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铭公文网 - www.sddayugaoke.com 2024年05月15日 08:52 星期三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书院精神以及现实意义3篇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09-10 14:45:03

    书院精神以及现实意义3篇书院精神以及现实意义 摘要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机构出现以前,书院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较大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院精神以及现实意义3篇,供大家参考。

    书院精神以及现实意义3篇

    篇一:书院精神以及现实意义

    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机构出现以前,书院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较大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古代书院不仅是师授生学的教学机构,而且也是古代士人研究学术、传承文化、实施教化的重要基地。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大学特征和大学精神。但是由于清末西方近代文明的入侵以及书院自身的原因,延续一千多年的书院最后被全部改制成新式学堂。此后,书院所开创的精神传统也陷入长期的沉寂。今天,当我们面对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挑战时,我们不仅需要追赶和前瞻世界高等教育的主流传统,也需要重温和继承我们自身伟大的教育传统。本文研究古代书院的大学精神,正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古代书院丰富的教育思想资源,为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构建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然与应然的选择。本文主要分三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古代书院的大学特征与大学精神。首先从书院教师的选聘、学生的来源、学习的内容及学术研究等方面来探讨书院具有的大学特征,然后重点阐述了书院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是书院大学归属的本质所在,也是书院最具典型意义的特征。其核心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人文精神、独立精神、兼容精神和批判精神。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古代书院大学精神的流变及其原因。书院的大学精神是书院内在的本质,它随着书院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扬;但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它必然随着书院性质的改变而不断地被异化和流变。其中,书院的官学化是导致书院大学精神由学术性转向政治化的直接原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书院大学精神流变的深层原因。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书院大学精神对中国现代大学精神构建过程中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古代书院在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以道德涵养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及其在专制压制下仍然保持自己独立的风格和坚持中国知识分子的批判传统。这些优秀精神都值得我们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它对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构建有重要的启示。另一方面古代书院的历史命运对中国现代大学在如何处理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大学的独立性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新世纪里大学应如何保持知识分子批判本色等问题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m关键词:古代书院大学精神现实意义

     Abs仃aCt1" l l e anci entacadem y,印pe撕ngbefore Chi nese m odem11i ghereduc撕ono玛锄i zati on,w 嗣LS a ki nd ofhi ghereducati on i nsti tl 鹏a归盹ctedg陀atl y蹦ci entChi l l a.n l 搬;m ade t11ee)【trenl el y i m portantconl 矗bm i on for Chj l l ese仃adi ti onal cul ture e) ( tensi on anddeVel op】[nent.The al l ci emacadem yw 鹤notsnl di ed,bmal so ani m por锄k峪efor thea11ci entgentl em enstudy tl l e iIllle五伽ce of cul nl reol l l ythepl aceW here tl l e teacherstaugmand the stl l dentsaIl d thei l l l pl em entati on of enl i gm e珈[Il 肌t.Asal ∞y educati oni nsti nl ti on,Theanci entacad锄yhadtheuIl i que uni Versi 锣ch乏Lr{疵eri sti csandspi ri t.Butas a resul t of the end of theQ i ngW rcSt ci Vi l i zati on i nV硒i on嬲w en aSacadem y’ so、^,l l reason,the acadcIIl i es w l l i chconti nued m ore廿l an l 000years fi nal l yhad to bechafl gedi nt0 news够l e school s.Herea舭r"m eaca(1em y删tion烈ld spi r“ al so危l li n_t0l on争锄111 dre撕ness.Tbda弘f-aci ngthecl l al l enge ofm ai nstrG啪tradi ti on of w orl dl l i 曲er educati on,butal so need to revi ewand i Il l l eri t our 0w ngreateducati ontradition.Tllis枷cle咖dies the anci ent academ y’ s spi ri t j ust for也e sake ofhi ghereducati ongl obal i zati on,w enotm erel y need to pursue晰tl lthem aki ng如l luse of i ts ri cheducati onⅡl ought rcsources,thus proVi des pm cti cal and feasi bl echoi ce ho、veVer and shoul d h0、ⅣeVer for ol l r m odemuIl i Vers蚵spi ri tcons仇l cti on.Tl l i s ani cl e i sm ai nl ydi Vi ded i nt0 tl l reepartst0conduct the research.Thc fi rStpani s theanci entacadcm y’ scharaCteri sti cs andspi ri t.Fi rstl y击scussi ngthe academ i c charact|耐sti cs i nsuCh淞pectsas the choi ce ofteaCherS,m e ori 百n of students,thecom ent ofl eanl i ngand theschol ar research,then p删nganem 舢i sonaca( 1em y’ s spi ri t.Thi s spi ri t i s the essence ofaS m em oSt蛳i cal characteri sti cs ofaCadem y.Tl l i sessenti alspi ri tem bodi esacadem y淞w el li n fouraSpects:H l unani ti es,i ndependem ,com pati bl eandcri ti que Spi ri t.Thesecondp缸m ai nl y a11al yzes W hy the锄ci ent aC岫spiritacad啪y’ si枷nsic essence,i t deVel oped al ong州ththeacadem 矿s devel opm ent;onthe otherh越1d,i t w as i neVi 讪l y chaI玛ed2Lrl d di ssi m ul ated w i th theacadem y ll乏岫’ sc蛳ngAcadem y’ s om ci al l y o、7I,11i l l g di rectl ycauSed廿l eacadem y spi ri t changi ngf.romtecl l Il i cal 埘t0w aschanged.Academ y’ s spirit、^,aSthcpol i ti ci zati on,butt王l c Cl l i mtm di ti onalcul ture i nfl uence w as仕Iedeeprcason.Thi rdpartⅣ

