特征, 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认识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

     2、 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 会测量或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

     , 能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以及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或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3、 发展空间观念, 锻炼思维能力。

     4、 进一步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1、 认识并能正确说出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 认识等腰、 等边三角形及它们的特征。

     3、 能综合运用所学三角形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1、 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2、 引导学生发现等腰、 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 能根据实际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易混、 易错的地方

     2、 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

     3、 建议

     4、 其它 一、 易混易错的地方: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有些孩子总是选择两边之和等于或者小于第三边 。

     二、 学习有困难的地方:

     先确定三角形上的底, 再画出三角形的高, 当底是一条斜边时, 画高有困难, 总是画成斜线;另外直角三角形中画高时有两条高是直角边线段, 有点晕。

     三、 建议:

     做练习并检测。

     四、 要及时总结, 及时纠错。

     检

     测

     内 容 1、 第 23 页第 2 题。

     2、 第 32 页第 5、 6、 7 题。

     3、 练习三

      集体备课记录

      四 年级

     数学

     学科 活 动 时 间 2011-3-10

     3-17 活动人员

     集体备课内容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1、 使学生联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认识中括号, 能正确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

     2、 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经验, 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发展数学想象力。

     3、 使学生在运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重点:

     1、 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 正确进行计算。

     2、 能正确进行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3、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掌握运算顺序, 正确进行计算。

     5、 结合练习, 帮助学生回忆和整理三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难点:

     1、 列三步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 能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3、 提高计算的速度及正确率。

     4、 体会运算顺序的相对性, 能灵活地运用学过的运算率进行简便运算。

     课

     时 6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难点 1、 易混、 易错的地方

     2、 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

     3、 建议

     4、 其它 一、 易混、 易错的地方:

     没有小括号 、 有小括号时的算式计算顺序不能混乱, 不能想先算什么就算什么, 想加括号就加括号, 想去掉括号就随便去掉括号。

      二、 学习有困难的地方:

     计算优先权的确定。

      三、 建议:

     加强练习并及时检测。

     四、 及时总结 检

     测

     内 容 1、 第 36 页第 3 题 2、 第 37 页第 3 题 3、 第 38 页 6、 7、 8 4、 第 40 页第 2 题右列, 第 3 题。

     5、 练习四第 41 页第 3 题。

     6、 第 42 页第 6 题。

      集体备课记录

     四

     年级

     数学

     学科 活 动 时 间 2011-3-24

      活动人员

     集体备课内容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 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 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 认 识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 能正确测量或划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2、 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 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3、 进一步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对“空间与图形” 的学习兴趣。

     课

     时 2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1、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 经因梯形的认识过程, 了解梯形的特征。

     难点:

     1、 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2、 建立梯形的高的概念, 画梯形的高。

     1、 易混、 易错的地方 2、 学生学习 有困难的地方 3、 建议 4、 其它 一、 易混、 易错的地方:

     画图的规范性, 有些孩子随意画图, 不用正确的方法,因此画的平行四边形不是平行线, 很别扭。

     梯形画成了四边形。

     二、 有困难的地方:

     画出图形的高。

     三、 建议:

     做练习并检测。

     四、 注意让学生多总结。

      检

     测

     内 容 1、 第 44 页想想做做第 5 题。

     2、 第 47 页第 1 题, 第 48 页第 3 题。

      集体备课记录

      四

      年级

     数学

     学科 活 动 时 间 2011-3-31

      活动人员

     集体备课内容 第六单元 找规律 课

     时 2 教 学 目 标 1、 在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过程中, 初步发现简单搭配和排列中的规律, 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符号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

     1、 探索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发展符号感。

     2、 探索排列的规律。

     难点:

     1、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逐步优化的过程。

     2、 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所有方案。

     教学重、 难点 1、 易混、 易错的地方

     2、 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

     3、 建议

     4、 其它 1、 易混、 易错的地方:

     连 线 时 有 重 复 和 遗 漏

     ,2、 学习有困难的地方:

     对不同选配方法的搭配时, 不会用乘 法 算 式 或 加 法 算 式 来 表 示 ,3、 建议:

     理论联系实际, 不会做的题目可以用现场表演的方式来展示, 多做练习。

     有 序 的 选 配 有 待 练 习 。

     或 写 错 。

     检

     测

     内 容 1、 第 51 页想想做做 1, 2 题 2、 第 53 页, 想想做做 1、 2.、 3 题

      集体备课记录

     四

     年级

     数学

     学科 活 动 时 间 2011-4-7

      活动人员

     集体备课内容 第七单元 运算律 课

     时 5 教 学 目 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 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 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 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1、 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2、 联系口算的思路来明确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基本思考过程。

     3、 认清适合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的结构形式特点。

     4、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计算。

     5、 收集情境中提供的信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

     1、 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理解。

     2、 乘法分配律的正向及逆向的应用, 全面地掌握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思路。

     3、 认清适合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的结构形式特点。

     4、 整理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各类情况。

     5、 结合具体情况, 确定围绕哪些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如何并制定春游计划。

     1、 易混、 易错的地方:

     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运用不灵活,仍然用计算的旧方法。

     2、 学习有困难的地方:

     简便运算和脱式计算出错; 找出相同的数当乘数, 找出不同的数当加数(或被减数和减数)

     仍不灵活。

      教学重、 难点 1、 易混、 易错的地方 2、 学生学习 有困难的地方 3、 建议 4、 其它 检

     测

     内 容 1、 第 55 页第 3 题。

     2、 第 57 页第 2 题。

     3、 第 58 页第 2 题。

     4、 第 59 页第 8 题前两行、 第 59 页第 9 题。

      集体备课记录

     四

     年级 数学

      学科 活 动 时 间 2011-4-14 活动人员

     集体备课内容 第八单元

     对称、 平移和旋转 课

     时 4 教 学 目 标 1、 学会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 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连续平移 2 次, 把简单图形旋 90° 。2、 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发展形象思维。

     3、 增强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进一步感受对称美, 感受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1、 经历探索寻找长、 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

     2、 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3、 理解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90 度的含义。

     4、 按要求设计课本上的美丽图案。

     难点:

     1、 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2、 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3、 在方...

    篇五: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记录表

    备课 四年级

     数学学科 活 动 时 间 11.18 活动人员 高晓红,蔡艳,卢海侠

     集体备课内容 第六单元:

     可能性第第六 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通过摸球,摸牌,抛正方体等游戏活动,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感受简单随机现象;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实例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结果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3.使学生在参与游戏,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可能性的学习与应用价值,初步形成随机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感受游戏操作等活动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教学难点: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框架设想

      本单元主要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发展随机意识,增强数据分析观念。同时也能拓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第三阶段学习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奠定基础。

     检

     测

     内 容 教科书 64-69 页内容。

     课时安排 第 1 课时:

     第 64-65 页例 1 和第 58 页例 1 和“试一试”,第 65-66 页例 2 和“练一练”完成练习 十第 1-4题

      第 2 课时:

     完成练习十第 5-9 题

    篇六: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记录表

    沏茶问题 》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

     时间

     活动

     地点

     数学备课组

     参加

     人员

     数学组教师

     科

     目

     数学

     年

     级

     四 年级

     备课

     方式

     同课同构 主持人

     主讲人

     记录人

     活动

     目的

     1、促进教师进一步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不断改进备课水平,优化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探索与实践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素养。

     备 课 内容 ( 课题)

     沏茶 问题

     活

     动

     纪

     实

     主

     持

     人

     讲

     话

     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我们数学组集体备课的主题是“渗透数学思想,提升核心素养”。围绕着这一主题,我们先请承担主备任务的吴老师以数学广角“优化”中的“沏茶问题”一课为例,说说自己的初步教学设想,在此之后的研讨环节,希望各位老师积极发挥团队精神,共同探索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素养。

