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铭公文网 - www.sddayugaoke.com 2024年05月20日 23:19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清朝教育改革的影响3篇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09-12 10:00:02

    清朝教育改革的影响3篇清朝教育改革的影响 第1期(总第24期)2001年3月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ofShanxiRadio&TV University N0.1M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朝教育改革的影响3篇,供大家参考。

    清朝教育改革的影响3篇

    篇一:清朝教育改革的影响

    1期 ( 总第 24 期 ) 2001 年 3 月 山西 广播 电视大 学学 报 J ournal of Shanx i R adio & T V

     U niv ersity

     N 0 . 1 M ar . 2 0 0 1 摘 要 :2O 世 纪初 期 , 中国社 会处 于教 育 转型 的关键 时刻 ,这 时期 清政 府 进行 的教 育 改革 主要 包 括 废科 举 、 改学 制 以及 新 的教 育行 政体 制 的建 立和 教 育结构 的整体 规 划等 , 这 些 措施 都推 动 了中 国近 代 化 的进 程 ,近 代 教 育制度 终 于 开始在 中国确 立 并推 广 开来 。

     关键 词 :科 举 制 ; 学制 ;教 育行 政体 制 ;妇 女教 育 ; 留学教 育 中图分 类号 :G521;G 529文 献 标识 码 ;A文章 编号 :1008- -8350 ( 2001) O1— 0O 18一 O2 进入 2O世纪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了初步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十分迫切 ,全国

     废科举的呼声因而 日益高涨。不要说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强烈 要求,就连许多封疆大吏也深知科举积弊太深 ,纷纷要求废除科举 制。严复曾指出:“虽然学堂立矣,办之数年 ,又未见其效也! 则哗 然谓科举犹在 , 以此为梗”。

     0张之洞提到 “故救时必 自变法始, 变法 必自变科举始” 。

     0袁世凯也上奏清廷, “ 科举不停, 民间相率观望, 欲 推广学堂, 必先停科举”。

     0 科举制度的废除势在必行。

     1901 年, 清廷 谕令从 1902年起各省科举考试要能够解说 四书五经和论述中国历 史 、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和 “ 策论” ,废除八股文章和武科考试。

     后张之洞、刘坤一联名上奏 ,建议 “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 堂取士之额”。

     1903年张之洞又与张百熙、 荣庆上《 奏请递减科举注 重学堂折》 , 建议 从下届丙午科起,每科递减中额三分之一”@, 到 1905 年 , 袁世凯、 赵尔巽 、 张之洞、 端方等人又联名奏请立停科举 ,

     他们认为 “科举一 日不停 ,士人 皆有侥幸得第之心⋯⋯ 学堂决无大 兴之望 ”。

     而建立 、大兴学校则是 “广学育才,化民成俗”,内定围

     势 ,外服强邻,转危为安旧 的关键,指 出

     广学校始。

     而欲推广学校, 必 自先停科举始”。

     1905年 8月 , 清廷颁 布 《 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著即 自丙午科始 ,所有乡会试一 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

     @至此从 隋炀帝大业二年开始延 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完全被废止。此举标志着封建旧教育制度 的崩溃 ,它扫除了我国教育走 向近代化最严重的障碍,在我国教育 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废科举的同时, 清政府作出厘正学制的决定。1

     902 年清政府 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 《 钦定学堂章程》 , 是为 “ 壬寅学制”,

     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1903 年 7 月,清政府命 张百熙 、荣禄、张之洞以 日本学制为蓝本 ,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 1904年 1 月公布 《 奏定学堂章程》 , 即 “癸卯学制” , 对学校体系、 课 程设置 、 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 。

     “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

     故欲补救时艰 ,必自推 收 稿 日期 :20OO一 12— 25 作 者 简介 :周 瑞萍 ( 1961一 ) ,女 ,朔州 师范 ,讲 师 。

     苗莲顺(196O一 ) ,女 ,朔 州师 范 ,讲 师 。

     徐 新梅(1978一 ) ,女 ,五 台 中学。

     18 · ·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校教育体系,它对近代 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在组织形式上影响甚大,为中国新型学制的建立 奠定了基础 , 特别是为辛亥革命后 1912年的 “壬子癸丑学制” 的制 订打下了基础 ,