     m ai nl yresearChes theacadem y spi ri t’ s practi cal si 班fi cancei n Chi 粥se m odemu11i vers时spi ri tcol l s仃u嘶onprocess.O none l l andthe anci emacadem ym al l i fested ttl eh删tiesspi ri tsel ‰o纳.01,i ts i ndependem 啊l esuppressi onand thepersi stenceof Cl l i neSe i ntel l ectual ’ scritique伽ition.’ nlese outstandi I玛spi ri tSal l are w orth uscar巧i ngon to itunscram bl e,i t has thei m pon£m t enl i 曲te姗entto the、j v! hosecore w 觞the m om leven u11der the despoti cC11i nese m odemuni Versi 锣spi dtconstm cti on.VKeyW .0rds:7Ik anci entacadenl yUIl i Vers时spi ri tReal i sti cm eani ng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古代书院的大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 签名) :跏年16月厂阳新雾杪 ⋯燃⋯孙蔼印午游6其F扣j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论文作者,c签名).新军扩指导教师c签名).驾21咩川年易月徊、眈降彳月/卵’ 。Ⅱ

     引言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通过“ 上法三代、旁采泰西” 的不懈努力,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持续的改革。“ 旁采泰西” 方面,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前苏联等国的大学传统和高等教育体系先后成为我国改造自身高等教育体系的标准模版。“ 上法三代”则难以落实,原因是遥远的三代之学谁也说不清,而近在眼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书院还没来得及做出变通,便被新式学堂替代。1901年清政府下诏各省,将省城所有书院均改设为大学堂,标志着实行了一千多年的书院制度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四年后的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新式学堂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此后,书院制度和书院精神陷入长期的沉寂。教育家们在建立现代大学的过程中,意识到某种沟通整合东西方大学的精神时,才对书院的废除表示极大的遗憾。其实,在晚清仓促做出改书院为新学堂,也是为了应急,其目的是为了尽快培养出“ 富国强兵” 的“ 有用之才” ,所以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废书院而造成的后果。但是,一些明智的教育家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的思想深处总有书院精神的影子。如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以“ 孔墨教育之精神” ⋯ 来补充欧美大学体制,这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所说“ 就精神言,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心1的说法可谓不谋而合。这些教育家不但思想上借鉴书院教学、发扬传统教育精神,而且积极地把他们的思想付诸实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来说,这种对中国大学改造的理想并未得以真正实践,时至今日,传统书院教育的现代意义仍然未受到广泛的重视。纵观今日中国的大学,依旧是欧美模式一统天下。原香港教育学院院长许美德( RuthH ayhoe) 在描述百年中国大学教育历程时认为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来看,中国大学依旧是“ 欧美模式的凯旋” 。∞3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悲哀,中国大学为何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又开始回归到当代世界高等教育之中,大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现代大学精神和人文传统日渐式微,工具理性日益扩张。在大学扩张的背景下,规模与质量的协调问题也日益凸现。面对大学精神的衰微,大学市场化的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学精神才是大学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和要素,因此学术界掀起研究大学精神的热潮。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很多学者都对我1