     主

     讲

     人

     发

     言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教学,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优化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四年级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例如生活中他们会注意怎么做会省时些,只是更多的是无意识的,要实现从经验到数学方法再到实践的跨越有些难度,所以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的简单事例出发,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启发,唤起生活中的经验,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课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统筹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2、会用流程图表示事情的安排顺序。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4、感受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难点: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找出最优方案,用流程图表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景, , 引出课题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明家里来客人了,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孩子们,快给阿姨沏一杯茶,要快点)

     2、引出沏茶问题 (二)探究新知, , 研究问题

     1、屏幕出示例 1 情景:(先不出示工序和问题)

     1)说一说沏茶都需要做哪些步骤? 2)我们来看看沏茶都需要做哪些工序?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屏幕出现沏茶工序和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安排能尽快喝上热茶? 3、自主探究,设计方案 利用信封中的学具,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设计出你的沏茶方案,并计算一下总共所用的时间。

     4、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选取有代表性的设计展示。

     5、展示和汇报设计成果。(先选取用 14 分钟的方案进行

     汇报)

     6、选择最优化方案 洗水壶 → 接水 → 烧水

     →沏茶

     洗茶杯

     找茶叶 1+1+8+1=11(分)

     有序

      先做……再做…… 同时

     不冲突同时做,节约时间 7、画流程图教学 8、概括小结,体会优化 师:平时在做事情过程中,除了考虑做事的先后顺序,还要考虑到不冲突就能同时做几件事情,注意合理安排,就能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了。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本 105 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2、课本练习二十的第一题 (四)畅谈收获, , 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沏茶问题 优化 洗水壶→接水→烧水

     →沏茶

     洗茶杯 找茶叶 1+1+8+1=11(分)

      补

     充

     发

     言

     人

     杨:

     :本节设计吴老师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努力践行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借助生活事例,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通过简单最优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统筹思想、优化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来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环节紧凑,相信教学目标达成度会很高,课堂教学也能扎实而高效。

     刘:

     :吴歧老师的设计的确很用心,课始巧设悬念,以疑激学,把沏茶的所有环节步骤加在一起,要用 14 分钟,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学生会发现只用 11 分钟就能完成所有事情。此时教师便可以利用矛盾冲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得出只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可以同时做的事情同时做就能节省很多时间。

     孙:“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会产生好奇,好奇又会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这样的设计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体现了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最后再通过学生的汇报,共同总结出最优化方案。让

     学生真正地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设计出合理安排时间的最优化方案。我也给吴老师点赞。

     王:咱们集体备课的目的是互动研讨,共同提高。建议大家多提改进意见。

     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吴老师的内容设计过于简略,我觉得在这堂课上老师可以利用“给客人沏茶”“吃感冒药”“购物”等生活情景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下探索交流,营造一种“亲切”的感受,进一步去体验到数学存在的价值,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孙:是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把现实生活情景引入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去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吴 :课堂教学中老师还要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自然地会涌现出很多新奇的想法,通过自我经历,自觉生成,自我发现,进一步体验到怎样叫做合理安排,体验运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杨:

     :练习题再精心设计一下,也可以不用课本中的习题, “中午时间很短,妈妈又要做饭又要炒菜,怎样做就很快地吃上

     饭午休呢?”类似这样的生活实例能更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

     刘:

     :本课的设计还应注意到四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注意区分一些非合理安排时间的现象。如边坐车看书,吃饭看电视,边看电视边写做作业等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区分这样是不是合理利用时间,并提示学生合理安排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还要注意健康和安全。

     吴:

     :这个提议太好了!这样精心对比式安排,即让学生有法可依,又让学生明辨是非,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进行辨证主义思想的培养。

     主持人布置下次集体备课时间及内容:

     王 :感谢每一位老师精彩的思维分享,“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教研的路还很漫长,我们的集体备课工作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比如优点提得多,缺点提的少,我们仍需继续努力,积极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这是我们本学期的最后一次集体备课,感谢大家一学期来辛苦的付出。相信我们的心血和汗水必能助力孩子们的成长芬芳!