     癸卯学制” 作为中国第一个在全国施行的新学制 ,

     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第二次 鸦片战争后陆续兴起 的散的新式学堂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它 的麓 行,改变了中国长期实行的封建性的官学、 私学、 书院等学校形式,

     加速了封建教育的崩溃和近代教育的生长,推动了中国教育与世界 教育的接轨,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教育向近代化 迈出的重要一步 。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制的诞生,促进了兴办学堂事业的大发 展。中国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后,兴办学堂便成为清政府的既定国策。全国各地在改书院为学堂 的同时 ,积极创建各级各类学校,诸如小学堂、中学堂、女子 、师 范学堂、实业学堂、政法学堂等,出现了未曾有过的新景象,新式 学堂得到迅速发展。

     到 1

     905年 , 除去教会学堂, 全国已有各级各类 学堂 8277所 ,学生达 25万余人,一个具有官、公、私立和大中小 学、师范、专门学校相互配套的新式学校教育体 系初具规模 ,而且 发展势头强劲。

     在壬寅、癸卯学制公布 19 世纪末短短数年间, 中国经历了维新思潮风起云涌与戊戌变 法骤兴倏败的大震荡,有识之士从其教训中自省反思,并在中外比 较中得到启迪 ,往往以兴学育才为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 ,为救亡图 存的希望所在 , 视政治体制的革故鼎新为变法图强的核心。

     于是, 创 建新的教育行政体制、立学部的议论比较集中地出现于此时,表明 不少人已认识到这是沟通兴学和政体变革的关键一环。改良派的著 名代表麦孟华就曾指出:

     “ 非民之智于西而愚于中也 , 上设学校以开 其智也。多立学堂,别创学部,专官任事 ,重其责成,如是而民智 不开, 殆未有也”。

     0只有 “增减得宜 , 利举弊革, 立法美善,中人之 法可以贤,中人之质可以智,中人之力可以才,以行新政,何政不 举,以兴新法, 何法不能” , @强调了立学部、 设学堂的重要性 。

     张之 洞也曾奏请专设总理学务大 臣管理全国的教育,得 到光绪帝的批 准。1905年 9 月,为从组织上保证新学制的推行 , 适应科举废除之 后新形势的需要,政务处奏请特设学部,作为管理教育事业的最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1 年 3 月

     周瑞萍 ,苗连顺 ,徐新梅 :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行政机关。

     II El 发出上谕 :

     “⋯ ⋯前经降旨停止科举 , 极应振兴学务,

     广育人才,现在各省学堂已次第兴办 ,必有总汇之 区,以资董率而 专责成,著 即设立学部 ,荣庆调补学部尚书,学部左侍郎著熙英补 授,翰林编惨严修 ,著以三品京堂候补,署理学部右侍郎。国子监 即古之 ‘成均’ ,本系大学,所有该监事务,著即归并学部” 。

     0全国 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自此正式建立。学部下设五司——总务司、专门 司、普通司、实业司、会计司,各职其事。为中国有史以来专 门的、

     正式独立的管理教育的中央领导机构之始。这一举措,标志着教育 行政与学校开始分离,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学部成 立后,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教育行政的改革。1906年, 政务处与学部 奏请各省设提学使司, 领导地方教育行政事务, 下设劝学所、 学区,

     这是省区教育行政机关建立之始。

     这样就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为链全的教育行政机关,管辖全 国教育 此外,学部又于 1906 年公布 《 教育会章程》 ,规定各省和

     府 厅州县都可以设立教育会,作为各级教育行政的襄助机关—— “期于辅助教育行政 ,图教育之普及” 。

     0此后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E l

     趋完善。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正式确立和 E l 益完善 ,对于革除中国 传统的封建教育,使中国教育迈向近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 2O世纪初我国的教育改革 ,从学前教育、小学 、中学 、 高等教 育到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留学教育等都全面铺开,这 样就改变 了中国长期封建式的官学、私塾、书院等学校形式和教育 结构单一化的状况,出现了多种类 、多样化的学校教育结构,为中