     国大学精神进行分析、反思、批判,并提出很多重建大学精神的建议。但是,我国现代大学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它的深厚根基。因此,我们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中国现代大学精神进行研究和反思。正如胡适所说,书院为我国古时最高的教育机关,在我国高等教育史占重要的位置,也是古代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因此,面对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追赶和前瞻世界高等教育的主流传统,也需要重温和继承自身伟大的教育传统。本文研究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关系,正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古代书院教育的思想资源,因为古代书院的许多治学精神对于我们探讨现代大学精神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只有将传统书院精神和我国现代大学精神实现完美结合,才能不断匡正大学精神,使其承前启后,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才,才能使中国大学散发出特有的精神魅力,才能创建出真正的一流大学。这也正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二、研究现状( 一)书院研究现状综观书院的研究史,对书院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期间兴起的书院研究。自书院被废以后,由于国人对西方文化了解的肤浅以及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层的反思,加之“ 五四” 时期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只是对德、日学制的形式模仿,其中的不足与破绽已日渐显露。这促使“ 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进行深刻的反思,以探索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新出路与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书院研究成了当时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 五四” 时期这个阶段的书院研究,是在中国的书院制度消亡后短短的一二十年内,而且是在反传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出现的,这本身就极富历史意义。它事实上是对上世纪初中国大学发展的反省,说明文化的更新与改造不能脱离民族文化本身。从模仿、抄袭国外大学体制到强调教育、教学的独立与学术自由,从湖南自修大学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大学内研究机构的建立,都不仅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出一种民族化的趋向。“ 五四"前后书院精神的重提,以及由此引发出的中国大学改革的民族化方向,从当时及以后的发展来看,不仅影响着大学的正规化建制,而且导致大学非正规化的发展倾向。前者以蔡元培、胡适为代表,后者以毛泽东为代表。正是通过他们的研究与实践,书院精神对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我国兴起的传统文化热,学术界又重新关注2

     书院研究,也做出了许多学术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陈元晖、王炳照等编著的《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1981) 、章柳泉的《中国书院史话》( 1981) 等。到了九十年代,研究书院的专著就更多了,如李国钧等编的《中国书院史》( 1994) ,陈谷嘉、邓洪波的《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1997)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书院的研究。国内在书院研究中取得成就的学者也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长期从事书院文化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发表有关书院的文章100多篇,出版研究书院的著作10多部,人称“ 邓书院’ ’ 。他的近著《中国书院史》( 2006) 可以说是其对千年书院认识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这个阶段国内学者对书院研究主要有以下的特点:一是研究书院对现代教育影响的文章重点主要放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方面,如欧阳霞在《我国书院制度特征及其对现代民办高等教育的启示》(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1期) 、钟坤杰在《书院教育制度文化的现代启迪》(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沈晴《通经明道经世致用——试论广雅书院的教学风格及其现实意义》(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工洪亮《古代书院教学思想的现代启迪》(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等论文在书院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有一定的突破,但是研究不够深入,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二是对地方书院的研究呈现热潮,但仅仅局限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特别是集中在对白鹿洞书院和江苏书院的研究,对...

    篇二:书院精神以及现实意义

    2卷第5期2 0 12 年10 月上饶师范学院学报JO U R Jq A L0 Fs}iA N C R A 0 N O R M A LU N lV E R S r r YV O I. 32. N o . 50ct. 2012书院精神作为“为己之学’ ’ 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以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 为例黄建华1, 王德荣2( 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330 0 38 ; 2. 上饶师范学院, 江西上饶334 0 0 1)摘要:

     “为己之学” 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通过在书院所从事的教育与学术活动, 特别是他亲自拟定《白鹿洞书院学规》 , 舞启了书院的传统与精神。

     “为己之学” 作为书院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强调修身治德, 追求自我德性的完善, 理想人格的成就; 这种传统道德教育倾向在现代社会对于培养健康个体人格、 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提高道德主体修德成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消解现代教育的功利化、 工具化倾向有其特剔的价值与作用。关键词:

     书院精神; 为己之学; 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

     B 24 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 0 4 —2237 ( 20 12)0 5—0 0 18 一0 4肿I:

     10. 3969/j. j湖. 1004—2237. 2012. 05. 004书院精神一向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研究话题。所谓书院精神, 是指中国书院在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 在培养人才、 发展学术、 传承文化、 开启民智中体现出来的独特且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内涵。

     书院精神复杂多元, 研究者一般认为。

     以“道” 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独立自主、 开放创新的办学风格和兼容并蓄、务实求是的学术风范等是书院精神的基本特征。

     而张本义先生提出:

     中国书院的核心精神, 就是“学为己” 或称“为己之学” 的入文主义精神nJ㈣剐。

     张本义先生的观点一经提出, 便在国内外的书院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并得到普遍认可。

     著名学者卞孝萱先生认为:

     “多有创建, 言他人所未言。

     是中国一千三百余年以来书院精神的创新概括” 口J。

     笔者以为, 张本义先生的观点与众多研究者对书院精神的认识并不相悖, 而且在本质是一致的, 即强调道德价值, 重视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通过自我内省整治和涵养自己的学问和德行, 达到君子、 圣人的境界。

     本文拟以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 为例, 对书院“为己之学” 精神的内涵及现代价值进行发掘, 相信这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完善教育学术氛围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一、 “为己之学” 的书院精神“为己之学” 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最早提出“为己之学” 的思想: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洲唧)。

     “古” 象征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今” 代表当时的现实社会。

     “学为己” 是指为完善自我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学” ; 而“学为人” 是指为迎合他人或外物而学。

     这句话是孔子在批判当时学风时所说, 他提倡“学为己” , 反对“学为人” 。

     此后,“为己之学” 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前提为后世儒学所继承, 成为儒家一以贯之的读书治学传统。

     孟子、 苟子、 周敦颐、 程颐、 朱熹等儒学大师都对“为己收稿日期:

     20 12—0 9 一c15基金项目:

     20 J0 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 JY j0 0 9 )作者简介:

     黄建华( 19 66一), 女. 江西宁都人, 江两. 科技师范大学剐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论,万方数据

     第5期黄建华, 王德荣:

     书院精神作为“为己之学” 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19之学” 十分重现, 并进行了深入的阐发。

     在儒家思想中, “己” 是指群体中的自我, 是道德修养的主体和核心, 是为学的起点; “为己” 不是一种自私自利, 而是指通过学习修身养心、 充实和完善自己。

     “为己之学” 是儒者治学的第一步, 是其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第一阶段。

     按照儒家的思维方式, “己” 处于各种关系的核心, 天人合一的达成、 社会和谐的实现, 均要以个人的自觉修养为基础, 即所谓“外王必然要内圣” 。

     “为己之学” 反映了儒家对人自身内在价值的呼唤, 对人文的关注, 体现了儒家肯定自我、完善自我、 成就理想人格、 达到理想人生境界的价值取向。书院是儒学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是传承、 普及和创新儒家学说的重要机构。

     在传承发扬儒家的“为己之学” 方面。

     书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奠定书院学术思想基础的宋代儒学大师们由于认为士子专以科举为务。

     损害了修养自身希贤希圣的内在追求, 所以竭力提倡“为己之学” , 反对“为人之学” 。

     其自身治学电多是求“为己之学” , 同时也把这种思想贯穿于书院教育中, 要求学生“学为己” , 进而形成古代君子成人成圣的理想人格。

     江西书院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中白鹿洞书院常被冠以“海内书院第一” 、 “天下书院之首” 、 中国书院文化之典范。

     白鹿洞书院的驰名与兴盛同朱熹分不开。

     朱熹通过在书院所从事的教育与学术活动, 特别是他亲自拟定并成为后世数百年书院所效法蓝本的《白鹿洞书院学规》 , 开创了书院的传统与精神。

     学规是书院教育的总方针, 主要阐述办学讲会的宗旨和理念,明确教育教学的原则, 规范学生的品行道德, 指示学生读书和治学的门径和方法等。朱熹是孔盂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是集宋代理学之大成者。