      效 果 反馈

     1、大家就本节课展开积极的讨论,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拓展了教学的方法与思路。

     2、各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后都能结合本班实际,及时地完善自己

     的教案设计,课堂结构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更切合学生,教学效果很好。

    篇七: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记录表

    县城区第一小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 2017.11.6 活动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记 录 人 ××× 主 持 人

      ××× 参加人员 ×××

     ××× ××× 课题内容

      教材简析 教材简析 教材以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向前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往后推导出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例教材以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向前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往后推导出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例 3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切入,先教学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再教学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怎么变化?感受到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从有而归纳总结出: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切入,先教学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再教学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怎么变化?感受到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从有而归纳总结出: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活 动过程活 动过程 1、由×××介绍教学设计。

     2、××× :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可以采用先导后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探索规律,然后交流,最后全班总结完善规律。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可以采用先导后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探索规律,然后交流,最后全班总结完善规律。

     3、×××:通过这样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4、×××: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提高、思维活跃、自信心增强。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提高、思维活跃、自信心增强。

      柞水县城区第一小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 2017.11.13 活动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记 录 人 ××× 主 持 人

     ××× 参加人员 ×××

     ×××

     ××× 课题内容

     教材简析 教材简析 教材以路程、时间与速度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已经直观的经历过路程、时间与速度,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为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 5 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以教材素材为主载,以设疑激趣、直观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建构模型、拓展模型、运用模型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教材以路程、时间与速度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已经直观的经历过路程、时间与速度,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为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 5 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以教材素材为主载,以设疑激趣、直观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建构模型、拓展模型、运用模型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活 动过程活 动过程 1、由×××介绍教学设计。

     2、×××:要让学生把路程、时间与速度联系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过路程、时间与速度,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要让学生把路程、时间与速度联系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过路程、时间与速度,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3、×××:这样的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为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这样的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为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4、×××: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篇八: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记录表

    街道中心完全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题 开学第一课课型 综合 时间 年 月 日主备人田永飞参备人教︵导︶学目标1、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了解本册数学书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3、明确数学课和数学作业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4、通过讲故事,悟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重点明确自己本学期应有的学习态度,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难点悟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知识考点教具学具检测题板书设计开学第一课本学科的相关要求:(一)学习用品(二)学习纪律(三)家庭作业要求(四)课堂作业的要求教︵导︶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知道这节是什么课吗?你怎么知道的?(板书:数学)2、大家了解老师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的互动)3、知道怎么联系我吗?背一背:

     (谁能说一说怎么快速的记住老师的电话)二、认识本学期学习任务1、如果现在请你看一看数学课本的目录,再来向大家介绍本书的内容,你能行吗?试一试吧。三、介绍本学科的相关要求问题 1:上课前要做哪些准备?怎样爱护书本?(一)学习用品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放在左上角。

     (安排检查组长)2、书本要包皮,不乱涂、乱划、乱写。3、作业用同一种颜色的钢笔。问题 2:课堂上注意哪些纪律?在教师办公室注意哪些纪律?