     国现代形式的学校制度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在这次教育结构的整体 规划中有突出影响的主要是 :

     第一,女子教育 。女子教育开展的程度 ,是教育近代化的重要 标 志。1904 年 1 月清廷颁布的 《 奏定学堂章程》 规定; “家庭教育包 括女学” , o第一次把女子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

     “女子师范 学堂, 须限定每州县必设一所” , 。“女子师范学堂由官设立者 , 其经 当 慧

     苎

     要

     毫

     要 蔑 主

     使 2 0世 纪 初 的 中

     兴 办 女 学 蔚 然 成 风励 自费留学。外务部在 1902年奏议派赴出洋游学办法 ,提 出;“派 出洋之后, 精求专门之学 , 夫而后中西可以贯通 , 成就可期远大”。

     0 张百熙 、 荣庆等人奏议奖励职官游历游学 , 指 出游学 “尤有实际 , 最 为成就人才之要端”。

     o到 1903 年 1O月清政府颁布张之洞拟 定的

     《 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 等。正是在清政府的大力倡导下, 遂使早已

     发生的留学运动在 19O2—191O年间兴起了第一次留学高潮。

     费正清 称之为 “到此时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 0 甲午 前后 , 留El学生仅数十人 , 1905 年猛增至 8千人 , 于 1911年总人达 2万人以上 。

     加上留欧美的数千名学生,形成一股相当可观 的力量。

     这些留学生在回国后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接 受了新学的濡染与新思潮的洗礼,逐渐取代传统的士绅走上历史舞 台,并迅速成长为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革新力量 。同时,留学运 动的发展还为中国培养了科学家、文学家、医生、外事人员等各式 的人才,为以后社会的建设与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为立国之本,国运之盛衰系之,国步之消长视之” 。

     0尽管 清末的 “新政” 改革是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而采取的应急 之策 ,由于其体制的滞后性 与政策改革 的先进性 的矛盾而归于失 败 , 但其中的教育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 , 决非轻而易举、

     一蹴而就,评价教育改革的社会意义在于它对近代化过程的积极作 用 ,新政时废科举、兴学堂、改学制、立学部、教育行政体制的建 立与教育结构的的调整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对社会影响 最大,直接加速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举措。改革毕竟不是对传统教 育的重复与修补,而是继往开来努力寻找中国教育新路 向、新模式 的影响深远的一次改革 ,其历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对我国跨世纪 的教育改革亦有很大的借鉴之处。

     注释 :

     ①⑧ 马鸿儒 · 《 清未 “新政” 与教育改革述评 》 ,见 《 历史档 案》1993 -" T "-第 4 期 · ②陈学恂 · <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 252 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占

     ⑦ ⑧ ⑨ @ ⑩ ⑩ 舒 新 城 . 《 中 国 近 代 教 育 史 资 料 > (上 )第

     564 , 6 6 , 3 6 1 , 1 7 9 、

     9 ⑩⑩关晓红鬟

     期. ⑥ <光绪朝东华录》(五) 第5445 页 .

     @@ ⑩舒新城 .《 中国近代教育史 资料 》(下) 第811 页,人 民

     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

     ⑩ 陈学恂 .《 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第56 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 年版 · ⑧ 费正清 · <剑桥中国晚清史》c F g ) 第 393 页,中国社会科 学 出 苎

     。

     年

     @ 郑观应 · 《 盛世危言》后编卷二 · 妻

     。

     19o6年 2月慈禧太后 “面谕 、 6 1⋯. 6 3 , 6⋯,

     之 主

     ; 嘉

     . ‘ 学部, 振兴女学” ; 。

     6月天滓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开学 ; 10 月澍长达等 人在苏州创办振兴女学。1907 年 5 月, 学部奏兴女学 , 拟定 《 女子 师范学堂章程》 、 《 女子小学堂章程》 , 对其办学宗旨、课程设置等方 面作 了规定和要求 ,女子学校教育在学制上得到 了合法地位 。据 1907年清政府学部总务司《 第一次教育统计表》 统计, 全国除甘肃、

     新疆 、吉林三省没有女学堂外 ,其他各省女学堂总计 428 所 ,女学 生 15498人。女学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学 的兴起 ,也为妇女人才的培养开辟 了广阔的道路 ,同时为妇女 自身 的 解 放 奠 定 了 深 厚 的 思 想 文 化 基 础。

     第二, 留学教育 。

     清廷在改革中重视留学教育, 选官派学生, 鼓 . 《 晚 清 学部 的酝酿 产 生》 ,见 《 历 史研 究 " 1998 -" T "- .