     他一生专心于儒学, 致力于办书院、 讲学, 大力提倡“为己之学” , 认为这既是学问的目标, 也是为学的基本原则:

     “夫学, 期以自得之而已。

     人知之, 不知之, 无所与于我也” [ 4 】

     ( n 7 25)。

     朱熹以“为己之学” 为宗旨, 经常以之教导学生, 规劝学生应该学古人“学以为己” , 而不应该“学以为人” :“今人都是为人而学。

     某所以教诸公读《大学》 , 且看古人为学是如何, 是理会甚事。

     诸公愿为古人之学乎?愿为今人之学乎?” 【5】

     ( 聊)他要求学生首先要确立“为己之学” 的为学志向, 原因“则是因为人生的气禀之偏和欲望之遮蔽, 使人之本性不得常常光明,照彻自 己的人生, 使自 己未免于坠入小人之域” L 6J( n 4 12’ ; 强调“为己之学” 的途径在于格物穷理、反躬践行, 提出:

     “盖闻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故圣贤教书为学, 非是使人缀辑言语、 造作文辞, 但为科名爵禄之计。

     须是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而推之于齐家、 治国, 可以平治天下, 方是正当学问” 洲嗍’ ; 认为学生要真正实现“为己之学” ,就应“明人伦” , 做“仁人” 、 “圣贤” , 而不只是停留于书面知识的学习, 或做些华丽的文章以沽名钓誉, 争权夺利。

     朱熹认为“为己” 不只是追求私己的满足,而应是以修己为开端, 并推以及人; 认为“为己之学”是学问的终始, 只有以道德的“学问” 取代应付科举的浮夸功夫, 才能达成德之境界, 实现人自身的真正提高。

     在《白鹿洞书院学规》 中, 朱熹摘取了圣贤有关修身、 做人、 治学的主要论述, 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强调学问思辨行的为学之序, 指明了修身、 处事、 接物之要, 还清楚地表明强烈反对“务记览, 为辞章, 钓名誉, 取利禄” 的官学风气, 主张树立“讲明义理, 以修其身, 然后推己及人” 的学风的态度。

     整个学规思想体系全面完善, 既有“成圣成贤”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宗旨, 也有体现这些理念的“修身” 、 “为学” 等具体的规范和实施纲要, 从而成为我国书院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此后几乎所有的书院在制订章程时, 大都以朱子手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为范本, 都将“修身” 和“治学” 放在首要地位。

     作为我国书院较早也较为全面的学规, 《白鹿洞书院学规》 既是儒家古圣贤语录的汇集, 也是朱熹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的结晶, 更是书院精神的象征, 而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为己之学” 的儒家精神。二、 书院“为己之学” 精神的现代价值现代社会, 生活节奏加快, 价值评价多元, 受急速发展的物质文明的影响, 道德滑坡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

     “为己之学” 的书院精神, 强调修身治德, 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灵魂, 追求自我德性的完善, 理想人格的成就, 这种传统道德教育的倾向对于克服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中滋生的诸多顽疾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培养健康个体人格, 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儒家学说倡导培养的是一个正直、 博爱、 智慧好学且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

     《白鹿洞书院学规》 中提出的培养目标、 为学之序和修身、 处事、 接物的要求,本是儒家教育教学完整过程与传统教育思想的体现, 朱熹重新加以肯定和强调, 主要是为其教育目的服务。

     但是其中包含的学思并重、 知行统一、 改过迁善、 不谋私利、 不计近功、 宽以待人、 严以律己等自我完善、 自我修养的“为己之学” 精神, 其价值在当今社会也非常明显, 有利于培养健康个体人格, 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现代社会, 学习、 工作和生活等诸多方面万方数据

     20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 12( 第32卷)的压力都很大, 许多人在心理上和人格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迷茫焦虑、 自私冷漠、 急功近利、 物欲膨胀等各种各样的缺陷。

     书院的“为己之学” , 究其根本是一门如何做人的学问, 它要求人们首先关注个体自身的内心世界、 灵魂和道德, 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 重视个体道德实践, 提出每个人都应努力追求内在价值和自我完善。