     西洛街道中心完全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二)学习纪律1、坐姿端正不做小动作(慎言慎行)2、积极发言,声音响亮,表达完整。3、老师讲话时看老师,老师写字时看黑板。4、预备铃响后马上回座位静候老师到来。5、上课迟到或进老师办公室喊“报告” ,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6、在教师办公室不得随意讲话,排队三人以上时,第四人应在办公室外等候,出一人后再进。7、做作业独立完成。讨论、请教同学等同抄写,在家不会写可以问家长,家长也不会的注明原因可不写,在校可以问老师。8、课间不得写作业(订正除外)问题3:做作业应注意些什么?(三)家庭作业要求1、注明时间、作业内容;按时、按质、按要求完成作业。2、每格写一行,做完一题空一行。3、订正要重新写,不得在原题上改;在练习册上可以直接订正,但要换一种颜色的笔。4、答题用钢笔,字迹工整,争取做到干净、整洁、不涂改。(四)课堂作业的要求1、按时、按质、按要求完成作业。2、在每次写作业之前,先在第一行写上第几次,在第二行写上几月几日、星期几,从第三行开始再写作业。3、认真书写,字迹工整,争取做到干净、整洁、不涂改。4、每格写一行,做完一题空一行。5、有错当天及时订正,养成检查的好习惯。四、介绍数学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下面王老师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1、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当学习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要退缩不要抱怨,相信自己会渐渐好起来的。2、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一定要积极的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回忆的知识,如果错了或不知道了看看课本。3、数学预习不能少。数学听不懂的重要原因就是上新课时前边学过的知识还没有弄懂或者旧知识已被遗忘了。而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准备,从而让学生能主动的听课,能带着问题听课。4、听课要专注。人只有在专注时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一要端正课堂学习的态度,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1)多思考,思考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核心。(2)多动手,帮组学习知识,运用做到融会贯通。(3)培养创造精神,所谓创造,就是想出新办法,就要不局限于老师、课本讲的方法。平时,有一些难度高的题目,我在听懂了老师讲的方法后,还要自己去找一找有没有另外的解法,这样能加深对题目的理解。二要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争取回答的机会。答得越多,学习的兴趣也会越大。(1)课后复习要及时。

     课堂上学会了的知识, 课后还会忘记, 有时很快就忘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巩固所学知识,复习的方法是先看课本,然后再做习题,而做完作业后,归纳知识点和方法。(2)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数学参考书:在掌握好教材的基础上,仔细研究一本参考书,不必多,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随着学习进度,仔细研读就可以了。(3)周末复习很重要:到周末,有必要对一周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五、全课小结少壮不努力,一生不给力!新的学期,新的征程。愿我们在黄坊小学五年级这个温暖幸福的小家庭里,快乐每一天,进步每一天,收获每一天!

     西洛街道中心完全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题 认识容量和升课型 新授 时间 年 月 日主备人田永飞参备人周宇 汤光会教︵导︶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2.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3.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知识考点常用容器的容量大小教具学具课件、量杯、纸杯检测题1、教材第 2 页“试一试”;2、教材第 3 页“练一练”。板书设计认识容量和升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 L”表示。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装 1 升水。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 二次备课要点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 问:这两个容器, 哪个可以装得更多?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 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 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如何验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生答:左边的杯子装的更多。举手猜哪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

     西洛街道中心完全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 5 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 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二、认识“ 1 升”1. 出示例 2 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2.那么 1 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 1 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 1升水,让学生观察。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 1 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3.继续感受 1 升水多少。(1)教学“试一试”先让学生估计下 1 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 5 个)。(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 19 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 1 到 1.5 升水,孩子要喝 1 升水,那你知道 1 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三、练习。1. 练一练第 1 题。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2. 练一练第 2 题。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说出自己的理由。观察例 2 插图,了解常用物品的容量。学生观察,认识了解 1 升水量有多大。举手说说自己的发现。思考从容器里面量和外面量的区别。估计 1 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感知常用物品容量的大小。学生观察,同桌交流、说一说。集体订正谈自己的收获。课后反思︵自省︶

     西洛街道中心完全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题 认识毫升课型 新授 时间 年 月 日主备人田永飞参备人周宇 汤光会教︵导︶学目标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 1 升=1000毫升重点 认识容量单位毫升 难点 掌握升和毫升之间进率知识考点升和毫升之间进率换算教具学具滴管、量桶、瓶盖、水等检测题填空:4 升=( )毫升