     ..

     T h e H ist or ic a l R o le of

     t h e E d u c a tion

     R e f or m

     in th e E n d of

     C h in g D y n a st y Z H O U

     R u i - -p i n g , M I A O

     L i an - -s h un

     , X U

     X i n - -m ei ( 1. Shuozhou Normal school ,Shuozhou ,S hanxl ,03 8500 ,C hina :2 . W utal M iddl e School , W utai , Shanxl ,0 35500 ,China) A bs tr ac t :

     A t th e b eg in n in g o f th e 2 0th c en tar y , th e s oc iety o f C . h in a w as in a c r itic al m o m en t o f th e ed —

     u c atio n c h a n gin g . T h en th e C h in g g o ver n m en t w as c arr yi ng

     ou t ed u c ation

     re fo rm in c lu d in g ab r og at ing

     th e c iv il se rv ice ex am in atio n s ys tem o f o ld C h in a , c h an g in g sc h o o l s y stem as w ell as est ab lis h in g n ew

     ed uc atio n ad m in is tr ation s y s tem an d

     ed u c ation c on s tr uc t io n ’ S w h o le p lan ,e tc . . T h es e m ea s ur es p u s h ed th e mo d ern t im es f o rw ard ,an d f r om

     t h en o n t h e ed u c at io n s y s t em

     in ch i nes e h is to r y b eg an t o b e es t ab l is h ed an d p op u —

     Iariz ed .

     K ey w or d s :t h e c iv il s erv ice ex am in at io n s y s t em

     o f ol d C h in a ;s c h oo l sy s t em ;ed u c at io n ad m in is t r at io n s y s tem ; ed u c ation

     to w o m en ; ed u cat io n to s tu d yin g ab ro ad .

     本 文责 编小路 · 】9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二:清朝教育改革的影响

    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意义

     目录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举措及其意义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强兵富国,摆脱困境, 维护清朝统治。其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作为洋务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洋务派提出的文化教育观为“中体西用”不危及“中体” 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并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 如创办新式学堂、 翻译西学书籍、 派遣留学生等。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4 123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洋务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的扩张

     • 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 外交、 工程技术、 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 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 与“西艺” 为主。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 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的, 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 )

     学堂、 军事(“武备” )

     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

     主要有京师同文馆, 福建船政学堂等。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

     • 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 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

     主要为国家培养翻译及外交人员。

     其课程经历了不断丰富和逐渐规范化的发展过程。成立之初1 866年1 867年70年代初年课程仅为外文和汉文丁韪良开设万国公法添设天文、算学馆,陆续开设了一些“西艺”课程相继开设医学、生理学、化学等课程1 978年按八年制和五年制的构想分别拟定了分年课程计划。

     •八年制课程是为年纪稍幼、 “由洋文而及诸学” 的学生制定的; 对于年纪较大, 无暇肆及洋文, 仅能借助译本学习各科的学生学习五年制课程。课程表除了讲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注意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外,还突出了分类指导, 循序渐进的特点。•京师同文馆分年课程计划

     • 由闽浙总督左宗棠1866年奏请创办, 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 初创时学生约百余人, 学生是从闽、 粤、 浙、 沪等地招来的十几岁的聪颖幼童及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翻砂、 金工等经验的青年工人。• 福建船政学堂学堂由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分组成, 学制五年。福建船政学堂

     福建船政学堂•专习制造技术, 又称造船学堂, 多以法国人担任教习、 学习法文。•目标是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能进行整船设计的人才。•课程有基本课程和实践课程, 基本课程包括法文、 算术、 代数、 画法几何和解析几何、 三角、 微积分、 物理以及机械学等;实践课程包括船体建造、 机器制造和操纵等。•1868年2月, 前学堂内添设“绘事院” 和“艺圃” 。