     这个完善就是成为一个不侵害他人与社会, 而且有益于他人与社会的仁义之人、 君子、 圣贤。

     人在社会关系中, 既是一个“个体的存在” , 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的存在” 。

     “如果天下人的身心秩序得以按照形上的天理建立。

     人间秩序的建立只是一个顺理成章的效应” 【8J( 丹6)。

     人人拥有健康的人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个体人格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的进步、 民主与法制的进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个体人格的健康既关系到个体的顺利成长和成才, 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努力完善自我, 拥有健康人格, 爱人敬人, 自然就能形成互相仁爱、 互相尊敬的社会和谐。( 二)提高道德主体修德成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道德不是‘如何说’ 的作品, 而是‘如何做’ 的结晶。

     道德能否在生活中得到表现, 关键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为人们所自觉地认识, 成为调控人们行为的一种恒常的自觉意识。

     换言之, 就是能够自觉地把道德转换为实际行为的整合能力, 这是一种实践的道德能力” 【9 J( 1踟。

     就我国的德育现状来言, 更多的是强调外在的灌输和道德主体对行为规范的诵记和奉行, 而少有道德主体自我内心反省、 自求自得和身体力行。

     其结果是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道德教育的成效, 致使相当多的道德主体对德育产生了排斥和逆反心理。

     道德主体的“实践的道德能力” 即修德成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当欠缺。人人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中有地位、 受尊重。

     儒家认为, 要在社会生活中成就自己, 就必须走向道德, 舍此别无它路。

     而“为己之学” 可以提供极大的道德动力, 因为成己是与人自身的本能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书院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德育内涵, 并形成了与之相应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如制订学规、 章程、 规范约束师生; 祭祀先贤,引导生徒见贤思齐, 引导、 激励、 鞭策生徒; 营造自然人文环境, 陶冶感染生徒; 教师以身作则, 学生自省自克、 知行合一等。

     以上方法内外交相作用, 从而达到身心双修的目的。

     书院在伦理道德学习上虽然l乜注重制度的约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 但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尤其重视“力行” , 反对空谈心性, 提倡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 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 转化为道德行为。

     朱熹认为德育“若不用躬行, 只是说得便了, 则七十子之从孔子, 只用两日说便尽, 何用许多年随著孔子不去” L 10 J( 丹8 6)。

     所以他在《白鹿洞书院学规》 中强调要“知行合一” ; “言忠信, 行笃敬” , 又在《白鹿洞书院学规》 的跋语中说:

     “苟知其理之当然, 而责其身以必然, 则夫规矩禁防之具, 岂待他人设之, 而后有所持循哉?” ( 7 】

     f n 筮6’ 意思是如果学生明白了道理, 并且能自觉地身体力行, 那就不需要别人给他们制定种种规矩禁令。

     在朱熹等书院教育家看来, 道德作为“为己之学” 的基本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 更是一种实践理性; 道德品质既是一个形成过程, 也是一个实践过程; 道德教育是一种体验式教育, 外在的道德规范应该内化为道德主体的内在精神, 道德修养应该成为道德主体的一种内在需要, 从而形成一种肯定与发展自身的安身立命之力。虽然书院教学中所强调的道德与我们今日所说的道德含义不完全一样, 但书院“为己之学” 思想要求道德教育要与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相结合, 注重道德践行, 视道德教育为自我肯定、 自我发展的需要, 把道德教育与人的内心快乐、 精神富裕有机结合起来, 使道德追求成为道德主体的自觉自愿, 促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这些原则在当代道德教育中有其特别的价值与作用。( 三)消解现代教育的功利化、 工具化倾向进入现代以后, 科学技术在现代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理性成了衡量和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

     与之相适应, “教育的欲性和智性功能得到张扬, 教育的仁性功能逐步式微” 【llJ㈣), 表现为只注重使人成才成器的工具价值, 忽视培养人的本体价值,忽视对自我或对自我灵魂与精神的关照, 教育功能和价值工具化、 功利化越来越严重。

     事实上, 今日我国的教育在全面的西方化、 现代化的激浪中, 逐渐丧失其精神实质. 例如, 个人中心主义、 商业主义、 拜金主义等各种问题在社会到处蔓延, 急功近利、 哗众取宠、 弄虚作假等一些现象给教育与学术活动的正常开展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

     究其原因, 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忽视与淡漠了对非实用性的更高、 更大的崇高价值的追寻。

     “为人之学” 日盛、 “为己之学”日衰已日益成为当代教育的根本弊病。

     因此, 化解教育发展中...