      2000 毫升=( )升9 升=( )毫升

      5000 毫升=( )升板书设计认识毫升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 ML”表示。1000毫升= 1 升 1 升=1000 毫升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二次备课要点一、复习导入:1. 上节课我们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取出纸杯,上节课上我们做了实验, 1 升水大约可以装满几个这样的纸杯?那么这个纸杯的容量是多少呢?如何精确表示出这个纸杯的容量,就需要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毫升)

     。2.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毫升这个单位。

     (出示例 3)师: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 ML”表示。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生答:可以装 5 个。

     西洛街道中心完全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二、认识 1 毫升1.取出滴管, 介绍:用这个滴管可以量出 1 毫升的水。现在我们要用这个滴管来找 1 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实验:大约是 18-20 滴。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 20 滴水( 1 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 1 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说一说:

     1 毫升水是多少水呢?三、教学“ 1 升= 1000 毫升”现在我们认识了“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那么 1 毫升和 1 升比较下我们可以发现 1 毫升的水要比 1 升水少得多。现在你想不想知道多少毫升水是 1 升水呢?有什么办法吗?实验操作,教师取出量杯( 500ml)和正方体容器( 1L),让学生观察量杯刻度,然后量出量出 2 杯 500ml 的水倒入 1 升的容器,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结论:

     1000 毫升= 1 升1 升= 1000 毫升四、完成练一练: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 50 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3.填空: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生:先用滴管吸取 1 毫升,然后慢慢滴出,数一数 1 毫升的滴数。动手操作,滴出 1 毫升的水,在组内传看,初步认识 1 毫升水有多少。学生作出猜想。观察量杯刻度,说说,自己的发现。说出常见规格的容量分别是多少毫升。感受高度,然后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的水面高度。完成填空练习。谈自己的感受。课后反思︵自省︶

     西洛街道中心完全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题 练习一课型 练习 时间 年 月 日主备人田永飞参备人周宇 汤光会教︵导︶学目标1. 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2.能对一些常见容器的进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重点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使用合适容量单位。难点 对常见的容器进行估计知识考点正确使用合适容量单位教具学具课件、插图检测题完成教材第 5-7 页“练习一”的第 1-11 题。板书设计练习一900毫升〇1 升

     6 升〇6000毫升3 升〇2500 毫升

      7000 毫升〇8 升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二次备课要点一、复习导入。1. 关于容量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2. 出示练习一第 1 题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3. 练习一第 2 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二、练习指导。

     1.第 3 题。回忆刚学过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举手说说自己的发现。

     西洛街道中心完全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出示各生活用品,先学生估计下容量。2. 第 4 题。学生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3. 第 6 题。出示生活中物品,先让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4. 第 7 题。学生独立完成, 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选择容器的容量单位的?有什么技巧?5. 第 8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6. 第 9 题。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每个量杯中液体各有多少毫升?你是如何读出数值的?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毫升?比 1 升多吗?7. 第 10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如何比较的?8. 第 11题。(1)学生独立审题后让学生先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 5岁儿童应该按照哪个剂量来服用?(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注意用药安全。三、布臵课后练习: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四、全课小结。你现在对于升和毫升有了哪些认识?课后反思︵自省︶

     西洛街道中心完全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题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商是一位数)课型 新授 时间 年 月 日主备人田永飞参备人周宇 汤光会教︵导︶学目标1.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重点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难点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知识考点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教具学具例图检测题1、完成教材第 8 页的“试一试”、“练一练”;2、完成教材第 10 页“练习二”的第 1-5 题。板书设计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商是一位数)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 二次备课要点一、复习引入。⒈笔算:

     48 ÷4=

     65 ÷6=

     93 ÷3=⒉指名学生板演。二、新授。⒈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要帮助解决什么问题?要求“要打成几包”怎样列式?⒉学习口算方法:提问:

     60÷20 等于几?你们会口算吗?独立完成,板演的同学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根据老师的引导列出算式分组交流口算...

    推荐访问: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记录表 上册 备课 四年级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