     “绘事院” 培养生产用图纸的制作人员; “艺圃” 是一所在职培训学校,通过工读结合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的做法, 实开我国近代职工在职教育的先声。前学堂

     福建船政学堂• 驾驶专业• 基本课程:

     设有算术、 几何、 代数、平面三角、 球体三角、 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 地理等;• 实践课:

     主要是上船实习(“练船” )• 轮机专业• 基本课程:

     设有算术、几何、 制图、 发动机绘制、 海上操纵轮机规则及指示计、 盐重计和其他仪表的应用等。• 实践课:

     主要是在岸上装配发动机或为本厂所造船只安装发动机等。后学堂

     •与传统教育相比, 洋务学堂表现出以下特点:培养目 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传统教育培养科举入仕的人才经史义理和八股文章完全把学生禁锢在书斋之中进度不一的个别教学形式洋务学堂造就各项洋务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以学习“西文” 、 “西艺”为主, 注意学以致用能按照知识的接受规律安排教学内容, 重视理解,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遍制定有分年课程计划,确定了学制年限, 采用班级授课制

     洋务留学教育主要是指容闳带领下的幼童留美以及始于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的留欧学生的派遣。幼童留美的具体方案:• 招生对象:

     选派幼童数量每年为30名, 分四年共120名, 学习年限为15年。

     在上海、 宁波、 福建、 广东等地挑选曾经读过数年中国书的聪慧幼童、 年龄在l 2—16岁之间, 经在国内试读考试合格后录取。• 经费:

     经费由海关洋税(进口关税)

     中指拨。• 学习内容:

     学生到美国后除学习西学外, 仍要兼讲中学, 课以《孝经》 、 小学、 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在规定日期由正、 副委员集中幼童宣讲《圣渝广训》 , 还要在美国设立的留学事务所内设至圣先师神位, 由驻洋委员率领幼童和随行教师行礼等。洋务留学教育

     留欧学生的派遣• 留学的具体目标是:

     因西方的造船技术等较成熟, 中国经过学习, 虽能仿造, 但仍处是“随人作计” , 因此需要派遣学生, 到法国学习制造者, 到英国学习驾驶者, 如果学生中有天资杰出者, 也可学习矿学、 化学以及交涉公法等。• 从1877年至1886年, 共有三届留欧学生, 并且从1879年起陆续学成归国。

     虽然由于社会的落后和封建制度的桎梏,并非人人得以尽展其才, 但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持别是在近代中国海军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 留欧学生将中国近代军舰制造技术推进到一个新水平。第二, 留欧学生成为近代海军重要将领的人选。

     第三, 在近代海军教育事业上大显身手。

     洋务留学教育的意义• 洋务留学教育虽规模小, 人数少, 但它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过程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 就引进“西学” 而言, 不再有比留学更彻底的途径。

     归国留学生献其所学, 在事业上作出突出成就, 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有力地回击了守旧派“终鲜实效” 的预言, 也改变着人们的科举正途观念。

     • 洋务运动时期, 教会学校的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76年, 第二阶段开始于1877年的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 大会之后, 基督教教会学校改变了过去零星分散, 各自为政的状态, 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

     在教会内部, 教会学校的独立性加强了, 并着手讨论和解决教会教育的具体问题, 如教科书、 课程设置、 师资培训、 考试制度及教学方法等, 从而加速了教会学校的制度化发展。• 洋务运动中期以后, 多数教会学校, 持别是位于沿海通商口岸的教会学校, 已不再免费招收穷苦人家的孩子, 而是吸收新兴资产阶级家庭和其他富裕家庭的子弟, 收取较高的学费。

     提高了教会教育的影响。教会教育的扩张

     • 教会学校的课程• (一)

     宗教 (二)

     外语• (三)

     西学 (四)

     儒学经典• 教会学校一般都开设相当数量的数学、 物理、 化学课程和其他科技课程, 高等级的学校也开设—定数量的人文社会学课程, 如哲学、 逻辑学、 经济学等。

     教会学校的性质和影响• 教会学校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 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反映。• 教会学校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一、 开办“新学” 加速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崩溃并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 二、 新型教育模式和课程为中国教育开辟了新道路;• 三、 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形成和科学的发展;• 四、 培养和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各类人才

     The end,thank you!