    篇三:书院精神以及现实意义

    iddot;99·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0 年 12 月 20 日Dec.20 2020第 40 卷

      第 12 期Vo1.40

     No.1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12.044浅论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对现代大学教育与发展的启示边笑非(中国药科大学 校长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1198)

     摘  要:书院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繁荣于明清,消逝于清末,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书院文化,其本质是儒家思想,其内涵是人才培养,其发展动力在于学术研究。现代大学从我国古代书院文化中可以得到关于学生精神教育、学院管理和大学办学格局方面的启示。关键词:书院文化;现代大学;大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64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0)12-0099-02书院教育是古代知识分子为满足自身文化修养需求,整合传统的官学、私学并结合宗教教育的长处,创造完善的一种全新教育方式,其主要功能不仅包含藏书、教学、答问、辩论,还有定期会讲、褒贬政治、学术交流等功能,它的办学形式更为活泼、教育内容更倾向于对“人”的研究。一、书院发展概述书院从唐代产生到清末结束约有千余年的历史,是我国集教育、研究、教学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书院历经千年发展,形成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书院文化。书院文化是指在书院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和书院师生整体意识折射出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书院多在风景秀美之地,环境清幽,有诗为证,如唐诗《题玉真观李沁书院》记载:“白云斜日影深松,玉宇瑤坛知几重。”《题宇文裔山寺读书院》记载:“读书林下寺,不出动经年。” [1]3 唐代的书院多由官宦建立,具备藏书、研究、教学的功能,如东佳书院为陈氏创建于公元890年,“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另有“年少今白头,删诗到几篇”“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 [2]11 ,正是书院藏书、教学、研究功能的真实写照。从唐至清,书院几经波折起伏,两宋时期书院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书院由此进入制度化建设时期。比如,儒家重要代表人物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时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学规》成为中国书院精神的象征,在书院管理制度上实行山长、堂长制,制定包括入院考试、考勤、奖惩,及授课内容、课程设置等规章制度。到鸦片战争之后,书院发展至晚期,国门洞开,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书院遭到废弃,但书院文化广泛传播至东南亚等地,经久不息。书院文化的存在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精神内核,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精神食粮。二、书院文化解析(一)书院文化的本质是儒家思想传统的中国文化,儒学处于主流的社会地位,书院把“人伦”“孝悌”“诚信”“立志”“义节”作为教育抓手。比如,在人伦教育上,朱熹认为“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他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书院教育的内容并放在首位,强调这是做人的根本。在诚信教育上,书院贯彻了儒家诚信思想,要求生徒言行一致,做到“言而有信,行亦有信”。尤其是在“义节”的教育上,书院要求生徒“尚义崇节”,重视操守。书院作为儒家思想传播的一个阵地,对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二)书院文化的内涵是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白鹿洞书院具有代表性,在朱熹的主持下,书院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这个揭示就像现代大学的办学章程,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作了说明。在办学宗旨上白鹿洞书院坚持儒家信条,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之序”,它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义理”,并实践于身心修养,达到自觉遵守的目的。再者,学院指明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朱熹指出:“讲明理义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3]42 这说明书院培养教育人以“理义养心”“成己成人”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做官求利”,这是书院精神的重要内涵。(三)书院文化的发展动力是学术研究书院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而且是开展学收稿日期:2020-12-02作者简介:边笑非(1985— ),男,河南永城人,中国药科大学校长办公室文秘与档案科科长,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