    篇三:清朝教育改革的影响

    大学堂创建于 1898 年戊戌维新运动之中,是我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性大学。成立之初,行使双重职能,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1900 年,京师大学堂先遭义和团冲击,后被八国联军德、俄侵略军占为兵营,校舍、书籍、设备严重毁坏,大学堂被迫停办长达两年。

     1902 年 1 月,战事平息后,清廷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任命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张百熙因时制宜,首先举办速成科,速成科分为仕学馆和师范馆,于 1902 年 10 月 14 日开始招生,并于当年 12 月开学。

     京师大学堂与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山西大学前身山西大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及西安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四川大学前身四川中西学堂、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属同时期的近代新式高校。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政府并没有对大学堂给予充分的投入,而自从国子监和科举制度取消、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即成为中国唯一官方最高学府和官方教育行政机构,加上各方之优秀士子投身京师大学堂,从职能、学统等方面均显示出京师大学堂与国子监之间的传承,因此不少学者皆认为京师大学堂是中国太学的正统继承者。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清末使用的旧名。除北大之外,也有其他学校可溯源自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曾举办速成科和预备科,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其中,后者即是今天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后开办分科大学,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之一。

     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标志,其最大特色是在继承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近代科学文化。其办学方针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强调“中西并重”,务使二者“会通”,缺一不可。对于西学,又强调西文仅为“学堂之一门”,而非“学堂之全体”;仅以西文为“西学之发凡”,而不为“西学之究竟”。课程设置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办法,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 10 科。专门学科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 5 种外语,学生凡年在 30 岁以下者必须修一门外语;30 岁以上者可免修。

     京师大学堂创立于 19 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之时,故其诞生伊始,即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光绪二十九年为反对俄罗斯帝国长期侵占中国东北,京师大学堂师生积极参加了全国各界的拒俄运动,四月初四(4 月 30 日),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的师生 200 余人举行集会,声讨俄罗斯帝国的侵略。京师大学堂的师生几十人愤怒发表演说,要求清政府拒绝俄罗斯帝国无理要求,会后由 73 人署名草拟了《京师大学堂师范、仕学两馆学生上管学大臣请代奏拒俄书》,要求清政府拒约抗俄,推动了全国拒俄运动的发展,并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树立了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

     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1902 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未及实行。1903 年(光绪二十九年)

     7 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 1904 年 1 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拟订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且,大部分借鉴了日本教育体制的思想。在课程设置上,特别注重读经,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中小学均把修身列为课程之首,并特设读经讲经课。但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有所分化,突破了传统教育培养官僚精英的单一目标。《奏定学堂章程》对蒙养院的规定,是中国幼儿教育制度正式建立之始。小学堂、

     中学堂均分官立、公立、私立三种,在教学内容上也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以中学堂为例,其学习科目包括: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外国语(日语、英语或德语、法语、俄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 12 门,每周上课 36 点钟,读经讲经为每周 9 点钟。“癸卯学制”单独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分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两级,并规定师范生不交纳学费,从而吸引了许多贫寒家庭的子弟入学。此外,还建立了实业教育系统。实业学堂分为实业教员讲习所、农业学堂、工业学堂、商业学堂、商船学堂五类它排除了对女子的教育,是一个单纯男性教育的学制,学制年限也较长。但它毕竟是中国废除 科举制度后第一个正式颁布施行的新式学制,对旧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在组织形式上影响是较大的。癸卯学制自 1904 年开始逐步实行,至 1911 年 辛亥革命以后废止。它从 1903 年公布起,一直延用到 1911 年清朝覆灭为止。对旧中国的学校制度影响很大,以后学校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是这个学制演变而来的。

    推荐访问:清朝教育改革的影响 教育改革 清朝 影响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