     ·100·术交流、进行学术创造的重要园地。古代书院是开放式的,各地学者都可以到书院讲学,比如朱熹、王阳明等知名学者,很多书院都留有他们的足迹,通过云游讲学,他们的学术思想得以传播,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公元1175年),就是一次著名的学术交流。这次学术交流参加者有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等。会上,朱熹代表的“理学”与陆氏兄弟代表的“心学”发生了争论,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氏兄弟提出“心即理”的观点,虽因见解不合而散,但这场辩论对各自学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书院文化带来的学术交流,虽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但没有门户之见。书院内部崇尚自由研究、人本主义精神,师生感情甚笃。也因此,书院文化对现代大学教育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三、书院文化的启示(一)书院文化对大学精神的启示大学精神概括来说应包含“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三个方面。古代书院大都集教学、研究和著述于一身,可以与现代的研究型大学相类比。以朱熹为例,他的一生除十余年在外做官外,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书院度过。他在书院的主要任务就是讲学与著述,以研究带动讲学,以讲学促进研究,两者相互促进,最终创造性地发扬儒家学说,并写出《四书章句集注》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著作。书院在人才的培养上,以生为本,注重通识教育,主张向圣人看齐,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批判读书求名利的世俗思想。最具代表的是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对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充分表达了书院培养学生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社会情怀。由此,在现代大学教育与发展中,坚持师生为本,重视学生思辨精神的养成,培养学生为国为家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向。现代大学教育中的思政教育要融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上下大功夫,把学生培养成顶天立地、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在创新、批判方面,现代大学要鼓励师生的首创意识、原创精神,敢于创造性地吸收前人的知识,并将学习的视野拓展至全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断提高师生的思辨能力,真正具备知识分子的风骨。(二)书院文化对大学管理的启示古代书院大都是由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创办,他们不仅创办书院,更兼具管理与教授的身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双肩挑”“教授治校”。以朱熹为例,他不论是在自己创办的寒泉精舍、竹林精舍、武夷精舍,还是修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都是自己亲自主持、讲授和制定教材与学规,有些书院则由学者或弟子出任山长,负责书院的日常管理,有些书院虽然接受朝廷的资助,但是它们还有自己的田产与资财,由院中学者主持资产管理。比如,白鹿洞书院是朱熹任江西南康军行政长官时修复的,这一时期他虽然代表朝廷修复书院,但本质上是一位学者,他能够秉承自身的文化“道统”,而不以官僚的身份办学,保证了书院的独立性与学术性,避免了官僚习气在书院内滋生 [4] 。从这一点看,我们应该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去行政化”,坚持“教授治校”, 减少管理机构设置,运用精简民主的管理模式,提高学校的运转效率。有些高校的举办在某一区域有广泛的影响力,与当地的各级管理部门有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也就出现部分学者想当官发财的现象,从而摈弃了教学与科研。而书院文化给我们另一种启迪,可以探索新的大学管理模式,首先向“大师组织”转变,最终实现“教授治校”的目的。(三)书院文化对大学办学格局的启示书院文化具有“自由、兼容、开放、多元”的办学特点。我国古代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尊重学术自由,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开展学术会讲,传播学术观点,形成了学术上“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开门办学”是古代书院文化的特色,书院的学生可以步入社会实践,具有一定名望的士大夫也可以到书院讲座。这种“学术争鸣”“知行合一”“开放多元”的办学理念值得现代大学借鉴。另外,古代书院大都建在山清水秀、风景旖旎之处,师生感情和谐融洽,思辨批判气息浓厚,这对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一个启迪。园林景观式的校园和古朴的传统建筑对现代大学“环境育人”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大学选址的时候就要注意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的巧妙结合,这样能最大限度满足育人和讲学的需求,同时让学生亲近山水达到“学达性天”的精神境界。在近代,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就是现代大学校园选址的典型代表,校园布局与山水林木交融,湖光山色熠熠生辉,师生身临其境自会涤荡身心、升华情感、陶冶情操,大学文化也自然地融入了古朴隽美的校园风景中。结语中国古代书院经历千年发展,逐步形成独特的教育文化理念,它以儒家文化为蓝本,在书院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它虽在清末因各种原因流于政治化、官学化,但我们仍要用思辨眼光继承和发扬书院文化的精华,促使书院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大学的教育与发展。参考文献[1] 彭定求 . 全唐诗 :卷 310[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 彭定求 . 全唐诗 :卷 370[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 朱熹 . 朱文公文集·卷 74·白鹿洞书院揭示[M]. 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4] 蒙培元 . 朱子对书院文化的贡献及其意义[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16.(责任编辑:赵振)

    推荐访问:书院精神以及现实意义 书院 现实意义 精神

    相关文章:

    Top